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遗诏可改邪?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北宋官家最新章节!
就在丁谓信心满满的催促着王曾赶快下笔的时候,他却没有发现,对面的王曾早已经是眉头紧锁。
略微踌躇了片刻之后,王曾甚至直接搁下了手中的毫笔,抬头道。
“太后临朝,政出房闼,此本国家否运,全因太子幼冲,无可奈何也,书军国事权兼处分足矣,不宜去之。”
话音落下,丁谓的脸色顿时一沉,眼见着就要发难。
见此状况,王曾起身一拜,道。
“丁相公,我等诸臣方才共听圣人宣大行皇帝遗命,言犹在耳,何必再议?”
这一句话,将刘娥搬了出来,倒是让丁谓一时之间有些哑口无言。
随即,一旁的冯拯也道。
“王参政所言有理,丁相公何必执拗?”
冯拯虽是末相,但首相,次相,末相皆是宰相,本就只是排序之间有所差别而已,理论上来说,权力并无差异。
何况,冯拯的资历更老,说话也更有份量。
他开口赞同王曾的意见,其他的宰执大臣也顿时有了底气。
枢密副使张士逊紧跟着便道。
“权字若去,恐引台谏非议,还是写上稳妥一些。”
七人之中有三人都明确表示反对,而且王曾还抬出了皇后。
丁谓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不情不愿的点了点头,道。
“听你们的便是!”
“……情形便是如此,这些都是臣找了侍奉在旁的宫人打听到的。”
延庆殿中,雷允恭的话还在继续。
“……除了因增减权字有所争执外,王参政还说,淑妃娘子并无所出,虽助圣人抚育太子有功,然诸皇子皇女之母尚无所封,独淑妃娘子册为皇太妃,礼尊过甚,故主张此事当缓议之,不必载于遗制之中,不过,丁相公对此表示反对,至臣归时,仍在争执未有结论……”
雷允恭所说的淑妃娘子,指的是杨淑妃。
宋朝的宫城不大,但是,皇帝的后宫当中妃嫔却不少。
单说赵恒的后宫当中,有品级的妃嫔,就有十余人。
因此,除了皇后之外,很少有妃嫔能够独居一宫。
大多都是一宫之中分出不同的殿阁,依品级高低,居不同大小的殿阁。
刘娥是在大中祥符五年被册立为后,在此之前,她受封德妃,和她同居一宫的,便是当时仍只是婉仪的杨淑妃。
说起这位淑妃娘子,本是赵恒潜邸时的妾室,出身倒也算是官宦家族,其叔父官至天武军副指挥使。
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性格柔婉,和刘娥居一宫时,不仅没有因为刘娥的身份而看轻她,反而和刘娥的关系处的很好。
后来,刘娥‘生下’了赵祯,很快被封为皇后。
但是,那个时候,她已经四十岁了,精力不济,再加上要辅助赵恒处理政务。
所以,在征得赵恒的同意后,刘娥便继续让杨淑妃和她同居一宫,一起照顾赵祯这个小皇子,直到现在。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杨淑妃算是赵祯的养母。
只是,她自己的确没有诞下过一儿半女,这也是那句‘淑妃娘子礼尊过甚’的原因。
虽然说,赵祯是赵恒唯一的继承人,但是,在赵祯出生之前,赵恒曾有五位皇子,在他之后,还有两位皇女。
只可惜,这些皇嗣无论男女,全都幼年而夭。
唯一顺利长大的,就只有赵祯。
可问题就在于,这些皇子皇女虽然早夭,不代表不存在。
按道理来说,若要晋封,这些妃嫔的确应该排在杨淑妃之前,不过……
赵祯正在想着,耳边却忽然传来一道声音。
抬起头一看,却见不知何时,刘娥已经转过头来。
清淡的目光落下,却莫名的让赵祯感到一股压力扑面而来。
“这件事,太子怎么看?”
