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养虫儿(求收藏!求推荐!)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天字一号顽主最新章节!
“贱哥,潘福生要是上钩了,下一步准备怎么办?”赵亮问。
“没想好,不过肯定要给胡爷一交代~”林剑如是说道。
“给胡爷?总不至于私设公堂吧?”
“那倒不至于,不过他们师兄弟有一笔陈年烂账,总归要好好算算,是赤手空拳决斗还是用其它什么方式我们管不着。
重要的是断了阿豪的财路,潘福生那孙子死不死跟我们没关系,阿豪那孙子决不能让他活舒服咯~”
赵亮比了个大拇指,嘿嘿直笑,“我就欣赏您这种睚疵必报的精神~”
林剑一巴掌呼了过去,“别扯淡,说正事儿,这个潘福生人品虽然不行,但人在江湖混,总有一个两个朋友,到时候免不了麻烦你师傅出手。”
赵亮一摆手,“这都不是事儿~”
。。。
消息传回来还需要些时间,林剑和赵亮也没闲着,去了热河这边儿的花鸟鱼市,没什么目标,纯粹闲逛,应应景儿!
过去,‘花鸟鱼虫’号称京城人人的“四大玩儿”,其中的“虫儿”指的是蛐蛐儿、蝈蝈儿、油葫芦、金钟儿,京城人管这叫“四大鸣虫儿”。
尤其到了眼下这个季节,正是老京城人兴奋的时候,冬季就得玩虫儿,每当一场雪来的时候,眼望着漫天的雪花纷飞,仰起脸,伸出手去接住那飘飘洒洒、触手即化的雪花儿时,怀里的虫儿也鸣叫着,这只有在三伏季里最常听到的叫声也回到了严冬里!
那种心理的舒畅和成就感,就甭提了,那叫一得意!
不妨细想,在数九寒冬里,万虫皆僵。大冷的天儿,一个京城爷们儿腋下夹个葫芦,葫芦里的蝈蝈声在隆冬听起来格外悦耳。这就是冬蝈蝈的魅力所在。
在京城里,玩虫儿这也算是一种文化,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大概算算都有1000多年历史。
最早玩儿的也是蝈蝈儿,蝈蝈在明代还叫蛞蛞儿,清代以后蝈蝈儿才叫现在这个名儿,不用想,一般这种稀奇古怪的名字,十有八九是乾隆干的好事儿,就是一起名儿废柴!
不过要林剑说,在这些玩的虫里面,最吸引人的还是蟋蟀,民间叫蛐蛐儿。
蛐蛐属于蟋蟀科,但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尽管蛐蛐通称蟋蟀,一名促织,但是科学分类上他们是不同的,简单来说就是——蛐蛐儿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儿,这个逻辑好理解吧?
总之甭管是什么,蛐蛐儿在华夏也有上千年的饲养历史,诗经里就曾提道,“立秋促织鸣”。
“促织”这别名的由来与这样一个民间谚语有关:“促织鸣,懒妇惊。”
因为立秋一到,天气就变冷了,好像在催促那些懒情的妇女快快纺纱织布,制作寒衣准备过冬,故此,农村也把蟋蟀叫做促织。
据记载,唐朝开元年间,宫庭中的女人们开始将蟋蟀捉于小笼中,听其鸣叫以消磨孤独的岁月。
这事儿其实也不难理解,深宫里的岁月确实是很难熬的,尤其是那些在冷宫的娘娘妃子们,杜牧就有诗云‘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前文也说过,古代也讲究个时尚潮流,而时尚的源头就是宫里的达官贵人,上行下效,很快民间的人们也竞相饲养蟋蟀。
到了宋朝,开始发展到饲养蟋蟀捉对撕杀,宋高宗赵构就特别喜欢看蟋蟀相斗,为此还下诏选送上等蟋蟀进贡,以供他玩赏之间。
南宋臭名昭著的宰相贾似道,就因这一嗜好被称作蟋蟀宰相,可见当时,无论是官廷还是民间,这种游戏都极为流行。
不过在宋朝这种事儿太正常了,还有因为喜欢踢球当宰相的呢。
这一民间娱乐活动直到现在都依然存在,生活在南方,特别是生活在长三角—带的人们,很多人都玩儿蛐蛐儿。
以前,京城盛产蛐蛐儿,出了四九城就有,虽然胡同里也经常有人卖蛐蛐儿,但京城人大多数不买,而是自己去逮,这才有乐趣。
就跟你谈对象一样,是相亲来的好还是自己追来的好?
