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齐民要术火了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大唐农圣最新章节!
水晶矿石的熔点在1700度以上,而普通柴碳的温度才一千度左右,即便是煤炭,也很难达到1700度,所以,想要炼制水晶,就必须要先把温度能够达到2300度的焦煤弄出来。
关中之地产煤的地方不多,而由于技术原因,这个时期开采非露天的煤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非常的巨大,孙享福是不指望李世民会投钱干这个的,通常他投了钱,利益也归他了,所以,找原本就是关陇地主的韦家合作,会更靠谱一些。
孙享福知道,一旦这煤炭生意做起来,里面的利润会很大,同样,影响也会很大。要知道,关中之地现在至少有上万户是靠打柴烧炭帮补家用的,解决不好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他贸然弄出个煤炭产业来,害的可能就是这上万户百姓。
然而,生意的事,在船上不好谈,需得实地勘测之后,才好具体协商规划,所以,孙享福只是跟韦叔谐表达了一个意向,毕竟,除了跟皇帝和七宗五姓合作之外,孙享福只能选择跟关陇世家合作,这事情才办的成。
像秦琼,程咬金,尉迟恭这些新崛起的勋贵,也就是在长安周边有些田地而已,不像关陇世家,少的有一个县的地盘,多的,甚至有半个州,乃至一州之地,弘农杨氏就是个例子,整个弘农郡,你要办大事,都不能做第二家想,李世民都得纳他们杨氏一女为妃,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
带着沉重的货物,船队就是走的慢,幸福号虽然可以不受季风和顺逆流的影响,但有两位钦差在船上,也不能甩开大队伍独自先走,所以,慢悠悠的走了十几天,船队才到扬州,而此时,关中之地,正在进行秋收。
一大早的,就有一队飞骑赶往了蓝田县的皇庄,这里,有李世民春上亲自耕种的一块地,当时他专门让人做了记号,说要秋收之后过来看产量的,而且,他并没有将这事忘诸脑后。
做秀就要做全套,教了太子和几位皇子播种,自然也要教他们收割,所以,今天李世民不是一个人来的,同来的还有太子,吴王李恪,濮王李泰,齐王李佑和梁王李愔。
“父皇,就是这块田了,儿臣记得,您看,这里的麦子比旁边的田地长的高壮一些,麦穗都很饱满。”李承乾对于和孙享福有关的事情都比较上心,才走到田地边,就指着田里的麦子道,当然,这些话,是长孙冲早就教过他的。
“嗯,朕知晓,你们兄弟五个,今天就把这几亩麦子收割了吧!”李世民闻言随意的点了点头道。
镰刀割麦茬,这玩意确实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小孩子都能干,但说要割几亩地,就有点难为这些孩子了,李承乾年纪最大,初时还不觉得,割了几把之后,就感觉腰不行了,想抱怨来着,可站在田埂上的李世民在与同来的长孙无忌和萧禹,魏征等人商量事情,他也不好打断。
当然,还有比他更加不堪的,年纪最小的李佑和李愔,胡乱的割了几下,就一屁股坐在了田地里用镰刀追杀起了地里的爬虫,伺候他们的内侍见此情景,便寻了空挡向李世民道,“陛下,太子和几位皇子还年幼,做不得这粗活,还是奴婢们代劳吧!”
“哼,几个没出息的家伙,现在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了吧!在一旁看好了。”
李世民今天特意穿了一身孙享福的成衣作坊设计的紧身衣服,不需要将下摆系在腰间,也不需要将大袖捆扎实,干起活来很方便,长孙无忌等人也是同样装扮,见李世民下地,他们也都纷纷走了过来弯腰割麦。
他们的镰刀是精铁打造,割起来很快,不过,他们也只负责割倒,至于收拾,自然有奴婢负责,不过半个时辰,六亩麦田便被几人割完,而内侍,早已将大部分麦税撮成颗粒,堆积在了一张大麻布上。
“此地所产之麦,当比其它田地多出两三成。”看着堆积的半人高的麦子,魏征估摸道。
“可不止,今年关中干旱,作物产量都不高,上等良田的亩产都少有两石以上的,中田只有一石半,下田更是一石都没有,甚至还有一些绝收地,相对来说,至少高出三四成。”
长孙无忌掌户部,对于关中农田产量一清二楚,其实他这已经是照着好的说了,关中今年的小麦,就没有产量超过两石以上的,绝收地占了至少两三成。
“究竟亩产多少,我等称过不就知晓了。”
李世民说罢,就有内侍将称杆架起,提前缝制好的布袋,将麦子装一袋,称一袋,待一干内侍将所有麦穗上的小麦撮成了颗粒,基本上也就称完了。
“陛下,一共三千一百二十七斤。”
“多少?”
