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高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一品富贵最新章节!
宋九暂时未去,那些学习过的二十名官吏先去了,至少学过,研究过,宋九也叮嘱过,他们是半个内行人。
宋九带着学生研究另一样东西,先用高价请来三个宋朝烧琉璃的工匠。宋朝烧琉璃的作坊还不少,但从开始时就走错了道路,因此烧出来的是真正琉璃,而非是玻璃。有的作坊效益好,有的作坊效益差。
不过相对而言,他们都有了些实践基础,只是偏差了研发方向,宋九三个老匠人请来,付了高薪,签订了高额赔偿的保密措施,但后面奖励也十分惊人。然后在屋后又盖了一个院子,院子里建了一个土窑。
宋九未提交,也没有人提出来要他交。甚至大半人对他能否烧出大块琉璃感到怀疑,宋九学问来自那个西方的老师,能烧出琉璃不奇怪,但大食那边烧了多少年,也未看到过大块琉璃销到中原。
那会关系到他画上的美丽房屋能不能造出来,是一种奢侈品,与军用民用关系不大,可能会有人在成功后垂涎,但也不好意说出口。况且能否成功还是两回事。
赵匡义拨了一匹马让宋九学骑。
会骑马是一件好事,这时代速度太悲催了,只有骑马是最快速度。宋九抽空练习,摔得鼻青脸肿,终于能勉强骑着马小跑,还是不能疾驰。可宋九不知道,赵匡义让他骑马是有原因的,赵匡胤与赵普说了一句话,南方……
几天后,宋九顺着官道奔向那块盐碱地。离东水门不算太远,就在开封县与陈留县交界处。
整个开封地界土层多,土质劣,多属于黄河冲刷下来的细沙,盐碱地到处都是。但百姓也有百姓的办法,朝廷有朝廷的办法。种庄稼不适合,能适合种果树、桑林,天气凉爽,适合蓄牧业,朝廷能用来做优良的牧监。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引黄河水继续冲刷,水退后会有大量淤泥留下,那么瘠地会变成沃土。
这个宋九知道,但现在宋朝不是缺地,而是缺人,河北那一行,让他触目惊心,相州磁州离京城并不算太远,居然空旷如此。他更不想多事,提都不会提。
骑着马,赵匡义给的马不错,一匹上等乌雉母马,长了七八年,比较通人性,性格温顺,不然这几天练习骑术会摔得更惨。若骑着它上阵杀敌,恐怕马速跟不上,用来做普通的座骑,却是最佳不过。
来到工地上。
很多人,一千多号人,到处都是官兵与工匠。远处是几个窑炉,烧砖头用的,中国很早就有了烧砖历史。但成本比较高,在宋朝出现了一些用煤烧砖的土窑,设计皆不合理。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南宋,砖瓦仍然很贵。
宋九未来就打了招呼,进行改进,先将许多砖窑工匠喊来,然后根据朝廷送来的如今窑洞形式,与后世记忆中砖窑形式进行对比。设计了八个土窑。
想烧好砖,一是窑的构造,二是温度,三是土质。
先看那种窑洞设计最佳,这个容易比较,相同的土质烧砖,烧出一炉砖对照后就能得知。再试验温度与土质,宋九到来时,答案已经出来,只有两种窑洞设计最为合理。
实际凭借这一条,已让朝廷心动。
木质房冬暖夏凉,可是易遭虫蚀,干裂风化,必须要时常维修,又容易着火,象好一点的房屋多是砖瓦与木头混合使用。皇宫宫殿如此,宋家房屋如此。至于普通百姓,那就是泥巴墙茅草顶,顶多是瓦顶,墙壁还是泥巴墙。唐朝名相宋璟做地方官看到城中因为木头房易燃,改成砖瓦房,背后花了多少钱帛却没有铭载于史册。砖瓦成本太贵了,并且许多砖瓦质量也不过关。
技术出来,花了一笔不菲的钱,还动用了两百多名力役与近百名工匠,三司官吏一边痛惜钱帛,一边也记住了一个新名词,试验。但不代表着结束,高炉用砖与建房子用砖是两样的,必须用耐火砖,粘土砖、高铝砖、刚玉砖,后面两种不想了,想的是前种,得用高粘性粘土烧出粘土砖。不但高炉,焦炭炉更需要耐火砖。
