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微服扬州
推荐阅读:风起龙城、第九特区、英雄联盟:我的时代、问道章、创业吧学霸大人、未来天王、神级猎杀者、无尽破碎、贩妖记、贩妖记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全球殖民最新章节!
杨廷鉴的任职文书,出奇的顺利,大多数想着那些无主之地的官员,巴不得杨廷鉴立即滚蛋,所以崇祯在早朝上一说起此事,所有大臣纷纷表示赞同。
对于杨廷鉴的任命,说不上的升职,也说不上是贬滴,毕竟扬州知府都是从四品的实官,但是杨廷鉴也远离了朝堂,成为储相的机会也就更加渺茫了,这就要看当事人的追求是什么了。
反正杨廷鉴对自己职位那是非常的满意,复社的另外两个魁首张溥和吴伟业就非常替杨廷鉴惋惜,两人也到龙门客栈来劝过杨廷鉴,让他继续留在京师,留在翰林院熬资历。
杨廷鉴好言谢绝了两个兄弟的好意,收拾妥当后就启程。其间还有还有一个人来投奔杨廷鉴,那就是和杨廷鉴同科的黄素朗,黄素朗这人特别正直,敢于言事,其实这也是一种才能,杨廷鉴就把黄素朗安排到了军法处。
杨廷鉴可不是单身赴任,而是带着虎贲军和大量的物质,四轮马车肯定不够,好在通州就是大运河的边上,直接用船运输就是了。
虎贲军需要搬迁全部由总管粱财负责,武器四轮马车作坊肯定要搬迁●,,怀柔铁矿肯定无法搬迁,今后怀柔铁矿的出产,也主要是用来销售,如果运到扬州,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虎贲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而杨廷鉴则带几个亲卫乔装打扮,率先向扬州出发。
……
“公子,前面就是扬州城了。”
“不错,这扬州到底是天下繁华之地,这川流不息的客商实在太多了。”
杨廷鉴一身士子打扮,带着四个五大三粗的汉子风尘仆仆都来到了繁花似锦的扬州城。北方哀鸿遍地。然而扬州城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依旧纸醉金迷。
“大人,咱们是先去见老太爷呢?还是找个客栈暂时住下来?”
杨廷鉴的父母就在扬州,这次杨廷鉴做了扬州知府,就必须履行对崇祯皇帝的承诺,把自己的父母送到京师去奉养。好在金镶玉还在京师,可以早晚服侍二老,再说杨廷鉴还有一个待字闺中的妹妹杨廷美,今年刚好十四岁,两位老人到不缺天伦之乐。
“恭喜发财,咱们先去大东门关老街,去那里找客栈住下吧!”
恭喜发财就是杨廷鉴带的四名亲卫,他们分别叫恭顺、喜来、发达、财运,连起来刚好叫恭喜发财。
“公子。咱们为什么要去大东门找客栈啊!不如就近找一家好了。”
“你知道个屁,大东门紧靠运河,大多数的盐商都聚集在大东门一带,你忘记本公子这次微服私访的目的了吗?”
“卑职……哦……小的明白了。”
杨廷鉴随即带着恭贺新禧在扬州大东门一带找了一间客栈居住,这大东门的一带全是盐商的铺子,而且都很大,有山西和陕西的盐商,也有徽商。
这家客栈叫“客来居”。这里地处大运河,又是繁华地段。所以在此歇脚的全部是商贾之人。杨廷鉴在安顿好后,就来到“客来居”的大堂吃饭。
整个大厅全是南来北往的客人在用餐,杨廷鉴带着恭喜发财找了一张桌子后,就随便叫了几个菜,而与杨廷鉴邻座的几位商人,听口音好像是山西。
这几个商人一边吃饭一边交谈着:
“你们知道吗?山上的晋商和徽商两家又搞起来了。”
“此话怎么讲?”
“兄台。你这可就寡陋寡闻了啊!晋商想在扬州落籍,而徽商却是竭力反对,前任知府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怪了,这晋商在从大明开国起,就在扬州城经营了。这几百年下来,也是算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了吧!晋商把户籍落在扬州也是情理之中的啊!”
