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强击机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苏联1941最新章节!
苏、德两军的空战明显分成了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高速缠斗的歼击机区另一个是低速的强击机区。
苏军的歼击机是***的米格3。
这是空军改革时整顿的,根据舒尔卡的精简思维整合战机,目标是为了便于维护和指挥,所以一个航空师里当然要装备同一款战机。
这款战斗机是苏联的新型战机,而且性能相当优秀,甚至说性能超过德军使用的BF109也不为过,比如其在5000米的高度上飞行速度比BF109还快,飞机爬升至5000米高空仅需5.1分钟。(注:米格3和雅克1是苏联空军能与德军战机抗衡的两款战机)
苏联空军之所以在开战初期一败涂地,一方面是因为开战时没有准备以及空军编制指挥混乱以至大批飞机还没起飞就被在机场炸毁。另一方面是飞行员素质问题。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米格3的这些性能只是纸面上的性能,或者说是测试时的性能,在实际作战中却因为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其性能大打折扣。
比如重量大转弯半径大......这时代的战机空战最讲究的就是速度和灵活性,速度快当然能占据优势,但不够灵活一转弯就落后同样会被轻易被敌人甩掉。
另外还有无线电设备缺乏及落后的问题,这就关系到战机之间的协同。
然而这些还只是小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苏联空军战机大多都存在的问题,米格3更严重的问题却是两个问题的联合:
一个是发动机过热,发动机过热就会导致座舱过热。
如果仅仅只是这个问题也就罢了,因为座舱过热还有办法解决,比如巡航飞行时打开一部份座舱盖散热,等有情况需要战斗时再关上座舱盖作战。
问题在于米格3还有一个很奇葩的毛病,飞行时座舱盖无法打开。
这不仅会使飞行员无法逃生,还会使座舱盖内持续升温让飞行员无法承受,尤其是在这炎热的夏天。
因此,米格3飞行员通常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飞行时始终保持座舱盖打开的状态......座舱盖也就形同虚设。
座舱盖开着飞行的结果,就是飞行速度锐减。
这样,原本速度比德军BF109快的米格3就比对方慢,再加上不够灵活,于是性能全面落后。
这是米格3停产的原因之一。
但即便如此,米格3怼德军的BF109还是有能力一战的,何况此时的米格3在数量上是德军BF109的两倍有余,这使德军BF109左支右拙狼狈不堪,虽然击落了几架米格3但同时也有BF109被击落击伤。
威廉上校一边操控着战机与敌方战机周旋一边通过步话机大喊:“各队报告战况!”
“第一中队,损失一架,击落三架!”
“第二中队,损失一架,击落两架!”
“第三中队,损失两架,击落四架!”
威廉上校简单的分析了下战局,包括自己击落的两架战机在内,他们一其击坠了十一架敌机,己方损失了四架。
对于被埋伏一方来说战损比接近三比一是个不错的成绩。
如果按这样的成绩打下去,面前这些俄战机会在德战机之前伤亡殆尽。
不过威廉上校却知道是不能这么算的。
原因是这其中存在弹药问题......敌机的数量是己方两倍多,这也就意味着敌人至少有两倍多的弹药,而己方一架接着一架击落敌机却要消耗更多的弹药,尤其这其中还有些战机虽没有被击坠但却被击伤。
也就是说,再这么打下去,吃亏的将毫无疑问是德军机群。
想了想,威廉上校就下令道:“再坚持几分钟,我掩护B机群!”
说着威廉上校一拉机头,就带着僚机赶向强击机方向......
这时威廉上校才发现敌人的主要目标其实是B机群,因为B机群已经损失惨重被打得招架之力都没有了。
苏军在强击机的数量上对德军强击机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80对60,按理说只要德军飞行员素质过硬,这个数量差距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问题在于德军强击机的空战性能全面落后于苏军强击机。
这取决于苏德两军对强击机的定义和要求。
德军对强击机总体不够重视,这是由于一战时期普遍存在一种战机不适合攻击地面目标的思想决定的。
这种思想对于一战来说是正确的,因为那时的战机过于脆弱,而且速度慢,而地面目标比如步兵、炮兵,它们却有大量的**、高射**等防空装备。
远远的看到几架战机飞来,地面部队早就架起**等着了,等飞机飞近了,一排子弹过去飞机往往还没开火就解体了。
所以,一战时的飞机要么进行空战、侦察,要么就是轰炸基本没有防空准备的固定目标。
德军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强击机起步较晚。
然后德国的科学家一合计......如果要生产对地战机的话,那就应该将歼击机和强击机的发动机错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歼击机的产量。
否则,如果两者用同一款发动机的话,强击机就抢占歼击机的生产速度了。
然后很明显,德军认为歼击机比强击机重要,因为歼击机是用来争夺制空权的,而在拥有制空权之后,强击机就不需要什么空战能力只需要专心对付地面目标就可以了。
于是,德军“亨舍尔”攻击机就基本抛弃了空战能力而且使用落后的发动机,这决定了“亨舍尔”速度慢、笨拙等缺点。
苏军在强击机的发展上却不是这么看的,苏军是陆权国家,他们一度认为战机就是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的东西,于是一早自38年起就开始研制强击机,战争爆发前“伊尔2”强击就进入了批量生产并服役,而且还保留了一部份空战能力。
