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务学当为先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我要做阁老最新章节!
帝王所图治,务学当为先。
这句话意味深长啊。
由于专修的是嘉靖朝历史,徐言对于这位道君皇帝的理解可谓是全方位的。
嘉靖的诗作并不多,传世的更为罕见,但这位大明天子还是留下几首好诗的。
其中有一首诗是嘉靖帝御经筵讲大学衍义有感所作。
全诗为:
帝王所图治,务学当为先。
下作民之主,上乃承之天。
致治贵有本,本端化自平。
人君所学者,其序有后前。
正心诚其意,志定必不迁。
吾志既能定,理道岂复颠。
身修本心正,家国治同然。
国治乃昭明,万邦斯协焉。
于变帝尧典,思齐文王篇。
万国修身始,朕念方拳拳。
经筵即臣子为皇帝讲学,虽然此模式于宋代正式制度化,但真正鼎盛是在明代。
明代经筵的授课方式是在英宗朝确立的。
英宗以冲龄即位,三杨十分关注小皇帝的教育问题,亲自制定经筵仪注。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三次进讲,帝御文华殿,遇寒暑则暂免。
除去每月必须的三次经筵,还有日讲,亦称小讲、小经筵。
明人对于经筵的重视程度极高,认为“经筵一日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日之进;一月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月之进。盖人之心思精神有所繁属,则自然强敏。经筵讲学,正人主开广心思,耸励精神之所也。”
帝王也是人,是人总会有惰性,时间长了便会不想御经筵。他们理由也是千奇百怪,诸如圣躬违和、祁寒盛暑,尽可能免除经筵讲学。
这时候就到了言官们发挥的时候了,他们会发表谏言:“帝王大节莫先于讲学,讲学莫要于经筵。”
总之,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促使君王接受经筵。
总的来说,圣明之君都是很认同经筵这种讲学方式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弘治帝。
相较之下,嘉靖帝在历史上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怎么好了。诸如什么道君皇帝,一连二十年不上朝。
其实在即位之初,嘉靖帝还是很勤勉好学的。
以亲藩身份即位,他迫切需要用礼法证明自己。
而经常性的御经筵,营造勤勉君王的形象很重要。更不要说临朝处理政事这些基本操作了。
可以说在嘉靖十五年之前,这位皇帝还是很称职的。
嘉靖不上朝乃是中后期了,原因多种多样。最重要的转折点在嘉靖二十一年,天子御翊坤宫,却差点在睡梦中被宫女勒死。
死里逃生的嘉靖帝心有余悸,索性搬出了紫禁城改住西苑。如此一来,开始了二十年不上朝的潇洒人生。
这首御经筵讲大学衍义有感当然是嘉靖帝早期所作。当时他还是个勤勉好学的典范,作为君父以身作则给天下读书人作表率。
明代的统治基础有两点,一为孝。
正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
其二便为学。
太祖皇帝朱元璋创立了户籍制度,将天下子民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乐户等。当爹的是做什么的,当儿子的也必须子承父业。
却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能打洞。”
如此一来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阶级固化的现象。
那么科举制度便是调节平衡,使普通百姓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
四书五经很繁杂,八股文很难写,但正因为如此,普通百姓才有希望。
那些富贵人家的纨绔公子整日钟鸣鼎食,美妻娇妾环绕,安逸惯了自然不会愿意去做这么苦的事情。若是运气好了,还能荫个官当当,最不济去国子监做个监生也是极好的。
若是读书很简单,这些纨绔公子怕是要将普通百姓唯一的希望也扑灭。
开科取士虽然有局限性,但却是当时最合理的选拔方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天子要宣传务学,自然要以自身作为表率。就如同大明重农,皇帝会“亲耕”一般。
在嘉靖帝的眼中,“务学”是与“务农”同等重要的大事。
故而他才会作出“帝王所图治,务学当为先”诗句。
相比之下经商可以算是末道。
嘉靖帝让汪太监给徐言传话“帝王所图治,务学当为先”,便是告诫他要勤勉好学,走科举正途。
可以说,是为徐言点明了今后的方向。
在徐小郎君看来,嘉靖帝的这句话实在太重要了!
虽然皇帝没有给他加官进爵,却是相当于给了他一个承诺。就差说你小子好好学,好好考。只要你考的中进士,朕就重用于你了。
简在帝心四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
皇帝日理万机,要记住一个没有官身的童生很难。
但徐言却做到了。
进献祥瑞不仅帮助巡抚朱纨、知府马善远、知县赵若海一干人等加官进爵,还令嘉靖帝记住了徐言这个人。
种子一旦在心中埋下,日后必定会发芽生长,根本无需担心。
而嘉靖帝没有在明面上封赏徐言,现在看来却是对他的保护。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徐言若是走科举的路子,是一定要保护好名声的。
读书人最是酸腐,所谓清流鄙视一切靠溜须拍马上位的人。
前有成化朝传奉官被清流言官抵制,后有青词宰相严嵩被谏臣泣血弹劾。
所以说,进献祥瑞也是一柄双刃剑。
徐言不是自己出面,而是通过浙江官场这条线,可谓极为隐蔽。
嘉靖帝也是清楚其中门门道道,很注重保护徐言,并没有下圣旨对徐言大肆赏赐。
如此一来徐言既卖了浙江官场上上下下一个人情,又保全了朱纨的位置,还成为简在帝心的当红小郎君,简直是一石三鸟。
一开始徐言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但现在看来他当初的选择简直是太正确了。
徐言隐隐觉得他的到来已经逐渐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蝴蝶效应逐渐显现,至于能将大明引至何方便让时间来证明吧!
......
