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废立风波频发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大明奸妃最新章节!
太子正妃的人选悬而不决,皇帝既不喜欢吴氏,又不愿拂了妻子的颜面,不免问近侍的牛玉:“要是你给儿子选媳妇,这几个人你选谁?”
牛玉笑道:“皇爷这可难倒老奴了。老奴那养子,便是给这几位选侍提鞋子都不够格,哪里配得上选人?”
皇帝瞪了他一眼,道:“少说嘴,说你家媳妇怎么选?”
牛玉虽然不敢拿太子妃人选打比,但皇帝问题还是要答的,何况他外表撇得清,内里却也有自己的意见,当下道:“老奴家是低门小户,日常又无大事。浑家和媳妇婆媳镇日相处,为求和睦,媳妇总是选浑家自己喜欢的要好些。”
皇帝给儿子选妃,想的是要挑个大度温和的人,不至于和周贵妃镇日斗气。陡然被牛玉一提醒,却又想到若这儿媳妇有脾性,必与周氏难以相容。届时钱皇后可以立于两者之间,有进退余地,说不得日后要少受些闲气。
皇帝依了皇后和贵妃的意,选吴氏为太子正妃,以准备教养一年后大婚。
孙太后没有等到她最看重的长孙的那一天,就突然一睡不起。她走得安详,连值夜的宫人都没有察觉异常,是直到早晨王婵觉得太后醒得太晚,过来掀帐问安,才发现太后已经寿终正寝。
孙太后崩,被削了太后名位,囚于慈宁宫数年的吴太妃,在得知这毕生宿敌死后,纵声大笑。但在笑过之后,却又觉得人生无趣,身体迅速衰败,两个月功夫便药石无灵。她们逝去,似乎打开了另一段旅程的大门。此后连续几个月,两宫附居的好几位宣庙遗妃,以及已经致仕归乡的王直、胡濙等元老重臣,也一一逝去。
皇帝伤心母亲崩逝之余,又常收到讣告,心情恶劣无比。
而就在这个时候,蒋安突然以太后在世时,曾经为皇后无子眇目而心忧的说法,向皇帝进言,请立太子生母周氏为后。
皇帝震怒,当即命人重杖蒋安,大骂周贵妃失德不贤。若不是重庆公主与四皇子见浚及时赶到求情,几乎当场废黜了她的贵妃之位。
皇帝性情温和,周贵妃日常闹腾,他再恼怒也只是借口头痛不理她、不见她,像这种当面发怒的情景,十分罕见。周贵妃生平从未受过这样的斥责,都吓得傻了。直到太子闻讯过来,她才啕嚎大哭分辩:“皇儿!我没有指使蒋安进言废后啊!”
周贵妃废后自立的野心,不说上下皆知,但有心人也一清二楚。太子更是因此而与万贞一起被暗算了一遭,又哪会相信母亲的话,无奈地道:“母后,你向父皇认个错,保证以后都不犯这毛病了,好吗?”
周贵妃见儿子都不信任她,又气又苦,怒叫:“我怎么认错?这次真不是我啊!自从上次你和贞儿……我就没敢再乱来了!我真的没有指使蒋安啊!他是自作主张,我没有啊!”
周贵妃口口声声分辩没有,但皇帝找来仁寿宫太后的旧日侍从一问,知道她确实曾经说动过母亲,意图废后,却是怎么也不信她的话了。
钱皇后对于皇帝来说,不仅是少年时期就情投意合的元配,还是南宫共患难的糟糠之妻。她一生无子,眇目跛足,不是有失国体,而是他最大的隐痛,心里最深的自责。蒋安请立太子生母为后的原因如此犯忌,又挑在了他心情最不好的时候,如何不让他狂怒之余,心胸冷硬?
周贵妃是太子生母,侍读学士一听皇帝要废太子生母,连忙谢罪:“陛下,贵妃为储君生母,如何能以小过见废?贵妃若废,则太子、公主、四皇子几位殿下,何以自处?此事关乎国本,危害社稷,臣不敢奉笔!”