“三千一百二十七斤。”
“居然有这么多?臣记得,这好像只有六亩地,岂不是说,亩产达到了四石?”魏征有些发愣道。
“魏卿算的不对,应该是亩产四石三以上。”在一旁看热闹的李承乾插话道。
魏征闻言在心里一默算,还真是,自己的心算居然还没有一个孩子准确,顿时便拱手向李承乾道,“太子聪慧,算学竟然比老臣还精通,老臣佩服。”
李承乾这种爱表现的孩子,最喜欢听到别人的夸奖了,闻言便喜笑颜开的道,“这算不得什么,孤那师妹候舒雅才叫厉害呢!不过,据说孙府有更厉害的,乘除法口诀,他们个个能倒背如流。”
“哼,那孙正明天生便是个锱铢必较的唯利之辈,专研这算学之道,有那么好的读书条件,也不多读些圣贤君子之说。”李世民条件反射的说了一句,因为打赌的事情,输了的人心情都不会好。不过又忽然想起李承乾刚才说的重点,转头又看向李承乾问道,“这亩产是多少来着?”
“父皇,是四石三还多一点。”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突然来脾气,但好在不是冲他,顺嘴便答道。
“四石三?居然有四石三?”李世民愣住了,即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关中的上田也很难产到三石麦子,这块田居然在微旱的年景产出四石三麦子,这怎么可能?
一亩田产五百来斤麦子,还是刚收割的湿重情况下,在后世,这根本不算什么成绩,同样面积的田地,在后世随便一个农夫也能种出六七百斤的干麦子,可比这产量还高三四成,但这个数据对古人来说,确实是有点难以置信,李世民头一回觉得,种田这个事,居然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活。
“陛下,臣请将此田的种植之法张榜告知天下民众,此乃天佑我大唐盛兴之法也。”搞清楚了这个数字的意义,魏征无比激动的道。
“张榜,张榜,嗨,其实也不用怎么张榜,此种植之法,《齐民要术》上有写,朕此前竟然没有重视此书。”李世民有些懊恼道。
《齐民要术》一书对中原之地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以及整田耕种之法其实已经有相当科学的记载了,几乎是达到这个时期能够达到的条件的极限水平。
不仅如此,他还有对植树,养殖家畜,家禽,酿造,烹调等所有有关农耕和民生发展的记录,非常全面。
而把这本书读透了,学全了的人,在这个时代,绝对能够轻易的发家致富,就是孙享福现在所用的种植技术,也大致都没有超越《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东西多少。
李世民现在那叫一个悔呀!要是大唐建国之初,百姓就能够按照《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耕种养殖之法生产,那大唐现在国力,起码能够翻好几倍。
而到现在,他才能解释孙享福那里来的这么多耕种的本事了,原来这家伙是把《齐民要术》学全了。
“《齐民要术》?臣回去之后,一定细细研读此书。”魏征闻言,似乎也想起了有这么一本书,不过古代读书人都有追古思想,觉得越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典籍,就越是至理名言,从而对近代写成的书,反而缺少关注,这里面也有读书人瞧不起农耕书的原因,能看的懂《齐民要术》的人,证明已经有很高的学识了,怎么可能会做下地种田这种泥腿子才会做的事,士人的高傲,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当然,还有个信息流通的问题,一本书在这个时期推广起来,可不像后世的网络和印刷普及的时代,在雕版印刷都还没有大量应用的唐初,往往需要手抄来一对一相传,这样的速度想要普及,少说也要个几十年。
《齐民要术》乃是北魏末年才写成的书,到现在也不过几十年,自然还没有得到很广的普及,应用就更加谈不上。事实上,到了宋朝,以《齐民要术》为范本的农书多了,它的好处才逐渐的开始发挥出来,在百姓识字率较高的宋朝普及起来,而那时的农耕事业才开始逐渐向精耕细作转变。