而且逮蛐蛐儿的乐趣妙不可言,带上钎子罩子等工具,一走就是一天,在草丛中、砖瓦堆、庄稼地里,循着蛐蛐儿的叫声,轻手轻脚地走去,看准洞口,然后再逮,或探或挖或灌水。
大老远望过去,看着那认真的样子,知道的是在逮蛐蛐儿,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找啥宝贝。
几百年前,明朝的京城人逮蛐蛐儿用的工具有“提竹筒、铜丝罩”。
先捕、再挑,最后再看看斗得怎样,据老一辈的人说,以前在前门城根儿一带就有专门斗蟋蟀的地方。
养蛐蛐斗蛐蛐作为一种文化,可是吸引了一票儿顽主,到了冬天不养蛐蛐儿都不好意说自己是京城人。
如今在京城的蛐蛐儿爱好者,少说也有十几万名,每年还进行各种赛事活动。
当然,沾赌的东西坚决不能碰,养蛐蛐儿就是一乐,乐呵乐呵就够了,可别玩钱,那样兴致就变了。
当然,大部分爱好者就是图一兴趣,还因此交了很多虫友。
过去,蛐蛐儿是帝王将相的赏玩之物,也是平民百姓的娱乐方式,本来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因其能鸣善斗,从上到下无人不爱。
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即使不打斗,在寒冷的冬季,大庭广众之下,人无我有,那也是得意至极。
如今没玩过虫子的人已经很难说出蝈蝈与蛐蛐的区别,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
其实二者差别还是蛮大的,蝈蝈是草绿色不发亮,而蛐蛐是黑褐色且油光发亮!
另外蝈蝈鸣叫响度比蛐蛐大多了,而且相当持久,寿命也比蟋蟀长许多。
再次,蝈蝈如果同种放在一起,通常能自相残杀,不论雌雄。
而蛐蛐儿相遇时会用触角辨别对方,斗架只是雄蟋蟀之间的较量,当一雄一雌相遇则是另一番情景,两只蟋蟀会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
在众多种类里,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在文学作品里常有提及。
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
它们首先猛烈振翅鸣叫,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
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主动败下阵去。
相比之下,有的人养蟋蟀不为斗,为了在冬天听个叫唤,这就很讲究养法了。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过冬蟋蟀的养法:把土放在盆里,让蟋蟀把卵产在土中,放在暖炕上,经常洒点儿水,慢慢就长出来了,约莫一个多月就能鸣叫,声音很小,入了春,反倒僵死了。
有了人工养殖的方法,当寒冬降临,乡野一片寂静时,被养殖的小虫振翅高鸣,无疑给进入漫长冬季的人们带来几分大自然的享受。
外地人可能不理解,会好奇京城人怎么这么喜欢玩虫子?
这就跟过去旗人优渥的生活有关,丰衣足食而又无所事事,总要找点乐子,在当年娱乐方式及其有限的情况下,不玩花鸟鱼虫能玩什么呢?
而且大冬天听蝈蝈叫的确有味儿,想象在北方寒冷而又分外漫长的冬季,家里有这么一个会叫的小活物,确实会给生活添不少情趣。
但想要养的好,讲究可就多了,譬如在夏天玩蝈蝈儿讲究用笼,冬天要用葫芦。
林剑曾经听一位养了几十年鸣虫的老人说:鸣虫从份到养,从点药到葫芦,处处都能看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这话绝对不是自夸。
“份”是玩虫人的行话,就是人工繁育的意思,再长寿的草虫儿到了冬天也得死,所以基本上都是人工繁育的。
冬日养虫,多用葫芦,每种虫子用的葫芦都不一样,大小长短需要适合虫子的身体大小。
蝈蝈儿葫芦必须是长的圆的,子口间需要用铜丝蒙罩,以防戳到须子。
油葫芦,样子稍短而下部稍阔,下底需要用三合土砸实成坡形,像是野外的小洞穴似的。
蟋蟀葫芦又小于油葫芦,外形差不多,也必须得砸底,而金钟儿葫芦,扇形宽体,不用砸底。
等到了酷寒的凛冬,养虫的人常将葫芦揣入棉袄以本身之体温,暖秋虫听其鸣。
翁偶虹先生在《冬日话秋虫》一文中叙述得更引人入胜:有嗜虫而不愿揣入怀中者,别出水暖法,以大圆笼中置锡壶,壶内沸盛水,可达半日而犹温,晚饭后,再易沸水一次,可温通宵。
总之,养虫儿这里面的讲究能生生把一新手逼疯了,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谁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养虫儿?就算买一只养都嫌麻烦。
话又说回来了,养狗、养猫当铲屎官就不麻烦了?