皇帝早就知道周贵妃为太子生母这件事,必然要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和麻烦,然而这麻烦棘手到连替他拟诏的人都没有,却还是出乎他的意料。
周贵妃听到皇帝废位没能成功,又哭又笑:“总算前朝还有明眼人!知道本宫冤枉!”
这一口气松下来后,她又恨得咬牙:“本宫再没脑子,也不会挑了皇爷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么赤眉白脸的去谋后位!蒋安这么做,肯定是受人指使,要害我!”
她以为这件事就算完了,还想去找蒋安问他受谁指使,却不知道皇帝心中恨极,已经起意要废太子。
太子居东宫数年,勤勉好学,举动有度,并无过错。最大的把柄是当年擅令两关守将闭门,但那又是皇帝自己做的局,真拿出来用,未免太过不仁不慈。皇帝找了一遍废位的理由,没有找到,就将东宫的侍讲学士刘珝、倪谦叫来,问太子的过错。
宫中这场风波已经传到了宫外,刘珝和倪谦一听皇帝这话头,就知道不妙。但他们在东宫侍奉太子数年,不说师生情谊,利益也基本一致,岂能让自己数年辛苦无功,异口同声地盛赞太子贤明。
皇帝一无所得,恰逢倪谦被人弹劾,他便将倪谦贬出京师,不得再任东宫侍讲。
再过了一阵,他又在与李贤、彭时等阁臣叙话时,突然道:“太子有口疾,日后治国理政,恐有不便。”
太子沉默寡言,偶有口吃之疾,朝野上下皆知。虽说这一两年间在面对陌生人时似乎有加重的倾向,但处理国政本来就以御笔朱批为准,不需言语。皇帝过去不说,却在意图废贵妃之位不成,贬斥东宫侍讲学士之后提出,这意向性太明显了。
彭时反应极快,只当没听懂皇帝的言外之意,笑道:“贵人语迟,更利于兼听兼信,多思善断。殿下此疾,于治国理政无害有益。”
皇帝的试探被重臣堵了回来,但到底心有不甘,将最信任的李贤留了下来,直言道:“太子生母不贤,朕恐百年之后,太子继位,周氏位尊,皇后受辱。”
钱皇后贤名无暇,内宫外朝,无不钦服。李贤自然明白主君的苦恼,然而太子废立关乎朝政,岂能为了这种顾虑而做决定?
皇帝的话说得直白,李贤沉吟片刻,便也直白回禀:“陛下,两宫将来未必无辖制之法;而太子实无过错,群臣都以为储君有德,无故见废,必动摇国本。”
皇帝见李贤也不支持,失望不已,又问继逯杲之后接任锦衣卫指挥使的门达暗中刺探群臣的心意。
此时朝堂诸部重臣,几乎都经历了景泰年旧事。景泰年间太子第一次被废,他们没有力保,后来复储他们集力上奏又没能及时;这连番的经历,让这些重臣对太子有着格外的补偿心理,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这位历经坎坷的太子,在父亲手下还再被废一次。
更何况,从利益角度来讲,太子自幼就是他们熟悉的人,在入朝理政的这两年里,对他们又尊重礼让。别的不说,至少品性足够温和大度,知恩守仁。这样的储君,他日为君,岂不是比养在宫中,大家都没见过几面,更不知脾性的皇次子稳妥?
