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五章雪上加霜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盛唐风流最新章节!
“启奏陛下,老臣以为周王殿下虽颇是有理,然今时不同往日,老臣刚接到京师转来之急件,言及雍、华、蒲、同等四十余州今秋大旱绝收,各地灾情严重,朝廷存粮已不敷用,若在此时再起刀兵,难免有穷兵黩武之嫌,恳请陛下明鉴。”一阵难耐的沉默之后,西台侍郎李敬玄率先沉不住气地站出来反对李显的提议。
“什么?何时的消息,朕怎地不知?”
不算羁縻州(归附于大唐的小国)的话,大唐拢共也就只有三百六十州罢了,这一家伙就有四十余州受灾,已是超过了九分之一,其规模不可谓不小,更惶论这些州县还大多集中在人口密度最大的关中地区,高宗岂能不大惊失色,李敬玄话音刚落,高宗立马如触电般地跳将起来,气恼异常地吼了一嗓子。
“陛下息怒,老臣亦是来前刚接到的急件,实不敢隐瞒。”
高宗这一发急,李敬玄的脸色立马便煞白了起来,心里头冤屈得不行——不是他李敬玄隐瞒不报,实在是先前大军惨败的消息太过震撼了些,那会儿高宗正在气头上,就算再给李敬玄两个胆子,他也不敢直接将此噩耗禀了上去,本打算等高宗怒火稍退之际再委婉地提将出来,也好有个缓冲,却没想到李显一家伙提出要再次出兵,李敬玄担心高宗在不明情况之下准了李显的奏,这才不得不将灾情报了出来,这一报之下,很显然他李敬玄就得成了代人受过的羔羊了,还真是令其有苦说不出。
“混帐,如此大事为何不早报,哼!”
果然,高宗一听李敬玄如此解释,不单没消气,反而更怒了几分,丝毫不给李敬玄脸面地骂了起来。
“扑通!”
高宗此言一出,李敬玄立马便吃不住劲了,膝盖一软,整个人便跪趴在了地上,头压得低低的,压根儿就不敢再出言自辩上一句——高宗性格上是有着懦弱的缺陷,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火,可真要是发起火来,那可就不是小事了,闹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殿中诸人都是侍驾多年之辈,自是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一众人等投向李敬玄的目光里不免都带着丝怜悯与同情。
“父皇息怒,此事儿臣在京时已略有所察,久旱不雨,实天灾耳,非人祸也,但凡我朝能上下一心,弥消不难……”
高宗藏于深宫,自不可能清楚外头的情形,可李显却是知之甚详,这场旱灾早就在李显的预料之中,然则出于各种考虑,李显并没有揭示天机,而是静观事态发展,此际见高宗盛怒、群臣缄口不语,李显心中暗自叹了口气,从旁站了出来,温言细语地劝解道。
“不难,好个不难,你给朕说说,这不难究竟是怎个不难法,嗯?”
连着两桩噩耗的打击之下,高宗心头的火气实在是太旺了些,不单不给群臣们面子,甚至连李显的面子也不给了,压根儿不等李显说完话,便已气咻咻地呵斥了起来。
“父皇息怒,儿臣有数策或可解得此厄。”
李显敢在此时站将出来,自是有着相应的把握在,面对着高宗的怒火,李显不慌不忙地躬了下身子,语气平缓地回了一句道。
“嗯?”高宗火气虽大,可一听李显说能解决此事,脸色瞬间便缓和了不少,然则并没有立刻出言追问,而是狐疑地看了李显好一阵子之后,这才迟疑地挥了下手道:“显儿有甚良策且说来与朕听听。”
“父皇明鉴,今我大唐凡三百六十州,户五百一十一万,人口总数约三千七百余万,按州均而论,其值似并不大,然则实情并非如此,我朝户数大体集中于关内道、河南、河北三道,尤以关内诸州为多,时至今日,关中各州实有户数已超百万,人口已近八百万之多,几近三成人口尽在关中,土地不敷用已久,所幸历年来风调雨顺,不曾有大灾祸发生,再加上漕运之粮,关中勉强能得安稳,今旱情一起,则灾情深重矣,若欲永消后患,当从根本上改变此现状,儿臣以为移民之事已是刻不容缓,荆、襄等南方诸州地广人稀,而土地肥沃,经营得法,当可成我大唐之粮仓,若能准关中各州之灾民移至江淮、川中等地,当可从根本上解决关中各州之厄,此为其一;其二,关中各州乃我大唐最富庶之地,朝堂存粮虽不敷用,然民间大富者不少,当鼓励民间捐钱捐物以共济难关,其三,经数年之努力,如今漕运已畅,开仓放粮之余,可鼓励商贾运粮北上,以部分盐利为之诱,从者必如云也,有此三条在,何愁此厄不得解,此儿臣之愚见也,恳请父皇详查。”李显之所以不揭示旱灾的天机,最根本的核心便是要借此灾情来行移民之实,当然了,为了应对灾情,李显私下早已做了不少的相关部署,尤其是粮食储备更是充足,随时能投入赈济灾民之用,此时回答起高宗的问话来,自是有条不紊得很,信心可谓十足。
“尔等都说说罢,显儿这三条法子能行否?”
