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司天监里的君臣对话(下)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大宋清欢最新章节!
苏颂并未矫作夸张地惊呼,而是一声不吭但目光灼灼地盯着赵煦接药、吞药。
他想起自己刚做朝官那几年,仁宗皇帝常心疾发作,因知这位苏卿家补注过《神农本草经》,故而与他说起过自己发病时的症状。
赵煦的祖父,英宗皇帝,并非仁宗的亲子,苏颂本以为,仁宗的心疾,不大可能在后来的继任者身上出现。
没想到官家如今才十八岁,竟也……
苏颂胸口,也仿佛被狠狠踩了一脚。
不是因为疾病,而是因为痛心。
他苏颂,是庆历二年的进士,五十余年来,宦海浮沉,什么没有见过?最终换来一份喟叹——天灾何所惧?疾患何所惧?人祸才令社稷危矣。
倘使朝纲清明,臣工们各自守土有责、对得起一份俸禄,而不是痴醉于党争倾轧,帝王在位时间的长短,又能是什么问题呢?依次更替即可。
耳畔咳嗽与呻吟渐止,苏颂见赵煦的面色舒缓下来,无奈道:“官家如此模样,臣怎敢再说什么。”
赵煦将脖子上的貂裘裹了裹,又喝了一口热茶,靠在椅背上,嗓音沉酽道:“请苏公来司天监,而不是去宫里,朕就是想听苏公说说真心话。苏公莫虑,朕方才气急,是说起了所恨所厌之人,苏公乃朕视若恩亲之人,公尽可畅所欲言,朕绝不怪罪。”
苏颂拢了拢袍袖,凝神思量片刻,方道:“官家片刻之前,说到了许多人,却都是官家直接对他们予以品评。臣此际,先引一个人的原话。”
“谁?”
“左司谏张商英。臣闻,张司谏去岁曾扬言,愿章惇无忘汝州时,安焘无忘许州时,李清臣、曾布无忘河阳时。”
“张司谏此言,提到了几处贬所,是替几位在元祐年间遭奸党贬逐的良臣出言,不过是气话。”
“气话?官家,如今章、曾二位相公,已入主东西二府,张司谏此话,不是激起二相排挤、打压元祐党人,又是什么?国朝肇始以来,所设台谏制度,竟尔成为谏官拉帮结派、附媚权相的玩物,令到中外人情不安,从青衫官吏到泱泱士子都无所适从,官家还觉得不必理会?”
苏颂音量不大,口吻中亦无戾气,但望向天子的目光里,满是沉郁的悲凉。
赵煦摆手道:“历来,谏官出语,都是如刀割斧劈一般,张司谏只管说他的,朕看曾枢相,仍如汤瓶中的温水一般,并未有过激之举。”
“那是因为曾布他,执掌的是枢密院,主管国朝的军务而已。三省的章相公呢?臣如今已是行将就木之人,论理应心如止水,但听闻章相公要编纂元祐臣僚章疏,臣彻夜难眠呐!官家刚刚还提到蔡确是被元祐党人冤死在岭南的,官家难道忘了,蔡确被贬,不正是因为一首诗吗?诗赋尚且能被拿出来曲解、杀人,从前臣子们所上奏的章疏,岂不是更能被逐字逐句地编排深究?”
苏颂说到这里,一行老泪流了下来。
“官家,这是文狱啊!”
“官家,这比强令黄河回到故道、比引黄入汴导致决口,更堪称国之大患!”
“官家!”
苏颂蓦地起身,来到赵煦面前,直通通跪了下去。
“冤冤相报若无了,大宋江山就这般耗于党争之中了吗!请官家明鉴!”
苏颂白发苍苍的头颅,杵在冰凉的地面,轻轻颤抖。
七十五岁的长者了!
赵煦呆呆地盯着这位四朝老臣,好半天才醒过来,想亲自上前扶他,又一时尚未服气苏颂那“文狱”之辞,面子不上不下的,只好厉声喝斥左右:“都是木头不成?快扶苏卿家起来。”
侍立一旁的司天监监丞,忙抢在内侍前,去搀苏颂。
苏颂摇晃起身,指着监丞向赵煦道:“官家,这位监丞,是沈经略使当年做司天监提举时,就用的人。三十年了,请官家看看他,穿的还是一身青绿袍衫。可是,老夫说句直言,他这样的七品官,每日里所做之事,倒比那些只知勾心斗角的朱紫大员,更对得起国朝给他的俸禄!”