“兄弟,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晋商想落籍扬州,是想让自己的子弟可以在官学里面读书,同时科举考试也要在扬州考了,你想想扬州本来是人文荟萃的地方,科举的名额向来万分紧张,这晋商想抢占徽商的科举名额,徽商怎么可能让晋商如愿。”
“原来是这样,可现在扬州知府出缺,也不知道这两家又会搞出什么幺蛾子了来。”
“不外乎是比两家钱多吧!或者是看哪家的背景更深厚。”
杨廷鉴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交谈,这晋商和徽商的户籍之争,说来话就长了。
明太祖朱元璋率义军推翻元朝后,败走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仍对中原虎视眈眈,伺机反扑,西北一带少数民族离心倾向也不断增长。新兴的明帝国不得不把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花在西北边防建设上,沿长城设九个边镇以拱卫关中,保护京师,其中固原、宁夏、延绥、甘肃四镇便在陕西境内。
后又设“三边总督”驻节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角地带中心),统率军队20余万,战马10余万匹,负责东起延绥皇甫川(陕西榆林以北)、西至嘉峪关、西南至洮岷(今甘肃南部)绵延数千里的边防区。
但边地苦寒,人烟稀少,数量庞大的边防军每年耗粮以万千石计,需布数十万匹,自内地调运费时费力,民多怨言,政府财政也不堪重负。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采纳谋臣建议,实施“食盐开中”新政,将实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盐专卖制度网开一面,允许民间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换取食盐经销的许可证“盐引”,大约30斤粮食可换一份“盐引”,而且是当时质量最好、最能赚钱的淮盐引。
朝廷“国退民进”,让利于民,“淮盐价贵,商多趋之”,边防军需难题一举解决,而坐享地利的陕西商人,得益最多,自此冒起。原来陕西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自古为中国粮食主产区。
如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陕西官仓存粮近1100万石(明代一石约为90多公斤),足够支付驻防官军俸粮三年,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全国260个府中,按税粮多寡排名,西安府仅次于号称粮仓的松江府(今上海市一带),位列第四。如此看来,输粮换引的“食盐开中法”,等于是为陕西商人量身定做的倾斜政策了,一时间,关中产粮区的农民们掀起了进城经商、卖粮贩盐的热潮。
……(未完待续。。)
杨廷鉴的任职文书,出奇的顺利,大多数想着那些无主之地的官员,巴不得杨廷鉴立即滚蛋,所以崇祯在早朝上一说起此事,所有大臣纷纷表示赞同。
对于杨廷鉴的任命,说不上的升职,也说不上是贬滴,毕竟扬州知府都是从四品的实官,但是杨廷鉴也远离了朝堂,成为储相的机会也就更加渺茫了,这就要看当事人的追求是什么了。
反正杨廷鉴对自己职位那是非常的满意,复社的另外两个魁首张溥和吴伟业就非常替杨廷鉴惋惜,两人也到龙门客栈来劝过杨廷鉴,让他继续留在京师,留在翰林院熬资历。
杨廷鉴好言谢绝了两个兄弟的好意,收拾妥当后就启程。其间还有还有一个人来投奔杨廷鉴,那就是和杨廷鉴同科的黄素朗,黄素朗这人特别正直,敢于言事,其实这也是一种才能,杨廷鉴就把黄素朗安排到了军法处。
杨廷鉴可不是单身赴任,而是带着虎贲军和大量的物质,四轮马车肯定不够,好在通州就是大运河的边上,直接用船运输就是了。
虎贲军需要搬迁全部由总管粱财负责,武器四轮马车作坊肯定要搬迁●,,怀柔铁矿肯定无法搬迁,今后怀柔铁矿的出产,也主要是用来销售,如果运到扬州,距离实在是太远了。
虎贲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搬迁,而杨廷鉴则带几个亲卫乔装打扮,率先向扬州出发。
……
“公子,前面就是扬州城了。”
“不错,这扬州到底是天下繁华之地,这川流不息的客商实在太多了。”
杨廷鉴一身士子打扮,带着四个五大三粗的汉子风尘仆仆都来到了繁花似锦的扬州城。北方哀鸿遍地。然而扬州城却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依旧纸醉金迷。
“大人,咱们是先去见老太爷呢?还是找个客栈暂时住下来?”
