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宋应星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崇祯八年最新章节!
江西分宜是个风景如画的小县,人口不足三万,山多地少,是一个典型的下县。
由于地处山区,想要大力发展农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文官集团又向来轻商,所以分宜多少年来经济相当落后。知县也基本是会试榜尾,在朝堂上没有关系的同进士担任,来此意味着仕途前景十分的暗淡。
分宜在嘉靖朝时出过一个至今本地人都引以为荣的名人----严嵩严惟中。这位在嘉靖朝担任首辅长达二十几年的大人物,结局却是相当悲惨。被次辅徐阶打到后流原籍监视居住,后在某些人的刻意嘱咐下,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生生冻饿而死。
最讽刺的是,在众人口中的堂堂奸相,最后抄家仅得银三万余两,而以清廉著称的徐阶,仅在老家松江府就有几十万亩的良田。按当时市价四两银子一亩计算的话,徐矮子也已经是等于几十个严惟中了。
也是受到严嵩的拖累,自打他被定性为奸臣之后,分宜便一直不受朝臣的待见,在严嵩执政时还算不错的分宜逐渐衰败下来,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
在城中心县衙东北角的一个院落里,任职分宜县教谕已近三年的宋应星,正在屋内的一张破旧的书桌上奋笔疾书。
年已五旬的宋应星两鬓已现斑白之色,黧黑的脸色配上平淡无奇的无关,使他看起来不像一名文人,倒是更像一名老农。
自从万历四十三年以江西第三的名次高中举人后,他和兄长宋应升先后五次赴京咱家会试,但两人最终都是名落孙山,从此两人遂绝了科举之念,改为一人出仕为官,一人回家服侍年已七旬的老母。
崇祯七年宋应星老母生病,家境窘迫的宋应星,才在离家乡不远的分宜寻到这么个不入流的职官位子,好歹能有份微薄的俸禄养家。
时已近午,已经动笔两个时辰的宋应星才停下写作。将毛笔搁在笔架上后,用手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心中感叹:不服老不行,毕竟是五旬的老人了,写文章时间一久,眼前的文字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他拿起刚刚书写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检视一遍,以防有错漏之处。
片刻之后验看完毕,宋应星满意的点点头,轻轻的呵气将墨迹吹干,然后将这篇新作归拢到厚厚的一摞文稿中。
终于写完了。
耗时两年,费尽自己无数心力的书稿今天正式完结,自己总算是完成了圣人所言的三不朽中的一件---立言,也算是没有白读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了。
回想两年来写书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宋应星暗自叹了口气。
因为手中并无多余的银钱,除了购买必要的文房四宝以外,书中许多物品的制作过程无法加以验证。虽然流程看似顺畅,但结果却无从得知。
例如文稿中有一篇名为甘嗜的短文,记录的是如何种植甘蔗,收获后如何制成蔗糖的方法。
这是他与在肇庆府恩平县担任知县的兄长应升书信往来中听到的,可具体如何操作才能制出蔗糖,只有亲自实践过方才得知结果。
至于他想与有相同爱好的友人辩论书中所记的真伪,可是却没有类似的场馆实物来实施。
要是如扬州盐商那般豪富该多好啊,手中就可以有大量的银钱供自己支配。到时寻一处地方,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场院,把书中所记各种事物全部验证一番,以便使得后人少走许多弯路,让农家学成一项小技便足以养家,全天下将会有多少贫苦人家从中受益,那该是多么好的一种景象。
不管怎样,自己都要将此书刊印天下,让更多有志于此的人士利用手中资源去实践、去改正、去创新。
这才是立言的本质,而不只是为了扬名方才立言。
他从心里鄙弃那些只知其味而不知其源的纨绔子弟,以及那些终日埋首经中的酸腐文士。
难道这些人不知道其日常所用,均是通过农人匠户的各种劳作而产生出来的吗?
其所食所穿所用,哪一件是看书后凭空出来的?不都是被他们视若粪土的贱民用血汗制造而成吗?
那些内阁重臣、府县主官口口声声悯农惜农,可有哪一个是真正把农户放在心中的?