内侍也凑上来,殷殷劝道:“苏公,先坐,先坐,坐下慢慢说。”
“我不坐,”苏颂道,“中贵人先容我将话说囫囵了。”
他仍是面向赵煦,情绪平静了些:“官家,老臣虽年事已高,尚能走动,这几日在城中四处看看,不但见到寺庙庵堂和大户人家施粥,还看到小商小贩与太学学子一同在汴河畔施粥,又有那尚是白身的年轻郎君,因懂医识药而设摊义诊、为民众熬煮汤药。官家方才对着这水运仪象台,要问天,老臣却觉得,国以小吏、小民为根本,官家的眼光,不妨从天上落下来,看看朝堂之下、看看市井之中,有这监丞,有那施粥施药的小民,国本何忧?只是莫让一群昏聩的厨子,将好端端的菜,做坏了!”
苏颂一口气说完,才又步到椅子前,坐了。
一片安静。
那司天监监丞心道,乖乖,俺有生之年竟能见到已经致仕的相公这样教训天子,也算值了这身官袍了。
赵煦讷言良久,知道苏颂与二苏私交不错,似乎想缓和一下气氛,主动开口道:“苏公所言,朕会认真思量。苏学士的次子苏迨,前日已给朕上了一封奏疏,请求重查工部侍郎吴安持与苏辙之间的河议之争。朕会留心的,看看章相公在里头,是否有公报私仇之举。”
苏颂也气顺了些,点点头:“臣今日所言,皆出自肺腑。”
“朕知道,知道。对了,苏公方才所说,太学也去施粥了?国朝养士,果然养的是仁心贤士呐。”
苏颂闻言,略略计议,向赵煦道:“是太学的米粮泡了水,放不得几日,教两个做饭食行的娘子出资买下,做了稠粥,与太学学子和仆役们一道施粥。”
“哦?”赵煦颇感兴趣道,“商妇有此义举,朕应下诏嘉赏,传于京城。”
“官家要赏何物?赏金赏银,不如赏她们一幅字吧。她们悬挂于饭铺,便是最好的体面。”
“唔,苏公所说有理。朕写什么呢?她家是做何种吃食的?”
“官家写‘新琶客’三字吧,乃她家香饮子的名字。”
苏颂并未矫作夸张地惊呼,而是一声不吭但目光灼灼地盯着赵煦接药、吞药。
他想起自己刚做朝官那几年,仁宗皇帝常心疾发作,因知这位苏卿家补注过《神农本草经》,故而与他说起过自己发病时的症状。
赵煦的祖父,英宗皇帝,并非仁宗的亲子,苏颂本以为,仁宗的心疾,不大可能在后来的继任者身上出现。
没想到官家如今才十八岁,竟也……
苏颂胸口,也仿佛被狠狠踩了一脚。
不是因为疾病,而是因为痛心。
他苏颂,是庆历二年的进士,五十余年来,宦海浮沉,什么没有见过?最终换来一份喟叹——天灾何所惧?疾患何所惧?人祸才令社稷危矣。
倘使朝纲清明,臣工们各自守土有责、对得起一份俸禄,而不是痴醉于党争倾轧,帝王在位时间的长短,又能是什么问题呢?依次更替即可。
耳畔咳嗽与呻吟渐止,苏颂见赵煦的面色舒缓下来,无奈道:“官家如此模样,臣怎敢再说什么。”
赵煦将脖子上的貂裘裹了裹,又喝了一口热茶,靠在椅背上,嗓音沉酽道:“请苏公来司天监,而不是去宫里,朕就是想听苏公说说真心话。苏公莫虑,朕方才气急,是说起了所恨所厌之人,苏公乃朕视若恩亲之人,公尽可畅所欲言,朕绝不怪罪。”
苏颂拢了拢袍袖,凝神思量片刻,方道:“官家片刻之前,说到了许多人,却都是官家直接对他们予以品评。臣此际,先引一个人的原话。”
“谁?”
“左司谏张商英。臣闻,张司谏去岁曾扬言,愿章惇无忘汝州时,安焘无忘许州时,李清臣、曾布无忘河阳时。”
“张司谏此言,提到了几处贬所,是替几位在元祐年间遭奸党贬逐的良臣出言,不过是气话。”
“气话?官家,如今章、曾二位相公,已入主东西二府,张司谏此话,不是激起二相排挤、打压元祐党人,又是什么?国朝肇始以来,所设台谏制度,竟尔成为谏官拉帮结派、附媚权相的玩物,令到中外人情不安,从青衫官吏到泱泱士子都无所适从,官家还觉得不必理会?”