这个用钱不多,接下来才是花钱的。
几个仓库,有许多人正在官吏带领下制造水泥,宋九要求是宁缺勿滥,水泥质量也许不差,但导致浪费更重,成本也更高。造好了,放入仓库。还不是花钱的地方,最花钱的地方是高炉。
高炉有了水泥还不行,不是那种高标号的水泥,想要坚固必须使用大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在拉丝技术如此落后,那有钢筋,只好笨办法采用百炼钢的方法十炼九炼,将铁打成钢,再慢慢拉成各种粗细严重不匀的钢筋钢丝。但是暂时的,一旦正式这个钢厂上马后,就会得到大量钢制品。这一条是最花钱的所在,若非宋九弄出火药,又让大臣看到威力,估计朝廷根本不会同意。
还有准备一些河砂,以及用火药炸出来的坚硬石子。
这才是一个大工地。
宋九到处看了看,先是看了看各种材料是否合格,宋九也知道朝廷花了不少钱,但这是鱼与水的关系。没有朝廷支持这个人力与物力,私人根本就办不到。若朝廷不支持,朝廷也得不到这个好处。
迅速开始组织人手建高炉,天渐渐更冷了,早上起来外面都开始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但人多,足够多,先是挖深坑,打下牢固的地基,再用木排搭成脚手架,用泥袋充塞进去,搭成一个十六角形高台,一直向天空竖起。高台近二十丈,几乎超过了六十米。再将几百根特制的粗钢筋依着高台竖起,从下面开始往上面扎钢网,一共十六层。宋九害怕高空作业,人会出事,让官吏征来大量干草铺在高台周围,真派上用场,有一人不小心摔了下来,落在干草堆上,只受了一点儿轻伤。一轻伤一死那是不同的,与这件大事相比,人命不值钱,但有人死了,不吉利,也会让上面的工匠担心,这时候工匠还不习惯于高空施工,有一个胆小的工匠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居然吓哭了。
十六道立柱,十六道横柱,再拆掉脚手架,在外面重新搭上脚手架,开始铸浇混凝土。
另一边还有事务,第一是大风箱,大型高炉必须有强力的鼓风。宋九很早就在那个房屋里做了一些试验,在未动工之前,就在实物研发。一是将现在的风箱从长形改成圆筒形,压缩死角,风压足,不漏风。二是多孔鼓风。三就是利用汴水这段河流湍急特征,制作行式水轮鼓风机。这是宋九前世跑到欧洲驴,侥幸看到过的,他记忆力好,又好奇,当时问了原理并记下。前世学到的知识多,看到的知识也多,但有许多是决对派上不用场了。朝廷也有人,当时看到便说了一句,我朝也有。宋九奇怪,后来那个官员又说不一样。那肯定不一样,宋朝的水力鼓风机落后多了。现在要做的就是从试验室里将它实用化,大型化。
最后便是关健的,钢。
灌钢法是一个进步,但无论是熟铁往生铁里灌,或生铁往熟铁里灌,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当时宋九差一点惨叫就是这个原因。一是铁水不是很好的渗碳剂,二是地球重力,铁水熔化后会向下流,冷却后钢坯下部含碳量高,上部则含碳量低。要么反复灌,那么它的塑性会变得很差。因此往明朝去,又进一步改进,有泥封铁灌钢法,还有苏钢炒钢法。天竺还有印度坩埚炼钢法。
