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无为”的教育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入得红尘起风云最新章节!
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孔灵最常思考的莫过于如何让学生们喜欢学习,而不是现在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弥漫的厌学氛围。本来,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天性就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冲动和需求,奈何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让孩子们从小就产生了浓重的厌学情绪。孔灵经常看各国的教育资讯,发现欧美国家,尤其是芬兰的教育现状最令孔灵欣赏,她也曾多次通过微信和刘易探讨过芬兰模式,刘易的观点跟孔灵的比较一致,也认为芬兰的教育模式为当今世界各国的楷模。
芬兰前总理阿赫: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
芬兰教育为什么能领跑全世界,这是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想知道的秘密。
芬兰教育为什么敢称全球第一:它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世界各国教育机构竞相来到芬兰,为的就是汲取“教育第一“的经验。
人生是场马拉松,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最适当的位置,拥有完整丰富的人生,而且她做到了。芬兰教育带给我们的,将是发自内心的震撼、感动与认同。
培生公司公布全球教育排行榜,芬兰位列榜首,这已不是芬兰首次在“教育奥林匹克”中夺金,在经合组织公布的中学生能力评估中,芬兰也居榜首,而世界经济论坛也把芬兰高等教育评为全球最佳。其实,上世纪60年代,芬兰的教育在国际上只位列中等,但从70年代起,芬兰政府开始改革教育,尤其是打破唯成绩论,正是这些改变成就了今天的芬兰教育。
免费教育芬兰人口530万,每年将5.9%GDP用在教育上。芬兰受教育率100%。高中毕业率达93%,43%的中学生上职业学校。芬兰实行12年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强调学生的整体水平。13岁的芬兰学生至少会2种外语。每年投入100亿美元用于国民教育,人均5749美元,从小学到博士免费教育。
66%的芬兰学生能升入大学,这一比例是全欧洲最高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每日午餐,健康检查和心理咨询。
平等教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平等和有教无类,不按受教育的第一个6年来衡量孩子。从1985年开始,取消分班制,不再根据成绩排班。芬兰学生之间的强弱差异是全世界最小的,每个课堂有20名学生,老师兼顾每个学生,如果一个学生学习有困难,整个班级会帮助他,意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30%的学生受惠于辅导老师,学校配备“特别教师”帮助学生。平等对待移民子女,即使无芬兰国籍都能免费上学,政府还额外拨预算,让他们学习母语和芬兰语。
快乐教育晚入学7岁后上小学,97%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内容为游戏和社交。更多娱乐孩子每天娱乐时间为75分钟,课间休息15分钟,注重室外活动课程。假期长暑假至少两个半月,让学生享受夏天。少作业少考试教育学家认为考试不能反映学生天赋。学生上课时间每天平均约6小时,家庭作业1小时。只在16岁时有一次强制标准化测试,即升入大学的测验,学生可根据兴趣决定考试科目。
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芬兰学校采取小而精制度,规模小,虽然学校是政府出资,但是政府对学校实行最小程度行政干预。教科书:交由民间出版社,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由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作者编写,政府不监督教科书内容。灵活课程制度:芬兰教师有很大自主权,只要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纲要规范,可灵活应用教具和课本,自行决定怎么教学生,包括全权主导教学进度,学校不对教师进行评级,避免恶意竞争和向学生施压。选课:高中阶段,芬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决定课程。
芬兰教育特点:
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森林“的了解,效果远胜于对着一棵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反复演练,一磨再磨!
