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点药1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花墩笔记最新章节!
何谓“点药”?
“点药”即“点穴”。
一般的乡野草民,蚕妇村氓,是很容易将谐音的字、词相混淆的。其实,一般的知识分子,不学无术如不佞辈,又何尝不如此?迄今为止,不佞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认识了多少汉字。为了能让普通的市民听“懂”或者说是看懂,鲁迅先生的小说经典《阿q正传》,甚至不得不将小说中的“自由党”翻成“柿油党”。如今,张顺老弟也想步一下先生后尘,为了能使更多的读者“糊涂”,故意将“点穴”写成“点药”。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文,“点穴”本是指一些修炼到一定程度的武林高手的一种独门绝技,将全身的气功运用在一根或者两根手指上,然后点在“某”人身体上的某部位。这“某”人立马就会动弹不得。“点药”往往能起到一招制敌,或一剑封喉的奇效。轻则伤,重则亡。要想“解穴”呢?则“解铃还须系铃人”。
花墩的子民们,不知何故,却一直错误地以为,“点穴”即“点药”。他们觉得,光靠气功,哪有如此大的能耐,气功师一定是借助了某种药物的神奇力量。点中了人身上的某个死穴,才能克敌制胜。——故称“点药”。
王粜夫妇有五个女儿,却只有王小粜这么一个儿子。于是,把他当成了掌心里的宝。为了儿子长大后,不受坏人欺侮。——在乡下,一般势单力孤的家庭往往容易受人欺侮。所以,王粜早早就将儿子送入竖店的一个“武术培训班”去训练武术。一则可以强身健体,二则对乡邻们也能起到一定的镇慑作用。三、有了武功,“该出手时就出手。”“好汉不吃眼前亏。”“路见不平一声吼”。“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这一年的暑假,还在上初中的王小粜,就被送到竖店镇沈坎头村的一个老拳师家里,学武术去了。刀枪剑棍,王小粜在老拳师家里一呆就呆了两年,据说两年时间,他就已经学会了“气功”。更出乎众村民意料的是,据说,王小粜还学会了“点药”。今后,如果有人胆敢与他吵架,万一哪个不怕死的被他点中命脉,那亏就吃大了。
王小粜在某“武术班”学了几套“武术”,又在沈坎头村的那位老拳师家里学了几套拳术。王小粜回到村里,王小粜的父亲王粜就在人前吹嘘说:
“我儿子王小粜,不仅学会了打拳。他还学会了点药!”
“点药?”
“对。点药!”
花墩的子民们,凡是听说了王小粜会“点药”的消息的人,几乎全吓了一跳。从那以后,村人对他,甚至还有他的父母,果然都多了几分敬畏。弄不好,万一被王小粜的金手指点上那么一点,那还了得?以后,对王小粜还有王粜,能离远一点就远一点,敬而远之。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自从学会了“打拳”与“点药”之后,王小粜每天在自家院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闻鸡起舞。前劈叉,后空翻。然后“洗牌,抓牌,看牌,出牌……和了。”。王小粜的双手随便在一块砖块上猛然一啪,一块砖整块都碎了。乍一看,还真是像模像样。一会儿摆一个造型,叫“金鸡独立”;一会儿又改一个造型,叫“嫦娥奔月”;一会儿又设一个造型,叫“猴子捞月”;一会儿又换一个造型,叫“蜂脱网”……真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只要碰到一位稍稍懂行一点的人,就会一眼看出,他一招一式所展现的都不是“武术”,而是“舞术”——花拳绣腿,胡弄人而已。
一日,在大会堂门前的土场上,人群集中的地方,有人怂恿:
“王小粜,打套拳给众人看看。”
王小粜说:
“好!”
大凡武林高手,都不会轻易出手,千呼万唤不出来,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然而,王小粜却说“好”。仿佛是故意要在人前摆弄。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印证了流行于花墩一带的一句俗话:越是半瓶子,越是爱晃荡。
看哪,这“半瓶子”又在晃荡了!
老鹰抓小鸡……水底捞月……望夫石……前空翻,后劈腿,一个造型接一个造型。
“好!”
人们在一旁观看。喝彩。鼓掌。
顺便说一句,一个“小麻头”在地上“滚蒲芦”,这些看客们照样会喝彩,鼓掌。
有人“得陇望蜀”,问:
“王小粜,会‘点药’吗?”