孙享福用实例向李世民展示了精耕细作的好处,导致的第一个结果就是长安《齐民要术》这本书差点被卖绝版了。
没办法,在活字印刷术没有普及,大多数书籍还是竹简的时代,这种长篇纸质书是非常稀少且昂贵的,当大家都在求一本书的时候,这个消息就再也藏不住了。
犬上二田耜的狗鼻子反应是非常灵敏的,他来大唐的目的就是学习各方面技术,一种专门教大家怎么提高田地产出的实用书籍是多么重要,他怎么会不知道。
而且,现在长安疯传,按照这本书上面的记载种麦子,能将产量提高一倍,是以,犬上二田耜疯狂了,不惜白银千两,买了一本书,又不惜重金找了好多会写字的人帮他抄书。
孙享福并不知道长安发生的事情,更加不知道他所谓的才能在李世民这里打了很大的一个折扣,因为李世民觉得自己就要批量制造像孙享福这样精于农耕的人才了。
丽政殿中,李世民考虑了很久,才对长孙无忧道,“观音婢,朕准备给孙正明封爵了。”
闻言,长孙无忧一愣,向李世民投去询问的目光道,“为何?”
李世民便把自己编好的理由说道,“他此番南下引进稻种功劳太大,压是压不住了,而且,朕已经找到能够代替他执掌皇庄的人才了。”
闻言,长孙无忧有些意外,继续问道,“何人?”
“精通此书之人,皆可。”李世民抖了抖自己手中的那本《齐民要术》道。
回来之后李世民就再度拿起这本书开始读起来,越是读的认真,越是发觉此书的妙处,指导民生发展的书,比那些写做人道理的书其实也不差,他觉得此书应该是每个地方官员必读之书。
水晶矿石的熔点在1700度以上,而普通柴碳的温度才一千度左右,即便是煤炭,也很难达到1700度,所以,想要炼制水晶,就必须要先把温度能够达到2300度的焦煤弄出来。
关中之地产煤的地方不多,而由于技术原因,这个时期开采非露天的煤矿,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非常的巨大,孙享福是不指望李世民会投钱干这个的,通常他投了钱,利益也归他了,所以,找原本就是关陇地主的韦家合作,会更靠谱一些。
孙享福知道,一旦这煤炭生意做起来,里面的利润会很大,同样,影响也会很大。要知道,关中之地现在至少有上万户是靠打柴烧炭帮补家用的,解决不好这些人的吃饭问题,他贸然弄出个煤炭产业来,害的可能就是这上万户百姓。
然而,生意的事,在船上不好谈,需得实地勘测之后,才好具体协商规划,所以,孙享福只是跟韦叔谐表达了一个意向,毕竟,除了跟皇帝和七宗五姓合作之外,孙享福只能选择跟关陇世家合作,这事情才办的成。
像秦琼,程咬金,尉迟恭这些新崛起的勋贵,也就是在长安周边有些田地而已,不像关陇世家,少的有一个县的地盘,多的,甚至有半个州,乃至一州之地,弘农杨氏就是个例子,整个弘农郡,你要办大事,都不能做第二家想,李世民都得纳他们杨氏一女为妃,才能获得他们的支持。
带着沉重的货物,船队就是走的慢,幸福号虽然可以不受季风和顺逆流的影响,但有两位钦差在船上,也不能甩开大队伍独自先走,所以,慢悠悠的走了十几天,船队才到扬州,而此时,关中之地,正在进行秋收。
一大早的,就有一队飞骑赶往了蓝田县的皇庄,这里,有李世民春上亲自耕种的一块地,当时他专门让人做了记号,说要秋收之后过来看产量的,而且,他并没有将这事忘诸脑后。
做秀就要做全套,教了太子和几位皇子播种,自然也要教他们收割,所以,今天李世民不是一个人来的,同来的还有太子,吴王李恪,濮王李泰,齐王李佑和梁王李愔。
“父皇,就是这块田了,儿臣记得,您看,这里的麦子比旁边的田地长的高壮一些,麦穗都很饱满。”李承乾对于和孙享福有关的事情都比较上心,才走到田地边,就指着田里的麦子道,当然,这些话,是长孙冲早就教过他的。
“嗯,朕知晓,你们兄弟五个,今天就把这几亩麦子收割了吧!”李世民闻言随意的点了点头道。
镰刀割麦茬,这玩意确实没有什么技术难度,小孩子都能干,但说要割几亩地,就有点难为这些孩子了,李承乾年纪最大,初时还不觉得,割了几把之后,就感觉腰不行了,想抱怨来着,可站在田埂上的李世民在与同来的长孙无忌和萧禹,魏征等人商量事情,他也不好打断。
当然,还有比他更加不堪的,年纪最小的李佑和李愔,胡乱的割了几下,就一屁股坐在了田地里用镰刀追杀起了地里的爬虫,伺候他们的内侍见此情景,便寻了空挡向李世民道,“陛下,太子和几位皇子还年幼,做不得这粗活,还是奴婢们代劳吧!”
