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弃职赴考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重生北魏末年最新章节!
阳春三月,万物光辉,广州刺史高敖曹却心烦意乱。
作为少数几个镇守腹地的大将,终日饮酒打猎的他,将政务抛给幕僚处理,原本好不快活。
但这样的舒适日子到今天戛然而止,自己在政事上最为倚重的年轻人居然提出要去参加科举。
“彦通代掌一州之政,位尊权重日后我自会举贤于中央,又何须赴那劳什子科举,与人争夺。”
高敖曹还想再劝,但眼前的年轻人却坚持道:
“大将军开科举,广求天下贤才,何以言无用,赡去意已决,还请府主恩许。”
年轻人名叫崔赡,字彦通,他知道高敖曹是个直脾气,不能拐弯抹角,因此径直与他摆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年头,想要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幕僚不容易。
至少高敖曹是这么觉得的,自打高澄从他手中要走了陈元康,高昂幕府主薄多有更迭,直至后来找到了时年15岁的崔赡,才算是弥补了陈元康的缺失。
崔赡出身清河崔氏,求学于名儒颍川人荀济,就是那个伙同元善见谋大事,面对高澄责问,高呼‘奉诏诛高澄,何意反!’最终在东市被BBQ的老儒士。
崔赡虽年少,但才学为世人所称道,前中书监李神俊就曾与高澄主薄邢邵赞叹说:
‘昨见崔甗儿,便为后生第一。’
只不过等高澄听说后,崔赡已经被高敖曹抢先一步,征入幕府。
小高王到底还是要点脸,没有再去喊一声三叔祖将人要过来。
但崔赡却像一个急嫁的小媳妇,自己请辞,非要赶赴科考。
崔赡的坚持不是没有缘由,他主持广州政事,能够从一份份来自中央关于科举的文件中,读懂高澄对科举的重视。
继续在高敖曹府中做一主薄,日后确实自有富贵,凭他的年纪与能力,一州刺史甚至入职中枢不在话下。
但偏偏中央颁布了一条政令:太昌八年京试后,以白身获得官位者,及地方僚属,非进士不能入职中枢。
逼得崔赡不得不放弃即将到手的前程。
无心政事,只知道喝酒打猎的高敖曹又怎会知道这样一条规定。
“既如此,彦通何不就在广州参考?”
高敖曹没有强留崔赡,却还是疑惑道。
崔赡不由苦笑,自己这位恩主在行政上还真是‘无为而治’,他不得不解释道:
“大将军有令,科考需返原籍。”
高敖曹恍然,赠予崔赡许多财物,答谢他这几年的辅左,康慨放行。
可关上门,高敖曹却埋怨起了高澄在洛阳胡搞瞎搞,弄什么科举制,把气发泄一通后,又唤来一名幕僚要他写信代自己向高澄诉苦,索要人才。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崔赡入职中枢官居宰辅的抱负,更多人还是愿意留在高昂幕府,受他举荐为官,而不是与人争抢科举这条独木桥。
只是这样的人,也别指望有太大的才干。
察举制虽废,但出于特殊原因,府主举荐幕僚的惯例得以留存。
崔赡乘坐马车正在归乡途中,无论如何都能赶上河北定州清河郡那一场县试,至于赶路耽搁了温习这种事……县试而已,崔赡想的不只是通过县试,他的目标更在明年三月的京试经典科。
科举五科,以经典最贵,与崔赡一般,准备投身经典科的,还有北海剧县人(山东寿光)王晞。
王晞字叔朗,是前秦丞相王勐之后,亡父王云与其母崔氏共生育九子,各个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世人称为王氏九龙。
27岁的王晞至今仍是白身,他并非没有晋身的途径,实际上,早在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二哥王晖出使南梁的时候就为17岁的王晞求了官身。
只不过王晞为了在家奉养老母,拒而不受。
如今崔氏亡故,王晞也终于有了谋事的打算。
王晞眼前有一条坦途,可以走高澄主薄邢邵的路子,没错,又是他。
地方僚左与白身,非进士不能入职中枢,特意点名地方僚属,自然就不包含晋阳与洛阳两个中央,即高欢、高澄父子俩的幕僚。
邢邵与王氏兄弟的关系还要从王晞长兄王昕说起。