更重要的还是,此次作战德军的目标是对付苏军坦克,于是“亨舍尔”携带的弹药都是航弹、***,而苏军“伊尔2”从一开始就是奔着空战来的,把主要对地作战的火箭弹全省了。
苏、德两军的空战明显分成了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高速缠斗的歼击机区另一个是低速的强击机区。
苏军的歼击机是***的米格3。
这是空军改革时整顿的,根据舒尔卡的精简思维整合战机,目标是为了便于维护和指挥,所以一个航空师里当然要装备同一款战机。
这款战斗机是苏联的新型战机,而且性能相当优秀,甚至说性能超过德军使用的BF109也不为过,比如其在5000米的高度上飞行速度比BF109还快,飞机爬升至5000米高空仅需5.1分钟。(注:米格3和雅克1是苏联空军能与德军战机抗衡的两款战机)
苏联空军之所以在开战初期一败涂地,一方面是因为开战时没有准备以及空军编制指挥混乱以至大批飞机还没起飞就被在机场炸毁。另一方面是飞行员素质问题。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米格3的这些性能只是纸面上的性能,或者说是测试时的性能,在实际作战中却因为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其性能大打折扣。
比如重量大转弯半径大......这时代的战机空战最讲究的就是速度和灵活性,速度快当然能占据优势,但不够灵活一转弯就落后同样会被轻易被敌人甩掉。
另外还有无线电设备缺乏及落后的问题,这就关系到战机之间的协同。
然而这些还只是小问题,或者也可以说是苏联空军战机大多都存在的问题,米格3更严重的问题却是两个问题的联合:
一个是发动机过热,发动机过热就会导致座舱过热。
如果仅仅只是这个问题也就罢了,因为座舱过热还有办法解决,比如巡航飞行时打开一部份座舱盖散热,等有情况需要战斗时再关上座舱盖作战。
问题在于米格3还有一个很奇葩的毛病,飞行时座舱盖无法打开。
这不仅会使飞行员无法逃生,还会使座舱盖内持续升温让飞行员无法承受,尤其是在这炎热的夏天。
因此,米格3飞行员通常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飞行时始终保持座舱盖打开的状态......座舱盖也就形同虚设。
座舱盖开着飞行的结果,就是飞行速度锐减。
这样,原本速度比德军BF109快的米格3就比对方慢,再加上不够灵活,于是性能全面落后。
这是米格3停产的原因之一。
但即便如此,米格3怼德军的BF109还是有能力一战的,何况此时的米格3在数量上是德军BF109的两倍有余,这使德军BF109左支右拙狼狈不堪,虽然击落了几架米格3但同时也有BF109被击落击伤。
威廉上校一边操控着战机与敌方战机周旋一边通过步话机大喊:“各队报告战况!”
“第一中队,损失一架,击落三架!”
“第二中队,损失一架,击落两架!”
“第三中队,损失两架,击落四架!”
威廉上校简单的分析了下战局,包括自己击落的两架战机在内,他们一其击坠了十一架敌机,己方损失了四架。
对于被埋伏一方来说战损比接近三比一是个不错的成绩。
如果按这样的成绩打下去,面前这些俄战机会在德战机之前伤亡殆尽。
不过威廉上校却知道是不能这么算的。
原因是这其中存在弹药问题......敌机的数量是己方两倍多,这也就意味着敌人至少有两倍多的弹药,而己方一架接着一架击落敌机却要消耗更多的弹药,尤其这其中还有些战机虽没有被击坠但却被击伤。
也就是说,再这么打下去,吃亏的将毫无疑问是德军机群。
想了想,威廉上校就下令道:“再坚持几分钟,我掩护B机群!”
说着威廉上校一拉机头,就带着僚机赶向强击机方向......
这时威廉上校才发现敌人的主要目标其实是B机群,因为B机群已经损失惨重被打得招架之力都没有了。
苏军在强击机的数量上对德军强击机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优势,80对60,按理说只要德军飞行员素质过硬,这个数量差距根本就算不上什么。
问题在于德军强击机的空战性能全面落后于苏军强击机。
这取决于苏德两军对强击机的定义和要求。
德军对强击机总体不够重视,这是由于一战时期普遍存在一种战机不适合攻击地面目标的思想决定的。
这种思想对于一战来说是正确的,因为那时的战机过于脆弱,而且速度慢,而地面目标比如步兵、炮兵,它们却有大量的**、高射**等防空装备。
远远的看到几架战机飞来,地面部队早就架起**等着了,等飞机飞近了,一排子弹过去飞机往往还没开火就解体了。
所以,一战时的飞机要么进行空战、侦察,要么就是轰炸基本没有防空准备的固定目标。
德军就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强击机起步较晚。
然后德国的科学家一合计......如果要生产对地战机的话,那就应该将歼击机和强击机的发动机错开,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歼击机的产量。
否则,如果两者用同一款发动机的话,强击机就抢占歼击机的生产速度了。
然后很明显,德军认为歼击机比强击机重要,因为歼击机是用来争夺制空权的,而在拥有制空权之后,强击机就不需要什么空战能力只需要专心对付地面目标就可以了。
于是,德军“亨舍尔”攻击机就基本抛弃了空战能力而且使用落后的发动机,这决定了“亨舍尔”速度慢、笨拙等缺点。
苏军在强击机的发展上却不是这么看的,苏军是陆权国家,他们一度认为战机就是为步兵提供火力掩护的东西,于是一早自38年起就开始研制强击机,战争爆发前“伊尔2”强击就进入了批量生产并服役,而且还保留了一部份空战能力。
更重要的还是,此次作战德军的目标是对付苏军坦克,于是“亨舍尔”携带的弹药都是航弹、***,而苏军“伊尔2”从一开始就是奔着空战来的,把主要对地作战的火箭弹全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