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安礼章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素书最新章节!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王氏曰:“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
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
本章为全书的总结,在讲述了道、德、志、义之后,将做人成大事的立身之本归结为“礼”,也就是做人处世的规律和原则。人生在世,竞争激烈,路途坎坷,充满艰难险阻。这里告诉你的就是趋利避害、发展自己、占据优势、成就事业应该注意的规律,把人生中安危祸福、贫富贵贱的来源和道理剖析得淋漓尽致。
原典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注释
王氏曰:“君不念旧恶。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
怀恨心;人生疑惧,岂有报效之心?事不从宽,必招怪怨之过。
人无远见之明,必有近忧之事。凡事必先计较、谋筹必胜,然后可行。若不料量,临时无备,仓卒难成。不见利害,事不先谋,返招祸患。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解释
招人怨恨往往在于不能宽容别人的小过错。凡是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必然有他的缺点。如果当领导的,平时做人处世,对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过失、小毛病百般挑剔、吹毛求疵,似乎自己永远正确,那么,就会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和面子,怨恨不满的情绪也就会随之而产生。所以,待人处世应该常怀宽容之心。
《尚书》说:领导和驾驭众人应该有宽容的胸怀。祸患是由于没有事先谋划好。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
忧。如果在做事之前没有对未来的预测,那么,事情的发展
变幻莫测,到了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准备而只能
仓促应付,事情就难以办成。所以,必须记住“凡事预则立”
的道理。
原典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注释
注曰: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
则亦无祸无福矣。
解释
幸福是善行的积累,祸患则是恶行的积累。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并非总是报应在眼前,它的后果
一般常在将来体现出来。孔子说:“一个对别人有恩德的人,其福报是在泽被三代人之后才会消失。”周朝由于文王的先人和子孙累世积德,才会有八百多年的江山;秦始皇以霸道得天下,政权只维持十五年。国家大事是这样,个人、家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所以,做人做事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大度的胸怀,不能只看眼前,争一时的小利,不顾未来。试看古今中外有大成就的人,无不如此。
《淮南子》说:君子不认为善小不足以为之就不为,小善
可以积累成大善;也不认为恶小做了没什么就去做,小恶积累
起来就是大恶。羽毛积累起来可以沉船,轻的东西多了也可
以压断车轴。所以,君子对小事都很慎重。又说:祸和福都是自己造成的,祸福同门,利害为邻,不是圣人就很难分清。
原典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
注释
王氏曰:“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饥;不勤养织之人,
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饥寒之患。”
解释
百姓饥饿是因为不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农民。百姓冬天寒冷,是因为懒惰,不勤于纺织。衣和食,是天下的命脉,
是富强的根本。
原典
安在得人,危在失上。
注释
王氏曰:“国有善人,则安;朝失贤士,则危。韩信、
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谋,霸王不用,皆归汉王;拜
韩信为将,英布、彭越为王;运智施谋,灭强秦,而诛
暴楚;讨逆招降,以安天下。汉得人,成大功;楚失贤,而丧国。”
解释
国家的安定在于善于用人,国家的危机在于用人不当、错失人才。周用姜太公,汉用张良、韩信、英布、彭越,都是得人。项羽不用韩信、英布、彭越,罢黜范增,都是失士。
总之,不论治国,还是经营企业、谋划事业,得到人才
就能成功,失去人才就会失败。
原典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注释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
年生聚,汉之平淮,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富起于勤俭,时未至,而可预办。谨身节用,营运生财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贫生于怠惰,好奢纵欲,不务其本,家道必贫,失其时也。”
解释
富裕在于有长远的打算,着眼于未来;贫穷是因为不善
于把握时机,抓不住机遇。尧提倡节俭,魏国的李悝变法,
越王勾践十年生养积累,都是着眼于将来的谋略。所以,富与贫的道理还是在于眼光和努力。脚踏实地,
勤勤恳恳,就可以致富,而懒惰奢侈,不务正业,必然贫困。
原典
上无常躁,下多疑心。
注释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测;群情猜惧,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无诚信;心不忠正,赏罚不明。所行无定准之法,语言无忠信之诚。人生疑怨,事业难成。”
解释
做领导的做事没有准则,变化无常,不讲操守,下面的人就产生疑心。
《左传》说:在上面的没有一定之规,在下面的就无所适从,这是产生疑惑和混乱的根源。
所谓:上行下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企业、单位的管理,当领导的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稳重谨慎,要为下面的人树立好的榜样,而
不能随便轻浮、朝令夕改。
老子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安静是躁动的主帅,因此
君子每天行走,都离不开载重的车辆,虽然过着华丽的生活,却处之泰然。为什么作为大国的君主,治理天下却轻率躁动呢?轻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体。
原典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注释
注曰: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王氏曰:“承应君王,当志诚恭敬;若生轻慢,必受其责。安抚士民,可施深恩、厚惠;侵慢于人,必招其怨。轻篾于上,自得其罪;欺罔于人,必不相亲。”
解释
对待上司或者上级要尊重,轻视或者不尊重他们对自己没有好处。做领导或者上级的,也要尊重属下的人格,不能有欺侮或慢待的言行。领导和下属之间都应该以平等和理解的心态对待彼此。能做领导的人,自然有他的长处,他的地位也需要受到尊重;做下属的,也不一定久居人下,也有自己的人格和才能。
轻视领导就失去了礼节,慢待下属就失去了恩惠。没了
礼节就产生恶感,而没了恩惠也就没人亲近。
所以,上下之道,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礼节。
原典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王氏曰:“君不圣明,礼衰、法乱;臣不匡政,其国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礼,边起轻慢之心。近不奉王命,远不尊朝廷;君上者,须要知之。”
解释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中央领导人身边的大臣如果得不到信任、重用,远离中央的地方官吏也会看不起他们。这样一来,中央的高官就没有威信,就不好办事。所以,中央的领导要敢于用人。齐桓公放权于管仲,称霸一世;刘玄德委政于孔明,终成鼎立;唐太宗以魏征为鉴,才有贞观之治……这都是历史的明证。
另一层含义是相反的,是说中央领导身边的大臣如果不尊重中央政府,那么地方的领导就会对中央政府产生轻视的心理;中央的大臣不执行中央的政策指示,地方上就更不尊
重中央政府了。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就失去了威信。
原典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释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为昏暗;己若诚信,必不疑于贤人,是为聪明。”
解释
没有自信的人,对自己都疑神疑鬼,就不可能相信别人,也听不进人家的忠告良言,这就是昏庸糊涂;有自信的人,绝不会轻易怀疑别人。
自疑同时又怀疑他人,是由于对局势看不清、情况摸不透,没有把握;自信还能相信别人,是由于全局在胸,先机
在手,胜算在握。
原典
枉士无直友。
注释
王氏曰:“谄曲、奸邪之人,必无志诚之友。”
解释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阿谀谄媚、行事奸邪的小人,就不会有真诚善良的朋友。做领导的喜欢听好话,就自然会有吹捧奉承之徒来接近他;喜欢美色,就自然有人投其所好,送来美女。
所以,要交到真诚的朋友,有忠心的下属,自己首先应
该做人正直。
原典
曲上无直下。
注释
注曰: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是也。
王氏曰:“不仁无道之君,下无直谏之士。士无良友,不能立身;君无贤相,必遭危亡。”
解释
常言说:“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居高位者品德不端,邪癖放浪,身边就会聚集投其所好的奸佞小人或臭味相同的怪诞之徒。楚王好细腰,国人尽饿死;汉元帝庸弱无能,才导致弘恭、石显这两个奸宦专权误国;宋徽宗爱踢球,因重用高俅而客死他乡;唐敬宗的宰相李逢吉死党有八人,另有
八人为其附庸,凡有求于他的,必先通过这十六人,故被称
为“八关”、“十六子”……一部中国历史,如此类事例,俯
拾皆是。所以,不讲仁义、没有德行的领导,就没有敢说真话的
部下。人没有好朋友的帮助,不能立身于天下;做领导的没
有贤德的部下,也一定会失败。
原典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注释
注曰: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谗人当权,恃奸邪害忠良,其国必危。君子在野,无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贤明之士,辅君行政,岂有危亡之患?纵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难以匡政、直言。君不圣明,其政必乱。”
解释
在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国家,找不到德才兼备的贤人;在政治腐败、治理混乱的国家,没有善良的人。不是说真的没有贤人和善人,而是因为在那样的局面和社会风气之下,奸人和小人才吃得开;善良的人不愿意同流合污,必然受到迫害,真正有才干的人也不会受到重用,所以,只能选择逃
避了。
举例
当年孔子想去晋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和弟子们已经走到了晋国边境的黄河之滨,听到赵简子杀了辅佐他的贤大夫鸣犊,于是取消了投靠赵简子的计划。
所以,从人才的流向,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兴亡。孔子说:有智慧道德的人,首先要回避动荡不安的时代,其次要远离祸乱危险的地域,再次是避开女色的诱惑,最后是回避流言四起的场所。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我保护的经验
之谈。
原典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注释
注曰: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
贤而养之。王氏曰:“若要治国安民,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
摄政辅佐成王,或梳头、吃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如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
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必以重禄;恩义聚人,遇危难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辄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