“贱哥,潘福生要是上钩了,下一步准备怎么办?”赵亮问。
“没想好,不过肯定要给胡爷一交代~”林剑如是说道。
“给胡爷?总不至于私设公堂吧?”
“那倒不至于,不过他们师兄弟有一笔陈年烂账,总归要好好算算,是赤手空拳决斗还是用其它什么方式我们管不着。
重要的是断了阿豪的财路,潘福生那孙子死不死跟我们没关系,阿豪那孙子决不能让他活舒服咯~”
赵亮比了个大拇指,嘿嘿直笑,“我就欣赏您这种睚疵必报的精神~”
林剑一巴掌呼了过去,“别扯淡,说正事儿,这个潘福生人品虽然不行,但人在江湖混,总有一个两个朋友,到时候免不了麻烦你师傅出手。”
赵亮一摆手,“这都不是事儿~”
。。。
消息传回来还需要些时间,林剑和赵亮也没闲着,去了热河这边儿的花鸟鱼市,没什么目标,纯粹闲逛,应应景儿!
过去,‘花鸟鱼虫’号称京城人人的“四大玩儿”,其中的“虫儿”指的是蛐蛐儿、蝈蝈儿、油葫芦、金钟儿,京城人管这叫“四大鸣虫儿”。
尤其到了眼下这个季节,正是老京城人兴奋的时候,冬季就得玩虫儿,每当一场雪来的时候,眼望着漫天的雪花纷飞,仰起脸,伸出手去接住那飘飘洒洒、触手即化的雪花儿时,怀里的虫儿也鸣叫着,这只有在三伏季里最常听到的叫声也回到了严冬里!
那种心理的舒畅和成就感,就甭提了,那叫一得意!
不妨细想,在数九寒冬里,万虫皆僵。大冷的天儿,一个京城爷们儿腋下夹个葫芦,葫芦里的蝈蝈声在隆冬听起来格外悦耳。这就是冬蝈蝈的魅力所在。
在京城里,玩虫儿这也算是一种文化,起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清,大概算算都有1000多年历史。
最早玩儿的也是蝈蝈儿,蝈蝈在明代还叫蛞蛞儿,清代以后蝈蝈儿才叫现在这个名儿,不用想,一般这种稀奇古怪的名字,十有八九是乾隆干的好事儿,就是一起名儿废柴!
不过要林剑说,在这些玩的虫里面,最吸引人的还是蟋蟀,民间叫蛐蛐儿。
蛐蛐属于蟋蟀科,但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尽管蛐蛐通称蟋蟀,一名促织,但是科学分类上他们是不同的,简单来说就是——蛐蛐儿一定是蟋蟀,但是蟋蟀不一定是蛐蛐儿,这个逻辑好理解吧?
总之甭管是什么,蛐蛐儿在华夏也有上千年的饲养历史,诗经里就曾提道,“立秋促织鸣”。
“促织”这别名的由来与这样一个民间谚语有关:“促织鸣,懒妇惊。”
因为立秋一到,天气就变冷了,好像在催促那些懒情的妇女快快纺纱织布,制作寒衣准备过冬,故此,农村也把蟋蟀叫做促织。
据记载,唐朝开元年间,宫庭中的女人们开始将蟋蟀捉于小笼中,听其鸣叫以消磨孤独的岁月。
这事儿其实也不难理解,深宫里的岁月确实是很难熬的,尤其是那些在冷宫的娘娘妃子们,杜牧就有诗云‘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前文也说过,古代也讲究个时尚潮流,而时尚的源头就是宫里的达官贵人,上行下效,很快民间的人们也竞相饲养蟋蟀。
到了宋朝,开始发展到饲养蟋蟀捉对撕杀,宋高宗赵构就特别喜欢看蟋蟀相斗,为此还下诏选送上等蟋蟀进贡,以供他玩赏之间。
南宋臭名昭著的宰相贾似道,就因这一嗜好被称作蟋蟀宰相,可见当时,无论是官廷还是民间,这种游戏都极为流行。
不过在宋朝这种事儿太正常了,还有因为喜欢踢球当宰相的呢。
这一民间娱乐活动直到现在都依然存在,生活在南方,特别是生活在长三角—带的人们,很多人都玩儿蛐蛐儿。
以前,京城盛产蛐蛐儿,出了四九城就有,虽然胡同里也经常有人卖蛐蛐儿,但京城人大多数不买,而是自己去逮,这才有乐趣。
就跟你谈对象一样,是相亲来的好还是自己追来的好?
