第458章 日月所及莫非王土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越沧海最新章节!
“……臣元德昭启奏大王:自显德十五年以来,北朝有赵炅伪逆,对上杀兄在先,鸩弑故君在后;对下横征暴敛,割剥元元,纵凶任暴,无有止息,以致川蜀沸腾,荆湖反侧,两淮丘墟,齐鲁凋敝。
吾王上恭正朔,下抚黎庶,雄镇南国,四代六世,方此天下鼎沸,而使吴越为乱世乐土,天下向往,垂七十载。昔受赵宋之抚,不过因周宋更迭却属禅让,前周旧人,各自安分,吾王不愿天下纷攘,顺应时势,然伪逆露形以来,恭帝遇害,又有蕲王,恭帝之昆,避居吴越;吾王仁圣,以之监国,亲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其下而讨逆,指挥若定,六军用命;复蜀地、荆湖、两淮,存亡继绝,以安天下。
然蕲王自以年幼德薄,不堪任此多事之秋,自请去监国之号以逊于吾王;秋岁以来,又有天下列国瞻我吴越圣德,纷纷归附,如水之归下,西起安息,东极日本,南达渤泥,北至高丽,此亘古之盛况、远迈汉唐。当此之时,以吾王功德巍巍,合当受命,自应总领神器、统理万邦,更自北进,扫除凶逆。故伏请大王早正大位,以安人心!”
咸宁殿内,济济一堂。满朝文武,俱各在列。这原本该是年末休沐前最后一次朝会,若是往年的话,客套一番也就过去了,然后众人就该好好过年,然而今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虽然众人都知道过年假期肯定泡汤了,依然振奋非常——这种开国大典的机会,这种拥立之功,多少代人才能抢得到一次啊。(北面六代的便宜货不算)
韩熙载,孙晟,徐铉,三轮提前的奏请已经在此前三次朝会中完成了,钱惟昱也做足了“三辞”的戏码,今日换了吴越嫡系的元德昭来颤颤巍巍念完这份奏折,众人也都知道钱惟昱是要接上“三辞而后受之”的那个“而后受之”了。
“寡人本德行浅薄,不敢觊觎神器,然诸位爱卿反复声言天下无主,神器虚位,沙陀丑遗,非我族类;前周宗室,又无可任,寡人不得已,唯有勉受此命——然至今开国,当以何为国号,诸爱卿可有定论?”
陈乔、孙晟首先抢出来说道:“臣以为,自唐季以来,六代纷攘,皆不长久,不如复大唐旧制,以安人心。”
然而这种说法似乎并没有太多人附和,可见这种时候人人都想有表现机会,不一会儿韩熙载又自立一派观点:“臣以为不如依然用周,以示我吴越并非新立一朝,也可收服北人。”
韩熙载的话一出口,陈乔首先便微微有些鄙夷神色;很显然,当初陈乔几人说请求用唐,不光有因为大唐持续时间久的原因,而是因为后唐、南唐也一直以大唐的延续自居,包括李璟当年也算是大唐皇帝,若是新朝最后依然用了唐,那他们这些南唐过来的降臣也算心中有些安慰。而韩熙载当初在南唐时就是江北逃来躲避战乱的士人代表,在南唐本就不太受重视,如今自然是站在“用哪个国号更能帮助钱惟昱争取北方人的忠诚”的角度考虑,那些祖籍就在当初被柴荣屠杀过的淮南十四州地盘的南唐本土降官自然不爽了。
几方意见争论半晌,钱惟昱心中却是早有安排的,当下示意自己的十三叔,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钱弘俨出来制止。钱弘俨会意,立刻出列奏对:“臣以为不可!昔年五胡乱华时,五胡丑类多僭用汉,以图借两汉四百载之余望,以至衣冠南渡,晋室倾颓时,刘裕不堪‘汉’之迂滥,而改为宋。今唐亡以来,天下纷攘甚于五胡,北地衣冠更有亡于契丹者,后唐以来,除石晋为鞑虏赘丑,其余后汉、后周皆以不齿于唐,而求更用古号以祈国祚之绵久,然皆不奏效。至赵匡胤,则以效法刘裕之不齿于汉之故,一并用宋以示鼎新革故,终结乱世,然今日所见,宋之号,亦不堪再用。由此观之,汉唐周宋,无非都是曾为我吴越所灭,或另有别变故不吉,用之无益,不如另起新号。”
“那么以王叔之见,可有什么见解呢?”
