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名家李惟定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假使重生八十年代最新章节!
刚北上京城,累死累活地跑了两天,没歇,就又马不停蹄地南下沪市,舟车劳顿的,把张绍平累得够呛。
说起上.海,故事太多了,道也道不尽,比如《上.海滩》、《大侠霍元甲》,说的全是发生在民国时上.海滩的故事。而经广.东台和张绍平不遗余力地为《大侠霍元甲》宣传吹捧,再加上一经播出即万人空巷的恐怖收视潮,上.海电视台终于也忍不住了,从广.东台手上获得播放权,然后打着上.海人看上.海故事的噱头,正在创造着收视奇迹。
对此情况,张绍平已经很淡定了。北上的时候,《大侠霍元甲》刮起的收视龙卷风还没吹到北国,但当他南下沪市的时候,情况已生变,因为各地方台的播放,《大侠霍元甲》很快为人所知,成为众人见面时所热谈的话题。
《大侠霍元甲》已在内地掀起一股誓不可挡的武打片风暴。黄元绅儒雅的书卷气,忧郁的眼神,整个人俨然就是忧国忧民的大侠形象;梁晓龙穿着黑色学生服,梳着整齐头发的陈真造型,成为许多人模仿的形象;米雪塑造的姓格开朗、有主见又会打的赵倩男,使她成为风靡一时的大众情人;而魏秋华饰演的樱子更是抢了不少风头,甚至观众对她的喜爱还盖过了“赵倩男”。
“看归看,但千万别太多人挤在一起看啊!”张绍平下榻后,听到宾馆的服务员热论着《霍元甲》的剧情,心里不免祈祷着。谁叫上.海人有前科来着,当年《虾球传》热播时,许多观众挤在一个小木楼上观看,竟发生了塌屋死伤14人的惨剧。这由不得人不担心啊。
打前站的工作人员,为全家乐快餐店挑的地方,主要在徐家汇、南.京路和淮.海路。张绍平特意到这两条路走了一圈,最终圈定南.京路。原因也很简单,人流是一方面,百货公司集中在此是另一方面。
南.京路向来有中华第一街的赞誉,极为繁华。全家乐所在地址是南.京东路676号,恰好位于十字交叉路口,对面是绸缎商店、第十百货商店,斜对角是东亚饭店、服装商店、第一食品商店。
挑好了地点,其它的签约之类的全是旁枝末节,自会有沪市的干部跟进,即曰就能签好合同。
到东亚饭店吃了午饭,张绍平也不忙着去拜访李天伈,而是认真地逛起沪市。
沪市的公交不同于京城,除了无轨电车不少外,更多的还是被当地人称之为“巨龙车”的链接公交车,据不完全统计,沪市此时的“巨龙车”已突破3000辆,很骇人的一个数字。至于风行全国的黄海汽车,暂时还没登上历史舞台。
南.京东路够繁华了吧,可张绍平蹲在这近个把钟头,来来往往的近七成是公交车。这就造成现时的马路,两侧的人行道特宽,中间的机动车道极窄。但就算如此,人行道的人流依然是密密麻麻,拥挤得不行。沪市的干部夸张地说,还好现在是寒冬,如果是盛夏的话,走路都要排队。
张绍平特意到第十百货商场和服装商店看了下,发现自家的汉唐风行服装单独挂在精品区叫卖。问了下店员,价格几何,买的人多不多,好不好卖。
此时商场商店的店员都是牛气哄哄的,服务态度差得不行,他们对张绍平的询问爱理不理的,直到沪市的干部板着脸说,张绍平是香港同胞,大老板来的,店员的态度才好了许多。
一女的道:“买的人不多,但卖得还行。”
张绍平就纳闷了,买的人不多,怎么卖得还行呢?对于他的疑问,店员解释道:“买的人几乎都是来华工作的外国人,一买就是两三套。300块人民币的售价太高了,国人很少买得起。”
这价格确实是少部分人才有能力承担。