高宗听完了李显的长篇大论之后,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皱着眉头思索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环视了一下诸人,语气略缓地问道。
“陛下,老臣有三疑问不解,想请教周王殿下,其一,移民之举所费极大,如何筹之?其二,民间募集虽是良方,然所得能有多少,不知殿下心中可有数否?其三,盐铁乃国之重利,轻易放之,收则难矣,殿下可有何对策否?”郝处俊身为宰相,所虑自是严谨,对于李显所言之三策很明显地持保留之意见,此时见高宗发问,立马站了出来,亢声提出了三条疑问。
“郝相所虑甚是,然此三疑问小王以为皆可解也,此番受灾之四十余州人口总数约莫七百余万,若能分流两百万,则灾情必可稍缓,所需财物看似极多,其实不然,今灾民频于绝境,但有生路,必从之,朝廷所需者,不外沿途粮秣之用也,按行程算,两月余之粮秣有八千石足矣,此数虽是不少,可却能从三部分解决之,其一,朝廷存粮可出其三成,民间募集三成,余者大可由商者以粮换盐引凑足,至于募集之数么,小王以为朝廷不妨以虚爵换募捐,明言此爵不可承袭,唯荣衔耳,今贾者地位低而富,但能借此变更身份,鲜少有不愿者,其三,盐铁之利乃国之重也,自不可轻放,然,以盐引勒之则可,即一引只能一用,过后作废,当无后患之说,此三策既可解民之厄,又能使国得利,胡不为之?”李显乃是有备而来,自不会被郝处俊的三问所难倒,这便不慌不忙地逐条剖析个分明。
“殿下高论,老臣受教了。”
郝处俊乃是正统的儒家子弟,为人耿直,对于李显这套明显带着商贾气息的做法依旧是持保留之意见,然则一来他自身对如何解决如此大规模之灾情尚无对策,二来也实是无法从李显所言中找出破绽,沉吟了片刻之后,不得不违心地表示认同,语气间不免有些子不情不愿之意味。
“尔等还有甚疑问么?”
这一见郝处俊已被李显说服,高宗的眼光便落到了跪在地上的李敬玄与沉默不语的姜恪身上。
“恭请陛下圣裁。”
李敬玄刚吃了个排头,这会儿还跪在地上呢,哪敢随便开口言事,而姜恪本是边疆重将,长于军事,虽对民政也颇为精通,可毕竟是刚入朝为相,对朝务尚在熟悉之中,一向慎言慎行,自是不愿在此事上多说些甚子,这一听高宗见问,二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将决定权交到了高宗手中。
“媚娘,你看此事可行否?”
到了这个份上,高宗心里头自是已有了决断,然则心中的底气依旧不是太足,这便侧脸看向了始终默默不语的武后,试探地问了一句道。
“陛下,显儿能心系社稷,时时关心朝务,实朝廷之福也,妾身当为陛下贺,此事若能成,显儿当得首功,今四十州百姓受难,妾身等尽绵薄之力,后宫所需一律减半,结余之钱物当可挪为赈济之用,也算是响应显儿之提议好了。”
武后倒是没反对李显的提议,然则话里却隐隐潜藏着别样的用心,挑拨的意味极浓,此言一出,郝处俊等重臣脸色都不禁为之一变,可却无人敢多说些甚子,只能是装聋作哑地扮着木雕泥塑。
“嗯,好,此事便这么定了,显儿回头上个详细的本章来,朕要好生再过一番。”
高宗此际正高兴着灾情之事能解决,倒是没注意到武后话里的潜台词,一捋胸前的长须,笑呵呵地准了李显的提议。
时时关心朝务?时时你个头啊,这贼婆娘还真是阴毒得很!李显多精明的个人,又怎会听不出武后那话里的含沙射影,心里头自是歪腻得够呛,可这当口上,却也没李显发作的余地,只能是在心里头暗骂了一声,可脸上却满是诚惶诚恐状地应答道:“父皇英明,儿臣自当竭力以为之,然则儿臣尚有一事要奏,即前头所言之战事刻不容缓,还请父皇圣断!”
