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罚檀最新章节!
在距离河东省的省城河源大概一百三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忠节的小县城。这个拥有“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诸多头衔的“全国百强县”,在2003年曾经是全河东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也是全河东省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沈墨言在汽车刚进忠节县城的时候,就不受控制的连打了三个喷嚏。“阿嚏-阿嚏--阿嚏——”三个喷嚏一声比一声响,眼泪混着涎水和鼻涕粘在她冻得发白的脸颊上,将她平时努力维持的端庄和优雅击个粉碎:“怎么刚进城就给了我个下马威。感觉像是回到了上星期我去的那个菜店。”沈墨言皱着眉头擦拭着脸上的污秽,见坐在后排的斛宴不说话,她便自顾自的解释起来,“那个菜店在咱们报社后面那个小巷子里,用蓝色彩钢板搭起来的房子。那天下班我去买菜,一进去就被呛的连打了五六个个喷嚏。强忍着集中精神一看,才发现那家店里面唯一的取暖设施就是一个老旧的蜂窝煤炉,我进去的时候老板正在更换新的蜂窝煤,就是那个味道呛得我差点闭过气去。”
“都是硫化氢。”斛宴从包里掏出一包纸巾递给沈墨言,紧接着又从口袋中摸出一支烟,想了一下,又把它塞了回去:“当初有这么一个笑话,说忠节县的县高官到广州去公干,一下飞机就晕了过去,怎么救都不醒。还是秘书了解情况,召来一辆汽车,对着县高官的脸一阵狂喷了一通尾气。书记悠悠转醒,说,广州的空气不够硬啊。”沈墨言吸溜着鼻子,忍着笑道:“这是个苏联笑话。”滋滋啦啦的车载收音机断断续续的播报着新闻,播报的节奏由地面的坑洼所造成的颠簸来决定。十一月中旬的忠节气温已经在向零度迫近,畏寒的居民们已经守时的把自己打扮成了过冬的模样。浑浊的天空不阴不晴的盖在城市的上空,和路面一样的颜色,算不上灰,也算不上黑,是一种沙暴天气一般的暗沉的黄褐色。前一天洗的闪光的金杯面包车在进城后快速的裹上了一层薄薄的包浆,以便融入这个以前从未到过的城市。“先去哪里?”当时在山河日报做摄影师的我的表哥梁小武一手握着方向盘,一边斜歪着头,用舌头顶着腮帮子问斛宴。
“先进村儿吧。”斛宴舔舔干裂的嘴唇,“那个村子叫什么来着?对,贾家庄。”
贾家庄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旱垣村落,背靠着忠节县西北部的砀山山麓。和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这里的村民大多居住在自己亲手打出的黄土窑洞之中。窑洞大多是三眼到五眼,中窑为正窑。有钱的人家会用筛好的雪白石灰将铣好的窑壁细细的粉刷,再在窑洞的正面砌上一道漂亮的青砖墙。家庭条件差一些的人家也会黄泥将内部收拾整齐,再用积攒下来的旧报纸糊在墙上——这曾经是个具有政治风险的行为,那时候的报纸头像多、语录也多。万一把头像也糊上墙了,甚至于糊的不是地方,那就离“吃号子饭”不远了。对于那些的老实本分的农民来说,辛劳一生的最基本愿望就是能拥有自己的几间窑洞。有了窑洞讨了婆姨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土地里面刨挖,女人在黄土窑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靠土地生活的人总免不了要带上一些土地的气息,正如此刻站在斛宴一行人车前仔细打量的那个小女孩一样。女孩儿的脸很圆,眼睛很大。大大的眼睛在灰扑扑的脸上闪着莹星般的光。