三千客,内有鸡鸣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遇
患难,狗盗秦国孤裘,鸡鸣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传说。”
解释
这里讲的依然是人才对于事业的重要。做领导的,不但要有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要有厚禄高薪养才之意。
只要是人才,他的才干必然不同于普通人,他的要求也自然不能和普通人一样对待,没有优厚的待遇,留不住人才。
《吕氏春秋》说:最高明的人发现人才,中等的人善于做事,最差的人才着眼于发财。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宝剑,不如得到一个高明的铸剑人,得地千里,
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举例
秦穆公要称霸的时候,繇余来自戎,百里溪来自宛,蹇叔来自宋。正是这些人才的帮助,才为秦国称霸的建立和后
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原典
国将霸者士皆归。
注释
赵杀鸣犊,故夫子临河而返。
解释
国家有了称霸的迹象和打算的时候,有才能的人就争相来归附。因为当一个国家处在上升过程中时,需要大批的人才,而那些有才能的人看见了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机会,就会前来投奔。所以,在历史上,每个处于兴盛中的国家,无一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吕氏春秋》说:土地从属于城市,城市从属于人民,人
民从属于贤者。
举例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士而闻名,
而他们养的宾士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原典
邦将亡者贤先避。
注释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鲁是也。
解释
和上面的情形相反,一个国家正在走下坡路的、将要灭亡的话,贤明的人将纷纷逃离故园,避难他乡。正在衰败中的国家,真正的人才都得不到重视和使用,奸臣当道,小人横行,他们只有选择离开或者装糊涂了。所以,历史上正在
走向灭亡的国家,大都人才凋零。
举例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许多才识之士,或遁入空门,成了一代高僧,或隐逸山林,自甘清贫。诸葛亮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乱世时贤德之
士的心态。孔子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也是这个意思。
原典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
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注释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浅之道德;国之浅则无忠
贤也。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长万物;沟渠浅窄,难
以游于鲸鳌。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岂肯尽心于朝。
高鸟相林而栖,避害求安;贤臣择主而佐,立事成
名。树无枝叶,大鸟难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宽,仁义不广,智谋之人,必不相助。”
解释
这里继续引申吸引人才的道理:如果做领导的自身无德无才,气量狭窄,就无法吸引人才,有了人才也不会利用。正如:土壤不肥沃,生产不出甘美之物;水浅的地方,游不来大鱼;没有枝叶的树木,引不来大鸟;树林不茂盛,藏不
住虎狼之类的大野兽。
原典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注释
注曰: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峻,根不坚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无贤相助,后有败国、亡身之患。
池塘浅小,必无江海之量;沟渠窄狭,不能容于众流。君王治国心量不宽,恩德不广,难以成立大事。”
解释
山太高了容易崩裂,水太满了容易外溢。这里的意思是,做人不能骄傲自满,应该谦虚为怀。
骄傲的人气量狭小,谦虚的人恢弘大度。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当人处在危难困苦之时,大多数人会警策奋发、励精图治;一旦发达,便放纵骄横。因此古今英雄,善始者多,善终者少;创业者众,守成者鲜。这也是人性之常有的弱点。
《淮南子》说:物盛则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所以,聪明睿智的人应该谦虚,多闻善辩的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无知,勇敢而有毅力的人应该知道有所畏惧,富贵的人应该节俭,德施天下的人应该礼让。如果违反了以上五个
方面就有危险。
举例
让吴国称霸诸侯的是夫差,让吴国灭亡的也是夫差;文种的智慧,可以辅助弱小的越国使之强大,但不能保全自己;苏秦的智谋,可以挂六国的相印,抵制强大的秦国,但后来
却使自己死于非命。原因都在于他们在功成之后自满了。
原典
弃玉取石者盲。
注释
注曰:有目与无目同。
王氏曰:“虽有重宝之心,不能分拣玉石;然有用人之志,无智别辨贤愚。商人探宝,弃美玉而取顽石,空废其力,不富于家。君王求士,远贤良而用谗佞;枉费其禄,不利于国。贤愚不辨,玉石不分;虽然有眼,则如盲暗。”
解释
抛弃美玉,怀抱顽石的,实在是有眼无珠的瞎子。虽然有用人的打算,但不能区分人才的高下优劣,甚至宠信奸佞
而远离贤臣,这就和扔了美玉、留下顽石一样的愚昧无知。
举例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楚怀王罢黜屈原,而任用靳尚;宋高宗罢黜李纲而任用秦桧,都是用奸而不用贤,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做领导的,在用人之前,必须先
知人、识人,看清人的本质和真相。
原典
羊质虎皮者辱。
注释
注曰: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王氏曰:“羊披大虫之皮,假做虎的威势,遇草却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势,施威于民;见利却贪,虽妆君子模样,不改小人非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贪其利,废乱官府之法,识破所行谲诈,返受其殃,必招损己、辱身之祸。”
解释
本来是羊,却披上一张虎皮,装出老虎的威严,但伪装迟早会揭穿。这里的意思紧接上文,就是要善于观察人,不能被人的外表所迷惑。有些人善于伪装,外表冠冕堂皇,但内心是虚弱的,所谓色厉内荏是也;有些人样子像谦谦君子,满口的仁义道德,但行为却改不了小人的猥琐和卑鄙,因为
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举例
三国时的袁绍一开始似乎雄心万丈,名气很大,他还企图假借陈琳的名望给自己贴金,蒙了不少人,但最终还是敌不过曹操。唐朝的徐敬业借重骆宾王的文章号召天下讨伐武则天,最终也没什么成就。原因在于,他们的名声虽然很大,
但本事和谋略不行。
原典
衣不举领者倒。
注释
注曰:当上而下。
王氏曰:“衣无领袖,举不能齐;国无纪纲,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领袖,倒乱难穿;君王不任大臣,纪纲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国安民?”
解释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做事情要有章法,讲规矩,不能乱来,就像穿衣服的时候,应该让领子在上,如果把领子弄到下面,就穿乱套了。同样的道理,治理国家、经营企业也要有规则、有法度,分清上下先后,才会秩序井然、有条有理。
其二是说,做事情应该分清主次,区别纲目,抓住中心和关键。领子就是衣服的纲,抓住了领子衣服才齐整,所谓纲举目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鬼谷子》说:做事情成功的关键在于控制别人,而不能被人家控制;控制人就要掌握权力,被人控制就失去了命脉。
《韩非子》说:救火的时候,如果领导一个人拿着水壶去救火的话力量很小,但如果他拿着鞭子驱使人就可能有一万
人来救火。
《淮南子》说:虽然占据了优势的人,他所拥有的看上去
不多,但实际上却很多;他所持守的很简单,但所控制的范围却很广阔。所以,一根木头可以支撑起一个千钧重的屋子,不足五寸的钥匙可以打开厚重的城门。这和材料的大小没关系,是因为所处的地位关键啊。
举例
穰苴做齐国将军的时候,杀了怕死的贾庄,军威大振。管仲做齐国的宰相,首先开辟盐田让百姓致富。商鞅在秦国变法,在集市上以扛木头树立威信。高祖刘邦进入咸阳的时候,首先约法三章,安定民心。诸葛亮治理蜀国,首先严明法制。这些人都是在千头万绪之中,抓住了关键,所以,让
政策很快就见了成效。
原典
走不视地者颠。
注释
注曰:当下而上。
王氏曰:“举步先观其地,为事先详其理。行走之时,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难行;处事不料理顺与不顺,事之合与不合;逞自恃之性而为,必有差错之过。”
解释
这里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走路的时候,眼不看地,而是仰面望天,没有不栽跟头的。这句话是说应该看下面的时候,就不应该看上面,上下的顺序不能颠倒了。其二是,做事情应该脚踏实地,早打基础,早做谋划,扎扎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无往而不胜。
《淮南子》说:成就一件事情很难,失败很容易;建立好名声很难,而毁了自己很容易。千里长堤,可以毁于小小的蝼蚁,很大的屋宇可以被烟囱里的火焚烧。所以,尧告诫自
己:战战兢兢,日慎一日。
原典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注释
注曰:才不胜任,谓之弱。
王氏曰:“屋无坚柱,房宇歪斜;朝无贤相,其国危亡。梁柱朽烂,房屋崩倒;贤臣疏远,家国倾乱。”
解释
房子的梁柱不坚固,房子就容易毁坏。辅佐国家的大臣软弱无能,国家就会衰败倾覆。这里强调的,还是人才对于
国家或者事业的重要性。
《易经》说:德行很薄位置却很尊贵、智慧不够图谋却很
大、力量不大负担却很沉重,这种人没有不失败的。
《管子》说:大木头不能放到薄墙上。
举例
春秋时的卫灵公荒淫无道,但诸侯不敢去攻打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是因为他有人才啊,仲叔圉负责外交,祝鮀负责宗庙,王孙贾负责军队,有这些人帮助他,谁敢打他啊?”同样,称霸春秋的齐桓公也不是一个十分贤德的明君,只是由于管仲的才干和谋略才使他得以称霸。管仲一死,齐国大乱,桓公横尸数月,蛆虫满地,都无人安葬。伍子胥辅吴,吴国灭越败楚,威震中原,子胥一死,吴国亦亡。这又从反面证明将相乃君王之左膀右臂,将相强则国亦强。将相
无能,国家怎么可能强大呢?
原典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注释
注曰:夫中和之气,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为
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王氏曰:“寒食之灾皆起于下。若人足冷,必伤于
心;心伤于寒,后有丧身之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百姓安乐,各居本业,国无危困之难。差役频繁,民
失其所;人生怨离之心,必伤其国。”
解释
脚底下寒冷就会伤害全身心;老百姓有了怨恨之心,国家就要衰败了。
中医的理论,人感应天地之气最直接的部位是脚,因为双脚天天与大地接触。地气是通过脚流注全身的,人若中气充和,则身心安泰;中气不足,则易受伤害。脚之于人,犹民之于君。人无脚不立,国无民不成。足为人之根,民为国之本。可惜人们往往尊贵其头面、轻慢其手足,就像昏君尊
贵其权势、轻慢其臣民一样。
举例
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魏征说:“怨不在天,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民怨的积累;王莽的失败,是由于人民怀念汉初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治与乱的根本在于是否
得民心。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是也。
原典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注释
注曰:自古及今,生齿富庶,人民康乐,而国衰者,
未之有也。王氏曰:“山将崩倒,根不坚固;国将衰败,民必先
弊,国随以亡。”
解释
山要崩溃的时候,下面的根基先毁坏。国家要衰弱的时候,民生必先凋敝。古今中外,使人民富裕安乐的国家没有遭遇灭亡的。所以,天下大治之道在于养民、安民,欲国强
必先富民。与民争利,横征暴敛,国家就危险了。
原典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注释
注曰:长城之役兴,而秦国残矣!汴渠之役兴,而
隋国残矣!