13年前,六镇在河北发动第二次起义,邢邵与王昕同在光州东来郡(山东来州)避祸。
邢邵堂兄,幽州主薄邢杲在青州聚众起义。
东来郡兵得到消息便要捉拿邢邵,是肥胖的王昕蔽伏在邢邵身上,高呼‘欲执邢子才,当先杀我’,才将邢邵救下。
王昕与二弟王晖入朝为官后,邢邵还在隐居,故而将诸弟托由邢邵照顾。
诸弟之中,邢邵最喜王晞的才华,受招至高澄幕府后,知其立志奉养老母,未曾向高澄举荐。
其实,高澄也无需由他来向自己举荐王晞。
乾明之变主要策划者,首功之臣,六弟高演第一心腹,这样的人高澄都能忘记,那也白啃了那么多年史书。
邢邵升任主薄后,第一件事就是向高澄举荐在京任官的王昕、王晖兄弟俩。
高澄召见过,对两人的才能很是欣赏,升王昕为秘书监,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
升王晖为中书舍人,任职中书省,为高澄代笔起草诏令。
小高王肚里有多少钱墨水,自己心里清楚,没过正经古文教育但他能做到文理通顺已经实属不易。
政令要写得文采飞扬,那真是难为了他高某人。
两位兄长得用于高澄,又有邢邵任职主薄,王晞却没有选择求职于高澄幕府。
如今大将军府人才济济,要想熬出头,还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年。
王晞又不是高澄肚子里的蛔虫,哪能知道王家九子中,他最看重的就是日后谋划乾明之变的自己。
两位兄长奔母丧的时候,王晞与他们有过交流,希望能够借科举一鸣惊人,他有这样的自信。
崔赡久在地方,也能从一条条文书指示中明白高澄对科举的重视,更何况是身处中央的王昕与王晖。
两人对王晞的想法很是认同,说到底,高澄改革官制,选官任官首重才能,但到了他自己的幕府,却又讲究起了先来后到。
其中原因自然是朝廷官员的任免是公事,自己幕僚的提拔却是私情。
小高王对幕府进出严格,哪怕当初在河北索括隐户,与士族门阀利益交换,收了一大批人,也是各大家族最杰出的子弟,谁会把这么一个机会,交给一个蠢物,那可是用隐户换来的。
在幕僚各有才能的同时,高澄按资历升迁,怕的就是冷了旧人之心,因此以王峻的才能,起家也只是一个参大将军军事的卑职。
除非是从晋阳幕府空降,如崔暹、张亮、王士良,否则注定是要在幕府里慢慢熬。
就连范阳卢氏嫡系子弟卢询祖,在高澄巡视河北之前,也只是一名普通僚左。
与卢询祖同一时期进入高澄幕府的魏收,就是耐不住寂寞,在孙搴死后,受司马子如推荐,迅速改换门庭,任职高欢幕府。
只能凡事具有两面性,高澄在幕府升迁上,不愿冷了旧人之心,却也让新人难以出头,只能说有利有弊吧。
至少,在幕僚们的才学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对高澄来说,利大于弊。
但他也吸取这一教训,加快了中高级幕僚转任朝官的速度,为庞大的大将军府底层僚左,腾出上升空间。
崔氏亡故后,王晞在家埋头苦读,准备科举,势要在经典科一拔头魁。
值得一提的还是长兄王昕,原本肥胖的他,却因悲伤过度,以致终身赢瘠,瘦得都快没个人模样了。
当王昕返回为洛阳后,面见高澄时,身型的明显变化也让高澄感到惊诧。
仔细想想自己曾经学习异父异母亲兄弟萧纶的一些作为,高澄不由感到汗颜。
崔赡与王晞作为两类人的代表,即在地方担任僚左,却弃职参考,以及士族白身子弟,放弃僚左途径,参加科举。
这两类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士族白身子弟,他们大部分报考经典科,这既有经典科最为显贵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许多人所学就是治经典。
这一科,贫寒学子最难冒头,反倒是刑名、算术、农事、工事四科,或许还有机会。
但科举初期士族子弟凭借对知识的垄断,占据录取考生的绝大部分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除非高澄亲自下场,在录取时有失公平,才有可能改变这一现象。
但这注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熟稔律法的宋钦道已经被从封述的着法队伍中抽离出来,高澄没有赐予官爵打的就是让他参与科举的主意。