“就是这里了。”斛宴一边扶着眼镜,一边看着远处那几个高高伫立的喷着云雾“灯塔”——那当然不是什么灯塔,喷出的也不是什么云雾。那是每个焦化厂都会有的高大烟囱,用来排放那些炼焦过程中所产生出的黄色白色红色的剩余气体。烟气像出海的蛟龙一般在空中盘旋,从蛟龙出水变成二龙戏珠,再到六龙回日,最后化身千万隐匿于崇山峻岭之间,最终被那些需要空气维持生命的植物和动物们吸进他们的肺脏。
就在斛宴盯着远方沉思的时候,沈墨言已经蹲下身来,蹲在那个穿着黄色旧外衣的小女孩面前,笑着向她打招呼。小姑娘倒也不怕生,操着带有浓重忠节口音的普通话回答着沈墨言的问题:
“你见过星星吗?”沈墨言从外衣口袋里掏出一把带着温热气息的巧克力,大概有七八个,她将这些包裹着彩色锡箔纸的半圆形硬块放在手里递给小女孩。
“没见过。”小女孩看着沈墨言手心里那些闪着光的硬块,小心翼翼的从里面抓出一颗。
“那么蓝天白云呢?”沈墨言将剩下的巧克力都塞进了小女孩的衣兜,衣兜瞬间变得鼓鼓囊囊。小女孩一边低着头摸着向外凸出的上衣口袋,一边摇摇头说没有。想了好一会儿之后又抬起了头,“天见过一点点蓝的。”
“空气是什么味道?”沈墨言揉着又在发痒的鼻子。自从进到忠节地界以来她的嗓子和鼻子就没有舒服过。仿佛里面有个旋转的小毛刷在不停的刺激着她那本就敏感的鼻腔和咽喉。虽然吃了随身携带的鼻炎药和消炎药却丝毫没有效果。
“臭的!”小女孩的回答变得大声。大声的回答招来了正在自家院子里铲煤的她的父亲。女孩的父亲是个四十岁左右的高个子农民,背有些微驼。穿着一身蹭的发黑的毛领子军大衣,领口的黄铜纽扣掉了两个还没来得及缀上去,露出了穿在里面的开了线的红毛衣。为了方便记述,我们姑且给他取个名字叫贾老六。“你们是甚的人了?”贾老六顾不上拍打衣服上沾着的煤灰,扛着铁锹瞪着这三个陌生的来客。若是这三个陌生人敢对自己的宝贝闺女怎么样,自己便一铁锹先拍上去。毕竟歪着头站在柴禾堆旁边的梁小武看起来像极了村里不务正业的“二流子”,用山河日报主编赵山河的话说就是“怎么看怎么不像个好人。”
在距离河东省的省城河源大概一百三十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叫做忠节的小县城。这个拥有“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卫生城市”等诸多头衔的“全国百强县”,在2003年曾经是全河东省县域经济的排头兵,也是全河东省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沈墨言在汽车刚进忠节县城的时候,就不受控制的连打了三个喷嚏。“阿嚏-阿嚏--阿嚏——”三个喷嚏一声比一声响,眼泪混着涎水和鼻涕粘在她冻得发白的脸颊上,将她平时努力维持的端庄和优雅击个粉碎:“怎么刚进城就给了我个下马威。感觉像是回到了上星期我去的那个菜店。”沈墨言皱着眉头擦拭着脸上的污秽,见坐在后排的斛宴不说话,她便自顾自的解释起来,“那个菜店在咱们报社后面那个小巷子里,用蓝色彩钢板搭起来的房子。那天下班我去买菜,一进去就被呛的连打了五六个个喷嚏。强忍着集中精神一看,才发现那家店里面唯一的取暖设施就是一个老旧的蜂窝煤炉,我进去的时候老板正在更换新的蜂窝煤,就是那个味道呛得我差点闭过气去。”
“都是硫化氢。”斛宴从包里掏出一包纸巾递给沈墨言,紧接着又从口袋中摸出一支烟,想了一下,又把它塞了回去:“当初有这么一个笑话,说忠节县的县高官到广州去公干,一下飞机就晕了过去,怎么救都不醒。还是秘书了解情况,召来一辆汽车,对着县高官的脸一阵狂喷了一通尾气。书记悠悠转醒,说,广州的空气不够硬啊。”沈墨言吸溜着鼻子,忍着笑道:“这是个苏联笑话。”滋滋啦啦的车载收音机断断续续的播报着新闻,播报的节奏由地面的坑洼所造成的颠簸来决定。十一月中旬的忠节气温已经在向零度迫近,畏寒的居民们已经守时的把自己打扮成了过冬的模样。浑浊的天空不阴不晴的盖在城市的上空,和路面一样的颜色,算不上灰,也算不上黑,是一种沙暴天气一般的暗沉的黄褐色。前一天洗的闪光的金杯面包车在进城后快速的裹上了一层薄薄的包浆,以便融入这个以前从未到过的城市。“先去哪里?”当时在山河日报做摄影师的我的表哥梁小武一手握着方向盘,一边斜歪着头,用舌头顶着腮帮子问斛宴。