人生是场马拉松: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夺冠军,争第一,而是为了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不做起点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改进,考试的目的,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和惩罚,而是要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对于学科的认识到了哪里,最终求得大家共同进步。
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平等、品质、公正“是芬兰教育不断强调的,芬兰的教师得到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善待学生,对学生有益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
不强调“精英“: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
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为社会小众与弱势群体挹注更多的教育资源:智力不足、身体残障、移民的孩子,都保障相对公平的受教权与求知权,将他们努力转化成社会安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部分。
用家庭教育赢过全世界:芬兰父母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但却不把学业当成唯一,在与学校的沟通中,也不只在意孩子们的成绩。芬兰的家庭教育,是打造世界第一竞争力的基石。
一个缺乏自然资源、人口稀少、强邻环伺的小国,就因为有很深的自知之明,也知道唯一能建构起国家未来的,只有人力资源。而良好的教育,就是把人力资源转换成人才的唯一窍门。
“平等、品质、公平“是芬兰教育中不断强调的。人人都应赋予相同的机会,但从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因为那只是跑百米的冲刺,而不是真实人生的马拉松;况且,谁要是在马拉松的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那通常是最后的输家。
芬兰社会一再强调的是“人“的基本平等价值观,只要是人,都有尊严以及受到国家资源照顾关注之权利。虽然听起来都是极为理想的思维,但这个国家,就和其它的北欧各国一样,总是努力朝此正面的“人本“方向长期持续发展。
我们眼里一般所谓的“后进生“,在芬兰,却没有人会放弃他们。不但教育体系不放弃,也期望学生不要自我放弃!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找出一种激励学习动力的生路,或许学习过程比一般学生漫长、曲折,但生命终究会自己寻觅到出口,只要给予它适当的机会和平等对待的诚意。
北欧芬兰的图书馆设施,所以会如此完善、平民化、实用、舒适,最根本的理念,只不过是要落实一个「平等」的精神。因为北欧人与芬兰人都相信,平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真正要能落实根本上的平等,就必须要让人民真正拥有「知的权利」。
既然是种权利,政府就有责任提供一切,或许某些娱乐享受型的设备可以缺一点或少做一些,但图书馆资源、信息、教育,一样都不能少,大家才能有「公平」的起点。这象征了一个国家与政府,对人民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义务与责任,提供不分贫富贵贱的基本条件与权益。
原来事物的根本,仍在「以人为本」的原点,以及了解人本思维之后,愿意去付诸实现的诚心。如此罢了。有时看着他们或许好像慢上大半拍,又带点钝拙,明明可以再多做一些,或者反应再快、再多样化一点。但他们总是「保守」的只先去做七分,直到累积足够的自信心之后,才又一点一滴架起剩下的两、三分。但这最后阶段,反而是他们在厚实的基础上,奋力勇往迈进的精锐尽出。
芬兰多数的高中,都有相对整齐的素质,学区与学区之间、各校教学成果之间的落差不会有天地之差,因此国中学生并不太需要为了挤进所谓「好」高中,而焚膏继晷的牺牲睡眠、运动、兴趣、嗜好、寒暑徦,去拼搏各科目的成绩。
住在郊区的学童,住家散布广阔,又因为区域内没有便利的大众交通工具,所以当局为了让孩童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因而提供出租车的上下学接送,费用由政府负担。
在芬兰,宪法保障国民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提供教育资源就包括了适当的学生交通安排,就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在一个重视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所有的一切,包括教育,也是国家与国民之间的一种宪法关系。
这不是奢侈,不是浪费,而是一种国家对善尽教育义务的用心与付出。