一众人等显然没想到李显竟然又将话题绕回到了战事上头,一时间全都为之错愕不已,大殿里的气氛立马便有些子诡异了起来……
“启奏陛下,老臣以为周王殿下虽颇是有理,然今时不同往日,老臣刚接到京师转来之急件,言及雍、华、蒲、同等四十余州今秋大旱绝收,各地灾情严重,朝廷存粮已不敷用,若在此时再起刀兵,难免有穷兵黩武之嫌,恳请陛下明鉴。”一阵难耐的沉默之后,西台侍郎李敬玄率先沉不住气地站出来反对李显的提议。
“什么?何时的消息,朕怎地不知?”
不算羁縻州(归附于大唐的小国)的话,大唐拢共也就只有三百六十州罢了,这一家伙就有四十余州受灾,已是超过了九分之一,其规模不可谓不小,更惶论这些州县还大多集中在人口密度最大的关中地区,高宗岂能不大惊失色,李敬玄话音刚落,高宗立马如触电般地跳将起来,气恼异常地吼了一嗓子。
“陛下息怒,老臣亦是来前刚接到的急件,实不敢隐瞒。”
高宗这一发急,李敬玄的脸色立马便煞白了起来,心里头冤屈得不行——不是他李敬玄隐瞒不报,实在是先前大军惨败的消息太过震撼了些,那会儿高宗正在气头上,就算再给李敬玄两个胆子,他也不敢直接将此噩耗禀了上去,本打算等高宗怒火稍退之际再委婉地提将出来,也好有个缓冲,却没想到李显一家伙提出要再次出兵,李敬玄担心高宗在不明情况之下准了李显的奏,这才不得不将灾情报了出来,这一报之下,很显然他李敬玄就得成了代人受过的羔羊了,还真是令其有苦说不出。
“混帐,如此大事为何不早报,哼!”
果然,高宗一听李敬玄如此解释,不单没消气,反而更怒了几分,丝毫不给李敬玄脸面地骂了起来。
“扑通!”
高宗此言一出,李敬玄立马便吃不住劲了,膝盖一软,整个人便跪趴在了地上,头压得低低的,压根儿就不敢再出言自辩上一句——高宗性格上是有着懦弱的缺陷,一般情况下很少发火,可真要是发起火来,那可就不是小事了,闹不好是要掉脑袋的,殿中诸人都是侍驾多年之辈,自是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一众人等投向李敬玄的目光里不免都带着丝怜悯与同情。
“父皇息怒,此事儿臣在京时已略有所察,久旱不雨,实天灾耳,非人祸也,但凡我朝能上下一心,弥消不难……”
高宗藏于深宫,自不可能清楚外头的情形,可李显却是知之甚详,这场旱灾早就在李显的预料之中,然则出于各种考虑,李显并没有揭示天机,而是静观事态发展,此际见高宗盛怒、群臣缄口不语,李显心中暗自叹了口气,从旁站了出来,温言细语地劝解道。
“不难,好个不难,你给朕说说,这不难究竟是怎个不难法,嗯?”
连着两桩噩耗的打击之下,高宗心头的火气实在是太旺了些,不单不给群臣们面子,甚至连李显的面子也不给了,压根儿不等李显说完话,便已气咻咻地呵斥了起来。
“父皇息怒,儿臣有数策或可解得此厄。”
李显敢在此时站将出来,自是有着相应的把握在,面对着高宗的怒火,李显不慌不忙地躬了下身子,语气平缓地回了一句道。
“嗯?”高宗火气虽大,可一听李显说能解决此事,脸色瞬间便缓和了不少,然则并没有立刻出言追问,而是狐疑地看了李显好一阵子之后,这才迟疑地挥了下手道:“显儿有甚良策且说来与朕听听。”
“父皇明鉴,今我大唐凡三百六十州,户五百一十一万,人口总数约三千七百余万,按州均而论,其值似并不大,然则实情并非如此,我朝户数大体集中于关内道、河南、河北三道,尤以关内诸州为多,时至今日,关中各州实有户数已超百万,人口已近八百万之多,几近三成人口尽在关中,土地不敷用已久,所幸历年来风调雨顺,不曾有大灾祸发生,再加上漕运之粮,关中勉强能得安稳,今旱情一起,则灾情深重矣,若欲永消后患,当从根本上改变此现状,儿臣以为移民之事已是刻不容缓,荆、襄等南方诸州地广人稀,而土地肥沃,经营得法,当可成我大唐之粮仓,若能准关中各州之灾民移至江淮、川中等地,当可从根本上解决关中各州之厄,此为其一;其二,关中各州乃我大唐最富庶之地,朝堂存粮虽不敷用,然民间大富者不少,当鼓励民间捐钱捐物以共济难关,其三,经数年之努力,如今漕运已畅,开仓放粮之余,可鼓励商贾运粮北上,以部分盐利为之诱,从者必如云也,有此三条在,何愁此厄不得解,此儿臣之愚见也,恳请父皇详查。”李显之所以不揭示旱灾的天机,最根本的核心便是要借此灾情来行移民之实,当然了,为了应对灾情,李显私下早已做了不少的相关部署,尤其是粮食储备更是充足,随时能投入赈济灾民之用,此时回答起高宗的问话来,自是有条不紊得很,信心可谓十足。
“尔等都说说罢,显儿这三条法子能行否?”