这三种方法宋九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弊病还是很多,其实知道了原理,也不是那么复杂。主要原理就是使铁含碳。有了高炉,便有了质量好的铸铁,没这个又不行。转炉炼钢在这时代是不切实际的,但有办法。有了质量好的铸铁,再建造一个大型渗碳窑,在窑内用熟铁棒与木炭交替叠装,一定要用木炭,不然中国的煤会含有大量的硫,碳渗透了,硫也渗透了,一旦含硫量超标,就是钢也是不合格的钢。然后起炉火保持四到七天高温反应渗透,出炉后锻打减厚,去除杂质,就是优秀的钢,至少比现在除真正百炼钢外任何钢都优秀。并且宋九最看重它的地方就是量产化,大型量产化。
随着工程进度加深,朝廷这时候也陷了下去,宋九要什么有什么,最多时几乎派来两千多力役参加。
其实宋九担心的硫,用了焦碳冶铁,比以前那种真正用煤冶铁炼钢含硫量最少减了一大半,除非用木炭,但木炭冶铁弊端更多,特别是温度根本跟不上去。
不断地出现问题,不断地浪费,也不断地修正。如果宋九不亲自坐镇,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麻烦。
天气越来越冷,因为这种水泥抗寒性差,凝固性慢,宋九让人在四周将石炭燃起,升起一堆篝火,强行将周围地区温度升高,最后随着高炉越来越高,又在周围砌了八个高台,高台上再度生起篝火,强行升高空气的温度。效果比较差,但提高五六度气温还是能实现的,对这种水泥有这五六度与没有又会是两样。
钱用得三司与内藏库官吏心惊胆战。
但高炉一天天成型,接着搭更密集的脚手架,砌砖头。一层层砌上去。因为水泥没有完全凝固,里面的木头泥土高台未拆,那将等高炉全部凝固了,慢慢地将它们弄出来。
人多力量大,一个月后,就在汴水起了一层融冰时,一个古怪的烟囱终于立在汴水河畔。
毛竹搭的脚手架还不敢拿,炉里面还要建造一些布置,四周的煤炭篝火同样也不敢停,但开始将里面的泥巴与木头往外吊运,高炉理论上是竣工了。
离京城不远,于是赵匡胤带着大臣过来观看。
不是宋九禀报的,实际要看最好还要过十几天,高炉出铁,然后再炼钢,冶出好铁,炼出好钢,再来看,不知道用了朝廷多少钱,但想来不会少,甚至他那个正店的钱也早用下去了,但看到成果,就会觉得这个钱用得值。
浩浩荡荡大队人马过来,宋九与诸官吏迎接。
大家抬头看着高炉,脑海里只有三字:高,好高!
;
宋九暂时未去,那些学习过的二十名官吏先去了,至少学过,研究过,宋九也叮嘱过,他们是半个内行人。
宋九带着学生研究另一样东西,先用高价请来三个宋朝烧琉璃的工匠。宋朝烧琉璃的作坊还不少,但从开始时就走错了道路,因此烧出来的是真正琉璃,而非是玻璃。有的作坊效益好,有的作坊效益差。
不过相对而言,他们都有了些实践基础,只是偏差了研发方向,宋九三个老匠人请来,付了高薪,签订了高额赔偿的保密措施,但后面奖励也十分惊人。然后在屋后又盖了一个院子,院子里建了一个土窑。
宋九未提交,也没有人提出来要他交。甚至大半人对他能否烧出大块琉璃感到怀疑,宋九学问来自那个西方的老师,能烧出琉璃不奇怪,但大食那边烧了多少年,也未看到过大块琉璃销到中原。
那会关系到他画上的美丽房屋能不能造出来,是一种奢侈品,与军用民用关系不大,可能会有人在成功后垂涎,但也不好意说出口。况且能否成功还是两回事。
赵匡义拨了一匹马让宋九学骑。
会骑马是一件好事,这时代速度太悲催了,只有骑马是最快速度。宋九抽空练习,摔得鼻青脸肿,终于能勉强骑着马小跑,还是不能疾驰。可宋九不知道,赵匡义让他骑马是有原因的,赵匡胤与赵普说了一句话,南方……
几天后,宋九顺着官道奔向那块盐碱地。离东水门不算太远,就在开封县与陈留县交界处。
整个开封地界土层多,土质劣,多属于黄河冲刷下来的细沙,盐碱地到处都是。但百姓也有百姓的办法,朝廷有朝廷的办法。种庄稼不适合,能适合种果树、桑林,天气凉爽,适合蓄牧业,朝廷能用来做优良的牧监。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引黄河水继续冲刷,水退后会有大量淤泥留下,那么瘠地会变成沃土。