王氏曰:“树荣枝茂,其根必深。民安家业,其国必正。土浅根烂,枝叶必枯。民役频繁,百姓生怨。种养失时,经营失利,不问收与不收,威势相逼征;要似如此行,必损百姓,定有雕残之患。”
解释
树根枯烂,树干和树枝必然朽坏;百姓贫困,国家必然残破。
秦、隋王朝之所以被推翻,只因筑长城、开运河榨尽了
全国的民力、赋力。
原典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注释
注曰:汉武欲为秦皇之事,几至于倾;而能有终者,
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纣以女色而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汉以阉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王氏曰:“前车倾倒,后车改辙;若不择路而行,亦有倾覆之患。如吴王夫差宠西施,子胥谏不听,自刎于姑苏台下。子胥死后,越王兴兵破了吴国,自平吴之后,迷于声色,不治国事;范蠡归湖,文种见杀。越国无贤,却被齐国所灭。与覆车同往,与亡国同辙,必有倾覆之患。”
解释
历史的经验必须借鉴,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不能重蹈
覆辙。跟随前面翻车的人走同一条轨道,也要翻车;与前代
亡国之君做同样的事,也要灭亡。汉武帝不记取秦始皇因求
仙而死于途中的教训,几乎使国家遭殃,幸亏他在晚年有所悔悟;唐昭宗不以汉末宦官专权为鉴,同样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举例
桀纣因为女色而亡国,周幽王不接受教训,也因宠爱褒姒而灭国。宋朝的岳飞因为打算迎接二帝而被高宗讨厌怀疑,明朝的于谦也因为立景帝而被英宗怀疑。这都是同轨者倾,
同辙者灭的例子。
原典
见已往,慎将来;恶其迹者,预避之。
注释
注曰:已失者,见而去之也;将来者,慎而随之也。
恶其迹者,急履而恶迹,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不若绌心而无动。
王氏曰:“圣德明君,贤能之相,治国有道,天下安宁。昏乱之主,不修王道,便可寻思平日所行之事,善恶诚恐败了家国,速即宜先慎避。”
解释
这里依然是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注意吸取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谨慎地做出重要的决策,对已经出现失败迹象的事情,早做预防,趋吉避凶。
《淮南子》说:圣人谨小慎微,行动不失时机。又说:一般人都知道预防灾患,却不知道怎么样防止灾患发生,实际上,避免灾患发生,要比事后救灾容易。又说:好的医生在没病的时候就治疗了,所以,病就不发作;圣人在没有祸患
的时候就着手治理了,所以,国家就没有祸患。
举例
三国时的袁绍、刘表,都是因为废长子,在继承问题上造成了内乱。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文才斐然,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就打算立他为继承人。曹操就这件事问谋士贾诩,贾诩沉默不语,曹操一再追问,贾诩说:“我刚才有个想法,我想到
了袁绍、刘表父子的故事。”曹操大笑,打消了废长子的念头。
原典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
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
圣,自然所钟。
注释
注曰: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归之;无道者,
畏祸愈甚,而祸愈攻。岂以神圣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王氏曰:“得宠思辱,必无伤身之患;居安虑危,岂有累己之灾。恐家国危亡,重用忠良之士;疏远邪恶之徒,正法治乱,其国必存。
行善者,无行于己;为恶者,必伤其身。正心修身,诚信养德,谓之有道,万事吉昌。
心无善政,身行其恶;不近忠良,亲谗喜佞,谓之无道,必有凶危之患。
为善从政,自然吉庆;为非行恶,必有危亡。祸福无门,人自所召;非为神圣所降,皆在人之善恶。”
解释
所谓:正反相生,祸福相依。危机往往潜伏在成功的背后,所以,人要有忧患意识,担心危险的才能安全,害怕灭亡的才能生存。一个人的行为只要合乎道义,就会吉祥喜庆,否则凶险莫测。有道德的人,无心求福,福报自来;多行不义的人,有心避祸,祸从天降。只要所作所为上合天道、下合人道,自然百福眷顾,吉祥长随。反之,百祸齐攻,百凶缠身。这里并没有神灵主宰,实为自然之理、因果之律。
所以说,成败在谋,安危在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只有居安思危、处逸思劳、心存善念,才能无往而不利。
《淮南子》说:圣人为善,不是为了出名,但名就随之而来,不是为利,但利也自然来到,这就是“有道则吉”。
《吕氏春秋》说:自己的行为失去了德行,名声自然就不好了。所以百丈高的松树先被伤了根,然后上面才枯槁,这就是“无道则凶”。
《淮南子》又说:了解自己的不埋怨别人,了解命运的不埋怨
天,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这就是“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举例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以齐国和楚国的力量为最强,他们并不是不如秦国,但最终六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拥兵割据一方的豪杰也有很多,袁绍和袁术的势力就远超过曹操,但最终却被曹操平定。这都是因为他们安
于现状、没有深谋远虑的结果。
原典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注释
王氏曰:“行善从政,必无恶事所侵;远虑深谋,岂
有忧心之患。为善之人,肯行公正,不遭凶险之患。凡百事务思虑远行,无恶亲近于身。
心意契合,然与共谋;志气相同,方能成名立事。
如刘先主与关羽、张飞;心契相同,拒吴、敌魏,有定天下之心;汉灭三分,后为蜀川之主。”
解释
决策正确,才没有祸患。而没有深谋远虑,就不能避免眼前的担忧。
这里还是接着上文,讲述立身处世的大原则,阐述祸福存亡的道理。人生在世,立身为本,处世为用。立身要以仁德为根基,处事要以谋略为手段。若以仁德为出发点,同时又善用权谋,有了机遇,可保成功;如若时运不至,亦可谋身自保,不至于有什么险恶的事发生。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谋虑的人,就连眼前的忧患也无法避免。俗语云:“人无远
虑,必有近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举例
事情总在发展变化。安危相互伴随,没有一劳永逸。秦始皇统一天下,鉴于周朝因分封诸侯而导致天下大乱,于是改为中央集权制,意图永保太平,但想不到被项羽所灭。刘邦考虑到秦朝是因为中央集权造成孤立而灭亡,又开始分封诸侯,非刘姓不王,但却造成了七国之乱。西汉因外戚篡权而灭亡,刘秀的东汉因此抑制后党的势力,却又毁灭在宦官
的手里。宋太祖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杯酒释兵权,削弱地
方的势力,却带来了辽金的侵略。所以,祸福同源,吉凶相
依,只有居安思危,时刻警策,才能常保平安。
原典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注释
注曰:舜有八元、八凯。汤则伊尹。孔子则颜回是
也。文王之闳、散,微子之父师、少师,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鲍叔也。
王氏曰:“君子未进贤相怀忧,谗佞当权,忠臣死谏。如卫灵公失政,其国昏乱,不纳蘧伯玉苦谏,听信弥子瑕谗言,伯玉退隐闲居。子瑕得宠于朝上大夫,史鱼见子瑕谗佞而不能退,知伯玉忠良而不能进。君不从其谏,事不行其政,气病归家,遗子有言:‘吾死之后,可将尸于偏舍,灵公若至,必问其故,你可拜奏其言。’灵公果至,问何故停尸于此?其子奏曰:‘先人遗言:见贤而不能进,如谗而不能退,何为人臣?生不能正其君,死不成其丧礼!’灵公闻言悔省,退子瑕,而用伯玉。此是同仁相忧,举善荐贤,匡君正国之道。”
解释
本文和以下的14句是总结人与人的利害分合、相争相
斗、贵贱胜败的道理。无论结交朋友、谋划事业,领导属下
都不可不深刻领会。志向相同的人,自然情投意合,都怀有忧患天下的人道
主义,也必定能患难与共。
举例
舜时有号称“八元、八凯”之臣,他们都忠肃贤惠、明正笃诚;成汤见伊尹而拜之为相;颜回仁而固穷,被孔子引为得意门生;文王因有闳夭、散宜生,武王师事姜太公,才日见强盛;当纣王的太师与少师见纣王无道,使得国将灭亡时,微子便与之结伴而去;周公、召公同心同德,辅佐周室,才使周王朝得享八百年天下;管仲、鲍叔牙都是大仁大义的君子,所以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还有张良投奔刘邦,刘
备礼遇诸葛亮。这都是“同志相得,同仁相忧”的生动例子。
原典
同恶相党。
注释
注曰:商纣之臣亿万,盗跖之徒九千是也。
王氏曰:“如汉献帝昏懦,十常侍弄权,闭塞上下,以奸邪为心腹,用凶恶为朋党。不用贤臣,谋害良相;天下凶荒,英雄并起。曹操奸雄,董卓谋乱,后终败
亡。此是同恶为党,昏乱家国,丧亡天下。”
解释
为非作歹、作恶多端的恶人肯定要党同伐异,勾结在一起。据说商纣王的奸臣恶党数以万计,春秋时期的盗跖聚众
九千。汉献帝时,十常侍结党营私,导致天下大乱。
原典
同爱相求。
注释
注曰:爱利,则聚敛之臣求之;爱武,则谈兵之士
求之。爱勇,则乐伤之士求之;爱仙,则方术之士求之;爱符瑞,则矫诬之士求之。凡有爱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王氏曰:“如燕王好贤,筑黄金台,招聚英豪,用乐毅保全其国;隋炀帝爱色,建摘星楼宠萧妃,而丧其身。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信用忠良,国必有治;亲近谗佞,败国亡身。此是同爱相求,行善为恶,成败必然之道。”
解释
有相同爱好的人,自然会互相访求。晋惠帝爱财,身边
的官吏全是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秦武王好武,大力士任鄙、
孟贲加官晋爵。燕王喜欢贤德之人,就筑黄金台,招纳英雄
豪杰,国家因而富强。隋炀帝喜欢美女,就建摘星楼宠爱萧妃,导致国破家亡。
大凡有所痴爱的人,性情一般都比较偏激怪诞。这种人
往往会情被物牵、智为欲迷,这是人性的弊病。