......
ps:这章我写的很爽很满意,求票票~
帝王所图治,务学当为先。
这句话意味深长啊。
由于专修的是嘉靖朝历史,徐言对于这位道君皇帝的理解可谓是全方位的。
嘉靖的诗作并不多,传世的更为罕见,但这位大明天子还是留下几首好诗的。
其中有一首诗是嘉靖帝御经筵讲大学衍义有感所作。
全诗为:
帝王所图治,务学当为先。
下作民之主,上乃承之天。
致治贵有本,本端化自平。
人君所学者,其序有后前。
正心诚其意,志定必不迁。
吾志既能定,理道岂复颠。
身修本心正,家国治同然。
国治乃昭明,万邦斯协焉。
于变帝尧典,思齐文王篇。
万国修身始,朕念方拳拳。
经筵即臣子为皇帝讲学,虽然此模式于宋代正式制度化,但真正鼎盛是在明代。
明代经筵的授课方式是在英宗朝确立的。
英宗以冲龄即位,三杨十分关注小皇帝的教育问题,亲自制定经筵仪注。每月二日、十二日、廿二日三次进讲,帝御文华殿,遇寒暑则暂免。
除去每月必须的三次经筵,还有日讲,亦称小讲、小经筵。
明人对于经筵的重视程度极高,认为“经筵一日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日之进;一月不废,则圣学圣德加一月之进。盖人之心思精神有所繁属,则自然强敏。经筵讲学,正人主开广心思,耸励精神之所也。”
帝王也是人,是人总会有惰性,时间长了便会不想御经筵。他们理由也是千奇百怪,诸如圣躬违和、祁寒盛暑,尽可能免除经筵讲学。
这时候就到了言官们发挥的时候了,他们会发表谏言:“帝王大节莫先于讲学,讲学莫要于经筵。”
总之,占据道德的制高点促使君王接受经筵。
总的来说,圣明之君都是很认同经筵这种讲学方式的。最典型的例子是弘治帝。
相较之下,嘉靖帝在历史上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怎么好了。诸如什么道君皇帝,一连二十年不上朝。
其实在即位之初,嘉靖帝还是很勤勉好学的。
以亲藩身份即位,他迫切需要用礼法证明自己。
而经常性的御经筵,营造勤勉君王的形象很重要。更不要说临朝处理政事这些基本操作了。
可以说在嘉靖十五年之前,这位皇帝还是很称职的。
嘉靖不上朝乃是中后期了,原因多种多样。最重要的转折点在嘉靖二十一年,天子御翊坤宫,却差点在睡梦中被宫女勒死。
死里逃生的嘉靖帝心有余悸,索性搬出了紫禁城改住西苑。如此一来,开始了二十年不上朝的潇洒人生。
这首御经筵讲大学衍义有感当然是嘉靖帝早期所作。当时他还是个勤勉好学的典范,作为君父以身作则给天下读书人作表率。
明代的统治基础有两点,一为孝。
正所谓圣朝以孝治天下。
其二便为学。
太祖皇帝朱元璋创立了户籍制度,将天下子民分为民户、军户、匠户、乐户等。当爹的是做什么的,当儿子的也必须子承父业。
却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能打洞。”
如此一来时间久了,难免会出现阶级固化的现象。
那么科举制度便是调节平衡,使普通百姓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
四书五经很繁杂,八股文很难写,但正因为如此,普通百姓才有希望。
那些富贵人家的纨绔公子整日钟鸣鼎食,美妻娇妾环绕,安逸惯了自然不会愿意去做这么苦的事情。若是运气好了,还能荫个官当当,最不济去国子监做个监生也是极好的。
若是读书很简单,这些纨绔公子怕是要将普通百姓唯一的希望也扑灭。
开科取士虽然有局限性,但却是当时最合理的选拔方式。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天子要宣传务学,自然要以自身作为表率。就如同大明重农,皇帝会“亲耕”一般。
在嘉靖帝的眼中,“务学”是与“务农”同等重要的大事。
故而他才会作出“帝王所图治,务学当为先”诗句。
相比之下经商可以算是末道。
嘉靖帝让汪太监给徐言传话“帝王所图治,务学当为先”,便是告诫他要勤勉好学,走科举正途。
可以说,是为徐言点明了今后的方向。
在徐小郎君看来,嘉靖帝的这句话实在太重要了!
虽然皇帝没有给他加官进爵,却是相当于给了他一个承诺。就差说你小子好好学,好好考。只要你考的中进士,朕就重用于你了。
简在帝心四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
皇帝日理万机,要记住一个没有官身的童生很难。
但徐言却做到了。
进献祥瑞不仅帮助巡抚朱纨、知府马善远、知县赵若海一干人等加官进爵,还令嘉靖帝记住了徐言这个人。
种子一旦在心中埋下,日后必定会发芽生长,根本无需担心。
而嘉靖帝没有在明面上封赏徐言,现在看来却是对他的保护。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徐言若是走科举的路子,是一定要保护好名声的。
读书人最是酸腐,所谓清流鄙视一切靠溜须拍马上位的人。
前有成化朝传奉官被清流言官抵制,后有青词宰相严嵩被谏臣泣血弹劾。
所以说,进献祥瑞也是一柄双刃剑。
徐言不是自己出面,而是通过浙江官场这条线,可谓极为隐蔽。
嘉靖帝也是清楚其中门门道道,很注重保护徐言,并没有下圣旨对徐言大肆赏赐。
如此一来徐言既卖了浙江官场上上下下一个人情,又保全了朱纨的位置,还成为简在帝心的当红小郎君,简直是一石三鸟。
一开始徐言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但现在看来他当初的选择简直是太正确了。
徐言隐隐觉得他的到来已经逐渐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蝴蝶效应逐渐显现,至于能将大明引至何方便让时间来证明吧!
......
......
ps:这章我写的很爽很满意,求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