除了名目繁多的各种官府税赋,就是底层胥吏的盘剥勒索,个个如同敲骨吸髓的恶鬼一般。其种种所为,哪一点像是爱民如子的样子?难道圣贤们在书中就是如此教导他们的?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忽然一阵雷鸣声从腹中传出,打断了宋应星思考。
县衙有供应简单的饭食,虽然难得见到荤腥,但米饭倒是可以管饱。
妻子留在家中照顾老母,宋应星是孤身一人来到分宜。
因为并无多余的银钱雇请仆从婢女,这两年宋应星都是一个人熬过来的。
这些对于习惯了清贫的他来讲,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他现在考虑的是去哪里寻求银钱,把他的文稿刊印出来。
兄长应升的薪资大部分也要寄回家中,以供养老母和几个在家务农的兄弟。
家中兄弟四人,除了他和大哥应升在外为官,二哥和四弟都在奉新老家操持田地,两人家中也是人口众多,侄子侄女加起来足有十余口,指望田地那点产出仅仅裹腹而已,日常其他花用只能靠他和兄长的月俸度日。
油盐酱醋、人情往来、修房盖屋,婚丧嫁娶,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开支,也是必不可少的。
向来清廉端肃的宋应升不会有太多的额外收入,在外为官几年,身边也只有一名老仆跟随服侍,家中大嫂侄儿一直待在老家。
县教谕属于没有品级的职官,每月只有一两七钱的月俸。偶有家境宽裕的生员送一点年节之礼,无非是腊肉点心之类的,从无有人送过银钱与他。
即便这点微薄的收入,宋应星每月也要攒下一两,攒够五两银子,便托人捎寄回家,好让家中宽裕一分,可以让老母能吃点好的。
对了,该给这份书稿起个什么名字呢?
宋应星忘了腹中饥饿,皱眉苦思起来。
既然是格物之书,那就不能用什么集什么录之类的名称。
到底用何名称为好呢?
易经系辞有云:天工人其代之,则必与天无二;格物需开物,方能成务也。
有了!就是它!
世间万物自有规律,格物方能致知,而致知便能进一步提高自身学识,然后再用实践将其实现,所思之物便会制造完成,并且其精巧更胜天然!
天工开物!
对!就是天工开物!
此刻的宋应星手舞足蹈,开心的像个孩童,要不是脸上的皱纹如同深沟一样的话。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像是有人小跑着进了院子。
宋应星停下动作,心里略感奇怪。
平时很少有人来到这里找他,县里的公事与他无关,他也不喜与生员外的人交往。
“宋教谕!知县大老爷有请!”
一个差役气喘吁吁的站在门口喊道。
宋应星整了整衣冠,沉声道:“你可知知县大人何事找我?”
“京城来人了!说是奉命前来接宋教谕前往京师!宋教谕,您老要发达了!”
差役满脸喜气的开口道。
宋应星一愣,京城来人?怎生回事?我在京城并无亲友,也无同科同年,谁找我呢?
当宋应星来到衙门二堂时,分宜知县赵逢春满脸堆笑着起身相应,口中道:“长庚兄,快快请坐!京师两位上差前来寻你,言说乃圣上所遣,请你到京师有重用!恭喜恭喜!”
宋应星目光看去,两名身穿蓝色罩甲的年轻人端坐在椅子上,正在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
见宋应星用莫名的眼神看来,两名年轻人同时起身拱手行礼,然后其中一人开口道:“可是宋先生当面?某二人乃锦衣卫北镇抚司缇骑,某乃校尉李成,彼乃校尉徐松。某二人奉上命前来接宋先生至京师一行!”
宋应星闻言不由更加惊诧。
锦衣卫不是已经式微了吗?怎地突然出现在偏僻小县,且还是专程前来寻我?我不过是一不入流的杂官,日常也未犯何忌讳呀?
李成见其神色,自是明白其心中所想。于是笑道:“宋先生切勿多虑,实不相瞒,某二人乃是奉圣喻前来。圣上闻听先生大才,欲召先生前往京师另有重用,先生要是无他事,还是收拾一下,咱们尽快赶往京师为好!”