原典
同美相妒。
注释
注曰:女则武后、韦庶人、萧良娣是也。男则赵高、
李斯是也。
解释
都是美人,就相互嫉妒,同为倾城倾国之貌的佳丽,彼此总要争风吃醋;都是有才干的大臣,就相互争宠,相互
倾轧。
举例
唐朝的武则天嫉妒同样是美人的韦庶人、萧良娣;杨贵妃嫉妒美貌的江采萍。而为了在秦二世面前争宠,赵高就嫉
妒李斯。
原典
同智相谋。
注释
注曰:刘备、曹操;翟让、李密是也。
解释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智谋和权术相当的人,一定会
相互谋划算计对方,视对方为敌手。
举例
三国末年魏国的名将钟会图谋陷害邓艾,战国时代赵国
的名将廉颇侮辱蔺相如,都是嫉妒对方。
原典
同贵相害。
注释
注曰:势相轧也,视同敌也。
王氏曰:“同居官位,其掌朝纲,心志不和,递相谋害。”
解释
同样的富贵发达,具有同等权势地位的人,往往相互排
挤,彼此倾轧,甚至不择手段,相互残杀。
举例
汉朝末年,奸臣董卓被杀之后,李傕、郭汜就相互倾轧。太平军占领南京之后,韦昌辉、杨秀清也相互猜忌,
争权夺利。
原典
同利相忌。
注释
注曰:害相刑也。
解释
追逐共同的利益就相互疑忌;以致相互迫害。
举例
比如:战国时代的李斯和韩非,都是深通谋略的人,就相互戒备,最终李斯陷害了韩非。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
权三雄并立,就相互征伐。
原典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
注释
注曰:五行、五气、五声散于万物,自然用应感也。
解释
有共同语言的自然易于沟通,愿意彼此呼应。气韵、旋律相同的就会相互感应,发生共鸣。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元素和宫、商、角、徵、羽五种韵律,融合在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中,有相同属性的则相互感应。人也一样,共同
的志向和爱好才能使人们团结在一起。
举例
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钟子期一死,伯牙碎琴废声,因为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刘邦等群起响应也是
同样的例子。
原典
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
注释
注曰:六国合纵而拒秦,诸葛通吴以敌魏。非有仁
义存焉,特同难耳。王氏曰:“圣德明君,必用贤能良相;无道之主,亲
近谄佞谗臣;楚平王无道,信听费无忌,家国危乱。唐太宗圣明,喜闻魏征直谏,国治民安,君臣相和,其国无危,上下同心,其邦必正。
强秦恃其威勇,而吞六国;六国合兵,以拒强秦;暴魏仗其奸雄,而并吴蜀,吴蜀同谋,以敌暴魏。此是同难相济,递互相应之道。”
解释
同一类人相互依存,主义和信仰相同的人相互亲近,灾难相同则相互帮助。这里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关系残酷而势力的一面:他们的相互救济和支援,并非出于口头上叫喊的仁义之类动人的口号,而纯粹是共同的利害关系
使然。所以,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朋友。
举例
春秋时,晋国智氏霸道,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瓜分了它;秦国凭着自己的强大企图吞并六国,而六国合兵抗拒强秦;三国时代魏国强盛,吴国和蜀国联合起来抵抗它,都
是同样的道理。
原典
同道相成。
注释
注曰:汉承秦后,海内凋敝,萧何以清静涵养之。
何将亡,念诸将俱喜功好动,不足以知治道。惟曹参在齐,尝治盖公、黄老之术,不务生事,故引参以代相位耳。
王氏曰:“君臣一志行王道以安天下,上下同心施仁政以保其国。萧何相汉镇国,家给馈饷,使粮道不绝,汉之杰也。卧病将亡,汉帝亲至病所,问卿亡之后谁可为相?萧何曰:‘诸将喜功好勋俱不可,惟曹参一人而可。’萧何死后,惠皇拜曹参为相,大治天下。此是同道相成,辅君行政之道。”
解释
所谓道不同者不相与谋,只有志同道合者才可以托付
大事。
举例
汉朝建立之初,秦朝横征暴敛造成的民生凋敝还没有恢
复,丞相萧何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百姓富
裕、生活安定。他要死的时候,皇帝亲自到他身边,问谁可
以继承他?萧何说:“很多大将都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但他们并不了解治理国家的道理,只有曹参一个人可以。”当时曹参在齐地做行政长官,他崇尚黄老之术,不做与百姓争利的事情。于是,曹参继承了萧何的职位,从而天下大治。
原典
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注释
注曰:李镒之贼扁鹊,逢蒙之恶后羿是也。规,非
之也。王氏曰:“同于艺业者,相窥其好歹;共于巧工者,
以争其高低。巧业相同,彼我不伏,以相争胜。”
解释
所谓同行是冤家,操同样的技艺、做同样职业的人,往往相互嫉妒,竞争激烈,瞧不起对方。这既是人性使然,也
是饭碗使然。
举例
自古文人相轻,武夫相讥。上古时代,后羿善射,逢蒙
把他的技艺学到手后就杀了他;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虽然没本
事,却对扁鹊高明的医道非常嫉妒,在扁鹊巡诊到秦国时,
他派人刺杀了扁鹊。
原典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注释
注曰:自“同志”下皆所,行可预。智者,知其如
此,顺理则行之,逆理则违之。王氏曰:“齐家治国之理,纲常礼乐之道,可于贤
明之前请问其礼;听问之后,常记于心,思虑而行。离道者非圣,违理者不贤。”
解释
上述种种人事兴衰成败的经验,并非人力可为,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或因形势所逼,或因人性使然。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对这些道理有深刻的洞察,凡符合这些道理的,就顺势发展;凡违背这些道理的,就因势利导,随机应
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原典
释己以教人者逆,正己以化人者顺。
注释
注曰: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化之顺者也。
王氏曰:“心量不宽,见责人之小过;身不能修,不知己之非为,自己不能修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诚心养道,正己修德,然后可以教人为善,自然理顺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解释
自己做不到,却要求他人做到;对自己放松,却对他人严格,这就违背了常理,成不了大事。只有自己先以身作则,才能诱导和感化别人去做,这样就事事顺遂。
老子说:“一个国家的法令愈是苛暴繁杂,强盗奸贼也越多。”这是因为逆天道而教导民众,就要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老子还说:做人主的清静无为,老百姓自然而然会走上文明的轨道;做人主的清心寡欲,老百姓自然而然会温顺安分。顺天道而以德化人,国力、民风必将日益改观,天下大
治、富强繁荣的局面也会不求而至。
原典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注释
注曰: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圣人之道,简易而已。
顺日月,而昼夜之;顺阴阳,而生杀之;顺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简易也。顺夷狄而外之,顺中国而内之;顺君子而爵之,顺小人而役之;顺善恶而赏罚之。顺九土之宜,而赋敛之;顺人伦,而序之;此圣人之简易也。夫乌获非不力也,执牛之尾而使之欲行,则终日不能步寻丈尺;以环桑枝贯其鼻,三尺之绳縻其颈,童子服之,风于大泽,无所不至者,盖其势顺也。
王氏曰:“治国安民,理顺则易行;掌法从权,事逆则难就。理事顺便,处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
解释
如果违背天地人世的常理,就不能领导别人,也难以让人家跟从你;而顺着常理去做,什么事情都简单易行。别人不跟从就产生混乱,简单易行做什么都可以成功。
天道、地道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其实是非常简单明白的。圣人推崇的人道也是一样。顺从太阳的晨起暮落、月亮的盈亏圆缺,才有昼夜四时的循环;顺应宇宙阴阳的法则、万物生死交替,自然界才会有永不止息的无限生机;效法山川的高下,人类就应有等级秩序。这些都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客观规律。
按照国家的地理疆界,划分出中国和邻国的分野;根据
人的德才品行,授予相应的官职;依照人的实际情况,让他
们去做各种具体工作;根据业绩和功劳的大小给予合理的奖赏;按照各地不同的情况征收税赋;根据血缘关系来制定辈分长幼的伦理秩序。这就是圣人法天象地而推崇的社会的客观规律。
上古有名的大力士乌获力大无穷,但让他拉住牛尾使牛走,一天都走不出一丈远。可是如果用桑木做成圆环穿在牛的鼻子上,用三尺长的绳子系在脖子上,小孩子也能随意牵着牛走,就有如风行大泽一样随心所欲。这是为什么呢?因
为合乎规律,局势顺利,才能所向无阻啊!
原典
详体而行,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注释
注曰:小大不同,其理则一。
王氏曰:“详明时务得失,当隐则隐;体察事理逆顺,可行则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数审成败,能识进退之机;从理为政,身无祸患。体学贤明,保终吉矣。”
解释
如果能够按照上面说的去做,无论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
质,还是经营家庭、事业,或者治理国家,都可以办到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法很多,但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人的性格和感情深不可测、变化多端,或者智谋不够,或者缺乏见识,或者为物欲迷惑,或者顽固偏执,或者迷于虚名,或者贪恋权钱,所以阻塞了聪明,蒙蔽了心智,从而随波逐流、听天由命,这是多么可悲啊!