这个宋九知道,但现在宋朝不是缺地,而是缺人,河北那一行,让他触目惊心,相州磁州离京城并不算太远,居然空旷如此。他更不想多事,提都不会提。
骑着马,赵匡义给的马不错,一匹上等乌雉母马,长了七八年,比较通人性,性格温顺,不然这几天练习骑术会摔得更惨。若骑着它上阵杀敌,恐怕马速跟不上,用来做普通的座骑,却是最佳不过。
来到工地上。
很多人,一千多号人,到处都是官兵与工匠。远处是几个窑炉,烧砖头用的,中国很早就有了烧砖历史。但成本比较高,在宋朝出现了一些用煤烧砖的土窑,设计皆不合理。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南宋,砖瓦仍然很贵。
宋九未来就打了招呼,进行改进,先将许多砖窑工匠喊来,然后根据朝廷送来的如今窑洞形式,与后世记忆中砖窑形式进行对比。设计了八个土窑。
想烧好砖,一是窑的构造,二是温度,三是土质。
先看那种窑洞设计最佳,这个容易比较,相同的土质烧砖,烧出一炉砖对照后就能得知。再试验温度与土质,宋九到来时,答案已经出来,只有两种窑洞设计最为合理。
实际凭借这一条,已让朝廷心动。
木质房冬暖夏凉,可是易遭虫蚀,干裂风化,必须要时常维修,又容易着火,象好一点的房屋多是砖瓦与木头混合使用。皇宫宫殿如此,宋家房屋如此。至于普通百姓,那就是泥巴墙茅草顶,顶多是瓦顶,墙壁还是泥巴墙。唐朝名相宋璟做地方官看到城中因为木头房易燃,改成砖瓦房,背后花了多少钱帛却没有铭载于史册。砖瓦成本太贵了,并且许多砖瓦质量也不过关。
技术出来,花了一笔不菲的钱,还动用了两百多名力役与近百名工匠,三司官吏一边痛惜钱帛,一边也记住了一个新名词,试验。但不代表着结束,高炉用砖与建房子用砖是两样的,必须用耐火砖,粘土砖、高铝砖、刚玉砖,后面两种不想了,想的是前种,得用高粘性粘土烧出粘土砖。不但高炉,焦炭炉更需要耐火砖。
这个用钱不多,接下来才是花钱的。
几个仓库,有许多人正在官吏带领下制造水泥,宋九要求是宁缺勿滥,水泥质量也许不差,但导致浪费更重,成本也更高。造好了,放入仓库。还不是花钱的地方,最花钱的地方是高炉。
高炉有了水泥还不行,不是那种高标号的水泥,想要坚固必须使用大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在拉丝技术如此落后,那有钢筋,只好笨办法采用百炼钢的方法十炼九炼,将铁打成钢,再慢慢拉成各种粗细严重不匀的钢筋钢丝。但是暂时的,一旦正式这个钢厂上马后,就会得到大量钢制品。这一条是最花钱的所在,若非宋九弄出火药,又让大臣看到威力,估计朝廷根本不会同意。
还有准备一些河砂,以及用火药炸出来的坚硬石子。
这才是一个大工地。
宋九到处看了看,先是看了看各种材料是否合格,宋九也知道朝廷花了不少钱,但这是鱼与水的关系。没有朝廷支持这个人力与物力,私人根本就办不到。若朝廷不支持,朝廷也得不到这个好处。
迅速开始组织人手建高炉,天渐渐更冷了,早上起来外面都开始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但人多,足够多,先是挖深坑,打下牢固的地基,再用木排搭成脚手架,用泥袋充塞进去,搭成一个十六角形高台,一直向天空竖起。高台近二十丈,几乎超过了六十米。再将几百根特制的粗钢筋依着高台竖起,从下面开始往上面扎钢网,一共十六层。宋九害怕高空作业,人会出事,让官吏征来大量干草铺在高台周围,真派上用场,有一人不小心摔了下来,落在干草堆上,只受了一点儿轻伤。一轻伤一死那是不同的,与这件大事相比,人命不值钱,但有人死了,不吉利,也会让上面的工匠担心,这时候工匠还不习惯于高空施工,有一个胆小的工匠站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居然吓哭了。