“回禀大王,臣原本以为可以吴、越为国号,然吴本为杨行密昔日所用,当年我武肃王已于杨行密并立,如今断无再用其号之理。若是用越,虽然无此问题;却又曾有南越国吴氏伪朝窃据交趾,夜郎自大,汉时赵佗,也用越为号,以至千百年来,纯以越为号者,难免有局促之态,使天下人以为我国不过僻处南疆之小邦——此所以昔年武肃王受唐昭宗所授吴越王之号,而不受越王号之故也。”
钱弘俨说了半天,其实也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无非是把“哪些国号不能用”给论证了一番,却没有给出可用的。自从钱弘俨开口之后,其余文臣都知道尊卑上下,也不敢插嘴,听完之后,居然发现不知道该如何建议了。
“王叔所言甚是,然则究竟可有备选之国号可用呢?”
“臣愚钝,臣以为,大王不如跳出周、汉分封故法,独辟蹊径,自取国号。至于具体字眼,臣实不知。”
钱弘俨当然不知道,以他的身份,哪怕知道了也只能说不知道。这么一冷场,钱惟昱找好的托便可以上场了。只见一个身材比吴越人普遍矮小的文弱剃眉之臣恭恭敬敬走出来,对钱惟昱行了大礼,而后说道:“末进外臣藤原为时参见吾王,臣以为,以吾王今日疆土,不若以‘明’为国号,方才堪配其位。”
“明?这算是什么国号?自古而今,哪有‘明’这样的诸侯封号?连诸侯封爵都不曾用过明字,如何做得国号?”老成古板的文臣们,仍然有一二人反对,不过大多数见着藤原为时敢于在钱弘俨都不说话之后开口,也不知道其背后深浅,不知道是谁让他说的话,大王没有表态的话,自然不敢冒失。
“藤原爱卿,可否详言这‘明’之国号所取何意?”
“回禀大王,明之为号,自然是取至公至正,明察秋毫之本意,且有……”
只听藤原为时滔滔不绝说了几十句排练好的台词,无非也就是钱惟昱提前打的草稿里面写着的那些后世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的时候用过的理由,不过其中也有少数是即兴发挥,比如藤原为时说到最后,还有一段便是这般写的:“况如今臣等自日本国来归,西有安息国纳土归降。自古在中原世人之见,日本国者,日之本也,乃日出之国,主昼。安息国乃日之归也,为日落之国,主夜。大王疆土东西广袤远超历朝历代,亘古未有,以明为号,则示凡日月所照,俱为大明疆土。”
日月所照,俱为疆土!这般理念以提出来,果然也唬住不少人,诸人不敢抬头,只以余光偷觑钱惟昱表情,见钱惟昱面露欣赏,称赞此议之后,众人自然也就只能符合,拼命想办法找词儿恭维明这个国号取得好——这倒不是诸文臣阿谀,而是国号年号这种东西本来就不是原则性问题,见仁见智的,只要彩头好,又没有非不能用的理由,那就可以权变了。
“既然诸位臣工皆无异议,我吴越从此便改王为帝,改吴越为大明,年号洪武。即日起先行昭告天下,待来年正月初一,分三日在皇城新筑天坛、地坛、太庙祭告。初四更改年号,其余诸般细务,诸位爱卿以王叔为首,参赞办理即可。”
古代改朝换代的开国大典,如果可以的话,一般都会放在年初,除非是万不得已的仓促情况下,才会从权;登基的正式仪式,则是祭天一日、祭地一日,祭祖一日,而后才可登位。九年前赵匡胤篡周的时候,虽然是大年初一谎报的契丹入侵军情,竟然也被他后来赶上了初二出兵、初三从陈桥回汴京兵变、初四便祭天祭地祭祖宗一股脑儿端了然后马上登基,也算是一个吃相比较难看的恶例了。对于钱惟昱这等可以好整以暇处断的情况,自然是不会容忍这种瑕疵的。众人听了钱惟昱的安排,也才知道藤原为时那番话定然都是排练好的,也就照着遵章办理了。
转眼便是新年正月,杭州城北新建的皇城从旧年夏天开始征地、平整,到秋天开始动土筑墙,至今也不过才几个月。所幸新皇城的城墙倒是当初多提前了几个月兴建的,朝廷花银子征募了三十万长期劳役连续干活,效率倒也略为可观了。赶在初一之前,天坛、地坛与太庙三处设施总算是形制完整,没有耽误到大事。
到了正日,钱惟昱大张旗鼓,排出数万亲从都、北府兵在杭兵马检阅,簇拥着到天地坛太庙依次祭祀,杭州城内喧嚷不绝,大军也没有绕外城走,只是略微封了武林门内外的正道以确保安全,每日都有杭州百姓民商数以万计远远隔着坊市街巷围观大军与王室进出,一派见证天下鼎革的激动场景。
三日祭告完毕,便该是正式称帝建号了,各路无论真假还是摆拍的“外国使节”、“海内祥瑞”也都蜂拥塞了过来,只等在登基大典上哗众取宠显摆一番。
“……臣元德昭启奏大王:自显德十五年以来,北朝有赵炅伪逆,对上杀兄在先,鸩弑故君在后;对下横征暴敛,割剥元元,纵凶任暴,无有止息,以致川蜀沸腾,荆湖反侧,两淮丘墟,齐鲁凋敝。
吾王上恭正朔,下抚黎庶,雄镇南国,四代六世,方此天下鼎沸,而使吴越为乱世乐土,天下向往,垂七十载。昔受赵宋之抚,不过因周宋更迭却属禅让,前周旧人,各自安分,吾王不愿天下纷攘,顺应时势,然伪逆露形以来,恭帝遇害,又有蕲王,恭帝之昆,避居吴越;吾王仁圣,以之监国,亲以天下兵马大元帅副其下而讨逆,指挥若定,六军用命;复蜀地、荆湖、两淮,存亡继绝,以安天下。
然蕲王自以年幼德薄,不堪任此多事之秋,自请去监国之号以逊于吾王;秋岁以来,又有天下列国瞻我吴越圣德,纷纷归附,如水之归下,西起安息,东极日本,南达渤泥,北至高丽,此亘古之盛况、远迈汉唐。当此之时,以吾王功德巍巍,合当受命,自应总领神器、统理万邦,更自北进,扫除凶逆。故伏请大王早正大位,以安人心!”
