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综述前一百章节中的战、技术问题(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铁汉子最新章节!
《铁汉子》上传一百余章三十多万字了,作为架空历史类的军事小说,前面章节中涉及了许多的军事问题,为了保持情节的连续性,老卒并未在提及这些问题时加以注释或者详细阐述。为了让书友们更能了解1890年代的战争特点,战术特性,清日两军各自的特点和两军的差距,以及本书猪脚的YY点,特将一些相关军事知识简单归纳后列入下文。
今后相关问题也会添入本文,每有添入,老卒会在上传正式章节的末尾加以提醒。
从古到今,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归纳为“战争文明”,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到今天信息化、空天地一体时代,战争越发的具有技术的魅力,抛开技术二字谈论战争几乎没有任何的价值。
一,连发步枪和榴霰弹时代的陆战特点。
燧发枪和前膛装填、发射开花弹或者霰弹的火炮,再加上配备马刀、铠甲、短火枪的骑兵,形成了十八世纪欧洲的战争特色,权且以其代表人物称为“拿破仑时代”。
炮兵阵地的居高发炮、步兵的线型战阵、铠甲骑兵的集团冲击,三个兵种,三个特点,谁能糅合得更好,谁就能赢得战斗、战役的胜利。至于战争,涉及的层面已经超越战场之外,关系政治、经济,此处不提。
注意,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居高扼要,一直是兵家极为重视的关键因素。从技术上来分析,弓弩,敌我双方弓弩制造水平很容易拉平,代表双方弓弩的射程基本一样,那么,居高以45°角发射的箭矢与位于低处发射的箭矢,谁能飞得更远?答案是居高发射。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的当然王者,谁掌握了大量的射击部队,控制了制高点,谁就能赢得胜利。
中国的历史中,汉将李陵以数千步卒深入匈奴千里,遭遇数万乃至十万匈奴骑兵的围追堵截,最后箭矢用尽而覆灭。那么,在李陵还有箭矢的时候,几千步卒为何能力抗十万匈奴骑兵?无他,强弓劲孥和居高围车列阵的战法。著名的《三国演义》中其实有很多军事白痴的描写,比如马谡失街亭。马谡居高、王平扼要,应该是黄金搭档,惜乎罗贯中没有说马谡是否拥有强弓劲孥,也没有说王平扼要却又为何不保障马谡的水源,这个街亭因此丢得没有技术水准。当然,我不是苛求罗贯中老先生是一位军事专家,能准确的解析他故事中的军事原理,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失街亭的马谡真是冤枉啊!
到了热兵器时代,问题依然一样。相同口径、相同射击仰角的前提下,居高列阵的火炮射程远还是低处放列的射程远?须知,在拿破仑时代,炮兵的重要性已经从战争的配角升格为与骑、步并驾齐驱。黑火药开花弹的杀伤半径一般在3米左右,试想,拥有大量火炮的一方占据高地,以前后两列面敌放置火炮,火炮左右间距6米。高地下是步兵方阵,侧翼是骑兵集群,谁去攻?拿破仑也不敢攻!唯有绕开此处,以己方的机动寻找下一个战机。所谓战机,当然是在诸多条件有利于己方的地点,面对合适的对手。
阵地选择,兵力、兵器布置,一直是将帅们必须注重的培养的功课。
连发枪的出现,火炮技术的进步和榴霰弹的杀伤增大,使得线型战法逐渐退出军事历史舞台。所谓退出,是逐步的,不是一下子的革命性消失。在退出的过程中,有守旧的坚持,有革新的进取,在历史的战例中,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甲午战争,恰好证明了线性战术的没落。很不幸的是,付出证明代价的不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军,而是同治中兴后的清军。
老卒选择甲午时代为《铁汉子》的起始背景,从军事技术角度的考虑,就是想诠释一次不为军事历史学者重视的“线性战术没落”话题,理性的看待清军的战败,是军事技术性的战败,而非兵器装备技术性以及所谓的“清人麻木、愚昧,被阉割了血气”。老卒在书中也写到,日军的士气是在甲午战争中打出来的,实际上,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之中,日军的士气并不高,出现逃兵的次数、规模大于清军!只是,日军军官的素质远远高过清军,在军事指挥的技术层面上,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采用线性战术的清军,注定了一旦侧翼被攻击而无预备队应付时就会全线崩溃。老卒研究了很多甲午战争的战例,抛开中国老旧文人们粉饰,得出一个结论——清军最先逃跑的不是士兵,而是低级和中级军官。在最近的章节里,对此也有描述。
连发步枪的出现,让一个具备基本射击技能和构工技能的士兵能够抵挡数名敌人的进攻。故而,在队列、射击、拼刺三种基本技能之外,野战工事的构筑能力成为新的追求。
迫使人从整齐列队的地面上趴下,这就是连发步枪和榴霰弹火炮带来的结果。从此,你就很难看到炮兵轰击,步兵列阵开火、前进、白刃搏杀,骑兵最后一击的战争场景了。若有,那就是送死的傻瓜行为。
说了这么多,其实老卒的意思是避免读者们以拿破仑时代的战术眼光和二战期间的战术眼光来看待《铁汉子》前面的一百多章内容中,涉及的战术描写,也能明白猪脚的YY点在哪里?