旁边的知县赵逢春用羡慕的眼光看着眼前的一切。这个宋应星性格古怪,平素很少与人交往。就算在一个衙门中,他和宋应星也只见过寥寥数次,那几次也都是在县试时的公众场合,两人私下从无交集。
就这么一个土埋半截的杂官,咋就突然直达圣听了呢?也没听说他有何才气啊?偶尔听闻他就是躲在屋里写写画画,可也未见有何名句流传出来啊?
赵逢春笑着开口道:“宋教谕不必疑虑,适才本官验看过两位上差的腰牌,确乃锦衣亲军中人。宋教谕大名直达圣听,此后前程无量啊!本官给宋教谕道喜了!”
宋应星对二人身份不再怀疑,但对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圣上如何得知他的名字,心中却是疑惑不解。
圣上日理万机,终日操心国事,是如何知悉自己这样的无名之辈的呢?
李成催促道:“宋先生,你磕头谢恩吧,圣上再三叮嘱,先生所有手稿都要带上,之后我二人护送先生启程!”
宋应星这才想起,不管是圣旨还是圣喻,自己都要大礼跪谢的。
于是他连忙面北跪下,口呼谢恩磕头三下起身后,转身对李成道:“李校尉,下官家乡奉新离此不远,能否容下官回乡与老母辞别?此一去数千里之外,不知几时方能返家,家中老母七旬有余,下官怕。。。。”
李成笑道:“宋先生有所不知,圣上知先生乃至情至孝之人,遂特意命指挥使骆大人另遣一路校尉前往奉新,将先生老母既其他亲眷一起接往京师,到时先生便可与家人在京师团聚了!”
宋应星愣怔一下,心中一阵热浪翻滚,胸口像是突然堵住一样,眼眶一热,热泪夺眶而出,年已五旬的他像个孩子般大声抽泣起来。
江西分宜是个风景如画的小县,人口不足三万,山多地少,是一个典型的下县。
由于地处山区,想要大力发展农桑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文官集团又向来轻商,所以分宜多少年来经济相当落后。知县也基本是会试榜尾,在朝堂上没有关系的同进士担任,来此意味着仕途前景十分的暗淡。
分宜在嘉靖朝时出过一个至今本地人都引以为荣的名人----严嵩严惟中。这位在嘉靖朝担任首辅长达二十几年的大人物,结局却是相当悲惨。被次辅徐阶打到后流原籍监视居住,后在某些人的刻意嘱咐下,一个年逾八旬的老人生生冻饿而死。
最讽刺的是,在众人口中的堂堂奸相,最后抄家仅得银三万余两,而以清廉著称的徐阶,仅在老家松江府就有几十万亩的良田。按当时市价四两银子一亩计算的话,徐矮子也已经是等于几十个严惟中了。
也是受到严嵩的拖累,自打他被定性为奸臣之后,分宜便一直不受朝臣的待见,在严嵩执政时还算不错的分宜逐渐衰败下来,到现在还没缓过劲来。
在城中心县衙东北角的一个院落里,任职分宜县教谕已近三年的宋应星,正在屋内的一张破旧的书桌上奋笔疾书。
年已五旬的宋应星两鬓已现斑白之色,黧黑的脸色配上平淡无奇的无关,使他看起来不像一名文人,倒是更像一名老农。
自从万历四十三年以江西第三的名次高中举人后,他和兄长宋应升先后五次赴京咱家会试,但两人最终都是名落孙山,从此两人遂绝了科举之念,改为一人出仕为官,一人回家服侍年已七旬的老母。
崇祯七年宋应星老母生病,家境窘迫的宋应星,才在离家乡不远的分宜寻到这么个不入流的职官位子,好歹能有份微薄的俸禄养家。
时已近午,已经动笔两个时辰的宋应星才停下写作。将毛笔搁在笔架上后,用手揉了揉发涩的眼睛,心中感叹:不服老不行,毕竟是五旬的老人了,写文章时间一久,眼前的文字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他拿起刚刚书写的一篇文章,从头到尾检视一遍,以防有错漏之处。