汉唐风行服装分两类,男装叫士绅,女装称仕女,但两类又细分三个档次:白钻、白金、白银。白钻主要是纯手工制作,由汉唐公司顶尖的设计师为客户量身裁剪,最好的裁缝加最好的布料,现在香港的豪门名流几乎全是白钻一类,一套衣服少说也要7、8万港元起跳。白金面向高收入阶层,最好的布料机制,但款式不是独一无二的,8000港元以上。而白银的主客是白领阶层,1000港元起跳。
汉唐风行服装之所以强势,一投入就所向披靡,主要是因为张绍平的介入,带来了后世的许多创新设计理念,风尚和审美观领先了这个时代足足二三十年。但优势是暂时的,别人终究会取经,学会这一套,比如“金利来”已经开始有样学样,照着《时尚》杂志制作了不少衣服。
所以,听到店员的话后,张绍平心里已萌生想法,打算专为大陆的客户开辟一个新档次的衣服:白铜品牌。100-200块人民币,这个价码估计可以吸引到一些先富的国人,但到底可不可行,张绍平心里也没底。
不过,很快的,张绍平这个“白铜牌”的想法就胎死腹中了。在柳林路服装市场和华亭路服装市场,张绍平见到了许许多多挂着汉唐风行服装名头的水货,什么钻石牌、白钻牌、黄金牌、白铜牌、蓝钻牌、黄铜牌,杂七杂八的一大堆,看得他眼花缭乱,直感叹国人的“山寨”意识实在有够强的。
这些衣服最贵的也不超过50块人民币,便宜的甚至10块钱上下,已经完全垄断大陆的中低档市场。打官司、告这些制衣厂侵权之类的,张绍平想都不敢想,因为大陆人现在根本没这个意识,告也告不了。惟一让张绍平有点安慰的是,摆在服装市场里头的《时尚》杂志不是盗版的。
接下来,张绍平到过第一百货商场、华联商厦,经过江宁大楼,去过三角地菜场。在北.京东路外滩42路、48路公交车终点站看到长长的侯车队伍,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衣、棉帽、棉裤、棉鞋、棉手套。大冷天的,人们瑟瑟发抖,但人人都自觉地排着队。张绍平不免感叹,谁说中.国人就没素质的,只不过因为环境的改变,许多人的心也随着改变罢了。
到了傍晚的时候,户外多了许多“街头厨房”,阿妈阿婆、大姑娘小媳妇的全在寒风凛冽中,在街边整起吃的来。
看到张绍平探询的目光,随行的干部解释说:“上.海很多家庭住房很小,二十几平方米的房,住了六七口人,太挤了,只能在大街边架个炉子整饭菜。”
沪市有两大在全国都少见的“特色”,一是街头厨房,二是书刊借阅摊。书刊借阅摊,就是报亭的雏形,一般是在街边的两棵树间,用绳索拉几条线,然后把书刊报纸之类的摊开挂在线上。相当于移动型的图书馆,借阅是要给钱的,一两分钱看一次。这种书刊借阅摊在南.京也比较盛行,但因为天气的关系,张绍平在沪市兜了一下午,都没看到这一盛况。
说起沪市,随行的干部感到很骄傲自豪,总结起来,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沪市从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三方面支援着祖国的建设:大概有111.3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上.海制造”成为中.国名牌产品的代名词,沪市的财政收入曾占全国总财政收入的18%。后世,有个很有市场的逻辑,上.海人住棚户区的人太多,是因为改革开放前,他们付出得太多了。
不过,此时对张绍平而言,沪市的人才越多,反而是个好事,这说明能请到人才的几率也大。
晚饭后,张绍平带着两斤梨子,敲响了连环画名家李天伈老先生的家门。
开门的是一位二十好几的青年,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他礼貌地问:“这位同志,请问你找谁?有什么事吗?”