对于皇权交替来说,稳妥,保传承不乱,就是足以令群臣做出选择的理由。除非是大枭雄,大权臣意欲把持朝政,或者逼不得已,否则没有哪个做臣子的,愿意放着平稳可控的政局不理,却平生波折,自找死路。
皇帝的意图之下,群臣虽然没有同声保荐,但却用无声的沉默,抗拒皇帝的种种试探。
景泰帝废太子位时,群臣默认储位更替,是皇帝急切的希望儿子能够复储;而现在,却变成皇帝想要废了儿子,而景泰朝故臣一心想帮太子保住储位。政治局面的微妙变化,既可笑,又令人心寒。
围绕东宫废立的暗潮汹涌,皇帝传太子入朝的次数越来越少。太子也不急燥,仍然读书听课,偶尔画几笔小品,与宾客赏一赏笔墨。
他很清楚,这场风波虽然起自后宫,但要定局,却在前朝。只要他稳得住,皇帝便废不了。
皇帝也知道这一点,面对没有过错的太子,他终究没有办法为了废位,平白乱栽什么罪名。而是在太子大婚后,派他前往中都凤阳府祭祖。
新婚夫妻,哪有三天就分离的?吴氏大为不满,忍不住抱怨。太子心中疲惫,面对吴氏的诘问,回答:“孤之前就已经告诉过你们,皇室君臣之礼,重过夫妻之情。你既然当初不肯离宫,执意嫁入皇室,这寻常夫妻之情,便莫再奢想。”
他与皇帝本就浅淡的父子之情,至今虽然没有完全破灭,但摆在外面看的,却也不过是一层遮掩的薄纱。皇帝派他祭祖的用意,他一清二楚,答过吴氏,便又自嘲:“莫说夫妻,便是父子,也以君臣为先!”
吴氏出身虽然不高,但毕竟也算官宦之家,远比深宫中的钱皇后和周贵妃敏感。太子这话意有所指,她因为太子不肯同房而生的愤怒,顿时变成了惊恐害怕。深闺娇养的少女,未历风雨,书又刚读到一半,对权势倾轧似懂非懂,只知险恶。陡然知道自己一入皇室,就可能面临夫君被废的危机,如何受得起这样的压力?顿时被吓得退了几步。
太子看着她后退,不由一笑,淡淡地说:“我去中都祭祖,你在京师好自为之。若是实在难受,向母后哭求庇佑,对你有好处。”
太子正妃的人选悬而不决,皇帝既不喜欢吴氏,又不愿拂了妻子的颜面,不免问近侍的牛玉:“要是你给儿子选媳妇,这几个人你选谁?”
牛玉笑道:“皇爷这可难倒老奴了。老奴那养子,便是给这几位选侍提鞋子都不够格,哪里配得上选人?”
皇帝瞪了他一眼,道:“少说嘴,说你家媳妇怎么选?”
牛玉虽然不敢拿太子妃人选打比,但皇帝问题还是要答的,何况他外表撇得清,内里却也有自己的意见,当下道:“老奴家是低门小户,日常又无大事。浑家和媳妇婆媳镇日相处,为求和睦,媳妇总是选浑家自己喜欢的要好些。”
皇帝给儿子选妃,想的是要挑个大度温和的人,不至于和周贵妃镇日斗气。陡然被牛玉一提醒,却又想到若这儿媳妇有脾性,必与周氏难以相容。届时钱皇后可以立于两者之间,有进退余地,说不得日后要少受些闲气。
皇帝依了皇后和贵妃的意,选吴氏为太子正妃,以准备教养一年后大婚。
孙太后没有等到她最看重的长孙的那一天,就突然一睡不起。她走得安详,连值夜的宫人都没有察觉异常,是直到早晨王婵觉得太后醒得太晚,过来掀帐问安,才发现太后已经寿终正寝。
孙太后崩,被削了太后名位,囚于慈宁宫数年的吴太妃,在得知这毕生宿敌死后,纵声大笑。但在笑过之后,却又觉得人生无趣,身体迅速衰败,两个月功夫便药石无灵。她们逝去,似乎打开了另一段旅程的大门。此后连续几个月,两宫附居的好几位宣庙遗妃,以及已经致仕归乡的王直、胡濙等元老重臣,也一一逝去。
皇帝伤心母亲崩逝之余,又常收到讣告,心情恶劣无比。
而就在这个时候,蒋安突然以太后在世时,曾经为皇后无子眇目而心忧的说法,向皇帝进言,请立太子生母周氏为后。
皇帝震怒,当即命人重杖蒋安,大骂周贵妃失德不贤。若不是重庆公主与四皇子见浚及时赶到求情,几乎当场废黜了她的贵妃之位。
皇帝性情温和,周贵妃日常闹腾,他再恼怒也只是借口头痛不理她、不见她,像这种当面发怒的情景,十分罕见。周贵妃生平从未受过这样的斥责,都吓得傻了。直到太子闻讯过来,她才啕嚎大哭分辩:“皇儿!我没有指使蒋安进言废后啊!”