片刻之后验看完毕,宋应星满意的点点头,轻轻的呵气将墨迹吹干,然后将这篇新作归拢到厚厚的一摞文稿中。
终于写完了。
耗时两年,费尽自己无数心力的书稿今天正式完结,自己总算是完成了圣人所言的三不朽中的一件---立言,也算是没有白读这么多年的圣贤书了。
回想两年来写书过程中的种种艰辛,宋应星暗自叹了口气。
因为手中并无多余的银钱,除了购买必要的文房四宝以外,书中许多物品的制作过程无法加以验证。虽然流程看似顺畅,但结果却无从得知。
例如文稿中有一篇名为甘嗜的短文,记录的是如何种植甘蔗,收获后如何制成蔗糖的方法。
这是他与在肇庆府恩平县担任知县的兄长应升书信往来中听到的,可具体如何操作才能制出蔗糖,只有亲自实践过方才得知结果。
至于他想与有相同爱好的友人辩论书中所记的真伪,可是却没有类似的场馆实物来实施。
要是如扬州盐商那般豪富该多好啊,手中就可以有大量的银钱供自己支配。到时寻一处地方,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场院,把书中所记各种事物全部验证一番,以便使得后人少走许多弯路,让农家学成一项小技便足以养家,全天下将会有多少贫苦人家从中受益,那该是多么好的一种景象。
不管怎样,自己都要将此书刊印天下,让更多有志于此的人士利用手中资源去实践、去改正、去创新。
这才是立言的本质,而不只是为了扬名方才立言。
他从心里鄙弃那些只知其味而不知其源的纨绔子弟,以及那些终日埋首经中的酸腐文士。
难道这些人不知道其日常所用,均是通过农人匠户的各种劳作而产生出来的吗?
其所食所穿所用,哪一件是看书后凭空出来的?不都是被他们视若粪土的贱民用血汗制造而成吗?
那些内阁重臣、府县主官口口声声悯农惜农,可有哪一个是真正把农户放在心中的?
除了名目繁多的各种官府税赋,就是底层胥吏的盘剥勒索,个个如同敲骨吸髓的恶鬼一般。其种种所为,哪一点像是爱民如子的样子?难道圣贤们在书中就是如此教导他们的?这么多年的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了!
忽然一阵雷鸣声从腹中传出,打断了宋应星思考。
县衙有供应简单的饭食,虽然难得见到荤腥,但米饭倒是可以管饱。
妻子留在家中照顾老母,宋应星是孤身一人来到分宜。
因为并无多余的银钱雇请仆从婢女,这两年宋应星都是一个人熬过来的。
这些对于习惯了清贫的他来讲,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
他现在考虑的是去哪里寻求银钱,把他的文稿刊印出来。
兄长应升的薪资大部分也要寄回家中,以供养老母和几个在家务农的兄弟。
家中兄弟四人,除了他和大哥应升在外为官,二哥和四弟都在奉新老家操持田地,两人家中也是人口众多,侄子侄女加起来足有十余口,指望田地那点产出仅仅裹腹而已,日常其他花用只能靠他和兄长的月俸度日。
油盐酱醋、人情往来、修房盖屋,婚丧嫁娶,这些都是非常大的开支,也是必不可少的。
向来清廉端肃的宋应升不会有太多的额外收入,在外为官几年,身边也只有一名老仆跟随服侍,家中大嫂侄儿一直待在老家。
县教谕属于没有品级的职官,每月只有一两七钱的月俸。偶有家境宽裕的生员送一点年节之礼,无非是腊肉点心之类的,从无有人送过银钱与他。
即便这点微薄的收入,宋应星每月也要攒下一两,攒够五两银子,便托人捎寄回家,好让家中宽裕一分,可以让老母能吃点好的。
对了,该给这份书稿起个什么名字呢?
宋应星忘了腹中饥饿,皱眉苦思起来。
既然是格物之书,那就不能用什么集什么录之类的名称。
到底用何名称为好呢?