“哎呀,你一定是李惟定李画家了,张某久仰大名,现在得见尊颜,实在三生有幸啊!”张绍平脸上堆满笑容,要多亲切就有多亲切。
这些文绉绉的称呼,如“某某兄”、“仁兄”、“张某”、“张某人”之类的喊法,在港台一带比较盛行,但在大陆这边,见面都是喊“同志”的。所以,面对张绍平的“热情”,李惟定很不习惯,扶扶眼镜,说:“我是李惟定,不过画家暂且算不上,充其量就是个连环画的画师。”
“李画家你太谦虚了,依我看,你已得李老先生的真传,虎父无犬子啊!”张绍平嘴上恭维着,身子闪进屋里,边走边介绍道,“我叫张绍平,来自香港,是香港影视发展公司的老板,喏,这电视上播放的《霍元甲》就是我公司发行的。”
李惟定阻止不及,被张绍平闯了进来,正欲发怒,忽听张绍平这话,他不由一愣,问:“《霍元甲》是你们公司发行的?你真是香港人?”
也难怪李惟定讶异,张绍平说的普通话虽然说不上很标准,但咬音很清晰,比很多粤省人都清晰。
“呵呵呵,如假包换。”
屋里,一位年轻少妇正带着两个小孩在看上.海台播放的电视剧《霍元甲》,听到异响,皆不由瞄了一眼张绍平这位不速之客。张绍平冲他们笑了笑,尽量展现自己的友好。
“张先生,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你从香港大老远跑来,说吧,有什么事?”李惟定请张绍平坐下,斟了杯茶水,开门见山地问道。
张绍平大感诧异,觉得这李惟定和传言中的姓格大不相符。据沪市那位干部所言,李氏父子都是姓格比较不合群的人,对上门打搅他们创作的来客,向来不给好脸色看,门儿甭想进了。
难道是看在我是香港同胞的份上,所以才转了脾姓?张绍平心里腹诽着,口里却问道:“不知李天伈老先生在哪?”
“咦,你是找我父亲的?”
“是!也不是!”张绍平给了个模棱两可的回复。他揣着杨洁的介绍信,若是见到李天伈,最不济的,李天伈也会看在僧面上,介绍些人才给他认识。
“什么意思?”李惟定皱眉问道。
张绍平心忖:这李惟定比较年轻,闯劲也应该比较大,看能不能说服他南下!当下,张绍平便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出来意。
;
刚北上京城,累死累活地跑了两天,没歇,就又马不停蹄地南下沪市,舟车劳顿的,把张绍平累得够呛。
说起上.海,故事太多了,道也道不尽,比如《上.海滩》、《大侠霍元甲》,说的全是发生在民国时上.海滩的故事。而经广.东台和张绍平不遗余力地为《大侠霍元甲》宣传吹捧,再加上一经播出即万人空巷的恐怖收视潮,上.海电视台终于也忍不住了,从广.东台手上获得播放权,然后打着上.海人看上.海故事的噱头,正在创造着收视奇迹。
对此情况,张绍平已经很淡定了。北上的时候,《大侠霍元甲》刮起的收视龙卷风还没吹到北国,但当他南下沪市的时候,情况已生变,因为各地方台的播放,《大侠霍元甲》很快为人所知,成为众人见面时所热谈的话题。
《大侠霍元甲》已在内地掀起一股誓不可挡的武打片风暴。黄元绅儒雅的书卷气,忧郁的眼神,整个人俨然就是忧国忧民的大侠形象;梁晓龙穿着黑色学生服,梳着整齐头发的陈真造型,成为许多人模仿的形象;米雪塑造的姓格开朗、有主见又会打的赵倩男,使她成为风靡一时的大众情人;而魏秋华饰演的樱子更是抢了不少风头,甚至观众对她的喜爱还盖过了“赵倩男”。
“看归看,但千万别太多人挤在一起看啊!”张绍平下榻后,听到宾馆的服务员热论着《霍元甲》的剧情,心里不免祈祷着。谁叫上.海人有前科来着,当年《虾球传》热播时,许多观众挤在一个小木楼上观看,竟发生了塌屋死伤14人的惨剧。这由不得人不担心啊。
打前站的工作人员,为全家乐快餐店挑的地方,主要在徐家汇、南.京路和淮.海路。张绍平特意到这两条路走了一圈,最终圈定南.京路。原因也很简单,人流是一方面,百货公司集中在此是另一方面。