周贵妃废后自立的野心,不说上下皆知,但有心人也一清二楚。太子更是因此而与万贞一起被暗算了一遭,又哪会相信母亲的话,无奈地道:“母后,你向父皇认个错,保证以后都不犯这毛病了,好吗?”
周贵妃见儿子都不信任她,又气又苦,怒叫:“我怎么认错?这次真不是我啊!自从上次你和贞儿……我就没敢再乱来了!我真的没有指使蒋安啊!他是自作主张,我没有啊!”
周贵妃口口声声分辩没有,但皇帝找来仁寿宫太后的旧日侍从一问,知道她确实曾经说动过母亲,意图废后,却是怎么也不信她的话了。
钱皇后对于皇帝来说,不仅是少年时期就情投意合的元配,还是南宫共患难的糟糠之妻。她一生无子,眇目跛足,不是有失国体,而是他最大的隐痛,心里最深的自责。蒋安请立太子生母为后的原因如此犯忌,又挑在了他心情最不好的时候,如何不让他狂怒之余,心胸冷硬?
周贵妃是太子生母,侍读学士一听皇帝要废太子生母,连忙谢罪:“陛下,贵妃为储君生母,如何能以小过见废?贵妃若废,则太子、公主、四皇子几位殿下,何以自处?此事关乎国本,危害社稷,臣不敢奉笔!”
皇帝早就知道周贵妃为太子生母这件事,必然要给自己带来极大的痛苦和麻烦,然而这麻烦棘手到连替他拟诏的人都没有,却还是出乎他的意料。
周贵妃听到皇帝废位没能成功,又哭又笑:“总算前朝还有明眼人!知道本宫冤枉!”
这一口气松下来后,她又恨得咬牙:“本宫再没脑子,也不会挑了皇爷心情不好的时候,这么赤眉白脸的去谋后位!蒋安这么做,肯定是受人指使,要害我!”
她以为这件事就算完了,还想去找蒋安问他受谁指使,却不知道皇帝心中恨极,已经起意要废太子。
太子居东宫数年,勤勉好学,举动有度,并无过错。最大的把柄是当年擅令两关守将闭门,但那又是皇帝自己做的局,真拿出来用,未免太过不仁不慈。皇帝找了一遍废位的理由,没有找到,就将东宫的侍讲学士刘珝、倪谦叫来,问太子的过错。
宫中这场风波已经传到了宫外,刘珝和倪谦一听皇帝这话头,就知道不妙。但他们在东宫侍奉太子数年,不说师生情谊,利益也基本一致,岂能让自己数年辛苦无功,异口同声地盛赞太子贤明。
皇帝一无所得,恰逢倪谦被人弹劾,他便将倪谦贬出京师,不得再任东宫侍讲。
再过了一阵,他又在与李贤、彭时等阁臣叙话时,突然道:“太子有口疾,日后治国理政,恐有不便。”
太子沉默寡言,偶有口吃之疾,朝野上下皆知。虽说这一两年间在面对陌生人时似乎有加重的倾向,但处理国政本来就以御笔朱批为准,不需言语。皇帝过去不说,却在意图废贵妃之位不成,贬斥东宫侍讲学士之后提出,这意向性太明显了。
彭时反应极快,只当没听懂皇帝的言外之意,笑道:“贵人语迟,更利于兼听兼信,多思善断。殿下此疾,于治国理政无害有益。”
皇帝的试探被重臣堵了回来,但到底心有不甘,将最信任的李贤留了下来,直言道:“太子生母不贤,朕恐百年之后,太子继位,周氏位尊,皇后受辱。”
钱皇后贤名无暇,内宫外朝,无不钦服。李贤自然明白主君的苦恼,然而太子废立关乎朝政,岂能为了这种顾虑而做决定?