十六道立柱,十六道横柱,再拆掉脚手架,在外面重新搭上脚手架,开始铸浇混凝土。
另一边还有事务,第一是大风箱,大型高炉必须有强力的鼓风。宋九很早就在那个房屋里做了一些试验,在未动工之前,就在实物研发。一是将现在的风箱从长形改成圆筒形,压缩死角,风压足,不漏风。二是多孔鼓风。三就是利用汴水这段河流湍急特征,制作行式水轮鼓风机。这是宋九前世跑到欧洲驴,侥幸看到过的,他记忆力好,又好奇,当时问了原理并记下。前世学到的知识多,看到的知识也多,但有许多是决对派上不用场了。朝廷也有人,当时看到便说了一句,我朝也有。宋九奇怪,后来那个官员又说不一样。那肯定不一样,宋朝的水力鼓风机落后多了。现在要做的就是从试验室里将它实用化,大型化。
最后便是关健的,钢。
灌钢法是一个进步,但无论是熟铁往生铁里灌,或生铁往熟铁里灌,有两个问题无法解决,当时宋九差一点惨叫就是这个原因。一是铁水不是很好的渗碳剂,二是地球重力,铁水熔化后会向下流,冷却后钢坯下部含碳量高,上部则含碳量低。要么反复灌,那么它的塑性会变得很差。因此往明朝去,又进一步改进,有泥封铁灌钢法,还有苏钢炒钢法。天竺还有印度坩埚炼钢法。
这三种方法宋九不知道,就是知道了弊病还是很多,其实知道了原理,也不是那么复杂。主要原理就是使铁含碳。有了高炉,便有了质量好的铸铁,没这个又不行。转炉炼钢在这时代是不切实际的,但有办法。有了质量好的铸铁,再建造一个大型渗碳窑,在窑内用熟铁棒与木炭交替叠装,一定要用木炭,不然中国的煤会含有大量的硫,碳渗透了,硫也渗透了,一旦含硫量超标,就是钢也是不合格的钢。然后起炉火保持四到七天高温反应渗透,出炉后锻打减厚,去除杂质,就是优秀的钢,至少比现在除真正百炼钢外任何钢都优秀。并且宋九最看重它的地方就是量产化,大型量产化。
随着工程进度加深,朝廷这时候也陷了下去,宋九要什么有什么,最多时几乎派来两千多力役参加。
其实宋九担心的硫,用了焦碳冶铁,比以前那种真正用煤冶铁炼钢含硫量最少减了一大半,除非用木炭,但木炭冶铁弊端更多,特别是温度根本跟不上去。
不断地出现问题,不断地浪费,也不断地修正。如果宋九不亲自坐镇,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麻烦。
天气越来越冷,因为这种水泥抗寒性差,凝固性慢,宋九让人在四周将石炭燃起,升起一堆篝火,强行将周围地区温度升高,最后随着高炉越来越高,又在周围砌了八个高台,高台上再度生起篝火,强行升高空气的温度。效果比较差,但提高五六度气温还是能实现的,对这种水泥有这五六度与没有又会是两样。
钱用得三司与内藏库官吏心惊胆战。
但高炉一天天成型,接着搭更密集的脚手架,砌砖头。一层层砌上去。因为水泥没有完全凝固,里面的木头泥土高台未拆,那将等高炉全部凝固了,慢慢地将它们弄出来。
人多力量大,一个月后,就在汴水起了一层融冰时,一个古怪的烟囱终于立在汴水河畔。
毛竹搭的脚手架还不敢拿,炉里面还要建造一些布置,四周的煤炭篝火同样也不敢停,但开始将里面的泥巴与木头往外吊运,高炉理论上是竣工了。
离京城不远,于是赵匡胤带着大臣过来观看。
不是宋九禀报的,实际要看最好还要过十几天,高炉出铁,然后再炼钢,冶出好铁,炼出好钢,再来看,不知道用了朝廷多少钱,但想来不会少,甚至他那个正店的钱也早用下去了,但看到成果,就会觉得这个钱用得值。
浩浩荡荡大队人马过来,宋九与诸官吏迎接。
大家抬头看着高炉,脑海里只有三字:高,好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