二,格林机关枪的实战应用。
现代,电力控制的格林(加特林)机关炮(枪)堪称大杀器,那为何在甲午战争中却没有广泛应用?又为何在一战、二战的战场上很少出现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呐,中国的满清政府穷,日本国力差,一对穷鬼打仗,格林连珠炮这种耗费巨大的东西,双方都用不起。淮军作为清军精锐有少量装备,结果是在朝鲜一股脑的送给日军好基友,掉过头来打得淮军和旗练军屁滚尿流。
就算日军缴获了格林机枪,也不能大量使用,子弹是有限的,口径跟其他枪支不同,底缘底火也不同,不可通用。加上格林机关枪实在沉重,对射手的操作要求很高,故而只能出现于要点防御,而很少在进攻战斗中出现。
实际上,是格林机枪本身的技术瓶颈限制了它的运用。
作为重机枪火力,在未来的一战中发出了诸多运用战术,这些战术无一能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转用到格林机枪上。这句话,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格林机枪火线高,格林机枪难以设置精确瞄准仪器,格林机枪对射手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几乎就是面临山崩不变色的程度。试想,在一战炮兵不惜成本砸钢铁,砸搞爆炸药的战场上,谁能不变色,不心惊,不颤抖。手儿一抖,转轮速度快了,格林机枪卡壳了,排除卡壳故障最少需要三分钟时间,远超德造MG08马克沁重机枪的57秒。
两军对战,歇火三分钟,你死定了!直到上世纪60年代,电液驱动技术在格林机枪上运用,它才正儿八经的登上战争舞台,成为大杀器。之前,实在是徒有响亮声名,罕见战场立功。
三,连发步枪的战斗射速。
网络上有数据称,1890年代的连发步枪能达到每分钟10发的战斗射速。如果是这般厉害的话,咱们《铁汉子》的猪脚完全可以让武毅军官兵们排成更疏散的散兵战斗线了。
事实上,那个数据纯属说笑。
战斗射速,不是指你拿起装满10发子弹的步枪扣扳机、拉枪栓装填,“啪啪啪啪啪......”打光子弹需要一分钟时间。即便如此,射手也基本做不到,为何?旋转式直动枪机在操作中要求上提旋转、旋转下压的动作必须有力到位,方能使枪机可靠地完成退壳、装填、闭锁的动作。短时间射击10发子弹,你兴许可以做到动作到位,10发过后又是10发呢?再10发呢?需知,甲午战争中敌我双方主要采用11毫米口径子弹,该子弹体积大、重量大,单兵战斗携带量在120发以下。就是120发子弹,你能保障以每分钟10发的速度发射?瞄准不?
正确提取战斗射速的方式是——100米靶,100发子弹,优等射手,在发发上靶的基础上计时打光100发子弹,平均到每分钟,1884年式毛瑟枪的历史最好成绩是7发。最好成绩啊!