易经系辞有云:天工人其代之,则必与天无二;格物需开物,方能成务也。
有了!就是它!
世间万物自有规律,格物方能致知,而致知便能进一步提高自身学识,然后再用实践将其实现,所思之物便会制造完成,并且其精巧更胜天然!
天工开物!
对!就是天工开物!
此刻的宋应星手舞足蹈,开心的像个孩童,要不是脸上的皱纹如同深沟一样的话。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像是有人小跑着进了院子。
宋应星停下动作,心里略感奇怪。
平时很少有人来到这里找他,县里的公事与他无关,他也不喜与生员外的人交往。
“宋教谕!知县大老爷有请!”
一个差役气喘吁吁的站在门口喊道。
宋应星整了整衣冠,沉声道:“你可知知县大人何事找我?”
“京城来人了!说是奉命前来接宋教谕前往京师!宋教谕,您老要发达了!”
差役满脸喜气的开口道。
宋应星一愣,京城来人?怎生回事?我在京城并无亲友,也无同科同年,谁找我呢?
当宋应星来到衙门二堂时,分宜知县赵逢春满脸堆笑着起身相应,口中道:“长庚兄,快快请坐!京师两位上差前来寻你,言说乃圣上所遣,请你到京师有重用!恭喜恭喜!”
宋应星目光看去,两名身穿蓝色罩甲的年轻人端坐在椅子上,正在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他。
见宋应星用莫名的眼神看来,两名年轻人同时起身拱手行礼,然后其中一人开口道:“可是宋先生当面?某二人乃锦衣卫北镇抚司缇骑,某乃校尉李成,彼乃校尉徐松。某二人奉上命前来接宋先生至京师一行!”
宋应星闻言不由更加惊诧。
锦衣卫不是已经式微了吗?怎地突然出现在偏僻小县,且还是专程前来寻我?我不过是一不入流的杂官,日常也未犯何忌讳呀?
李成见其神色,自是明白其心中所想。于是笑道:“宋先生切勿多虑,实不相瞒,某二人乃是奉圣喻前来。圣上闻听先生大才,欲召先生前往京师另有重用,先生要是无他事,还是收拾一下,咱们尽快赶往京师为好!”
旁边的知县赵逢春用羡慕的眼光看着眼前的一切。这个宋应星性格古怪,平素很少与人交往。就算在一个衙门中,他和宋应星也只见过寥寥数次,那几次也都是在县试时的公众场合,两人私下从无交集。
就这么一个土埋半截的杂官,咋就突然直达圣听了呢?也没听说他有何才气啊?偶尔听闻他就是躲在屋里写写画画,可也未见有何名句流传出来啊?
赵逢春笑着开口道:“宋教谕不必疑虑,适才本官验看过两位上差的腰牌,确乃锦衣亲军中人。宋教谕大名直达圣听,此后前程无量啊!本官给宋教谕道喜了!”
宋应星对二人身份不再怀疑,但对远在几千里之外的圣上如何得知他的名字,心中却是疑惑不解。
圣上日理万机,终日操心国事,是如何知悉自己这样的无名之辈的呢?
李成催促道:“宋先生,你磕头谢恩吧,圣上再三叮嘱,先生所有手稿都要带上,之后我二人护送先生启程!”
宋应星这才想起,不管是圣旨还是圣喻,自己都要大礼跪谢的。
于是他连忙面北跪下,口呼谢恩磕头三下起身后,转身对李成道:“李校尉,下官家乡奉新离此不远,能否容下官回乡与老母辞别?此一去数千里之外,不知几时方能返家,家中老母七旬有余,下官怕。。。。”
李成笑道:“宋先生有所不知,圣上知先生乃至情至孝之人,遂特意命指挥使骆大人另遣一路校尉前往奉新,将先生老母既其他亲眷一起接往京师,到时先生便可与家人在京师团聚了!”
宋应星愣怔一下,心中一阵热浪翻滚,胸口像是突然堵住一样,眼眶一热,热泪夺眶而出,年已五旬的他像个孩子般大声抽泣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