王小粜的话颇具威胁性,他说:
“哪个胆大的站出来。我点一下,给大家看看。”
这些看客们几乎个个怕死。人们纷纷往后面撤退。
曾几何时,王小粜给村人留下了这样的一个印象,会气功,会打拳,甚至于会“点药”。
光靠“打拳”是没有饭吃的。除非以此为业,去走江湖,卖拳头膏药。所以,后来,王小粜就跟了他的父母摆摊卖南货。再后来,他又在石镇承包了一匹商店,开出了一家超市。
再后来,王小粜用积蓄购置了一辆“长安五十铃”——客货两用车。给自家店配货。顺便也给人家捎货,收运输费。
俗话说:人有旦夕祸福。后来一场不期而至的车祸,导致了王小粜的一只脚残疾。
一个曾经的“拳师”——他甚至会“点药”——最后却成了一个“跃进公社跃出大队的一位路不平同志”王小粜的沮丧心情也就可想而知。
王小粜的性格有点像他的父亲王籴,暴躁易怒,不仅脾气不好,且记性也坏。刚刚出完一张牌。一圈下来,就忘了自己打的牌,还不允许给下家吃。导致的后果,只能是双方抗争。
有一回,在村“老年会”。王小粜与羊驼等人在一起搓麻将。
他们是搓“大”的。
放个“铳”都要二十元。
两人为抓一张牌,争起来了。
王小粜尽管腿脚已有些不方便,但依然性格暴戾。王小粜出言不逊:
“你这种人,一分钱看得比笠帽还大。这个‘财神’明明是轮到我抓的,怎么会变成了你?”
羊驼也看中了他的“死穴”,什么“气功”,什么“拳师”,什么“点药”,人一残疾,什么都废了。谅他也不敢轻易动手。纵然动起手来,一推,他就倒了。
羊驼的话颇富挑衅性:
“咋了!我就抓了。你敢怎样?你不是会‘点药’吗?你点呀!你不是会打拳吗?你打呀!”
两人愈吵愈凶。
王小粜扶着桌子一角站起来。毕竟一只腿瘸,行动不便,但又怕被别人欺。
何谓“点药”?
“点药”即“点穴”。
一般的乡野草民,蚕妇村氓,是很容易将谐音的字、词相混淆的。其实,一般的知识分子,不学无术如不佞辈,又何尝不如此?迄今为止,不佞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认识了多少汉字。为了能让普通的市民听“懂”或者说是看懂,鲁迅先生的小说经典《阿q正传》,甚至不得不将小说中的“自由党”翻成“柿油党”。如今,张顺老弟也想步一下先生后尘,为了能使更多的读者“糊涂”,故意将“点穴”写成“点药”。
据《现代汉语词典》的释文,“点穴”本是指一些修炼到一定程度的武林高手的一种独门绝技,将全身的气功运用在一根或者两根手指上,然后点在“某”人身体上的某部位。这“某”人立马就会动弹不得。“点药”往往能起到一招制敌,或一剑封喉的奇效。轻则伤,重则亡。要想“解穴”呢?则“解铃还须系铃人”。
花墩的子民们,不知何故,却一直错误地以为,“点穴”即“点药”。他们觉得,光靠气功,哪有如此大的能耐,气功师一定是借助了某种药物的神奇力量。点中了人身上的某个死穴,才能克敌制胜。——故称“点药”。
王粜夫妇有五个女儿,却只有王小粜这么一个儿子。于是,把他当成了掌心里的宝。为了儿子长大后,不受坏人欺侮。——在乡下,一般势单力孤的家庭往往容易受人欺侮。所以,王粜早早就将儿子送入竖店的一个“武术培训班”去训练武术。一则可以强身健体,二则对乡邻们也能起到一定的镇慑作用。三、有了武功,“该出手时就出手。”“好汉不吃眼前亏。”“路见不平一声吼”。“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
这一年的暑假,还在上初中的王小粜,就被送到竖店镇沈坎头村的一个老拳师家里,学武术去了。刀枪剑棍,王小粜在老拳师家里一呆就呆了两年,据说两年时间,他就已经学会了“气功”。更出乎众村民意料的是,据说,王小粜还学会了“点药”。今后,如果有人胆敢与他吵架,万一哪个不怕死的被他点中命脉,那亏就吃大了。
王小粜在某“武术班”学了几套“武术”,又在沈坎头村的那位老拳师家里学了几套拳术。王小粜回到村里,王小粜的父亲王粜就在人前吹嘘说:
“我儿子王小粜,不仅学会了打拳。他还学会了点药!”