上述六章,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阐述得完备而精详,让你洞察时事,领会事物的发展趋势,了解祸福得失的法则,明确进退成败之道,无论修养自身、经营事
业,还是为官从政,都能够得心应手、无往不利。
注曰:安而履之为礼。王氏曰:“安者,定也。礼者,人之大体也。”此章
之内,所明承上接下,以显尊卑之道理。
本章为全书的总结,在讲述了道、德、志、义之后,将做人成大事的立身之本归结为“礼”,也就是做人处世的规律和原则。人生在世,竞争激烈,路途坎坷,充满艰难险阻。这里告诉你的就是趋利避害、发展自己、占据优势、成就事业应该注意的规律,把人生中安危祸福、贫富贵贱的来源和道理剖析得淋漓尽致。
原典
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
注释
王氏曰:“君不念旧恶。人有小怨,不能忘舍,常
怀恨心;人生疑惧,岂有报效之心?事不从宽,必招怪怨之过。
人无远见之明,必有近忧之事。凡事必先计较、谋筹必胜,然后可行。若不料量,临时无备,仓卒难成。不见利害,事不先谋,返招祸患。人行善政,增长福德;若为恶事,必招祸患。”
解释
招人怨恨往往在于不能宽容别人的小过错。凡是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也必然有他的缺点。如果当领导的,平时做人处世,对别人无关紧要的小过失、小毛病百般挑剔、吹毛求疵,似乎自己永远正确,那么,就会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和面子,怨恨不满的情绪也就会随之而产生。所以,待人处世应该常怀宽容之心。
《尚书》说:领导和驾驭众人应该有宽容的胸怀。祸患是由于没有事先谋划好。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
忧。如果在做事之前没有对未来的预测,那么,事情的发展
变幻莫测,到了危机出现的时候,就会因为没有准备而只能
仓促应付,事情就难以办成。所以,必须记住“凡事预则立”
的道理。
原典
福在积善,祸在积恶。
注释
注曰:善积则致于福,恶积则致于祸;无善无恶,
则亦无祸无福矣。
解释
幸福是善行的积累,祸患则是恶行的积累。一个人行善还是作恶,并非总是报应在眼前,它的后果
一般常在将来体现出来。孔子说:“一个对别人有恩德的人,其福报是在泽被三代人之后才会消失。”周朝由于文王的先人和子孙累世积德,才会有八百多年的江山;秦始皇以霸道得天下,政权只维持十五年。国家大事是这样,个人、家庭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所以,做人做事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大度的胸怀,不能只看眼前,争一时的小利,不顾未来。试看古今中外有大成就的人,无不如此。
《淮南子》说:君子不认为善小不足以为之就不为,小善
可以积累成大善;也不认为恶小做了没什么就去做,小恶积累
起来就是大恶。羽毛积累起来可以沉船,轻的东西多了也可
以压断车轴。所以,君子对小事都很慎重。又说:祸和福都是自己造成的,祸福同门,利害为邻,不是圣人就很难分清。
原典
饥在贱农,寒在堕织。
注释
王氏曰:“懒惰耕种之家,必受其饥;不勤养织之人,
必有其寒。种田、养蚕,皆在于春;春不种养,秋无所收,必有饥寒之患。”
解释
百姓饥饿是因为不重视农业生产,不重视农民。百姓冬天寒冷,是因为懒惰,不勤于纺织。衣和食,是天下的命脉,
是富强的根本。
原典
安在得人,危在失上。
注释
王氏曰:“国有善人,则安;朝失贤士,则危。韩信、
英布、彭越三人,皆有智谋,霸王不用,皆归汉王;拜
韩信为将,英布、彭越为王;运智施谋,灭强秦,而诛
暴楚;讨逆招降,以安天下。汉得人,成大功;楚失贤,而丧国。”
解释
国家的安定在于善于用人,国家的危机在于用人不当、错失人才。周用姜太公,汉用张良、韩信、英布、彭越,都是得人。项羽不用韩信、英布、彭越,罢黜范增,都是失士。
总之,不论治国,还是经营企业、谋划事业,得到人才
就能成功,失去人才就会失败。
原典
富在迎来,贫在弃时。
注释
注曰:唐尧之节俭,李悝之尽地利,越王勾践之十
年生聚,汉之平淮,皆所以迎来之术也。
王氏曰:“富起于勤俭,时未至,而可预办。谨身节用,营运生财之道,其家必富,不失其所。贫生于怠惰,好奢纵欲,不务其本,家道必贫,失其时也。”
解释
富裕在于有长远的打算,着眼于未来;贫穷是因为不善
于把握时机,抓不住机遇。尧提倡节俭,魏国的李悝变法,
越王勾践十年生养积累,都是着眼于将来的谋略。所以,富与贫的道理还是在于眼光和努力。脚踏实地,
勤勤恳恳,就可以致富,而懒惰奢侈,不务正业,必然贫困。
原典
上无常躁,下多疑心。
注释
注曰:躁静无常,喜怒不测;群情猜惧,莫能自安。
王氏曰:“喜怒不常,言无诚信;心不忠正,赏罚不明。所行无定准之法,语言无忠信之诚。人生疑怨,事业难成。”
解释
做领导的做事没有准则,变化无常,不讲操守,下面的人就产生疑心。
《左传》说:在上面的没有一定之规,在下面的就无所适从,这是产生疑惑和混乱的根源。
所谓:上行下效,上有好者,下必甚焉。所以,大到国家的治理,小到企业、单位的管理,当领导的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稳重谨慎,要为下面的人树立好的榜样,而
不能随便轻浮、朝令夕改。
老子说:厚重是轻率的根本,安静是躁动的主帅,因此
君子每天行走,都离不开载重的车辆,虽然过着华丽的生活,却处之泰然。为什么作为大国的君主,治理天下却轻率躁动呢?轻率就失去了根本,躁动就失去了主体。
原典
轻上生罪,侮下无亲。
注释
注曰:轻上无礼,侮下无恩。
王氏曰:“承应君王,当志诚恭敬;若生轻慢,必受其责。安抚士民,可施深恩、厚惠;侵慢于人,必招其怨。轻篾于上,自得其罪;欺罔于人,必不相亲。”
解释
对待上司或者上级要尊重,轻视或者不尊重他们对自己没有好处。做领导或者上级的,也要尊重属下的人格,不能有欺侮或慢待的言行。领导和下属之间都应该以平等和理解的心态对待彼此。能做领导的人,自然有他的长处,他的地位也需要受到尊重;做下属的,也不一定久居人下,也有自己的人格和才能。
轻视领导就失去了礼节,慢待下属就失去了恩惠。没了
礼节就产生恶感,而没了恩惠也就没人亲近。
所以,上下之道,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礼节。
原典
近臣不重,远臣轻之。
王氏曰:“君不圣明,礼衰、法乱;臣不匡政,其国危亡。君王不能修德行政,大臣无谨惧之心;公卿失尊敬之礼,边起轻慢之心。近不奉王命,远不尊朝廷;君上者,须要知之。”
解释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中央领导人身边的大臣如果得不到信任、重用,远离中央的地方官吏也会看不起他们。这样一来,中央的高官就没有威信,就不好办事。所以,中央的领导要敢于用人。齐桓公放权于管仲,称霸一世;刘玄德委政于孔明,终成鼎立;唐太宗以魏征为鉴,才有贞观之治……这都是历史的明证。
另一层含义是相反的,是说中央领导身边的大臣如果不尊重中央政府,那么地方的领导就会对中央政府产生轻视的心理;中央的大臣不执行中央的政策指示,地方上就更不尊
重中央政府了。这样一来,中央政府就失去了威信。
原典
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
注释
注曰:暗也。明也。
王氏曰:“自起疑心,不信忠直良言,是为昏暗;己若诚信,必不疑于贤人,是为聪明。”
解释
没有自信的人,对自己都疑神疑鬼,就不可能相信别人,也听不进人家的忠告良言,这就是昏庸糊涂;有自信的人,绝不会轻易怀疑别人。
自疑同时又怀疑他人,是由于对局势看不清、情况摸不透,没有把握;自信还能相信别人,是由于全局在胸,先机
在手,胜算在握。
原典
枉士无直友。
注释
王氏曰:“谄曲、奸邪之人,必无志诚之友。”
解释
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喜欢阿谀谄媚、行事奸邪的小人,就不会有真诚善良的朋友。做领导的喜欢听好话,就自然会有吹捧奉承之徒来接近他;喜欢美色,就自然有人投其所好,送来美女。
所以,要交到真诚的朋友,有忠心的下属,自己首先应
该做人正直。
原典
曲上无直下。
注释
注曰:元帝之臣则弘恭、石显是也。
王氏曰:“不仁无道之君,下无直谏之士。士无良友,不能立身;君无贤相,必遭危亡。”
解释
常言说:“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居高位者品德不端,邪癖放浪,身边就会聚集投其所好的奸佞小人或臭味相同的怪诞之徒。楚王好细腰,国人尽饿死;汉元帝庸弱无能,才导致弘恭、石显这两个奸宦专权误国;宋徽宗爱踢球,因重用高俅而客死他乡;唐敬宗的宰相李逢吉死党有八人,另有
八人为其附庸,凡有求于他的,必先通过这十六人,故被称
为“八关”、“十六子”……一部中国历史,如此类事例,俯
拾皆是。所以,不讲仁义、没有德行的领导,就没有敢说真话的
部下。人没有好朋友的帮助,不能立身于天下;做领导的没
有贤德的部下,也一定会失败。
原典
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
注释
注曰:非无贤人、善人,不能用故也。
王氏曰:“谗人当权,恃奸邪害忠良,其国必危。君子在野,无名位,不能行政;若得贤明之士,辅君行政,岂有危亡之患?纵仁善之人,不在其位,难以匡政、直言。君不圣明,其政必乱。”
解释
在危机四伏、动荡不安的国家,找不到德才兼备的贤人;在政治腐败、治理混乱的国家,没有善良的人。不是说真的没有贤人和善人,而是因为在那样的局面和社会风气之下,奸人和小人才吃得开;善良的人不愿意同流合污,必然受到迫害,真正有才干的人也不会受到重用,所以,只能选择逃
避了。
举例
当年孔子想去晋国实现他的政治理想,他和弟子们已经走到了晋国边境的黄河之滨,听到赵简子杀了辅佐他的贤大夫鸣犊,于是取消了投靠赵简子的计划。
所以,从人才的流向,就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兴亡。孔子说:有智慧道德的人,首先要回避动荡不安的时代,其次要远离祸乱危险的地域,再次是避开女色的诱惑,最后是回避流言四起的场所。这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自我保护的经验
之谈。
原典
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
注释
注曰:人不能自爱,待贤而爱之;人不能自养,待
贤而养之。王氏曰:“若要治国安民,必得贤臣良相。如周公
摄政辅佐成王,或梳头、吃饭其间,闻有宾至,三遍握发,三番吐哺,以待迎之。欲要成就国家大事,如周公忧国、爱贤,好名至今传说。
聚人必须恩义,养贤必以重禄;恩义聚人,遇危难舍命相报。重禄养贤,辄国事必行中正。如孟尝君养
三千客,内有鸡鸣狗盗者,皆恭养、敬重。于他后遇
患难,狗盗秦国孤裘,鸡鸣函谷关下,身得免难,还于本国。孟尝君能养贤,至今传说。”
解释
这里讲的依然是人才对于事业的重要。做领导的,不但要有求贤若渴之心,而且要有厚禄高薪养才之意。