实话实说,赵祯此刻的心情有些紧张。
虽然说如今他已经基本接受了现状,也慢慢梳理出了一些想法。
但是,毕竟刚刚的一切,他都是被人推着往前走的。
现如今,刘娥突然之间问他的想法,倒让他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不过,很快赵祯便冷静下来。
他的前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原身之前的记忆还在。
相对于脑子里那些庞大到稍一回想就感到头痛的仁宗记忆而言,原身的这些记忆回想起来,倒是并不困难。
有了这个打底,赵祯勉强开始分析眼前面临的局面……
刚刚雷允恭说了两件事,一件是要不要去掉权字,另一件是要不要尊淑妃为皇太妃。
这是如今,正在殿庐拟制的宰辅大臣们争论的关键。
先说第一个问题,现在的宰执大臣当中,丁谓是刘娥一手提拔上来的人。
所以,他想要去掉权字,毋庸置疑,是为了扩大刘娥秉政的权力。
王曾带头反对,其目的也不是反对丁谓,而是要限制刘娥之后的权力。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站在刘娥的立场上,她应该是支持丁谓,而反对王曾的。
然后再说第二个问题,王曾反对将杨淑妃尊为皇太妃,本质上和权字争论一样,是因为在已经有一个太后干政的情况下,不希望再冒出来一个太妃继续干政。
丁谓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王曾之前反对他而报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娥和杨淑妃关系素来很好。
他这么做,是在顺着刘娥的意。
就此而言的话,这件事情上,刘娥应该还是支持丁谓,而反对王曾的……
确定了刘娥的态度,那么接下来,就是赵祯自己,该如何表态的问题。
原本这不算什么难事,所谓人的名树的影。
赵祯既然知道历史上刘娥的手腕,那么,顺着她的话风说,才是明智的选择。
而且,虽然穿越(姑且算是)的这段时间不长,可发生的事情,已经足够颠覆他的很多观念了。
之前他一直听到的说法是,宋朝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代。
但是真的身临其境后,赵祯的感觉却恰恰相反。
且不说刘娥的作为,单说外头那些宰执大臣。
他们在已经听到了赵恒遗命的情况下,仍然在拟诏的时候,堂而皇之的讨论和修改其中的关键细节。
丁谓和王曾关于权字以及皇太妃的争执,虽然立场不同,可共同点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作为宰执大臣,他们是有权力对遗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的。
在赵祯对古代的认知当中,这种行为已经可以被称之为矫诏,是够得上被拉出去一刀砍了的程度的。
然而,事实却是,不管是这些宰执大臣自己,还是听到这个消息的刘娥,都并没有大惊小怪。
好似这真的是一件无比正常的事情一样。
这和赵祯一直以为的,唐宋皇帝至高无上的概念简直完全不同。
说回到眼下,如今的赵祯虽然是太子,但是因为他年纪尚幼,所以压根没有自己的班底。
自从两年前赵恒病重后,朝政几乎全被刘娥掌控。
宰执大臣当中,有大半都是她的亲信,剩下的也都是些中立之人。
这一次王曾之所以据理力争,并非是在替赵祯争取,更多的只怕是出于宰执的职责,为朝廷考虑。
对方手段过人,自己权力不够,又无人可用的情况下,违逆刘娥的意思,显然不是什么聪明的举动。
但是……
就在赵祯打算开口顺着刘娥的时候,他的脑中,却突然闪过了之前在殿外时的一幕。
当时,刘娥带着他,对一众宰执大臣宣制,原本赵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但是,听了刚刚雷允恭对外间争执的描述,他却隐隐有了明悟。
刘娥之所以要亲自带着他一同出殿宣制,听制之后,王曾等人又突然看向他,短暂犹豫之后,才俯首领命,这并非是毫无来由的。
说白了,这些宰执大臣,并没有亲耳听到赵恒临死前的嘱咐。
所以,刘娥的转述到底是真是假,有几分真几分假,势必要稍稍打个问号。
但赵祯在场,就不一样了。
他身为太子,理应是继位之君,最大作为既得利益者,又和刘娥一同在殿中见证了一切。
拉上他,实际上就是刘娥在强调自己所传遗制的真实性。
当时王曾等人突然看向他,也是在确认这一点。
只不过,那个时候赵祯的脑子混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想来,却慢慢品出了背后的脉络。
这也是现在赵祯为难之处。
有了先前的那一幕,再看现在,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
一旦赵祯开口顺应刘娥,那么,刘娥便可以故技重施,顺势而为,借嗣君的名义,命一众宰执大臣,将遗制朝着向她有利的方向进行修改呢?