因科举要返回原籍,临行前,高澄亲自考较过一番,再与封述等法学大家深入交流后,宋钦道对律法的认知果然大有增益。
高澄授意宋钦道走科考道路,参与刑名科考试,并非临时起意,迫于世俗偏见,高澄必须突出经典科的地位。
但他也希望在刑名、算术、农事、工事四科中,树立典型、榜样,勿使这四科被世人所轻。
阳春三月,万物光辉,广州刺史高敖曹却心烦意乱。
作为少数几个镇守腹地的大将,终日饮酒打猎的他,将政务抛给幕僚处理,原本好不快活。
但这样的舒适日子到今天戛然而止,自己在政事上最为倚重的年轻人居然提出要去参加科举。
“彦通代掌一州之政,位尊权重日后我自会举贤于中央,又何须赴那劳什子科举,与人争夺。”
高敖曹还想再劝,但眼前的年轻人却坚持道:
“大将军开科举,广求天下贤才,何以言无用,赡去意已决,还请府主恩许。”
年轻人名叫崔赡,字彦通,他知道高敖曹是个直脾气,不能拐弯抹角,因此径直与他摆明了自己的态度。
这年头,想要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幕僚不容易。
至少高敖曹是这么觉得的,自打高澄从他手中要走了陈元康,高昂幕府主薄多有更迭,直至后来找到了时年15岁的崔赡,才算是弥补了陈元康的缺失。
崔赡出身清河崔氏,求学于名儒颍川人荀济,就是那个伙同元善见谋大事,面对高澄责问,高呼‘奉诏诛高澄,何意反!’最终在东市被BBQ的老儒士。
崔赡虽年少,但才学为世人所称道,前中书监李神俊就曾与高澄主薄邢邵赞叹说:
‘昨见崔甗儿,便为后生第一。’
只不过等高澄听说后,崔赡已经被高敖曹抢先一步,征入幕府。
小高王到底还是要点脸,没有再去喊一声三叔祖将人要过来。
但崔赡却像一个急嫁的小媳妇,自己请辞,非要赶赴科考。
崔赡的坚持不是没有缘由,他主持广州政事,能够从一份份来自中央关于科举的文件中,读懂高澄对科举的重视。
继续在高敖曹府中做一主薄,日后确实自有富贵,凭他的年纪与能力,一州刺史甚至入职中枢不在话下。
但偏偏中央颁布了一条政令:太昌八年京试后,以白身获得官位者,及地方僚属,非进士不能入职中枢。
逼得崔赡不得不放弃即将到手的前程。
无心政事,只知道喝酒打猎的高敖曹又怎会知道这样一条规定。
“既如此,彦通何不就在广州参考?”
高敖曹没有强留崔赡,却还是疑惑道。
崔赡不由苦笑,自己这位恩主在行政上还真是‘无为而治’,他不得不解释道:
“大将军有令,科考需返原籍。”
高敖曹恍然,赠予崔赡许多财物,答谢他这几年的辅左,康慨放行。
可关上门,高敖曹却埋怨起了高澄在洛阳胡搞瞎搞,弄什么科举制,把气发泄一通后,又唤来一名幕僚要他写信代自己向高澄诉苦,索要人才。
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崔赡入职中枢官居宰辅的抱负,更多人还是愿意留在高昂幕府,受他举荐为官,而不是与人争抢科举这条独木桥。
只是这样的人,也别指望有太大的才干。
察举制虽废,但出于特殊原因,府主举荐幕僚的惯例得以留存。
崔赡乘坐马车正在归乡途中,无论如何都能赶上河北定州清河郡那一场县试,至于赶路耽搁了温习这种事……县试而已,崔赡想的不只是通过县试,他的目标更在明年三月的京试经典科。
科举五科,以经典最贵,与崔赡一般,准备投身经典科的,还有北海剧县人(山东寿光)王晞。
王晞字叔朗,是前秦丞相王勐之后,亡父王云与其母崔氏共生育九子,各个风雅潇洒,才华横溢,世人称为王氏九龙。
27岁的王晞至今仍是白身,他并非没有晋身的途径,实际上,早在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年),二哥王晖出使南梁的时候就为17岁的王晞求了官身。
只不过王晞为了在家奉养老母,拒而不受。
如今崔氏亡故,王晞也终于有了谋事的打算。
王晞眼前有一条坦途,可以走高澄主薄邢邵的路子,没错,又是他。
地方僚左与白身,非进士不能入职中枢,特意点名地方僚属,自然就不包含晋阳与洛阳两个中央,即高欢、高澄父子俩的幕僚。
邢邵与王氏兄弟的关系还要从王晞长兄王昕说起。
13年前,六镇在河北发动第二次起义,邢邵与王昕同在光州东来郡(山东来州)避祸。