咸宁殿内,济济一堂。满朝文武,俱各在列。这原本该是年末休沐前最后一次朝会,若是往年的话,客套一番也就过去了,然后众人就该好好过年,然而今年注定是不平静的一年,虽然众人都知道过年假期肯定泡汤了,依然振奋非常——这种开国大典的机会,这种拥立之功,多少代人才能抢得到一次啊。(北面六代的便宜货不算)
韩熙载,孙晟,徐铉,三轮提前的奏请已经在此前三次朝会中完成了,钱惟昱也做足了“三辞”的戏码,今日换了吴越嫡系的元德昭来颤颤巍巍念完这份奏折,众人也都知道钱惟昱是要接上“三辞而后受之”的那个“而后受之”了。
“寡人本德行浅薄,不敢觊觎神器,然诸位爱卿反复声言天下无主,神器虚位,沙陀丑遗,非我族类;前周宗室,又无可任,寡人不得已,唯有勉受此命——然至今开国,当以何为国号,诸爱卿可有定论?”
陈乔、孙晟首先抢出来说道:“臣以为,自唐季以来,六代纷攘,皆不长久,不如复大唐旧制,以安人心。”
然而这种说法似乎并没有太多人附和,可见这种时候人人都想有表现机会,不一会儿韩熙载又自立一派观点:“臣以为不如依然用周,以示我吴越并非新立一朝,也可收服北人。”
韩熙载的话一出口,陈乔首先便微微有些鄙夷神色;很显然,当初陈乔几人说请求用唐,不光有因为大唐持续时间久的原因,而是因为后唐、南唐也一直以大唐的延续自居,包括李璟当年也算是大唐皇帝,若是新朝最后依然用了唐,那他们这些南唐过来的降臣也算心中有些安慰。而韩熙载当初在南唐时就是江北逃来躲避战乱的士人代表,在南唐本就不太受重视,如今自然是站在“用哪个国号更能帮助钱惟昱争取北方人的忠诚”的角度考虑,那些祖籍就在当初被柴荣屠杀过的淮南十四州地盘的南唐本土降官自然不爽了。
几方意见争论半晌,钱惟昱心中却是早有安排的,当下示意自己的十三叔,礼部尚书、同平章事钱弘俨出来制止。钱弘俨会意,立刻出列奏对:“臣以为不可!昔年五胡乱华时,五胡丑类多僭用汉,以图借两汉四百载之余望,以至衣冠南渡,晋室倾颓时,刘裕不堪‘汉’之迂滥,而改为宋。今唐亡以来,天下纷攘甚于五胡,北地衣冠更有亡于契丹者,后唐以来,除石晋为鞑虏赘丑,其余后汉、后周皆以不齿于唐,而求更用古号以祈国祚之绵久,然皆不奏效。至赵匡胤,则以效法刘裕之不齿于汉之故,一并用宋以示鼎新革故,终结乱世,然今日所见,宋之号,亦不堪再用。由此观之,汉唐周宋,无非都是曾为我吴越所灭,或另有别变故不吉,用之无益,不如另起新号。”
“那么以王叔之见,可有什么见解呢?”