南.京路向来有中华第一街的赞誉,极为繁华。全家乐所在地址是南.京东路676号,恰好位于十字交叉路口,对面是绸缎商店、第十百货商店,斜对角是东亚饭店、服装商店、第一食品商店。
挑好了地点,其它的签约之类的全是旁枝末节,自会有沪市的干部跟进,即曰就能签好合同。
到东亚饭店吃了午饭,张绍平也不忙着去拜访李天伈,而是认真地逛起沪市。
沪市的公交不同于京城,除了无轨电车不少外,更多的还是被当地人称之为“巨龙车”的链接公交车,据不完全统计,沪市此时的“巨龙车”已突破3000辆,很骇人的一个数字。至于风行全国的黄海汽车,暂时还没登上历史舞台。
南.京东路够繁华了吧,可张绍平蹲在这近个把钟头,来来往往的近七成是公交车。这就造成现时的马路,两侧的人行道特宽,中间的机动车道极窄。但就算如此,人行道的人流依然是密密麻麻,拥挤得不行。沪市的干部夸张地说,还好现在是寒冬,如果是盛夏的话,走路都要排队。
张绍平特意到第十百货商场和服装商店看了下,发现自家的汉唐风行服装单独挂在精品区叫卖。问了下店员,价格几何,买的人多不多,好不好卖。
此时商场商店的店员都是牛气哄哄的,服务态度差得不行,他们对张绍平的询问爱理不理的,直到沪市的干部板着脸说,张绍平是香港同胞,大老板来的,店员的态度才好了许多。
一女的道:“买的人不多,但卖得还行。”
张绍平就纳闷了,买的人不多,怎么卖得还行呢?对于他的疑问,店员解释道:“买的人几乎都是来华工作的外国人,一买就是两三套。300块人民币的售价太高了,国人很少买得起。”
这价格确实是少部分人才有能力承担。
汉唐风行服装分两类,男装叫士绅,女装称仕女,但两类又细分三个档次:白钻、白金、白银。白钻主要是纯手工制作,由汉唐公司顶尖的设计师为客户量身裁剪,最好的裁缝加最好的布料,现在香港的豪门名流几乎全是白钻一类,一套衣服少说也要7、8万港元起跳。白金面向高收入阶层,最好的布料机制,但款式不是独一无二的,8000港元以上。而白银的主客是白领阶层,1000港元起跳。
汉唐风行服装之所以强势,一投入就所向披靡,主要是因为张绍平的介入,带来了后世的许多创新设计理念,风尚和审美观领先了这个时代足足二三十年。但优势是暂时的,别人终究会取经,学会这一套,比如“金利来”已经开始有样学样,照着《时尚》杂志制作了不少衣服。
所以,听到店员的话后,张绍平心里已萌生想法,打算专为大陆的客户开辟一个新档次的衣服:白铜品牌。100-200块人民币,这个价码估计可以吸引到一些先富的国人,但到底可不可行,张绍平心里也没底。
不过,很快的,张绍平这个“白铜牌”的想法就胎死腹中了。在柳林路服装市场和华亭路服装市场,张绍平见到了许许多多挂着汉唐风行服装名头的水货,什么钻石牌、白钻牌、黄金牌、白铜牌、蓝钻牌、黄铜牌,杂七杂八的一大堆,看得他眼花缭乱,直感叹国人的“山寨”意识实在有够强的。
这些衣服最贵的也不超过50块人民币,便宜的甚至10块钱上下,已经完全垄断大陆的中低档市场。打官司、告这些制衣厂侵权之类的,张绍平想都不敢想,因为大陆人现在根本没这个意识,告也告不了。惟一让张绍平有点安慰的是,摆在服装市场里头的《时尚》杂志不是盗版的。
接下来,张绍平到过第一百货商场、华联商厦,经过江宁大楼,去过三角地菜场。在北.京东路外滩42路、48路公交车终点站看到长长的侯车队伍,人们里三层、外三层地穿着厚厚的棉袄、棉衣、棉帽、棉裤、棉鞋、棉手套。大冷天的,人们瑟瑟发抖,但人人都自觉地排着队。张绍平不免感叹,谁说中.国人就没素质的,只不过因为环境的改变,许多人的心也随着改变罢了。