“哼,几个没出息的家伙,现在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了吧!在一旁看好了。”
李世民今天特意穿了一身孙享福的成衣作坊设计的紧身衣服,不需要将下摆系在腰间,也不需要将大袖捆扎实,干起活来很方便,长孙无忌等人也是同样装扮,见李世民下地,他们也都纷纷走了过来弯腰割麦。
他们的镰刀是精铁打造,割起来很快,不过,他们也只负责割倒,至于收拾,自然有奴婢负责,不过半个时辰,六亩麦田便被几人割完,而内侍,早已将大部分麦税撮成颗粒,堆积在了一张大麻布上。
“此地所产之麦,当比其它田地多出两三成。”看着堆积的半人高的麦子,魏征估摸道。
“可不止,今年关中干旱,作物产量都不高,上等良田的亩产都少有两石以上的,中田只有一石半,下田更是一石都没有,甚至还有一些绝收地,相对来说,至少高出三四成。”
长孙无忌掌户部,对于关中农田产量一清二楚,其实他这已经是照着好的说了,关中今年的小麦,就没有产量超过两石以上的,绝收地占了至少两三成。
“究竟亩产多少,我等称过不就知晓了。”
李世民说罢,就有内侍将称杆架起,提前缝制好的布袋,将麦子装一袋,称一袋,待一干内侍将所有麦穗上的小麦撮成了颗粒,基本上也就称完了。
“陛下,一共三千一百二十七斤。”
“多少?”
“三千一百二十七斤。”
“居然有这么多?臣记得,这好像只有六亩地,岂不是说,亩产达到了四石?”魏征有些发愣道。
“魏卿算的不对,应该是亩产四石三以上。”在一旁看热闹的李承乾插话道。
魏征闻言在心里一默算,还真是,自己的心算居然还没有一个孩子准确,顿时便拱手向李承乾道,“太子聪慧,算学竟然比老臣还精通,老臣佩服。”
李承乾这种爱表现的孩子,最喜欢听到别人的夸奖了,闻言便喜笑颜开的道,“这算不得什么,孤那师妹候舒雅才叫厉害呢!不过,据说孙府有更厉害的,乘除法口诀,他们个个能倒背如流。”
“哼,那孙正明天生便是个锱铢必较的唯利之辈,专研这算学之道,有那么好的读书条件,也不多读些圣贤君子之说。”李世民条件反射的说了一句,因为打赌的事情,输了的人心情都不会好。不过又忽然想起李承乾刚才说的重点,转头又看向李承乾问道,“这亩产是多少来着?”
“父皇,是四石三还多一点。”李承乾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突然来脾气,但好在不是冲他,顺嘴便答道。
“四石三?居然有四石三?”李世民愣住了,即便是风调雨顺的年景,关中的上田也很难产到三石麦子,这块田居然在微旱的年景产出四石三麦子,这怎么可能?