“点药?”
“对。点药!”
花墩的子民们,凡是听说了王小粜会“点药”的消息的人,几乎全吓了一跳。从那以后,村人对他,甚至还有他的父母,果然都多了几分敬畏。弄不好,万一被王小粜的金手指点上那么一点,那还了得?以后,对王小粜还有王粜,能离远一点就远一点,敬而远之。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自从学会了“打拳”与“点药”之后,王小粜每天在自家院内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闻鸡起舞。前劈叉,后空翻。然后“洗牌,抓牌,看牌,出牌……和了。”。王小粜的双手随便在一块砖块上猛然一啪,一块砖整块都碎了。乍一看,还真是像模像样。一会儿摆一个造型,叫“金鸡独立”;一会儿又改一个造型,叫“嫦娥奔月”;一会儿又设一个造型,叫“猴子捞月”;一会儿又换一个造型,叫“蜂脱网”……真的是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然而,只要碰到一位稍稍懂行一点的人,就会一眼看出,他一招一式所展现的都不是“武术”,而是“舞术”——花拳绣腿,胡弄人而已。
一日,在大会堂门前的土场上,人群集中的地方,有人怂恿:
“王小粜,打套拳给众人看看。”
王小粜说:
“好!”
大凡武林高手,都不会轻易出手,千呼万唤不出来,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然而,王小粜却说“好”。仿佛是故意要在人前摆弄。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印证了流行于花墩一带的一句俗话:越是半瓶子,越是爱晃荡。
看哪,这“半瓶子”又在晃荡了!
老鹰抓小鸡……水底捞月……望夫石……前空翻,后劈腿,一个造型接一个造型。
“好!”
人们在一旁观看。喝彩。鼓掌。
顺便说一句,一个“小麻头”在地上“滚蒲芦”,这些看客们照样会喝彩,鼓掌。
有人“得陇望蜀”,问:
“王小粜,会‘点药’吗?”
王小粜的话颇具威胁性,他说:
“哪个胆大的站出来。我点一下,给大家看看。”
这些看客们几乎个个怕死。人们纷纷往后面撤退。
曾几何时,王小粜给村人留下了这样的一个印象,会气功,会打拳,甚至于会“点药”。
光靠“打拳”是没有饭吃的。除非以此为业,去走江湖,卖拳头膏药。所以,后来,王小粜就跟了他的父母摆摊卖南货。再后来,他又在石镇承包了一匹商店,开出了一家超市。
再后来,王小粜用积蓄购置了一辆“长安五十铃”——客货两用车。给自家店配货。顺便也给人家捎货,收运输费。
俗话说:人有旦夕祸福。后来一场不期而至的车祸,导致了王小粜的一只脚残疾。
一个曾经的“拳师”——他甚至会“点药”——最后却成了一个“跃进公社跃出大队的一位路不平同志”王小粜的沮丧心情也就可想而知。
王小粜的性格有点像他的父亲王籴,暴躁易怒,不仅脾气不好,且记性也坏。刚刚出完一张牌。一圈下来,就忘了自己打的牌,还不允许给下家吃。导致的后果,只能是双方抗争。
有一回,在村“老年会”。王小粜与羊驼等人在一起搓麻将。
他们是搓“大”的。
放个“铳”都要二十元。
两人为抓一张牌,争起来了。
王小粜尽管腿脚已有些不方便,但依然性格暴戾。王小粜出言不逊:
“你这种人,一分钱看得比笠帽还大。这个‘财神’明明是轮到我抓的,怎么会变成了你?”
羊驼也看中了他的“死穴”,什么“气功”,什么“拳师”,什么“点药”,人一残疾,什么都废了。谅他也不敢轻易动手。纵然动起手来,一推,他就倒了。
羊驼的话颇富挑衅性:
“咋了!我就抓了。你敢怎样?你不是会‘点药’吗?你点呀!你不是会打拳吗?你打呀!”
两人愈吵愈凶。
王小粜扶着桌子一角站起来。毕竟一只腿瘸,行动不便,但又怕被别人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