邢邵堂兄,幽州主薄邢杲在青州聚众起义。
东来郡兵得到消息便要捉拿邢邵,是肥胖的王昕蔽伏在邢邵身上,高呼‘欲执邢子才,当先杀我’,才将邢邵救下。
王昕与二弟王晖入朝为官后,邢邵还在隐居,故而将诸弟托由邢邵照顾。
诸弟之中,邢邵最喜王晞的才华,受招至高澄幕府后,知其立志奉养老母,未曾向高澄举荐。
其实,高澄也无需由他来向自己举荐王晞。
乾明之变主要策划者,首功之臣,六弟高演第一心腹,这样的人高澄都能忘记,那也白啃了那么多年史书。
邢邵升任主薄后,第一件事就是向高澄举荐在京任官的王昕、王晖兄弟俩。
高澄召见过,对两人的才能很是欣赏,升王昕为秘书监,专掌国家藏书与编校工作。
升王晖为中书舍人,任职中书省,为高澄代笔起草诏令。
小高王肚里有多少钱墨水,自己心里清楚,没过正经古文教育但他能做到文理通顺已经实属不易。
政令要写得文采飞扬,那真是难为了他高某人。
两位兄长得用于高澄,又有邢邵任职主薄,王晞却没有选择求职于高澄幕府。
如今大将军府人才济济,要想熬出头,还不知道要等到哪一年。
王晞又不是高澄肚子里的蛔虫,哪能知道王家九子中,他最看重的就是日后谋划乾明之变的自己。
两位兄长奔母丧的时候,王晞与他们有过交流,希望能够借科举一鸣惊人,他有这样的自信。
崔赡久在地方,也能从一条条文书指示中明白高澄对科举的重视,更何况是身处中央的王昕与王晖。
两人对王晞的想法很是认同,说到底,高澄改革官制,选官任官首重才能,但到了他自己的幕府,却又讲究起了先来后到。
其中原因自然是朝廷官员的任免是公事,自己幕僚的提拔却是私情。
小高王对幕府进出严格,哪怕当初在河北索括隐户,与士族门阀利益交换,收了一大批人,也是各大家族最杰出的子弟,谁会把这么一个机会,交给一个蠢物,那可是用隐户换来的。
在幕僚各有才能的同时,高澄按资历升迁,怕的就是冷了旧人之心,因此以王峻的才能,起家也只是一个参大将军军事的卑职。
除非是从晋阳幕府空降,如崔暹、张亮、王士良,否则注定是要在幕府里慢慢熬。
就连范阳卢氏嫡系子弟卢询祖,在高澄巡视河北之前,也只是一名普通僚左。
与卢询祖同一时期进入高澄幕府的魏收,就是耐不住寂寞,在孙搴死后,受司马子如推荐,迅速改换门庭,任职高欢幕府。
只能凡事具有两面性,高澄在幕府升迁上,不愿冷了旧人之心,却也让新人难以出头,只能说有利有弊吧。
至少,在幕僚们的才学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对高澄来说,利大于弊。
但他也吸取这一教训,加快了中高级幕僚转任朝官的速度,为庞大的大将军府底层僚左,腾出上升空间。
崔氏亡故后,王晞在家埋头苦读,准备科举,势要在经典科一拔头魁。
值得一提的还是长兄王昕,原本肥胖的他,却因悲伤过度,以致终身赢瘠,瘦得都快没个人模样了。
当王昕返回为洛阳后,面见高澄时,身型的明显变化也让高澄感到惊诧。
仔细想想自己曾经学习异父异母亲兄弟萧纶的一些作为,高澄不由感到汗颜。
崔赡与王晞作为两类人的代表,即在地方担任僚左,却弃职参考,以及士族白身子弟,放弃僚左途径,参加科举。
这两类人并不在少数,尤其是士族白身子弟,他们大部分报考经典科,这既有经典科最为显贵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们许多人所学就是治经典。
这一科,贫寒学子最难冒头,反倒是刑名、算术、农事、工事四科,或许还有机会。
但科举初期士族子弟凭借对知识的垄断,占据录取考生的绝大部分是无可避免的事情。
除非高澄亲自下场,在录取时有失公平,才有可能改变这一现象。
但这注定是不可能的事情。
熟稔律法的宋钦道已经被从封述的着法队伍中抽离出来,高澄没有赐予官爵打的就是让他参与科举的主意。
因科举要返回原籍,临行前,高澄亲自考较过一番,再与封述等法学大家深入交流后,宋钦道对律法的认知果然大有增益。
高澄授意宋钦道走科考道路,参与刑名科考试,并非临时起意,迫于世俗偏见,高澄必须突出经典科的地位。
但他也希望在刑名、算术、农事、工事四科中,树立典型、榜样,勿使这四科被世人所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