一亩田产五百来斤麦子,还是刚收割的湿重情况下,在后世,这根本不算什么成绩,同样面积的田地,在后世随便一个农夫也能种出六七百斤的干麦子,可比这产量还高三四成,但这个数据对古人来说,确实是有点难以置信,李世民头一回觉得,种田这个事,居然是一种高技术含量的活。
“陛下,臣请将此田的种植之法张榜告知天下民众,此乃天佑我大唐盛兴之法也。”搞清楚了这个数字的意义,魏征无比激动的道。
“张榜,张榜,嗨,其实也不用怎么张榜,此种植之法,《齐民要术》上有写,朕此前竟然没有重视此书。”李世民有些懊恼道。
《齐民要术》一书对中原之地适合生长的农作物以及整田耕种之法其实已经有相当科学的记载了,几乎是达到这个时期能够达到的条件的极限水平。
不仅如此,他还有对植树,养殖家畜,家禽,酿造,烹调等所有有关农耕和民生发展的记录,非常全面。
而把这本书读透了,学全了的人,在这个时代,绝对能够轻易的发家致富,就是孙享福现在所用的种植技术,也大致都没有超越《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东西多少。
李世民现在那叫一个悔呀!要是大唐建国之初,百姓就能够按照《齐民要术》上面记载的耕种养殖之法生产,那大唐现在国力,起码能够翻好几倍。
而到现在,他才能解释孙享福那里来的这么多耕种的本事了,原来这家伙是把《齐民要术》学全了。
“《齐民要术》?臣回去之后,一定细细研读此书。”魏征闻言,似乎也想起了有这么一本书,不过古代读书人都有追古思想,觉得越是远古流传下来的典籍,就越是至理名言,从而对近代写成的书,反而缺少关注,这里面也有读书人瞧不起农耕书的原因,能看的懂《齐民要术》的人,证明已经有很高的学识了,怎么可能会做下地种田这种泥腿子才会做的事,士人的高傲,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当然,还有个信息流通的问题,一本书在这个时期推广起来,可不像后世的网络和印刷普及的时代,在雕版印刷都还没有大量应用的唐初,往往需要手抄来一对一相传,这样的速度想要普及,少说也要个几十年。
《齐民要术》乃是北魏末年才写成的书,到现在也不过几十年,自然还没有得到很广的普及,应用就更加谈不上。事实上,到了宋朝,以《齐民要术》为范本的农书多了,它的好处才逐渐的开始发挥出来,在百姓识字率较高的宋朝普及起来,而那时的农耕事业才开始逐渐向精耕细作转变。
孙享福用实例向李世民展示了精耕细作的好处,导致的第一个结果就是长安《齐民要术》这本书差点被卖绝版了。
没办法,在活字印刷术没有普及,大多数书籍还是竹简的时代,这种长篇纸质书是非常稀少且昂贵的,当大家都在求一本书的时候,这个消息就再也藏不住了。
犬上二田耜的狗鼻子反应是非常灵敏的,他来大唐的目的就是学习各方面技术,一种专门教大家怎么提高田地产出的实用书籍是多么重要,他怎么会不知道。
而且,现在长安疯传,按照这本书上面的记载种麦子,能将产量提高一倍,是以,犬上二田耜疯狂了,不惜白银千两,买了一本书,又不惜重金找了好多会写字的人帮他抄书。
孙享福并不知道长安发生的事情,更加不知道他所谓的才能在李世民这里打了很大的一个折扣,因为李世民觉得自己就要批量制造像孙享福这样精于农耕的人才了。
丽政殿中,李世民考虑了很久,才对长孙无忧道,“观音婢,朕准备给孙正明封爵了。”
闻言,长孙无忧一愣,向李世民投去询问的目光道,“为何?”
李世民便把自己编好的理由说道,“他此番南下引进稻种功劳太大,压是压不住了,而且,朕已经找到能够代替他执掌皇庄的人才了。”
闻言,长孙无忧有些意外,继续问道,“何人?”
“精通此书之人,皆可。”李世民抖了抖自己手中的那本《齐民要术》道。
回来之后李世民就再度拿起这本书开始读起来,越是读的认真,越是发觉此书的妙处,指导民生发展的书,比那些写做人道理的书其实也不差,他觉得此书应该是每个地方官员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