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一章 州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重生北魏末年最新章节!
厍狄干肚里的墨水比高敖曹、高季式两兄弟还少,他甚至连字都不认得。
在官府张榜公告的政令上署名时,姓名里的‘干’字,总要由下向上成竖画,被时人讥讽为‘穿锥’。
而穿锥一词也从此被代指不学无术。
没有学问是事实,可让一个生长在塞外部落的鲜卑人舞文弄墨识汉字,多少也跟强人所难沾点边。
真要细究起来,这不学无术的指责着实是冤枉了厍狄干。
厍狄干为官清廉,持家节俭,在权贵贪腐享受的大时代背景下,身为高欢妹夫、高澄姨父的厍狄干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同时厍狄干极具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长于军事,短于治理,他从不瞎折腾。
高敖曹全盘放权,自己从不过问政事,这是性情使然,谁也不能指望生性粗豪的他,在走马狩猎之余,还能有心思放在政务上。
但厍狄干不同,他虽然不识文字,可高澄下达的各项政令,他总要亲自一一过问,关注其进展。
某些官员对于高澄所倡导的《施政纲要》仅仅是熟读背诵,厍狄干在为政时却严格遵照其中所记载,鼓励农桑,重视文教、德教,他体恤百姓,从不因个人私欲而滥用民力,故而深得定州士民爱戴。
与另一位姑父尉景在冀州时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
相较于不学无术这个评价,也许不学有术更为贴切。
厍狄干凭栏远眺,目光始终注视着崔赡,由于不识文字,厍狄干在政务上对僚左多有倚重,就连他所奉行的《施政纲要》,也是僚左为他诵读。
因此,厍狄干对有才之士极为喜爱,崔赡小小年纪,却能与高敖曹一众幕僚齐力治理将广州治理得卓有成效,自然受他的青睐。
‘可惜阿惠要求各级考试都要用白纸湖名,否则我定要点他为经典科州试第一。’
厍狄干暗自思量着,不无遗憾地发出一声叹息。
这也是高澄之所以强制要求湖名的原因,厍狄干因为爱才,想要内定崔赡,自是公心大于私心,但必定也会有人因为私情,而做出同样的选择。
所幸如今科举草创,舞弊技术还未发展到在考前与考官约定生僻文字,以作标识。
高澄也只是派遣考前看护试卷的十名亲卫在阅卷过程中全程监督,防止有阅卷之人偷看姓名。
远处,钟楼上报时的铜钟被敲响,钟声悠扬,无需旁人提醒,厍狄干澹澹道:
“开始吧。”
考院外,各自交际的考生们听到钟声后已经安静下来,全都眼巴巴望着院门。
不久,院门缓缓而开,有府吏在州郡兵的簇拥下迈步而出,向众考生宣读考场纪律。
流程与县试一般无二,大家都是过来人,对于州郡兵们在之后的粗鲁搜检也早有心理准备。
为了做官嘛,不寒碜。
崔赡经历了一番略显屈辱的搜查,终于走进考院,他在自己的考座上等了大半个时辰,直至第二声钟响,才有两名服饰与寻常州郡兵不同的壮汉抱了一个箱子,进到经典科考试所在的院落。
这两名壮汉是高澄十名亲卫之二,箱子里也正是这一次经典科的考卷,一人抱箱,一人掌管钥匙,彼此相互监督。
在外派前,高澄特意召集众人,告知他们,若有举报协助舞弊,一经查实,被举报者全家发配辽东、辽西苦寒之地,而举报人也将收获重赏,包括但不限于升职与物质奖励。
同时,高澄为了防止互相包庇,还规定先告无罪。
其中得失,众人自有计较,也正因为如此,分派往关东八十州的八百名亲卫谁也不敢受人财物。
对监督科考公正,更是不敢大意,生怕自己成了同伴升职获赏的垫脚石。
不过高澄也并非不讲情理之人,对于监考的八百亲卫,他许诺回洛后每人赐绢一匹,以作奖赏。
经典科是由厍狄干的长史监考,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亲卫手中接过钥匙,将箱子打开,取出其中的试题由考场中的州郡兵分发。