“回禀大王,臣原本以为可以吴、越为国号,然吴本为杨行密昔日所用,当年我武肃王已于杨行密并立,如今断无再用其号之理。若是用越,虽然无此问题;却又曾有南越国吴氏伪朝窃据交趾,夜郎自大,汉时赵佗,也用越为号,以至千百年来,纯以越为号者,难免有局促之态,使天下人以为我国不过僻处南疆之小邦——此所以昔年武肃王受唐昭宗所授吴越王之号,而不受越王号之故也。”
钱弘俨说了半天,其实也没有任何建设性意见,无非是把“哪些国号不能用”给论证了一番,却没有给出可用的。自从钱弘俨开口之后,其余文臣都知道尊卑上下,也不敢插嘴,听完之后,居然发现不知道该如何建议了。
“王叔所言甚是,然则究竟可有备选之国号可用呢?”
“臣愚钝,臣以为,大王不如跳出周、汉分封故法,独辟蹊径,自取国号。至于具体字眼,臣实不知。”
钱弘俨当然不知道,以他的身份,哪怕知道了也只能说不知道。这么一冷场,钱惟昱找好的托便可以上场了。只见一个身材比吴越人普遍矮小的文弱剃眉之臣恭恭敬敬走出来,对钱惟昱行了大礼,而后说道:“末进外臣藤原为时参见吾王,臣以为,以吾王今日疆土,不若以‘明’为国号,方才堪配其位。”
“明?这算是什么国号?自古而今,哪有‘明’这样的诸侯封号?连诸侯封爵都不曾用过明字,如何做得国号?”老成古板的文臣们,仍然有一二人反对,不过大多数见着藤原为时敢于在钱弘俨都不说话之后开口,也不知道其背后深浅,不知道是谁让他说的话,大王没有表态的话,自然不敢冒失。
“藤原爱卿,可否详言这‘明’之国号所取何意?”
“回禀大王,明之为号,自然是取至公至正,明察秋毫之本意,且有……”
只听藤原为时滔滔不绝说了几十句排练好的台词,无非也就是钱惟昱提前打的草稿里面写着的那些后世朱元璋定国号为大明的时候用过的理由,不过其中也有少数是即兴发挥,比如藤原为时说到最后,还有一段便是这般写的:“况如今臣等自日本国来归,西有安息国纳土归降。自古在中原世人之见,日本国者,日之本也,乃日出之国,主昼。安息国乃日之归也,为日落之国,主夜。大王疆土东西广袤远超历朝历代,亘古未有,以明为号,则示凡日月所照,俱为大明疆土。”
日月所照,俱为疆土!这般理念以提出来,果然也唬住不少人,诸人不敢抬头,只以余光偷觑钱惟昱表情,见钱惟昱面露欣赏,称赞此议之后,众人自然也就只能符合,拼命想办法找词儿恭维明这个国号取得好——这倒不是诸文臣阿谀,而是国号年号这种东西本来就不是原则性问题,见仁见智的,只要彩头好,又没有非不能用的理由,那就可以权变了。
“既然诸位臣工皆无异议,我吴越从此便改王为帝,改吴越为大明,年号洪武。即日起先行昭告天下,待来年正月初一,分三日在皇城新筑天坛、地坛、太庙祭告。初四更改年号,其余诸般细务,诸位爱卿以王叔为首,参赞办理即可。”
古代改朝换代的开国大典,如果可以的话,一般都会放在年初,除非是万不得已的仓促情况下,才会从权;登基的正式仪式,则是祭天一日、祭地一日,祭祖一日,而后才可登位。九年前赵匡胤篡周的时候,虽然是大年初一谎报的契丹入侵军情,竟然也被他后来赶上了初二出兵、初三从陈桥回汴京兵变、初四便祭天祭地祭祖宗一股脑儿端了然后马上登基,也算是一个吃相比较难看的恶例了。对于钱惟昱这等可以好整以暇处断的情况,自然是不会容忍这种瑕疵的。众人听了钱惟昱的安排,也才知道藤原为时那番话定然都是排练好的,也就照着遵章办理了。
转眼便是新年正月,杭州城北新建的皇城从旧年夏天开始征地、平整,到秋天开始动土筑墙,至今也不过才几个月。所幸新皇城的城墙倒是当初多提前了几个月兴建的,朝廷花银子征募了三十万长期劳役连续干活,效率倒也略为可观了。赶在初一之前,天坛、地坛与太庙三处设施总算是形制完整,没有耽误到大事。
到了正日,钱惟昱大张旗鼓,排出数万亲从都、北府兵在杭兵马检阅,簇拥着到天地坛太庙依次祭祀,杭州城内喧嚷不绝,大军也没有绕外城走,只是略微封了武林门内外的正道以确保安全,每日都有杭州百姓民商数以万计远远隔着坊市街巷围观大军与王室进出,一派见证天下鼎革的激动场景。
三日祭告完毕,便该是正式称帝建号了,各路无论真假还是摆拍的“外国使节”、“海内祥瑞”也都蜂拥塞了过来,只等在登基大典上哗众取宠显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