可要说是反对的话……
以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宰执大臣的权力比他之前认为的远远要大的。
别说如今赵祯只是个嗣君,就算他真的成了官家,也并非他说什么,这些宰执大臣就听什么。
现在的局面是,对于刘娥来说,她之所以要借助赵祯的口,是因为刘娥本身就处于强势地位,宰执大臣中有不少是她的人。
所以,她缺的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如果此时赵祯开口顺应的话,那么,丁谓等人便可顺水推舟压制王曾。
当然,并不代表赵祯的话,实质上有什么份量。
因为哪怕他提出反对的意见,大概率和这些宰执大臣自行博弈出的结果没有区别,只会平白得罪刘娥。
赞成刘娥,会让局面变坏,不赞成的话,局面维持原状,但却会惹刘娥不悦,如何选择,着实是让赵祯有些拿捏不定。
“怎么?太子没听到我的话吗?”
刘娥略显不满的声音响起,让赵祯顿时醒过神来。
心中再次短暂的权衡之后,他咬了咬牙,微微躬身,开口道。
“回大娘娘,臣以为,权字不可去,小娘娘也宜尊为皇太妃。”
依宋制,太子在皇后面前,皇帝在太后面前,都应自称为臣。
又因为自幼时起,就是刘娥和杨淑妃一起照顾赵祯,所以,他一般称刘娥为大娘娘,称杨淑妃为小娘娘。
虽然说已经下了决断,但是,话说完了之后,赵祯还是有些紧张,偷偷的打量着刘娥的神色。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面对他这番话,刘娥却并没有生气,而是目光一闪,继续问道。
“为何?”
于是,赵祯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口道。
“爹爹遗制如此,一字不宜擅自更动,否则,必引天下物议……”
说完之后,赵祯便低下了头,心中七上八下的。
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这番话,到底能否切合刘娥的心意。
然而,也正因如此,他没有看到,刘娥听了他的话之后,先是微微一怔。
旋即,她的脸色便变得有些复杂,掺杂着一丝欣慰,也带着些许的无奈。
殿中变得安静下来,让赵祯越发的感到有些不安。
就在他忍不住想抬头悄悄打量一下刘娥的神色的时候,却忽然听到一声叹息。
随后,他便感觉到,一只手落在他的肩膀上。
抬起头才发现,不知何时,刘娥已经从座上站了起来,似笑非笑的看着他,道。
“好一句……一字不宜擅自更动!”
就在丁谓信心满满的催促着王曾赶快下笔的时候,他却没有发现,对面的王曾早已经是眉头紧锁。
略微踌躇了片刻之后,王曾甚至直接搁下了手中的毫笔,抬头道。
“太后临朝,政出房闼,此本国家否运,全因太子幼冲,无可奈何也,书军国事权兼处分足矣,不宜去之。”
话音落下,丁谓的脸色顿时一沉,眼见着就要发难。
见此状况,王曾起身一拜,道。
“丁相公,我等诸臣方才共听圣人宣大行皇帝遗命,言犹在耳,何必再议?”
这一句话,将刘娥搬了出来,倒是让丁谓一时之间有些哑口无言。
随即,一旁的冯拯也道。
“王参政所言有理,丁相公何必执拗?”
冯拯虽是末相,但首相,次相,末相皆是宰相,本就只是排序之间有所差别而已,理论上来说,权力并无差异。
何况,冯拯的资历更老,说话也更有份量。
他开口赞同王曾的意见,其他的宰执大臣也顿时有了底气。
枢密副使张士逊紧跟着便道。
“权字若去,恐引台谏非议,还是写上稳妥一些。”
七人之中有三人都明确表示反对,而且王曾还抬出了皇后。
丁谓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不情不愿的点了点头,道。
“听你们的便是!”