因为1890年代的连发步枪战斗射速有限,又没有可靠的机枪使用,步兵们就只能依靠排枪射击提供足够的火力密度了。
故而,《铁汉子》在前一百章中,每场战斗都要写三个字——排子枪。没有排枪射击的1890年陆战描写是不真实的,绝对搞笑的。同样,在甲午战争中出现一大排格林机枪射击的场面,也是不真实而绝对搞笑的。
先谈谈以上问题,以后随时添加。
《铁汉子》上传一百余章三十多万字了,作为架空历史类的军事小说,前面章节中涉及了许多的军事问题,为了保持情节的连续性,老卒并未在提及这些问题时加以注释或者详细阐述。为了让书友们更能了解1890年代的战争特点,战术特性,清日两军各自的特点和两军的差距,以及本书猪脚的YY点,特将一些相关军事知识简单归纳后列入下文。
今后相关问题也会添入本文,每有添入,老卒会在上传正式章节的末尾加以提醒。
从古到今,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几乎归纳为“战争文明”,从冷兵器时代到热兵器时代到今天信息化、空天地一体时代,战争越发的具有技术的魅力,抛开技术二字谈论战争几乎没有任何的价值。
一,连发步枪和榴霰弹时代的陆战特点。
燧发枪和前膛装填、发射开花弹或者霰弹的火炮,再加上配备马刀、铠甲、短火枪的骑兵,形成了十八世纪欧洲的战争特色,权且以其代表人物称为“拿破仑时代”。
炮兵阵地的居高发炮、步兵的线型战阵、铠甲骑兵的集团冲击,三个兵种,三个特点,谁能糅合得更好,谁就能赢得战斗、战役的胜利。至于战争,涉及的层面已经超越战场之外,关系政治、经济,此处不提。
注意,无论是冷兵器时代还是热兵器时代,居高扼要,一直是兵家极为重视的关键因素。从技术上来分析,弓弩,敌我双方弓弩制造水平很容易拉平,代表双方弓弩的射程基本一样,那么,居高以45°角发射的箭矢与位于低处发射的箭矢,谁能飞得更远?答案是居高发射。弓箭是冷兵器时代的当然王者,谁掌握了大量的射击部队,控制了制高点,谁就能赢得胜利。
中国的历史中,汉将李陵以数千步卒深入匈奴千里,遭遇数万乃至十万匈奴骑兵的围追堵截,最后箭矢用尽而覆灭。那么,在李陵还有箭矢的时候,几千步卒为何能力抗十万匈奴骑兵?无他,强弓劲孥和居高围车列阵的战法。著名的《三国演义》中其实有很多军事白痴的描写,比如马谡失街亭。马谡居高、王平扼要,应该是黄金搭档,惜乎罗贯中没有说马谡是否拥有强弓劲孥,也没有说王平扼要却又为何不保障马谡的水源,这个街亭因此丢得没有技术水准。当然,我不是苛求罗贯中老先生是一位军事专家,能准确的解析他故事中的军事原理,但是,从我的角度来看,这个失街亭的马谡真是冤枉啊!
到了热兵器时代,问题依然一样。相同口径、相同射击仰角的前提下,居高列阵的火炮射程远还是低处放列的射程远?须知,在拿破仑时代,炮兵的重要性已经从战争的配角升格为与骑、步并驾齐驱。黑火药开花弹的杀伤半径一般在3米左右,试想,拥有大量火炮的一方占据高地,以前后两列面敌放置火炮,火炮左右间距6米。高地下是步兵方阵,侧翼是骑兵集群,谁去攻?拿破仑也不敢攻!唯有绕开此处,以己方的机动寻找下一个战机。所谓战机,当然是在诸多条件有利于己方的地点,面对合适的对手。
阵地选择,兵力、兵器布置,一直是将帅们必须注重的培养的功课。
连发枪的出现,火炮技术的进步和榴霰弹的杀伤增大,使得线型战法逐渐退出军事历史舞台。所谓退出,是逐步的,不是一下子的革命性消失。在退出的过程中,有守旧的坚持,有革新的进取,在历史的战例中,中国和日本之间的甲午战争,恰好证明了线性战术的没落。很不幸的是,付出证明代价的不是明治维新之后的日军,而是同治中兴后的清军。
老卒选择甲午时代为《铁汉子》的起始背景,从军事技术角度的考虑,就是想诠释一次不为军事历史学者重视的“线性战术没落”话题,理性的看待清军的战败,是军事技术性的战败,而非兵器装备技术性以及所谓的“清人麻木、愚昧,被阉割了血气”。老卒在书中也写到,日军的士气是在甲午战争中打出来的,实际上,在开战之前和战争之中,日军的士气并不高,出现逃兵的次数、规模大于清军!只是,日军军官的素质远远高过清军,在军事指挥的技术层面上,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采用线性战术的清军,注定了一旦侧翼被攻击而无预备队应付时就会全线崩溃。老卒研究了很多甲午战争的战例,抛开中国老旧文人们粉饰,得出一个结论——清军最先逃跑的不是士兵,而是低级和中级军官。在最近的章节里,对此也有描述。
连发步枪的出现,让一个具备基本射击技能和构工技能的士兵能够抵挡数名敌人的进攻。故而,在队列、射击、拼刺三种基本技能之外,野战工事的构筑能力成为新的追求。
迫使人从整齐列队的地面上趴下,这就是连发步枪和榴霰弹火炮带来的结果。从此,你就很难看到炮兵轰击,步兵列阵开火、前进、白刃搏杀,骑兵最后一击的战争场景了。若有,那就是送死的傻瓜行为。
说了这么多,其实老卒的意思是避免读者们以拿破仑时代的战术眼光和二战期间的战术眼光来看待《铁汉子》前面的一百多章内容中,涉及的战术描写,也能明白猪脚的YY点在哪里?