只要是人才,他的才干必然不同于普通人,他的要求也自然不能和普通人一样对待,没有优厚的待遇,留不住人才。
《吕氏春秋》说:最高明的人发现人才,中等的人善于做事,最差的人才着眼于发财。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宝剑,不如得到一个高明的铸剑人,得地千里,
不如得到一个圣人。
举例
秦穆公要称霸的时候,繇余来自戎,百里溪来自宛,蹇叔来自宋。正是这些人才的帮助,才为秦国称霸的建立和后
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原典
国将霸者士皆归。
注释
赵杀鸣犊,故夫子临河而返。
解释
国家有了称霸的迹象和打算的时候,有才能的人就争相来归附。因为当一个国家处在上升过程中时,需要大批的人才,而那些有才能的人看见了建功立业、施展抱负的机会,就会前来投奔。所以,在历史上,每个处于兴盛中的国家,无一不人才辈出,群星灿烂。
《吕氏春秋》说:土地从属于城市,城市从属于人民,人
民从属于贤者。
举例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楚国的春申君都以养士而闻名,
而他们养的宾士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原典
邦将亡者贤先避。
注释
注曰:若微子去商,仲尼去鲁是也。
解释
和上面的情形相反,一个国家正在走下坡路的、将要灭亡的话,贤明的人将纷纷逃离故园,避难他乡。正在衰败中的国家,真正的人才都得不到重视和使用,奸臣当道,小人横行,他们只有选择离开或者装糊涂了。所以,历史上正在
走向灭亡的国家,大都人才凋零。
举例
魏晋南北朝的时候,许多才识之士,或遁入空门,成了一代高僧,或隐逸山林,自甘清贫。诸葛亮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充分表达了乱世时贤德之
士的心态。孔子说的“危邦不入,乱邦不居”也是这个意思。
原典
地薄者,大物不产;水浅者,大鱼不游;树秃
者,大禽不栖;林疏者,大兽不居。
注释
注曰:此四者,以明人之浅之道德;国之浅则无忠
贤也。王氏曰:“地不肥厚,不能生长万物;沟渠浅窄,难
以游于鲸鳌。君王量窄,不容正直忠良;不遇明主,岂肯尽心于朝。
高鸟相林而栖,避害求安;贤臣择主而佐,立事成
名。树无枝叶,大鸟难巢;林若稀疏,虎狼不居。君王心志不宽,仁义不广,智谋之人,必不相助。”
解释
这里继续引申吸引人才的道理:如果做领导的自身无德无才,气量狭窄,就无法吸引人才,有了人才也不会利用。正如:土壤不肥沃,生产不出甘美之物;水浅的地方,游不来大鱼;没有枝叶的树木,引不来大鸟;树林不茂盛,藏不
住虎狼之类的大野兽。
原典
山峭者崩,泽满者溢。
注释
注曰:此二者,明过高、过满之戒也。
王氏曰:“山峰高峻,根不坚固,必然崩倒。君王身居高位,掌立天下,不能修仁行政,无贤相助,后有败国、亡身之患。
池塘浅小,必无江海之量;沟渠窄狭,不能容于众流。君王治国心量不宽,恩德不广,难以成立大事。”
解释
山太高了容易崩裂,水太满了容易外溢。这里的意思是,做人不能骄傲自满,应该谦虚为怀。
骄傲的人气量狭小,谦虚的人恢弘大度。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当人处在危难困苦之时,大多数人会警策奋发、励精图治;一旦发达,便放纵骄横。因此古今英雄,善始者多,善终者少;创业者众,守成者鲜。这也是人性之常有的弱点。
《淮南子》说:物盛则衰,乐极则悲,日中而移,月盈而亏。所以,聪明睿智的人应该谦虚,多闻善辩的人应该知道自己的无知,勇敢而有毅力的人应该知道有所畏惧,富贵的人应该节俭,德施天下的人应该礼让。如果违反了以上五个
方面就有危险。
举例
让吴国称霸诸侯的是夫差,让吴国灭亡的也是夫差;文种的智慧,可以辅助弱小的越国使之强大,但不能保全自己;苏秦的智谋,可以挂六国的相印,抵制强大的秦国,但后来
却使自己死于非命。原因都在于他们在功成之后自满了。
原典
弃玉取石者盲。
注释
注曰:有目与无目同。
王氏曰:“虽有重宝之心,不能分拣玉石;然有用人之志,无智别辨贤愚。商人探宝,弃美玉而取顽石,空废其力,不富于家。君王求士,远贤良而用谗佞;枉费其禄,不利于国。贤愚不辨,玉石不分;虽然有眼,则如盲暗。”
解释
抛弃美玉,怀抱顽石的,实在是有眼无珠的瞎子。虽然有用人的打算,但不能区分人才的高下优劣,甚至宠信奸佞
而远离贤臣,这就和扔了美玉、留下顽石一样的愚昧无知。
举例
历史上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如楚怀王罢黜屈原,而任用靳尚;宋高宗罢黜李纲而任用秦桧,都是用奸而不用贤,最终导致国破家亡。所以,做领导的,在用人之前,必须先
知人、识人,看清人的本质和真相。
原典
羊质虎皮者辱。
注释
注曰:有表无里,与无表同。
王氏曰:“羊披大虫之皮,假做虎的威势,遇草却食;然似虎之形,不改羊之性。人倚官府之势,施威于民;见利却贪,虽妆君子模样,不改小人非为。羊食其草,忘披虎皮之威。人贪其利,废乱官府之法,识破所行谲诈,返受其殃,必招损己、辱身之祸。”
解释
本来是羊,却披上一张虎皮,装出老虎的威严,但伪装迟早会揭穿。这里的意思紧接上文,就是要善于观察人,不能被人的外表所迷惑。有些人善于伪装,外表冠冕堂皇,但内心是虚弱的,所谓色厉内荏是也;有些人样子像谦谦君子,满口的仁义道德,但行为却改不了小人的猥琐和卑鄙,因为
人的本性难以改变。
举例
三国时的袁绍一开始似乎雄心万丈,名气很大,他还企图假借陈琳的名望给自己贴金,蒙了不少人,但最终还是敌不过曹操。唐朝的徐敬业借重骆宾王的文章号召天下讨伐武则天,最终也没什么成就。原因在于,他们的名声虽然很大,
但本事和谋略不行。
原典
衣不举领者倒。
注释
注曰:当上而下。
王氏曰:“衣无领袖,举不能齐;国无纪纲,法不能正。衣服不提领袖,倒乱难穿;君王不任大臣,纪纲不立,法度不行,何以治国安民?”
解释
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做事情要有章法,讲规矩,不能乱来,就像穿衣服的时候,应该让领子在上,如果把领子弄到下面,就穿乱套了。同样的道理,治理国家、经营企业也要有规则、有法度,分清上下先后,才会秩序井然、有条有理。
其二是说,做事情应该分清主次,区别纲目,抓住中心和关键。领子就是衣服的纲,抓住了领子衣服才齐整,所谓纲举目张,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鬼谷子》说:做事情成功的关键在于控制别人,而不能被人家控制;控制人就要掌握权力,被人控制就失去了命脉。
《韩非子》说:救火的时候,如果领导一个人拿着水壶去救火的话力量很小,但如果他拿着鞭子驱使人就可能有一万
人来救火。
《淮南子》说:虽然占据了优势的人,他所拥有的看上去
不多,但实际上却很多;他所持守的很简单,但所控制的范围却很广阔。所以,一根木头可以支撑起一个千钧重的屋子,不足五寸的钥匙可以打开厚重的城门。这和材料的大小没关系,是因为所处的地位关键啊。
举例
穰苴做齐国将军的时候,杀了怕死的贾庄,军威大振。管仲做齐国的宰相,首先开辟盐田让百姓致富。商鞅在秦国变法,在集市上以扛木头树立威信。高祖刘邦进入咸阳的时候,首先约法三章,安定民心。诸葛亮治理蜀国,首先严明法制。这些人都是在千头万绪之中,抓住了关键,所以,让
政策很快就见了成效。
原典
走不视地者颠。
注释
注曰:当下而上。
王氏曰:“举步先观其地,为事先详其理。行走之时,不看田地高低,必然难行;处事不料理顺与不顺,事之合与不合;逞自恃之性而为,必有差错之过。”
解释
这里也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走路的时候,眼不看地,而是仰面望天,没有不栽跟头的。这句话是说应该看下面的时候,就不应该看上面,上下的顺序不能颠倒了。其二是,做事情应该脚踏实地,早打基础,早做谋划,扎扎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才能无往而不胜。
《淮南子》说:成就一件事情很难,失败很容易;建立好名声很难,而毁了自己很容易。千里长堤,可以毁于小小的蝼蚁,很大的屋宇可以被烟囱里的火焚烧。所以,尧告诫自
己:战战兢兢,日慎一日。
原典
柱弱者屋坏,辅弱者国倾。
注释
注曰:才不胜任,谓之弱。
王氏曰:“屋无坚柱,房宇歪斜;朝无贤相,其国危亡。梁柱朽烂,房屋崩倒;贤臣疏远,家国倾乱。”
解释
房子的梁柱不坚固,房子就容易毁坏。辅佐国家的大臣软弱无能,国家就会衰败倾覆。这里强调的,还是人才对于
国家或者事业的重要性。
《易经》说:德行很薄位置却很尊贵、智慧不够图谋却很
大、力量不大负担却很沉重,这种人没有不失败的。
《管子》说:大木头不能放到薄墙上。
举例
春秋时的卫灵公荒淫无道,但诸侯不敢去攻打他,为什么呢?孔子说:“是因为他有人才啊,仲叔圉负责外交,祝鮀负责宗庙,王孙贾负责军队,有这些人帮助他,谁敢打他啊?”同样,称霸春秋的齐桓公也不是一个十分贤德的明君,只是由于管仲的才干和谋略才使他得以称霸。管仲一死,齐国大乱,桓公横尸数月,蛆虫满地,都无人安葬。伍子胥辅吴,吴国灭越败楚,威震中原,子胥一死,吴国亦亡。这又从反面证明将相乃君王之左膀右臂,将相强则国亦强。将相
无能,国家怎么可能强大呢?
原典
足寒伤心,人怨伤国。
注释
注曰:夫中和之气,生于足,而流于四肢,而心为
之君,气和则天君乐,气乖则天君伤矣。王氏曰:“寒食之灾皆起于下。若人足冷,必伤于
心;心伤于寒,后有丧身之患。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百姓安乐,各居本业,国无危困之难。差役频繁,民
失其所;人生怨离之心,必伤其国。”
解释
脚底下寒冷就会伤害全身心;老百姓有了怨恨之心,国家就要衰败了。
中医的理论,人感应天地之气最直接的部位是脚,因为双脚天天与大地接触。地气是通过脚流注全身的,人若中气充和,则身心安泰;中气不足,则易受伤害。脚之于人,犹民之于君。人无脚不立,国无民不成。足为人之根,民为国之本。可惜人们往往尊贵其头面、轻慢其手足,就像昏君尊
贵其权势、轻慢其臣民一样。
举例
孟子说:“民为贵,君为轻。”魏征说:“怨不在天,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秦朝的灭亡,是由于民怨的积累;王莽的失败,是由于人民怀念汉初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治与乱的根本在于是否
得民心。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是也。
原典
山将崩者,下先隳;国将衰者,人先弊。
注释
注曰:自古及今,生齿富庶,人民康乐,而国衰者,
未之有也。王氏曰:“山将崩倒,根不坚固;国将衰败,民必先
弊,国随以亡。”
解释
山要崩溃的时候,下面的根基先毁坏。国家要衰弱的时候,民生必先凋敝。古今中外,使人民富裕安乐的国家没有遭遇灭亡的。所以,天下大治之道在于养民、安民,欲国强
必先富民。与民争利,横征暴敛,国家就危险了。
原典
根枯枝朽,人困国残。
注释
注曰:长城之役兴,而秦国残矣!汴渠之役兴,而
隋国残矣!