“……情形便是如此,这些都是臣找了侍奉在旁的宫人打听到的。”
延庆殿中,雷允恭的话还在继续。
“……除了因增减权字有所争执外,王参政还说,淑妃娘子并无所出,虽助圣人抚育太子有功,然诸皇子皇女之母尚无所封,独淑妃娘子册为皇太妃,礼尊过甚,故主张此事当缓议之,不必载于遗制之中,不过,丁相公对此表示反对,至臣归时,仍在争执未有结论……”
雷允恭所说的淑妃娘子,指的是杨淑妃。
宋朝的宫城不大,但是,皇帝的后宫当中妃嫔却不少。
单说赵恒的后宫当中,有品级的妃嫔,就有十余人。
因此,除了皇后之外,很少有妃嫔能够独居一宫。
大多都是一宫之中分出不同的殿阁,依品级高低,居不同大小的殿阁。
刘娥是在大中祥符五年被册立为后,在此之前,她受封德妃,和她同居一宫的,便是当时仍只是婉仪的杨淑妃。
说起这位淑妃娘子,本是赵恒潜邸时的妾室,出身倒也算是官宦家族,其叔父官至天武军副指挥使。
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性格柔婉,和刘娥居一宫时,不仅没有因为刘娥的身份而看轻她,反而和刘娥的关系处的很好。
后来,刘娥‘生下’了赵祯,很快被封为皇后。
但是,那个时候,她已经四十岁了,精力不济,再加上要辅助赵恒处理政务。
所以,在征得赵恒的同意后,刘娥便继续让杨淑妃和她同居一宫,一起照顾赵祯这个小皇子,直到现在。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杨淑妃算是赵祯的养母。
只是,她自己的确没有诞下过一儿半女,这也是那句‘淑妃娘子礼尊过甚’的原因。
虽然说,赵祯是赵恒唯一的继承人,但是,在赵祯出生之前,赵恒曾有五位皇子,在他之后,还有两位皇女。
只可惜,这些皇嗣无论男女,全都幼年而夭。
唯一顺利长大的,就只有赵祯。
可问题就在于,这些皇子皇女虽然早夭,不代表不存在。
按道理来说,若要晋封,这些妃嫔的确应该排在杨淑妃之前,不过……
赵祯正在想着,耳边却忽然传来一道声音。
抬起头一看,却见不知何时,刘娥已经转过头来。
清淡的目光落下,却莫名的让赵祯感到一股压力扑面而来。
“这件事,太子怎么看?”
实话实说,赵祯此刻的心情有些紧张。
虽然说如今他已经基本接受了现状,也慢慢梳理出了一些想法。
但是,毕竟刚刚的一切,他都是被人推着往前走的。
现如今,刘娥突然之间问他的想法,倒让他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不过,很快赵祯便冷静下来。
他的前世虽然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原身之前的记忆还在。
相对于脑子里那些庞大到稍一回想就感到头痛的仁宗记忆而言,原身的这些记忆回想起来,倒是并不困难。
有了这个打底,赵祯勉强开始分析眼前面临的局面……
刚刚雷允恭说了两件事,一件是要不要去掉权字,另一件是要不要尊淑妃为皇太妃。
这是如今,正在殿庐拟制的宰辅大臣们争论的关键。
先说第一个问题,现在的宰执大臣当中,丁谓是刘娥一手提拔上来的人。
所以,他想要去掉权字,毋庸置疑,是为了扩大刘娥秉政的权力。
王曾带头反对,其目的也不是反对丁谓,而是要限制刘娥之后的权力。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站在刘娥的立场上,她应该是支持丁谓,而反对王曾的。
然后再说第二个问题,王曾反对将杨淑妃尊为皇太妃,本质上和权字争论一样,是因为在已经有一个太后干政的情况下,不希望再冒出来一个太妃继续干政。
丁谓反对,一方面是因为王曾之前反对他而报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娥和杨淑妃关系素来很好。
他这么做,是在顺着刘娥的意。
就此而言的话,这件事情上,刘娥应该还是支持丁谓,而反对王曾的……
确定了刘娥的态度,那么接下来,就是赵祯自己,该如何表态的问题。
原本这不算什么难事,所谓人的名树的影。
赵祯既然知道历史上刘娥的手腕,那么,顺着她的话风说,才是明智的选择。
而且,虽然穿越(姑且算是)的这段时间不长,可发生的事情,已经足够颠覆他的很多观念了。
之前他一直听到的说法是,宋朝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时代。
但是真的身临其境后,赵祯的感觉却恰恰相反。
且不说刘娥的作为,单说外头那些宰执大臣。
他们在已经听到了赵恒遗命的情况下,仍然在拟诏的时候,堂而皇之的讨论和修改其中的关键细节。
丁谓和王曾关于权字以及皇太妃的争执,虽然立场不同,可共同点却只有一个。