考官继续在宣读考场纪律,崔赡拿到试卷后,稍作思量,便动笔答题。
经典科虽然考的是儒家经典,但难度远远不能与明朝八股同日而语,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儒学发展到明朝,历代多有名儒注释,考生们对其理解也更深。
为了优中则优,也为了避免题目重复,出题之人不得不费尽心思出些奇招怪招,比如着名的截搭题,就是割裂经书文句,截断牵搭作为试题。
如今的科举,无需这样劳心费力,高澄在经典科州试上只考察生员们对经典的熟记与理解,等到京试时,无论是哪一科,儒学经典、农书、刑法等等各科内容也只会占据小部分比重,更多的还是考察策问。
例如他为明年三月京试准备的策问大题,就是向各科应试学子求策改革。
而聪明人,如崔赡、王晞等,其实都能猜到这一点。
高澄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以求富民强国,又规定京试以策问为主,凡是带点脑子,多少都会往这方面下功夫。
对于这种情况,高澄也能预见,但这也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考生们对有关改革的策论多做准备,答题时便能给出更好的建义。
否则在考场的短时间内,回答策问时,要做到言之有物,合乎情理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真正具有可行性更是少之又少。
当然,这也是因为高澄力主改革,这一科的策问题目才比较好猜。
到了往后,除非发生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否则策问题目很难被押中。
而真正有了这样的大事发生,考生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答卷中积极建言献策,对于国家来说有利无害。
毕竟能走到最后一步,自身才学肯定不会有欠缺的。
当崔赡自信满满的收笔时,时间还有许久,他又审视了一遍,这才将试卷递交给站立在身后的戍卒湖名。
戍卒湖名之后则将试卷转交给在场的两名高澄亲卫,待收集的试卷达到一定数量后,他们再打乱次序,这一过程中,考官不被允许参与其中,甚至考试期间不许走动,就是担心他们牢记某一考生的字迹。
厍狄干肚里的墨水比高敖曹、高季式两兄弟还少,他甚至连字都不认得。
在官府张榜公告的政令上署名时,姓名里的‘干’字,总要由下向上成竖画,被时人讥讽为‘穿锥’。
而穿锥一词也从此被代指不学无术。
没有学问是事实,可让一个生长在塞外部落的鲜卑人舞文弄墨识汉字,多少也跟强人所难沾点边。
真要细究起来,这不学无术的指责着实是冤枉了厍狄干。
厍狄干为官清廉,持家节俭,在权贵贪腐享受的大时代背景下,身为高欢妹夫、高澄姨父的厍狄干显得如此格格不入。
同时厍狄干极具自知之明,知道自己长于军事,短于治理,他从不瞎折腾。
高敖曹全盘放权,自己从不过问政事,这是性情使然,谁也不能指望生性粗豪的他,在走马狩猎之余,还能有心思放在政务上。
但厍狄干不同,他虽然不识文字,可高澄下达的各项政令,他总要亲自一一过问,关注其进展。
某些官员对于高澄所倡导的《施政纲要》仅仅是熟读背诵,厍狄干在为政时却严格遵照其中所记载,鼓励农桑,重视文教、德教,他体恤百姓,从不因个人私欲而滥用民力,故而深得定州士民爱戴。
与另一位姑父尉景在冀州时的作为形成鲜明对比。
相较于不学无术这个评价,也许不学有术更为贴切。
厍狄干凭栏远眺,目光始终注视着崔赡,由于不识文字,厍狄干在政务上对僚左多有倚重,就连他所奉行的《施政纲要》,也是僚左为他诵读。
因此,厍狄干对有才之士极为喜爱,崔赡小小年纪,却能与高敖曹一众幕僚齐力治理将广州治理得卓有成效,自然受他的青睐。
‘可惜阿惠要求各级考试都要用白纸湖名,否则我定要点他为经典科州试第一。’
厍狄干暗自思量着,不无遗憾地发出一声叹息。
这也是高澄之所以强制要求湖名的原因,厍狄干因为爱才,想要内定崔赡,自是公心大于私心,但必定也会有人因为私情,而做出同样的选择。