高宗听完了李显的长篇大论之后,并没有急着表态,而是皱着眉头思索了好一阵子之后,这才环视了一下诸人,语气略缓地问道。
“陛下,老臣有三疑问不解,想请教周王殿下,其一,移民之举所费极大,如何筹之?其二,民间募集虽是良方,然所得能有多少,不知殿下心中可有数否?其三,盐铁乃国之重利,轻易放之,收则难矣,殿下可有何对策否?”郝处俊身为宰相,所虑自是严谨,对于李显所言之三策很明显地持保留之意见,此时见高宗发问,立马站了出来,亢声提出了三条疑问。
“郝相所虑甚是,然此三疑问小王以为皆可解也,此番受灾之四十余州人口总数约莫七百余万,若能分流两百万,则灾情必可稍缓,所需财物看似极多,其实不然,今灾民频于绝境,但有生路,必从之,朝廷所需者,不外沿途粮秣之用也,按行程算,两月余之粮秣有八千石足矣,此数虽是不少,可却能从三部分解决之,其一,朝廷存粮可出其三成,民间募集三成,余者大可由商者以粮换盐引凑足,至于募集之数么,小王以为朝廷不妨以虚爵换募捐,明言此爵不可承袭,唯荣衔耳,今贾者地位低而富,但能借此变更身份,鲜少有不愿者,其三,盐铁之利乃国之重也,自不可轻放,然,以盐引勒之则可,即一引只能一用,过后作废,当无后患之说,此三策既可解民之厄,又能使国得利,胡不为之?”李显乃是有备而来,自不会被郝处俊的三问所难倒,这便不慌不忙地逐条剖析个分明。
“殿下高论,老臣受教了。”
郝处俊乃是正统的儒家子弟,为人耿直,对于李显这套明显带着商贾气息的做法依旧是持保留之意见,然则一来他自身对如何解决如此大规模之灾情尚无对策,二来也实是无法从李显所言中找出破绽,沉吟了片刻之后,不得不违心地表示认同,语气间不免有些子不情不愿之意味。
“尔等还有甚疑问么?”
这一见郝处俊已被李显说服,高宗的眼光便落到了跪在地上的李敬玄与沉默不语的姜恪身上。
“恭请陛下圣裁。”
李敬玄刚吃了个排头,这会儿还跪在地上呢,哪敢随便开口言事,而姜恪本是边疆重将,长于军事,虽对民政也颇为精通,可毕竟是刚入朝为相,对朝务尚在熟悉之中,一向慎言慎行,自是不愿在此事上多说些甚子,这一听高宗见问,二人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将决定权交到了高宗手中。
“媚娘,你看此事可行否?”
到了这个份上,高宗心里头自是已有了决断,然则心中的底气依旧不是太足,这便侧脸看向了始终默默不语的武后,试探地问了一句道。
“陛下,显儿能心系社稷,时时关心朝务,实朝廷之福也,妾身当为陛下贺,此事若能成,显儿当得首功,今四十州百姓受难,妾身等尽绵薄之力,后宫所需一律减半,结余之钱物当可挪为赈济之用,也算是响应显儿之提议好了。”
武后倒是没反对李显的提议,然则话里却隐隐潜藏着别样的用心,挑拨的意味极浓,此言一出,郝处俊等重臣脸色都不禁为之一变,可却无人敢多说些甚子,只能是装聋作哑地扮着木雕泥塑。
“嗯,好,此事便这么定了,显儿回头上个详细的本章来,朕要好生再过一番。”
高宗此际正高兴着灾情之事能解决,倒是没注意到武后话里的潜台词,一捋胸前的长须,笑呵呵地准了李显的提议。
时时关心朝务?时时你个头啊,这贼婆娘还真是阴毒得很!李显多精明的个人,又怎会听不出武后那话里的含沙射影,心里头自是歪腻得够呛,可这当口上,却也没李显发作的余地,只能是在心里头暗骂了一声,可脸上却满是诚惶诚恐状地应答道:“父皇英明,儿臣自当竭力以为之,然则儿臣尚有一事要奏,即前头所言之战事刻不容缓,还请父皇圣断!”
一众人等显然没想到李显竟然又将话题绕回到了战事上头,一时间全都为之错愕不已,大殿里的气氛立马便有些子诡异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