那就是,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作为宰执大臣,他们是有权力对遗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修正的。
在赵祯对古代的认知当中,这种行为已经可以被称之为矫诏,是够得上被拉出去一刀砍了的程度的。
然而,事实却是,不管是这些宰执大臣自己,还是听到这个消息的刘娥,都并没有大惊小怪。
好似这真的是一件无比正常的事情一样。
这和赵祯一直以为的,唐宋皇帝至高无上的概念简直完全不同。
说回到眼下,如今的赵祯虽然是太子,但是因为他年纪尚幼,所以压根没有自己的班底。
自从两年前赵恒病重后,朝政几乎全被刘娥掌控。
宰执大臣当中,有大半都是她的亲信,剩下的也都是些中立之人。
这一次王曾之所以据理力争,并非是在替赵祯争取,更多的只怕是出于宰执的职责,为朝廷考虑。
对方手段过人,自己权力不够,又无人可用的情况下,违逆刘娥的意思,显然不是什么聪明的举动。
但是……
就在赵祯打算开口顺着刘娥的时候,他的脑中,却突然闪过了之前在殿外时的一幕。
当时,刘娥带着他,对一众宰执大臣宣制,原本赵祯没觉得有什么不对劲。
但是,听了刚刚雷允恭对外间争执的描述,他却隐隐有了明悟。
刘娥之所以要亲自带着他一同出殿宣制,听制之后,王曾等人又突然看向他,短暂犹豫之后,才俯首领命,这并非是毫无来由的。
说白了,这些宰执大臣,并没有亲耳听到赵恒临死前的嘱咐。
所以,刘娥的转述到底是真是假,有几分真几分假,势必要稍稍打个问号。
但赵祯在场,就不一样了。
他身为太子,理应是继位之君,最大作为既得利益者,又和刘娥一同在殿中见证了一切。
拉上他,实际上就是刘娥在强调自己所传遗制的真实性。
当时王曾等人突然看向他,也是在确认这一点。
只不过,那个时候赵祯的脑子混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现在想来,却慢慢品出了背后的脉络。
这也是现在赵祯为难之处。
有了先前的那一幕,再看现在,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可能。
一旦赵祯开口顺应刘娥,那么,刘娥便可以故技重施,顺势而为,借嗣君的名义,命一众宰执大臣,将遗制朝着向她有利的方向进行修改呢?
可要说是反对的话……
以现在掌握的信息来看,宰执大臣的权力比他之前认为的远远要大的。
别说如今赵祯只是个嗣君,就算他真的成了官家,也并非他说什么,这些宰执大臣就听什么。
现在的局面是,对于刘娥来说,她之所以要借助赵祯的口,是因为刘娥本身就处于强势地位,宰执大臣中有不少是她的人。
所以,她缺的是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如果此时赵祯开口顺应的话,那么,丁谓等人便可顺水推舟压制王曾。
当然,并不代表赵祯的话,实质上有什么份量。
因为哪怕他提出反对的意见,大概率和这些宰执大臣自行博弈出的结果没有区别,只会平白得罪刘娥。
赞成刘娥,会让局面变坏,不赞成的话,局面维持原状,但却会惹刘娥不悦,如何选择,着实是让赵祯有些拿捏不定。
“怎么?太子没听到我的话吗?”
刘娥略显不满的声音响起,让赵祯顿时醒过神来。
心中再次短暂的权衡之后,他咬了咬牙,微微躬身,开口道。
“回大娘娘,臣以为,权字不可去,小娘娘也宜尊为皇太妃。”
依宋制,太子在皇后面前,皇帝在太后面前,都应自称为臣。
又因为自幼时起,就是刘娥和杨淑妃一起照顾赵祯,所以,他一般称刘娥为大娘娘,称杨淑妃为小娘娘。
虽然说已经下了决断,但是,话说完了之后,赵祯还是有些紧张,偷偷的打量着刘娥的神色。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面对他这番话,刘娥却并没有生气,而是目光一闪,继续问道。
“为何?”
于是,赵祯深深吸了一口气,开口道。
“爹爹遗制如此,一字不宜擅自更动,否则,必引天下物议……”
说完之后,赵祯便低下了头,心中七上八下的。
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这番话,到底能否切合刘娥的心意。
然而,也正因如此,他没有看到,刘娥听了他的话之后,先是微微一怔。
旋即,她的脸色便变得有些复杂,掺杂着一丝欣慰,也带着些许的无奈。
殿中变得安静下来,让赵祯越发的感到有些不安。
就在他忍不住想抬头悄悄打量一下刘娥的神色的时候,却忽然听到一声叹息。
随后,他便感觉到,一只手落在他的肩膀上。
抬起头才发现,不知何时,刘娥已经从座上站了起来,似笑非笑的看着他,道。
“好一句……一字不宜擅自更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