所幸如今科举草创,舞弊技术还未发展到在考前与考官约定生僻文字,以作标识。
高澄也只是派遣考前看护试卷的十名亲卫在阅卷过程中全程监督,防止有阅卷之人偷看姓名。
远处,钟楼上报时的铜钟被敲响,钟声悠扬,无需旁人提醒,厍狄干澹澹道:
“开始吧。”
考院外,各自交际的考生们听到钟声后已经安静下来,全都眼巴巴望着院门。
不久,院门缓缓而开,有府吏在州郡兵的簇拥下迈步而出,向众考生宣读考场纪律。
流程与县试一般无二,大家都是过来人,对于州郡兵们在之后的粗鲁搜检也早有心理准备。
为了做官嘛,不寒碜。
崔赡经历了一番略显屈辱的搜查,终于走进考院,他在自己的考座上等了大半个时辰,直至第二声钟响,才有两名服饰与寻常州郡兵不同的壮汉抱了一个箱子,进到经典科考试所在的院落。
这两名壮汉是高澄十名亲卫之二,箱子里也正是这一次经典科的考卷,一人抱箱,一人掌管钥匙,彼此相互监督。
在外派前,高澄特意召集众人,告知他们,若有举报协助舞弊,一经查实,被举报者全家发配辽东、辽西苦寒之地,而举报人也将收获重赏,包括但不限于升职与物质奖励。
同时,高澄为了防止互相包庇,还规定先告无罪。
其中得失,众人自有计较,也正因为如此,分派往关东八十州的八百名亲卫谁也不敢受人财物。
对监督科考公正,更是不敢大意,生怕自己成了同伴升职获赏的垫脚石。
不过高澄也并非不讲情理之人,对于监考的八百亲卫,他许诺回洛后每人赐绢一匹,以作奖赏。
经典科是由厍狄干的长史监考,他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亲卫手中接过钥匙,将箱子打开,取出其中的试题由考场中的州郡兵分发。
考官继续在宣读考场纪律,崔赡拿到试卷后,稍作思量,便动笔答题。
经典科虽然考的是儒家经典,但难度远远不能与明朝八股同日而语,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儒学发展到明朝,历代多有名儒注释,考生们对其理解也更深。
为了优中则优,也为了避免题目重复,出题之人不得不费尽心思出些奇招怪招,比如着名的截搭题,就是割裂经书文句,截断牵搭作为试题。
如今的科举,无需这样劳心费力,高澄在经典科州试上只考察生员们对经典的熟记与理解,等到京试时,无论是哪一科,儒学经典、农书、刑法等等各科内容也只会占据小部分比重,更多的还是考察策问。
例如他为明年三月京试准备的策问大题,就是向各科应试学子求策改革。
而聪明人,如崔赡、王晞等,其实都能猜到这一点。
高澄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以求富民强国,又规定京试以策问为主,凡是带点脑子,多少都会往这方面下功夫。
对于这种情况,高澄也能预见,但这也正是他所希望看到的,考生们对有关改革的策论多做准备,答题时便能给出更好的建义。
否则在考场的短时间内,回答策问时,要做到言之有物,合乎情理是何其困难的一件事,真正具有可行性更是少之又少。
当然,这也是因为高澄力主改革,这一科的策问题目才比较好猜。
到了往后,除非发生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否则策问题目很难被押中。
而真正有了这样的大事发生,考生们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准备后,在答卷中积极建言献策,对于国家来说有利无害。
毕竟能走到最后一步,自身才学肯定不会有欠缺的。
当崔赡自信满满的收笔时,时间还有许久,他又审视了一遍,这才将试卷递交给站立在身后的戍卒湖名。
戍卒湖名之后则将试卷转交给在场的两名高澄亲卫,待收集的试卷达到一定数量后,他们再打乱次序,这一过程中,考官不被允许参与其中,甚至考试期间不许走动,就是担心他们牢记某一考生的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