苏颂音量不大,口吻中亦无戾气,但望向天子的目光里,满是沉郁的悲凉。
赵煦摆手道:“历来,谏官出语,都是如刀割斧劈一般,张司谏只管说他的,朕看曾枢相,仍如汤瓶中的温水一般,并未有过激之举。”
“那是因为曾布他,执掌的是枢密院,主管国朝的军务而已。三省的章相公呢?臣如今已是行将就木之人,论理应心如止水,但听闻章相公要编纂元祐臣僚章疏,臣彻夜难眠呐!官家刚刚还提到蔡确是被元祐党人冤死在岭南的,官家难道忘了,蔡确被贬,不正是因为一首诗吗?诗赋尚且能被拿出来曲解、杀人,从前臣子们所上奏的章疏,岂不是更能被逐字逐句地编排深究?”
苏颂说到这里,一行老泪流了下来。
“官家,这是文狱啊!”
“官家,这比强令黄河回到故道、比引黄入汴导致决口,更堪称国之大患!”
“官家!”
苏颂蓦地起身,来到赵煦面前,直通通跪了下去。
“冤冤相报若无了,大宋江山就这般耗于党争之中了吗!请官家明鉴!”
苏颂白发苍苍的头颅,杵在冰凉的地面,轻轻颤抖。
七十五岁的长者了!
赵煦呆呆地盯着这位四朝老臣,好半天才醒过来,想亲自上前扶他,又一时尚未服气苏颂那“文狱”之辞,面子不上不下的,只好厉声喝斥左右:“都是木头不成?快扶苏卿家起来。”
侍立一旁的司天监监丞,忙抢在内侍前,去搀苏颂。
苏颂摇晃起身,指着监丞向赵煦道:“官家,这位监丞,是沈经略使当年做司天监提举时,就用的人。三十年了,请官家看看他,穿的还是一身青绿袍衫。可是,老夫说句直言,他这样的七品官,每日里所做之事,倒比那些只知勾心斗角的朱紫大员,更对得起国朝给他的俸禄!”
内侍也凑上来,殷殷劝道:“苏公,先坐,先坐,坐下慢慢说。”
“我不坐,”苏颂道,“中贵人先容我将话说囫囵了。”
他仍是面向赵煦,情绪平静了些:“官家,老臣虽年事已高,尚能走动,这几日在城中四处看看,不但见到寺庙庵堂和大户人家施粥,还看到小商小贩与太学学子一同在汴河畔施粥,又有那尚是白身的年轻郎君,因懂医识药而设摊义诊、为民众熬煮汤药。官家方才对着这水运仪象台,要问天,老臣却觉得,国以小吏、小民为根本,官家的眼光,不妨从天上落下来,看看朝堂之下、看看市井之中,有这监丞,有那施粥施药的小民,国本何忧?只是莫让一群昏聩的厨子,将好端端的菜,做坏了!”
苏颂一口气说完,才又步到椅子前,坐了。
一片安静。
那司天监监丞心道,乖乖,俺有生之年竟能见到已经致仕的相公这样教训天子,也算值了这身官袍了。
赵煦讷言良久,知道苏颂与二苏私交不错,似乎想缓和一下气氛,主动开口道:“苏公所言,朕会认真思量。苏学士的次子苏迨,前日已给朕上了一封奏疏,请求重查工部侍郎吴安持与苏辙之间的河议之争。朕会留心的,看看章相公在里头,是否有公报私仇之举。”
苏颂也气顺了些,点点头:“臣今日所言,皆出自肺腑。”
“朕知道,知道。对了,苏公方才所说,太学也去施粥了?国朝养士,果然养的是仁心贤士呐。”
苏颂闻言,略略计议,向赵煦道:“是太学的米粮泡了水,放不得几日,教两个做饭食行的娘子出资买下,做了稠粥,与太学学子和仆役们一道施粥。”
“哦?”赵煦颇感兴趣道,“商妇有此义举,朕应下诏嘉赏,传于京城。”
“官家要赏何物?赏金赏银,不如赏她们一幅字吧。她们悬挂于饭铺,便是最好的体面。”
“唔,苏公所说有理。朕写什么呢?她家是做何种吃食的?”
“官家写‘新琶客’三字吧,乃她家香饮子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