芬兰学生们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更可贵的是,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这种均衡的教学成果,不仅让学生得以在“人文“和“数理“两大范畴之间正常游走学习,还显示出城乡与贫富之间的教育资源与平等受教的差异,相当之小!“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举世惊艳!本来大家连芬兰在哪里都搞不清楚,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连好几年,世界各国的大小参访团体蜂涌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
对于中国的教育问题,孔灵最常思考的莫过于如何让学生们喜欢学习,而不是现在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都弥漫的厌学氛围。本来,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天性就有一种想要学习的冲动和需求,奈何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让孩子们从小就产生了浓重的厌学情绪。孔灵经常看各国的教育资讯,发现欧美国家,尤其是芬兰的教育现状最令孔灵欣赏,她也曾多次通过微信和刘易探讨过芬兰模式,刘易的观点跟孔灵的比较一致,也认为芬兰的教育模式为当今世界各国的楷模。
芬兰前总理阿赫: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给他最好的人生。
芬兰教育为什么能领跑全世界,这是所有父母和教育工作者都想知道的秘密。
芬兰教育为什么敢称全球第一:它是全球最均衡、学生成绩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芬兰中学生被“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评价为整体表现全球第一;芬兰的高等教育,几乎被每一届世界经济论坛评为最佳;芬兰是全球课时最少,课后复习时间最短,假期最长的国家;世界各国教育机构竞相来到芬兰,为的就是汲取“教育第一“的经验。
人生是场马拉松,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芬兰教育一心想的,是不让一个孩子落后,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最适当的位置,拥有完整丰富的人生,而且她做到了。芬兰教育带给我们的,将是发自内心的震撼、感动与认同。
培生公司公布全球教育排行榜,芬兰位列榜首,这已不是芬兰首次在“教育奥林匹克”中夺金,在经合组织公布的中学生能力评估中,芬兰也居榜首,而世界经济论坛也把芬兰高等教育评为全球最佳。其实,上世纪60年代,芬兰的教育在国际上只位列中等,但从70年代起,芬兰政府开始改革教育,尤其是打破唯成绩论,正是这些改变成就了今天的芬兰教育。
免费教育芬兰人口530万,每年将5.9%GDP用在教育上。芬兰受教育率100%。高中毕业率达93%,43%的中学生上职业学校。芬兰实行12年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强调学生的整体水平。13岁的芬兰学生至少会2种外语。每年投入100亿美元用于国民教育,人均5749美元,从小学到博士免费教育。
66%的芬兰学生能升入大学,这一比例是全欧洲最高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服务,包括每日午餐,健康检查和心理咨询。
平等教育教育的核心价值是平等和有教无类,不按受教育的第一个6年来衡量孩子。从1985年开始,取消分班制,不再根据成绩排班。芬兰学生之间的强弱差异是全世界最小的,每个课堂有20名学生,老师兼顾每个学生,如果一个学生学习有困难,整个班级会帮助他,意在培养孩子关心他人。30%的学生受惠于辅导老师,学校配备“特别教师”帮助学生。平等对待移民子女,即使无芬兰国籍都能免费上学,政府还额外拨预算,让他们学习母语和芬兰语。
快乐教育晚入学7岁后上小学,97%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内容为游戏和社交。更多娱乐孩子每天娱乐时间为75分钟,课间休息15分钟,注重室外活动课程。假期长暑假至少两个半月,让学生享受夏天。少作业少考试教育学家认为考试不能反映学生天赋。学生上课时间每天平均约6小时,家庭作业1小时。只在16岁时有一次强制标准化测试,即升入大学的测验,学生可根据兴趣决定考试科目。
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芬兰学校采取小而精制度,规模小,虽然学校是政府出资,但是政府对学校实行最小程度行政干预。教科书:交由民间出版社,根据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由见识广博、经验丰富的作者编写,政府不监督教科书内容。灵活课程制度:芬兰教师有很大自主权,只要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纲要规范,可灵活应用教具和课本,自行决定怎么教学生,包括全权主导教学进度,学校不对教师进行评级,避免恶意竞争和向学生施压。选课:高中阶段,芬兰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决定课程。
芬兰教育特点:
见树又见林,先见林,再见树:先启动孩子们学习上的兴趣,以及对整个学科“森林“的了解,效果远胜于对着一棵棵“树“的细部知识与标准动作反复演练,一磨再磨!