王氏曰:“树荣枝茂,其根必深。民安家业,其国必正。土浅根烂,枝叶必枯。民役频繁,百姓生怨。种养失时,经营失利,不问收与不收,威势相逼征;要似如此行,必损百姓,定有雕残之患。”
解释
树根枯烂,树干和树枝必然朽坏;百姓贫困,国家必然残破。
秦、隋王朝之所以被推翻,只因筑长城、开运河榨尽了
全国的民力、赋力。
原典
与覆车同轨者倾,与亡国同事者灭。
注释
注曰:汉武欲为秦皇之事,几至于倾;而能有终者,
末年哀痛自悔也。桀纣以女色而亡,而幽王之褒姒同之。汉以阉宦亡,而唐之中尉同之。
王氏曰:“前车倾倒,后车改辙;若不择路而行,亦有倾覆之患。如吴王夫差宠西施,子胥谏不听,自刎于姑苏台下。子胥死后,越王兴兵破了吴国,自平吴之后,迷于声色,不治国事;范蠡归湖,文种见杀。越国无贤,却被齐国所灭。与覆车同往,与亡国同辙,必有倾覆之患。”
解释
历史的经验必须借鉴,历史的教训必须铭记,不能重蹈
覆辙。跟随前面翻车的人走同一条轨道,也要翻车;与前代
亡国之君做同样的事,也要灭亡。汉武帝不记取秦始皇因求
仙而死于途中的教训,几乎使国家遭殃,幸亏他在晚年有所悔悟;唐昭宗不以汉末宦官专权为鉴,同样导致了唐王朝的灭亡和“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
举例
桀纣因为女色而亡国,周幽王不接受教训,也因宠爱褒姒而灭国。宋朝的岳飞因为打算迎接二帝而被高宗讨厌怀疑,明朝的于谦也因为立景帝而被英宗怀疑。这都是同轨者倾,
同辙者灭的例子。
原典
见已往,慎将来;恶其迹者,预避之。
注释
注曰:已失者,见而去之也;将来者,慎而随之也。
恶其迹者,急履而恶迹,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不若绌心而无动。
王氏曰:“圣德明君,贤能之相,治国有道,天下安宁。昏乱之主,不修王道,便可寻思平日所行之事,善恶诚恐败了家国,速即宜先慎避。”
解释
这里依然是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注意吸取前人失败的经验教训,谨慎地做出重要的决策,对已经出现失败迹象的事情,早做预防,趋吉避凶。
《淮南子》说:圣人谨小慎微,行动不失时机。又说:一般人都知道预防灾患,却不知道怎么样防止灾患发生,实际上,避免灾患发生,要比事后救灾容易。又说:好的医生在没病的时候就治疗了,所以,病就不发作;圣人在没有祸患
的时候就着手治理了,所以,国家就没有祸患。
举例
三国时的袁绍、刘表,都是因为废长子,在继承问题上造成了内乱。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文才斐然,很得曹操的宠爱,曹操就打算立他为继承人。曹操就这件事问谋士贾诩,贾诩沉默不语,曹操一再追问,贾诩说:“我刚才有个想法,我想到
了袁绍、刘表父子的故事。”曹操大笑,打消了废长子的念头。
原典
畏危者安,畏亡者存。夫人之所行,有道则
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非其神
圣,自然所钟。
注释
注曰:有道者,非己求福,而福自归之;无道者,
畏祸愈甚,而祸愈攻。岂以神圣为之主宰?乃自然之理也。
王氏曰:“得宠思辱,必无伤身之患;居安虑危,岂有累己之灾。恐家国危亡,重用忠良之士;疏远邪恶之徒,正法治乱,其国必存。
行善者,无行于己;为恶者,必伤其身。正心修身,诚信养德,谓之有道,万事吉昌。
心无善政,身行其恶;不近忠良,亲谗喜佞,谓之无道,必有凶危之患。
为善从政,自然吉庆;为非行恶,必有危亡。祸福无门,人自所召;非为神圣所降,皆在人之善恶。”
解释
所谓:正反相生,祸福相依。危机往往潜伏在成功的背后,所以,人要有忧患意识,担心危险的才能安全,害怕灭亡的才能生存。一个人的行为只要合乎道义,就会吉祥喜庆,否则凶险莫测。有道德的人,无心求福,福报自来;多行不义的人,有心避祸,祸从天降。只要所作所为上合天道、下合人道,自然百福眷顾,吉祥长随。反之,百祸齐攻,百凶缠身。这里并没有神灵主宰,实为自然之理、因果之律。
所以说,成败在谋,安危在道,祸福无门,唯人自招。
只有居安思危、处逸思劳、心存善念,才能无往而不利。
《淮南子》说:圣人为善,不是为了出名,但名就随之而来,不是为利,但利也自然来到,这就是“有道则吉”。
《吕氏春秋》说:自己的行为失去了德行,名声自然就不好了。所以百丈高的松树先被伤了根,然后上面才枯槁,这就是“无道则凶”。
《淮南子》又说:了解自己的不埋怨别人,了解命运的不埋怨
天,祸福都是自己造成的,这就是“非其神圣,自然所钟”。
举例
战国时期七雄争霸,以齐国和楚国的力量为最强,他们并不是不如秦国,但最终六国还是被秦国灭掉了。汉朝末年,天下大乱,拥兵割据一方的豪杰也有很多,袁绍和袁术的势力就远超过曹操,但最终却被曹操平定。这都是因为他们安
于现状、没有深谋远虑的结果。
原典
务善策者,无恶事;无远虑者,有近忧。
注释
王氏曰:“行善从政,必无恶事所侵;远虑深谋,岂
有忧心之患。为善之人,肯行公正,不遭凶险之患。凡百事务思虑远行,无恶亲近于身。
心意契合,然与共谋;志气相同,方能成名立事。
如刘先主与关羽、张飞;心契相同,拒吴、敌魏,有定天下之心;汉灭三分,后为蜀川之主。”
解释
决策正确,才没有祸患。而没有深谋远虑,就不能避免眼前的担忧。
这里还是接着上文,讲述立身处世的大原则,阐述祸福存亡的道理。人生在世,立身为本,处世为用。立身要以仁德为根基,处事要以谋略为手段。若以仁德为出发点,同时又善用权谋,有了机遇,可保成功;如若时运不至,亦可谋身自保,不至于有什么险恶的事发生。只图眼前利益,没有长远谋虑的人,就连眼前的忧患也无法避免。俗语云:“人无远
虑,必有近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说的也正是这个意思。
举例
事情总在发展变化。安危相互伴随,没有一劳永逸。秦始皇统一天下,鉴于周朝因分封诸侯而导致天下大乱,于是改为中央集权制,意图永保太平,但想不到被项羽所灭。刘邦考虑到秦朝是因为中央集权造成孤立而灭亡,又开始分封诸侯,非刘姓不王,但却造成了七国之乱。西汉因外戚篡权而灭亡,刘秀的东汉因此抑制后党的势力,却又毁灭在宦官
的手里。宋太祖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杯酒释兵权,削弱地
方的势力,却带来了辽金的侵略。所以,祸福同源,吉凶相
依,只有居安思危,时刻警策,才能常保平安。
原典
同志相得,同仁相忧。
注释
注曰:舜有八元、八凯。汤则伊尹。孔子则颜回是
也。文王之闳、散,微子之父师、少师,周旦之召公,管仲之鲍叔也。
王氏曰:“君子未进贤相怀忧,谗佞当权,忠臣死谏。如卫灵公失政,其国昏乱,不纳蘧伯玉苦谏,听信弥子瑕谗言,伯玉退隐闲居。子瑕得宠于朝上大夫,史鱼见子瑕谗佞而不能退,知伯玉忠良而不能进。君不从其谏,事不行其政,气病归家,遗子有言:‘吾死之后,可将尸于偏舍,灵公若至,必问其故,你可拜奏其言。’灵公果至,问何故停尸于此?其子奏曰:‘先人遗言:见贤而不能进,如谗而不能退,何为人臣?生不能正其君,死不成其丧礼!’灵公闻言悔省,退子瑕,而用伯玉。此是同仁相忧,举善荐贤,匡君正国之道。”
解释
本文和以下的14句是总结人与人的利害分合、相争相
斗、贵贱胜败的道理。无论结交朋友、谋划事业,领导属下
都不可不深刻领会。志向相同的人,自然情投意合,都怀有忧患天下的人道
主义,也必定能患难与共。
举例
舜时有号称“八元、八凯”之臣,他们都忠肃贤惠、明正笃诚;成汤见伊尹而拜之为相;颜回仁而固穷,被孔子引为得意门生;文王因有闳夭、散宜生,武王师事姜太公,才日见强盛;当纣王的太师与少师见纣王无道,使得国将灭亡时,微子便与之结伴而去;周公、召公同心同德,辅佐周室,才使周王朝得享八百年天下;管仲、鲍叔牙都是大仁大义的君子,所以才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还有张良投奔刘邦,刘
备礼遇诸葛亮。这都是“同志相得,同仁相忧”的生动例子。
原典
同恶相党。
注释
注曰:商纣之臣亿万,盗跖之徒九千是也。
王氏曰:“如汉献帝昏懦,十常侍弄权,闭塞上下,以奸邪为心腹,用凶恶为朋党。不用贤臣,谋害良相;天下凶荒,英雄并起。曹操奸雄,董卓谋乱,后终败
亡。此是同恶为党,昏乱家国,丧亡天下。”
解释
为非作歹、作恶多端的恶人肯定要党同伐异,勾结在一起。据说商纣王的奸臣恶党数以万计,春秋时期的盗跖聚众
九千。汉献帝时,十常侍结党营私,导致天下大乱。
原典
同爱相求。
注释
注曰:爱利,则聚敛之臣求之;爱武,则谈兵之士
求之。爱勇,则乐伤之士求之;爱仙,则方术之士求之;爱符瑞,则矫诬之士求之。凡有爱者,皆情之偏、性之蔽也。
王氏曰:“如燕王好贤,筑黄金台,招聚英豪,用乐毅保全其国;隋炀帝爱色,建摘星楼宠萧妃,而丧其身。上有所好,下必从之;信用忠良,国必有治;亲近谗佞,败国亡身。此是同爱相求,行善为恶,成败必然之道。”
解释
有相同爱好的人,自然会互相访求。晋惠帝爱财,身边
的官吏全是巧取豪夺的贪官污吏。秦武王好武,大力士任鄙、
孟贲加官晋爵。燕王喜欢贤德之人,就筑黄金台,招纳英雄
豪杰,国家因而富强。隋炀帝喜欢美女,就建摘星楼宠爱萧妃,导致国破家亡。
大凡有所痴爱的人,性情一般都比较偏激怪诞。这种人
往往会情被物牵、智为欲迷,这是人性的弊病。
原典
同美相妒。
注释
注曰:女则武后、韦庶人、萧良娣是也。男则赵高、
李斯是也。
解释