到了傍晚的时候,户外多了许多“街头厨房”,阿妈阿婆、大姑娘小媳妇的全在寒风凛冽中,在街边整起吃的来。
看到张绍平探询的目光,随行的干部解释说:“上.海很多家庭住房很小,二十几平方米的房,住了六七口人,太挤了,只能在大街边架个炉子整饭菜。”
沪市有两大在全国都少见的“特色”,一是街头厨房,二是书刊借阅摊。书刊借阅摊,就是报亭的雏形,一般是在街边的两棵树间,用绳索拉几条线,然后把书刊报纸之类的摊开挂在线上。相当于移动型的图书馆,借阅是要给钱的,一两分钱看一次。这种书刊借阅摊在南.京也比较盛行,但因为天气的关系,张绍平在沪市兜了一下午,都没看到这一盛况。
说起沪市,随行的干部感到很骄傲自豪,总结起来,就是计划经济时代,沪市从人才流、物流、资金流三方面支援着祖国的建设:大概有111.3万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上.海制造”成为中.国名牌产品的代名词,沪市的财政收入曾占全国总财政收入的18%。后世,有个很有市场的逻辑,上.海人住棚户区的人太多,是因为改革开放前,他们付出得太多了。
不过,此时对张绍平而言,沪市的人才越多,反而是个好事,这说明能请到人才的几率也大。
晚饭后,张绍平带着两斤梨子,敲响了连环画名家李天伈老先生的家门。
开门的是一位二十好几的青年,戴着一副眼镜,斯斯文文的。他礼貌地问:“这位同志,请问你找谁?有什么事吗?”
“哎呀,你一定是李惟定李画家了,张某久仰大名,现在得见尊颜,实在三生有幸啊!”张绍平脸上堆满笑容,要多亲切就有多亲切。
这些文绉绉的称呼,如“某某兄”、“仁兄”、“张某”、“张某人”之类的喊法,在港台一带比较盛行,但在大陆这边,见面都是喊“同志”的。所以,面对张绍平的“热情”,李惟定很不习惯,扶扶眼镜,说:“我是李惟定,不过画家暂且算不上,充其量就是个连环画的画师。”
“李画家你太谦虚了,依我看,你已得李老先生的真传,虎父无犬子啊!”张绍平嘴上恭维着,身子闪进屋里,边走边介绍道,“我叫张绍平,来自香港,是香港影视发展公司的老板,喏,这电视上播放的《霍元甲》就是我公司发行的。”
李惟定阻止不及,被张绍平闯了进来,正欲发怒,忽听张绍平这话,他不由一愣,问:“《霍元甲》是你们公司发行的?你真是香港人?”
也难怪李惟定讶异,张绍平说的普通话虽然说不上很标准,但咬音很清晰,比很多粤省人都清晰。
“呵呵呵,如假包换。”
屋里,一位年轻少妇正带着两个小孩在看上.海台播放的电视剧《霍元甲》,听到异响,皆不由瞄了一眼张绍平这位不速之客。张绍平冲他们笑了笑,尽量展现自己的友好。
“张先生,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你从香港大老远跑来,说吧,有什么事?”李惟定请张绍平坐下,斟了杯茶水,开门见山地问道。
张绍平大感诧异,觉得这李惟定和传言中的姓格大不相符。据沪市那位干部所言,李氏父子都是姓格比较不合群的人,对上门打搅他们创作的来客,向来不给好脸色看,门儿甭想进了。
难道是看在我是香港同胞的份上,所以才转了脾姓?张绍平心里腹诽着,口里却问道:“不知李天伈老先生在哪?”
“咦,你是找我父亲的?”
“是!也不是!”张绍平给了个模棱两可的回复。他揣着杨洁的介绍信,若是见到李天伈,最不济的,李天伈也会看在僧面上,介绍些人才给他认识。
“什么意思?”李惟定皱眉问道。
张绍平心忖:这李惟定比较年轻,闯劲也应该比较大,看能不能说服他南下!当下,张绍平便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出来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