而且逮蛐蛐儿的乐趣妙不可言,带上钎子罩子等工具,一走就是一天,在草丛中、砖瓦堆、庄稼地里,循着蛐蛐儿的叫声,轻手轻脚地走去,看准洞口,然后再逮,或探或挖或灌水。
大老远望过去,看着那认真的样子,知道的是在逮蛐蛐儿,不知道的还以为在找啥宝贝。
几百年前,明朝的京城人逮蛐蛐儿用的工具有“提竹筒、铜丝罩”。
先捕、再挑,最后再看看斗得怎样,据老一辈的人说,以前在前门城根儿一带就有专门斗蟋蟀的地方。
养蛐蛐斗蛐蛐作为一种文化,可是吸引了一票儿顽主,到了冬天不养蛐蛐儿都不好意说自己是京城人。
如今在京城的蛐蛐儿爱好者,少说也有十几万名,每年还进行各种赛事活动。
当然,沾赌的东西坚决不能碰,养蛐蛐儿就是一乐,乐呵乐呵就够了,可别玩钱,那样兴致就变了。
当然,大部分爱好者就是图一兴趣,还因此交了很多虫友。
过去,蛐蛐儿是帝王将相的赏玩之物,也是平民百姓的娱乐方式,本来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娱乐,因其能鸣善斗,从上到下无人不爱。
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即使不打斗,在寒冷的冬季,大庭广众之下,人无我有,那也是得意至极。
如今没玩过虫子的人已经很难说出蝈蝈与蛐蛐的区别,甚至将二者混为一谈。
其实二者差别还是蛮大的,蝈蝈是草绿色不发亮,而蛐蛐是黑褐色且油光发亮!
另外蝈蝈鸣叫响度比蛐蛐大多了,而且相当持久,寿命也比蟋蟀长许多。
再次,蝈蝈如果同种放在一起,通常能自相残杀,不论雌雄。
而蛐蛐儿相遇时会用触角辨别对方,斗架只是雄蟋蟀之间的较量,当一雄一雌相遇则是另一番情景,两只蟋蟀会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
在众多种类里,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在文学作品里常有提及。
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
它们首先猛烈振翅鸣叫,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
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主动败下阵去。
相比之下,有的人养蟋蟀不为斗,为了在冬天听个叫唤,这就很讲究养法了。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了过冬蟋蟀的养法:把土放在盆里,让蟋蟀把卵产在土中,放在暖炕上,经常洒点儿水,慢慢就长出来了,约莫一个多月就能鸣叫,声音很小,入了春,反倒僵死了。
有了人工养殖的方法,当寒冬降临,乡野一片寂静时,被养殖的小虫振翅高鸣,无疑给进入漫长冬季的人们带来几分大自然的享受。
外地人可能不理解,会好奇京城人怎么这么喜欢玩虫子?
这就跟过去旗人优渥的生活有关,丰衣足食而又无所事事,总要找点乐子,在当年娱乐方式及其有限的情况下,不玩花鸟鱼虫能玩什么呢?
而且大冬天听蝈蝈叫的确有味儿,想象在北方寒冷而又分外漫长的冬季,家里有这么一个会叫的小活物,确实会给生活添不少情趣。
但想要养的好,讲究可就多了,譬如在夏天玩蝈蝈儿讲究用笼,冬天要用葫芦。
林剑曾经听一位养了几十年鸣虫的老人说:鸣虫从份到养,从点药到葫芦,处处都能看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这话绝对不是自夸。
“份”是玩虫人的行话,就是人工繁育的意思,再长寿的草虫儿到了冬天也得死,所以基本上都是人工繁育的。
冬日养虫,多用葫芦,每种虫子用的葫芦都不一样,大小长短需要适合虫子的身体大小。
蝈蝈儿葫芦必须是长的圆的,子口间需要用铜丝蒙罩,以防戳到须子。
油葫芦,样子稍短而下部稍阔,下底需要用三合土砸实成坡形,像是野外的小洞穴似的。
蟋蟀葫芦又小于油葫芦,外形差不多,也必须得砸底,而金钟儿葫芦,扇形宽体,不用砸底。
等到了酷寒的凛冬,养虫的人常将葫芦揣入棉袄以本身之体温,暖秋虫听其鸣。
翁偶虹先生在《冬日话秋虫》一文中叙述得更引人入胜:有嗜虫而不愿揣入怀中者,别出水暖法,以大圆笼中置锡壶,壶内沸盛水,可达半日而犹温,晚饭后,再易沸水一次,可温通宵。
总之,养虫儿这里面的讲究能生生把一新手逼疯了,现在这个时代,年轻人谁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养虫儿?就算买一只养都嫌麻烦。
话又说回来了,养狗、养猫当铲屎官就不麻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