杨廷鉴的父母就在扬州,这次杨廷鉴做了扬州知府,就必须履行对崇祯皇帝的承诺,把自己的父母送到京师去奉养。好在金镶玉还在京师,可以早晚服侍二老,再说杨廷鉴还有一个待字闺中的妹妹杨廷美,今年刚好十四岁,两位老人到不缺天伦之乐。
“恭喜发财,咱们先去大东门关老街,去那里找客栈住下吧!”
恭喜发财就是杨廷鉴带的四名亲卫,他们分别叫恭顺、喜来、发达、财运,连起来刚好叫恭喜发财。
“公子。咱们为什么要去大东门找客栈啊!不如就近找一家好了。”
“你知道个屁,大东门紧靠运河,大多数的盐商都聚集在大东门一带,你忘记本公子这次微服私访的目的了吗?”
“卑职……哦……小的明白了。”
杨廷鉴随即带着恭贺新禧在扬州大东门一带找了一间客栈居住,这大东门的一带全是盐商的铺子,而且都很大,有山西和陕西的盐商,也有徽商。
这家客栈叫“客来居”。这里地处大运河,又是繁华地段。所以在此歇脚的全部是商贾之人。杨廷鉴在安顿好后,就来到“客来居”的大堂吃饭。
整个大厅全是南来北往的客人在用餐,杨廷鉴带着恭喜发财找了一张桌子后,就随便叫了几个菜,而与杨廷鉴邻座的几位商人,听口音好像是山西。
这几个商人一边吃饭一边交谈着:
“你们知道吗?山上的晋商和徽商两家又搞起来了。”
“此话怎么讲?”
“兄台。你这可就寡陋寡闻了啊!晋商想在扬州落籍,而徽商却是竭力反对,前任知府对此也是束手无策。”
“怪了,这晋商在从大明开国起,就在扬州城经营了。这几百年下来,也是算是地地道道的扬州人了吧!晋商把户籍落在扬州也是情理之中的啊!”
“兄弟,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晋商想落籍扬州,是想让自己的子弟可以在官学里面读书,同时科举考试也要在扬州考了,你想想扬州本来是人文荟萃的地方,科举的名额向来万分紧张,这晋商想抢占徽商的科举名额,徽商怎么可能让晋商如愿。”
“原来是这样,可现在扬州知府出缺,也不知道这两家又会搞出什么幺蛾子了来。”
“不外乎是比两家钱多吧!或者是看哪家的背景更深厚。”
杨廷鉴一边吃饭,一边听他们交谈,这晋商和徽商的户籍之争,说来话就长了。
明太祖朱元璋率义军推翻元朝后,败走漠北的蒙古残余势力仍对中原虎视眈眈,伺机反扑,西北一带少数民族离心倾向也不断增长。新兴的明帝国不得不把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花在西北边防建设上,沿长城设九个边镇以拱卫关中,保护京师,其中固原、宁夏、延绥、甘肃四镇便在陕西境内。
后又设“三边总督”驻节固原(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处西安、兰州、银川三角地带中心),统率军队20余万,战马10余万匹,负责东起延绥皇甫川(陕西榆林以北)、西至嘉峪关、西南至洮岷(今甘肃南部)绵延数千里的边防区。
但边地苦寒,人烟稀少,数量庞大的边防军每年耗粮以万千石计,需布数十万匹,自内地调运费时费力,民多怨言,政府财政也不堪重负。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采纳谋臣建议,实施“食盐开中”新政,将实施千年之久的政府食盐专卖制度网开一面,允许民间商人向边关输送粮食换取食盐经销的许可证“盐引”,大约30斤粮食可换一份“盐引”,而且是当时质量最好、最能赚钱的淮盐引。
朝廷“国退民进”,让利于民,“淮盐价贵,商多趋之”,边防军需难题一举解决,而坐享地利的陕西商人,得益最多,自此冒起。原来陕西八百里秦川,沃野千里,自古为中国粮食主产区。
如明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陕西官仓存粮近1100万石(明代一石约为90多公斤),足够支付驻防官军俸粮三年,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全国260个府中,按税粮多寡排名,西安府仅次于号称粮仓的松江府(今上海市一带),位列第四。如此看来,输粮换引的“食盐开中法”,等于是为陕西商人量身定做的倾斜政策了,一时间,关中产粮区的农民们掀起了进城经商、卖粮贩盐的热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