人生是场马拉松: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夺冠军,争第一,而是为了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
不做起点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改进,考试的目的,不是要给孩子带来挫折和惩罚,而是要让孩子和老师共同了解对于学科的认识到了哪里,最终求得大家共同进步。
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平等、品质、公正“是芬兰教育不断强调的,芬兰的教师得到教育制度的最大信任,他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善待学生,对学生有益处,而不是为了让学生或自己的教学成果拿第一。
不强调“精英“:教育体系不带头、不鼓动、不排名,希望落实相对的“平等“,以此为教育施政最基本的考量。毕竟,天才与精英是真正的少数。
为孩子量身定做的教育:为社会小众与弱势群体挹注更多的教育资源:智力不足、身体残障、移民的孩子,都保障相对公平的受教权与求知权,将他们努力转化成社会安定发展的中坚力量一部分。
用家庭教育赢过全世界:芬兰父母从小就教孩子们读书,但却不把学业当成唯一,在与学校的沟通中,也不只在意孩子们的成绩。芬兰的家庭教育,是打造世界第一竞争力的基石。
一个缺乏自然资源、人口稀少、强邻环伺的小国,就因为有很深的自知之明,也知道唯一能建构起国家未来的,只有人力资源。而良好的教育,就是把人力资源转换成人才的唯一窍门。
“平等、品质、公平“是芬兰教育中不断强调的。人人都应赋予相同的机会,但从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因为那只是跑百米的冲刺,而不是真实人生的马拉松;况且,谁要是在马拉松的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那通常是最后的输家。
芬兰社会一再强调的是“人“的基本平等价值观,只要是人,都有尊严以及受到国家资源照顾关注之权利。虽然听起来都是极为理想的思维,但这个国家,就和其它的北欧各国一样,总是努力朝此正面的“人本“方向长期持续发展。
我们眼里一般所谓的“后进生“,在芬兰,却没有人会放弃他们。不但教育体系不放弃,也期望学生不要自我放弃!只要学校和学生共同找出一种激励学习动力的生路,或许学习过程比一般学生漫长、曲折,但生命终究会自己寻觅到出口,只要给予它适当的机会和平等对待的诚意。
北欧芬兰的图书馆设施,所以会如此完善、平民化、实用、舒适,最根本的理念,只不过是要落实一个「平等」的精神。因为北欧人与芬兰人都相信,平等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基础!然而真正要能落实根本上的平等,就必须要让人民真正拥有「知的权利」。
既然是种权利,政府就有责任提供一切,或许某些娱乐享受型的设备可以缺一点或少做一些,但图书馆资源、信息、教育,一样都不能少,大家才能有「公平」的起点。这象征了一个国家与政府,对人民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义务与责任,提供不分贫富贵贱的基本条件与权益。
原来事物的根本,仍在「以人为本」的原点,以及了解人本思维之后,愿意去付诸实现的诚心。如此罢了。有时看着他们或许好像慢上大半拍,又带点钝拙,明明可以再多做一些,或者反应再快、再多样化一点。但他们总是「保守」的只先去做七分,直到累积足够的自信心之后,才又一点一滴架起剩下的两、三分。但这最后阶段,反而是他们在厚实的基础上,奋力勇往迈进的精锐尽出。
芬兰多数的高中,都有相对整齐的素质,学区与学区之间、各校教学成果之间的落差不会有天地之差,因此国中学生并不太需要为了挤进所谓「好」高中,而焚膏继晷的牺牲睡眠、运动、兴趣、嗜好、寒暑徦,去拼搏各科目的成绩。
住在郊区的学童,住家散布广阔,又因为区域内没有便利的大众交通工具,所以当局为了让孩童接受国家义务教育,因而提供出租车的上下学接送,费用由政府负担。
在芬兰,宪法保障国民受教育的权利,因此提供教育资源就包括了适当的学生交通安排,就是政府应尽的义务。
在一个重视法律权利和义务的国家,所有的一切,包括教育,也是国家与国民之间的一种宪法关系。
这不是奢侈,不是浪费,而是一种国家对善尽教育义务的用心与付出。
芬兰学生们不只在阅读、解决问题能力项目上的评比排行高居不下,在数学、自然科学等项目,也和大家习以为常认定数理能力比较强的亚洲学生旗鼓相当。更可贵的是,OECD评量计划的57个参与国的学生中,没有通过PISA测验的平均比例超过20%,但芬兰学生受测的失败率却不到5%!这种均衡的教学成果,不仅让学生得以在“人文“和“数理“两大范畴之间正常游走学习,还显示出城乡与贫富之间的教育资源与平等受教的差异,相当之小!“世界上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评量成就,让芬兰举世惊艳!本来大家连芬兰在哪里都搞不清楚,突然吸引了世人的好奇目光;一连好几年,世界各国的大小参访团体蜂涌而入,一心想要了解芬兰教育成功的秘诀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