二,格林机关枪的实战应用。
现代,电力控制的格林(加特林)机关炮(枪)堪称大杀器,那为何在甲午战争中却没有广泛应用?又为何在一战、二战的战场上很少出现呢?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呐,中国的满清政府穷,日本国力差,一对穷鬼打仗,格林连珠炮这种耗费巨大的东西,双方都用不起。淮军作为清军精锐有少量装备,结果是在朝鲜一股脑的送给日军好基友,掉过头来打得淮军和旗练军屁滚尿流。
就算日军缴获了格林机枪,也不能大量使用,子弹是有限的,口径跟其他枪支不同,底缘底火也不同,不可通用。加上格林机关枪实在沉重,对射手的操作要求很高,故而只能出现于要点防御,而很少在进攻战斗中出现。
实际上,是格林机枪本身的技术瓶颈限制了它的运用。
作为重机枪火力,在未来的一战中发出了诸多运用战术,这些战术无一能够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转用到格林机枪上。这句话,是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
格林机枪火线高,格林机枪难以设置精确瞄准仪器,格林机枪对射手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几乎就是面临山崩不变色的程度。试想,在一战炮兵不惜成本砸钢铁,砸搞爆炸药的战场上,谁能不变色,不心惊,不颤抖。手儿一抖,转轮速度快了,格林机枪卡壳了,排除卡壳故障最少需要三分钟时间,远超德造MG08马克沁重机枪的57秒。
两军对战,歇火三分钟,你死定了!直到上世纪60年代,电液驱动技术在格林机枪上运用,它才正儿八经的登上战争舞台,成为大杀器。之前,实在是徒有响亮声名,罕见战场立功。
三,连发步枪的战斗射速。
网络上有数据称,1890年代的连发步枪能达到每分钟10发的战斗射速。如果是这般厉害的话,咱们《铁汉子》的猪脚完全可以让武毅军官兵们排成更疏散的散兵战斗线了。
事实上,那个数据纯属说笑。
战斗射速,不是指你拿起装满10发子弹的步枪扣扳机、拉枪栓装填,“啪啪啪啪啪......”打光子弹需要一分钟时间。即便如此,射手也基本做不到,为何?旋转式直动枪机在操作中要求上提旋转、旋转下压的动作必须有力到位,方能使枪机可靠地完成退壳、装填、闭锁的动作。短时间射击10发子弹,你兴许可以做到动作到位,10发过后又是10发呢?再10发呢?需知,甲午战争中敌我双方主要采用11毫米口径子弹,该子弹体积大、重量大,单兵战斗携带量在120发以下。就是120发子弹,你能保障以每分钟10发的速度发射?瞄准不?
正确提取战斗射速的方式是——100米靶,100发子弹,优等射手,在发发上靶的基础上计时打光100发子弹,平均到每分钟,1884年式毛瑟枪的历史最好成绩是7发。最好成绩啊!
因为1890年代的连发步枪战斗射速有限,又没有可靠的机枪使用,步兵们就只能依靠排枪射击提供足够的火力密度了。
故而,《铁汉子》在前一百章中,每场战斗都要写三个字——排子枪。没有排枪射击的1890年陆战描写是不真实的,绝对搞笑的。同样,在甲午战争中出现一大排格林机枪射击的场面,也是不真实而绝对搞笑的。
先谈谈以上问题,以后随时添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