皇帝的话说得直白,李贤沉吟片刻,便也直白回禀:“陛下,两宫将来未必无辖制之法;而太子实无过错,群臣都以为储君有德,无故见废,必动摇国本。”
皇帝见李贤也不支持,失望不已,又问继逯杲之后接任锦衣卫指挥使的门达暗中刺探群臣的心意。
此时朝堂诸部重臣,几乎都经历了景泰年旧事。景泰年间太子第一次被废,他们没有力保,后来复储他们集力上奏又没能及时;这连番的经历,让这些重臣对太子有着格外的补偿心理,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这位历经坎坷的太子,在父亲手下还再被废一次。
更何况,从利益角度来讲,太子自幼就是他们熟悉的人,在入朝理政的这两年里,对他们又尊重礼让。别的不说,至少品性足够温和大度,知恩守仁。这样的储君,他日为君,岂不是比养在宫中,大家都没见过几面,更不知脾性的皇次子稳妥?
对于皇权交替来说,稳妥,保传承不乱,就是足以令群臣做出选择的理由。除非是大枭雄,大权臣意欲把持朝政,或者逼不得已,否则没有哪个做臣子的,愿意放着平稳可控的政局不理,却平生波折,自找死路。
皇帝的意图之下,群臣虽然没有同声保荐,但却用无声的沉默,抗拒皇帝的种种试探。
景泰帝废太子位时,群臣默认储位更替,是皇帝急切的希望儿子能够复储;而现在,却变成皇帝想要废了儿子,而景泰朝故臣一心想帮太子保住储位。政治局面的微妙变化,既可笑,又令人心寒。
围绕东宫废立的暗潮汹涌,皇帝传太子入朝的次数越来越少。太子也不急燥,仍然读书听课,偶尔画几笔小品,与宾客赏一赏笔墨。
他很清楚,这场风波虽然起自后宫,但要定局,却在前朝。只要他稳得住,皇帝便废不了。
皇帝也知道这一点,面对没有过错的太子,他终究没有办法为了废位,平白乱栽什么罪名。而是在太子大婚后,派他前往中都凤阳府祭祖。
新婚夫妻,哪有三天就分离的?吴氏大为不满,忍不住抱怨。太子心中疲惫,面对吴氏的诘问,回答:“孤之前就已经告诉过你们,皇室君臣之礼,重过夫妻之情。你既然当初不肯离宫,执意嫁入皇室,这寻常夫妻之情,便莫再奢想。”
他与皇帝本就浅淡的父子之情,至今虽然没有完全破灭,但摆在外面看的,却也不过是一层遮掩的薄纱。皇帝派他祭祖的用意,他一清二楚,答过吴氏,便又自嘲:“莫说夫妻,便是父子,也以君臣为先!”
吴氏出身虽然不高,但毕竟也算官宦之家,远比深宫中的钱皇后和周贵妃敏感。太子这话意有所指,她因为太子不肯同房而生的愤怒,顿时变成了惊恐害怕。深闺娇养的少女,未历风雨,书又刚读到一半,对权势倾轧似懂非懂,只知险恶。陡然知道自己一入皇室,就可能面临夫君被废的危机,如何受得起这样的压力?顿时被吓得退了几步。
太子看着她后退,不由一笑,淡淡地说:“我去中都祭祖,你在京师好自为之。若是实在难受,向母后哭求庇佑,对你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