“先进村儿吧。”斛宴舔舔干裂的嘴唇,“那个村子叫什么来着?对,贾家庄。”
贾家庄是一个典型的丘陵旱垣村落,背靠着忠节县西北部的砀山山麓。和他们的祖祖辈辈一样,这里的村民大多居住在自己亲手打出的黄土窑洞之中。窑洞大多是三眼到五眼,中窑为正窑。有钱的人家会用筛好的雪白石灰将铣好的窑壁细细的粉刷,再在窑洞的正面砌上一道漂亮的青砖墙。家庭条件差一些的人家也会黄泥将内部收拾整齐,再用积攒下来的旧报纸糊在墙上——这曾经是个具有政治风险的行为,那时候的报纸头像多、语录也多。万一把头像也糊上墙了,甚至于糊的不是地方,那就离“吃号子饭”不远了。对于那些的老实本分的农民来说,辛劳一生的最基本愿望就是能拥有自己的几间窑洞。有了窑洞讨了婆姨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土地里面刨挖,女人在黄土窑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靠土地生活的人总免不了要带上一些土地的气息,正如此刻站在斛宴一行人车前仔细打量的那个小女孩一样。女孩儿的脸很圆,眼睛很大。大大的眼睛在灰扑扑的脸上闪着莹星般的光。
“就是这里了。”斛宴一边扶着眼镜,一边看着远处那几个高高伫立的喷着云雾“灯塔”——那当然不是什么灯塔,喷出的也不是什么云雾。那是每个焦化厂都会有的高大烟囱,用来排放那些炼焦过程中所产生出的黄色白色红色的剩余气体。烟气像出海的蛟龙一般在空中盘旋,从蛟龙出水变成二龙戏珠,再到六龙回日,最后化身千万隐匿于崇山峻岭之间,最终被那些需要空气维持生命的植物和动物们吸进他们的肺脏。
就在斛宴盯着远方沉思的时候,沈墨言已经蹲下身来,蹲在那个穿着黄色旧外衣的小女孩面前,笑着向她打招呼。小姑娘倒也不怕生,操着带有浓重忠节口音的普通话回答着沈墨言的问题:
“你见过星星吗?”沈墨言从外衣口袋里掏出一把带着温热气息的巧克力,大概有七八个,她将这些包裹着彩色锡箔纸的半圆形硬块放在手里递给小女孩。
“没见过。”小女孩看着沈墨言手心里那些闪着光的硬块,小心翼翼的从里面抓出一颗。
“那么蓝天白云呢?”沈墨言将剩下的巧克力都塞进了小女孩的衣兜,衣兜瞬间变得鼓鼓囊囊。小女孩一边低着头摸着向外凸出的上衣口袋,一边摇摇头说没有。想了好一会儿之后又抬起了头,“天见过一点点蓝的。”
“空气是什么味道?”沈墨言揉着又在发痒的鼻子。自从进到忠节地界以来她的嗓子和鼻子就没有舒服过。仿佛里面有个旋转的小毛刷在不停的刺激着她那本就敏感的鼻腔和咽喉。虽然吃了随身携带的鼻炎药和消炎药却丝毫没有效果。
“臭的!”小女孩的回答变得大声。大声的回答招来了正在自家院子里铲煤的她的父亲。女孩的父亲是个四十岁左右的高个子农民,背有些微驼。穿着一身蹭的发黑的毛领子军大衣,领口的黄铜纽扣掉了两个还没来得及缀上去,露出了穿在里面的开了线的红毛衣。为了方便记述,我们姑且给他取个名字叫贾老六。“你们是甚的人了?”贾老六顾不上拍打衣服上沾着的煤灰,扛着铁锹瞪着这三个陌生的来客。若是这三个陌生人敢对自己的宝贝闺女怎么样,自己便一铁锹先拍上去。毕竟歪着头站在柴禾堆旁边的梁小武看起来像极了村里不务正业的“二流子”,用山河日报主编赵山河的话说就是“怎么看怎么不像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