都是美人,就相互嫉妒,同为倾城倾国之貌的佳丽,彼此总要争风吃醋;都是有才干的大臣,就相互争宠,相互
倾轧。
举例
唐朝的武则天嫉妒同样是美人的韦庶人、萧良娣;杨贵妃嫉妒美貌的江采萍。而为了在秦二世面前争宠,赵高就嫉
妒李斯。
原典
同智相谋。
注释
注曰:刘备、曹操;翟让、李密是也。
解释
所谓“一山不容二虎”,智谋和权术相当的人,一定会
相互谋划算计对方,视对方为敌手。
举例
三国末年魏国的名将钟会图谋陷害邓艾,战国时代赵国
的名将廉颇侮辱蔺相如,都是嫉妒对方。
原典
同贵相害。
注释
注曰:势相轧也,视同敌也。
王氏曰:“同居官位,其掌朝纲,心志不和,递相谋害。”
解释
同样的富贵发达,具有同等权势地位的人,往往相互排
挤,彼此倾轧,甚至不择手段,相互残杀。
举例
汉朝末年,奸臣董卓被杀之后,李傕、郭汜就相互倾轧。太平军占领南京之后,韦昌辉、杨秀清也相互猜忌,
争权夺利。
原典
同利相忌。
注释
注曰:害相刑也。
解释
追逐共同的利益就相互疑忌;以致相互迫害。
举例
比如:战国时代的李斯和韩非,都是深通谋略的人,就相互戒备,最终李斯陷害了韩非。三国时代曹操、刘备、孙
权三雄并立,就相互征伐。
原典
同声相应,同气相感。
注释
注曰:五行、五气、五声散于万物,自然用应感也。
解释
有共同语言的自然易于沟通,愿意彼此呼应。气韵、旋律相同的就会相互感应,发生共鸣。金、木、水、火、土五种自然元素和宫、商、角、徵、羽五种韵律,融合在自然界的各种物质中,有相同属性的则相互感应。人也一样,共同
的志向和爱好才能使人们团结在一起。
举例
历史上最有名的例子就是钟子期和伯牙的故事。钟子期一死,伯牙碎琴废声,因为他再也找不到知音了。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刘邦等群起响应也是
同样的例子。
原典
同类相依,同义相亲,同难相济。
注释
注曰:六国合纵而拒秦,诸葛通吴以敌魏。非有仁
义存焉,特同难耳。王氏曰:“圣德明君,必用贤能良相;无道之主,亲
近谄佞谗臣;楚平王无道,信听费无忌,家国危乱。唐太宗圣明,喜闻魏征直谏,国治民安,君臣相和,其国无危,上下同心,其邦必正。
强秦恃其威勇,而吞六国;六国合兵,以拒强秦;暴魏仗其奸雄,而并吴蜀,吴蜀同谋,以敌暴魏。此是同难相济,递互相应之道。”
解释
同一类人相互依存,主义和信仰相同的人相互亲近,灾难相同则相互帮助。这里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关系残酷而势力的一面:他们的相互救济和支援,并非出于口头上叫喊的仁义之类动人的口号,而纯粹是共同的利害关系
使然。所以,只有永远的利益,而没有永远的朋友。
举例
春秋时,晋国智氏霸道,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瓜分了它;秦国凭着自己的强大企图吞并六国,而六国合兵抗拒强秦;三国时代魏国强盛,吴国和蜀国联合起来抵抗它,都
是同样的道理。
原典
同道相成。
注释
注曰:汉承秦后,海内凋敝,萧何以清静涵养之。
何将亡,念诸将俱喜功好动,不足以知治道。惟曹参在齐,尝治盖公、黄老之术,不务生事,故引参以代相位耳。
王氏曰:“君臣一志行王道以安天下,上下同心施仁政以保其国。萧何相汉镇国,家给馈饷,使粮道不绝,汉之杰也。卧病将亡,汉帝亲至病所,问卿亡之后谁可为相?萧何曰:‘诸将喜功好勋俱不可,惟曹参一人而可。’萧何死后,惠皇拜曹参为相,大治天下。此是同道相成,辅君行政之道。”
解释
所谓道不同者不相与谋,只有志同道合者才可以托付
大事。
举例
汉朝建立之初,秦朝横征暴敛造成的民生凋敝还没有恢
复,丞相萧何采取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百姓富
裕、生活安定。他要死的时候,皇帝亲自到他身边,问谁可
以继承他?萧何说:“很多大将都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但他们并不了解治理国家的道理,只有曹参一个人可以。”当时曹参在齐地做行政长官,他崇尚黄老之术,不做与百姓争利的事情。于是,曹参继承了萧何的职位,从而天下大治。
原典
同艺相规,同巧相胜。
注释
注曰:李镒之贼扁鹊,逢蒙之恶后羿是也。规,非
之也。王氏曰:“同于艺业者,相窥其好歹;共于巧工者,
以争其高低。巧业相同,彼我不伏,以相争胜。”
解释
所谓同行是冤家,操同样的技艺、做同样职业的人,往往相互嫉妒,竞争激烈,瞧不起对方。这既是人性使然,也
是饭碗使然。
举例
自古文人相轻,武夫相讥。上古时代,后羿善射,逢蒙
把他的技艺学到手后就杀了他;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虽然没本
事,却对扁鹊高明的医道非常嫉妒,在扁鹊巡诊到秦国时,
他派人刺杀了扁鹊。
原典
此乃数之所得,不可与理违。
注释
注曰:自“同志”下皆所,行可预。智者,知其如
此,顺理则行之,逆理则违之。王氏曰:“齐家治国之理,纲常礼乐之道,可于贤
明之前请问其礼;听问之后,常记于心,思虑而行。离道者非圣,违理者不贤。”
解释
上述种种人事兴衰成败的经验,并非人力可为,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或因形势所逼,或因人性使然。真正有智慧的人应对这些道理有深刻的洞察,凡符合这些道理的,就顺势发展;凡违背这些道理的,就因势利导,随机应
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原典
释己以教人者逆,正己以化人者顺。
注释
注曰:教者以言,化者以道。老子曰:“法令滋彰,
盗贼多有。”教之逆者也。“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化之顺者也。
王氏曰:“心量不宽,见责人之小过;身不能修,不知己之非为,自己不能修政,教人行政,人心不伏。诚心养道,正己修德,然后可以教人为善,自然理顺事明,必能成名立事。”
解释
自己做不到,却要求他人做到;对自己放松,却对他人严格,这就违背了常理,成不了大事。只有自己先以身作则,才能诱导和感化别人去做,这样就事事顺遂。
老子说:“一个国家的法令愈是苛暴繁杂,强盗奸贼也越多。”这是因为逆天道而教导民众,就要出现天下大乱的局面。老子还说:做人主的清静无为,老百姓自然而然会走上文明的轨道;做人主的清心寡欲,老百姓自然而然会温顺安分。顺天道而以德化人,国力、民风必将日益改观,天下大
治、富强繁荣的局面也会不求而至。
原典
逆者难从,顺者易行;难从则乱,易行则理。
注释
注曰:天地之道,简易而已;圣人之道,简易而已。
顺日月,而昼夜之;顺阴阳,而生杀之;顺山川,而高下之;此天地之简易也。顺夷狄而外之,顺中国而内之;顺君子而爵之,顺小人而役之;顺善恶而赏罚之。顺九土之宜,而赋敛之;顺人伦,而序之;此圣人之简易也。夫乌获非不力也,执牛之尾而使之欲行,则终日不能步寻丈尺;以环桑枝贯其鼻,三尺之绳縻其颈,童子服之,风于大泽,无所不至者,盖其势顺也。
王氏曰:“治国安民,理顺则易行;掌法从权,事逆则难就。理事顺便,处事易行;法度相逆,不能成就。”
解释
如果违背天地人世的常理,就不能领导别人,也难以让人家跟从你;而顺着常理去做,什么事情都简单易行。别人不跟从就产生混乱,简单易行做什么都可以成功。
天道、地道的生成、发展和变化,其实是非常简单明白的。圣人推崇的人道也是一样。顺从太阳的晨起暮落、月亮的盈亏圆缺,才有昼夜四时的循环;顺应宇宙阴阳的法则、万物生死交替,自然界才会有永不止息的无限生机;效法山川的高下,人类就应有等级秩序。这些都是大自然和人世间的客观规律。
按照国家的地理疆界,划分出中国和邻国的分野;根据
人的德才品行,授予相应的官职;依照人的实际情况,让他
们去做各种具体工作;根据业绩和功劳的大小给予合理的奖赏;按照各地不同的情况征收税赋;根据血缘关系来制定辈分长幼的伦理秩序。这就是圣人法天象地而推崇的社会的客观规律。
上古有名的大力士乌获力大无穷,但让他拉住牛尾使牛走,一天都走不出一丈远。可是如果用桑木做成圆环穿在牛的鼻子上,用三尺长的绳子系在脖子上,小孩子也能随意牵着牛走,就有如风行大泽一样随心所欲。这是为什么呢?因
为合乎规律,局势顺利,才能所向无阻啊!
原典
详体而行,理身、理家、理国可也。
注释
注曰:小大不同,其理则一。
王氏曰:“详明时务得失,当隐则隐;体察事理逆顺,可行则行;理明得失,必知去就之道。数审成败,能识进退之机;从理为政,身无祸患。体学贤明,保终吉矣。”
解释
如果能够按照上面说的去做,无论是提升自己的道德品
质,还是经营家庭、事业,或者治理国家,都可以办到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方法很多,但道理都是一样的。只是人的性格和感情深不可测、变化多端,或者智谋不够,或者缺乏见识,或者为物欲迷惑,或者顽固偏执,或者迷于虚名,或者贪恋权钱,所以阻塞了聪明,蒙蔽了心智,从而随波逐流、听天由命,这是多么可悲啊!
上述六章,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阐述得完备而精详,让你洞察时事,领会事物的发展趋势,了解祸福得失的法则,明确进退成败之道,无论修养自身、经营事
业,还是为官从政,都能够得心应手、无往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