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领导视察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重生在顺治末年最新章节!
麦收结束后,天气逐渐的炎热了起来。今年麦子的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平均亩产达到了惊人的十石。这个好消息可把康熙高兴坏了,亲自带着大批的朝廷重臣来到香雪海视察。柯友和刑进两人负责对大家介绍和讲解,他们两个现在算是被彻底推到了台前,也彻底功成名就了。不光是即将完成的《康熙字典》的编撰。各种高产作物种子的研究成果也有他们的功劳。因此他们的官职是一升再升,现在已经到了从二品,而且照现在的势头看来,近期内还有再升的可能。对于此种际遇,他们心里最感谢的就是淑云了。
望着大片的金黄色麦田,听着不绝于耳的歌功颂德声,康熙一时间踌躇满志,顿时升起一股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如果这种麦子,能尽快的推广种植,再加上土豆,红薯,玉米三种抗旱高产作物辅助,还有同样高产的水稻。那么朕就再也不用为粮食的问题而烦恼了,我大清的天下即使有再多的百姓也都能填饱肚子,这种功绩历代任何一个帝王也无法和朕相比,到了那时,朕的江山会更加的稳固。我大清也会在朕的治下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随后,朝臣们也纷纷跪地,请求康熙尽快的进行推广。康熙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先问问淑云的意见,毕竟在这件事上,还是淑云最有发言权。于是只对一众朝臣们说了一句“容后再议”,就转身走开了。
对着一脸渴望的看着自己的康熙,淑云只是笑着安抚道“玄烨,不要着急,再等一年,我保证粮食的产量还能增加,种子的各种优良特性也会变得更加稳定。今年吗,可以在部分皇庄先行种植看看。最好是根据不同的地域,土壤和气候条件来分别种植,再派出一些种田好手和懂行的官吏摸索出经验。还有各种数据,都要详细的记录清楚。这样到了可以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时候,也有了经验和依据。”
没有了孝庄这块绊脚石,淑云又有了正式的名分,所以顾忌也就少了一些,不再像从前似的畏首畏尾。在谈到这些政务的时候也会多说一些,内容也会更详细些。该是淑云的功劳,淑云也不会再向外推了,这也是在为孩子们铺路,满人讲究的是子以母贵。一个受世人爱戴和敬仰的母亲对孩子们也更为有利。当然淑云也不会做的太过分。康熙最讨厌的就是后宫干政了。不能让他察觉到淑云的这种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要慢慢培养的,所以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的向康熙渗透,让他逐渐习惯于这种相处模式。
听完淑云的话,康熙认真的想了一下。虽然有些不甘,可是也知道淑云说的是对的。也不拖泥带水,很快就做出了决定“你这个提议甚好,这件事情绝不容许失败,也不能有一点的闪失。那就按照你说的办吧。”
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唯一让淑云感到郁闷的是,这帮朝廷的大臣们真的是太无耻了,春天的时候,淑云已经把大樱桃树的种苗分给他们了。但是想要结果毕竟还得再等两年,而淑云庄子上的大樱桃一律不对外出售,现在可算是让他们逮着机会了,看着香雪海漫山遍野那红宝石一样的果实,这些人的馋虫哪还止得住啊。
也不知道是哪个缺德带冒烟的家伙提了一句。这个大樱桃好啊,至于怎么好,洋洋洒洒,引进据点的说了一大篇,反正叫个学问差点的都听不懂。大家纷纷附和。最后经过大家一致商量决定,作诗,赞美一下。作为香雪海名义上的主人,又是这帮人的最高领导,哪好意思让大伙就这么干巴巴的光赞美啊。开吃吧!康熙这个口子一开,立刻就看出不妙来了。一个个甩开了腮帮子,狠造。哪有客气人啊,人家还有话说呢,既然皇上都开了金口了,咱们再客气,不是对皇上不敬吗?都上升到这一高度了,老康还能说啥,哑巴吃黄连呗。
最可气的是这帮人不但一个个吃得小肚滚圆,他们还要求外带。理由也是千奇百怪,一个怎么看都有七十多的大学士,非得眼泪巴喳的说自己怎么怎么不孝啊,光想着自己吃了,家中八十岁的老母还饿着呢,她老人也好这一口,只是可望而不可即,苦也,悲也。老康这个气啊,还八十岁的老母?你也不看看你自己多大岁数了,你有那么年轻的老母吗?但是康熙向来提倡以孝治国,不但不能打击这个无耻的老家伙,还要咬着牙表扬抚慰一番。当然也得把大樱桃赏赐给那位传说中的八十岁老母一些。
其他人一看这个老家伙成功了,一个个的都纷纷转动着小眼睛,心理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各种借口也纷纷出炉,最后自然都是如愿以偿,满载而归。一看这种情况,康熙索性就大方些,太白杏,李子等各式水果也都赏赐了一些给大家伙。
对于康熙康淑云之凯的这种做法,淑云是强烈的鄙视之。
现在,两座荷兰式带有高大风车的磨坊也修建完毕。它们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研磨面粉,谷物以外,还能用来粗盐、榨油,压滚毛呢、毛毡、造纸,灌溉农田以及排除积水。而且它们还十分的美观,白墙蓝顶,风车的叶面也被漆成了蓝色,形成了香雪海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然,康熙和几个有见识的朝臣对风车也很感兴趣,淑云就安排了汤姆和纳兰性德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汤姆对此是驾轻就熟,这两座磨坊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造的,纳兰性德也帮了一点忙。汤姆自不用说。至于淑云为什么如此抬举纳兰性德,一是他真的是个极有才华的人,康熙和淑云对他都很是欣赏。二来淑云也是给他老子纳兰明珠面子。
另外,在淑云的刻意安排下,汤姆当着康熙和众多朝臣的面,对庄子上的一干工匠们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虽然很多朝臣们不以为然,有些对此甚至嗤之以鼻,可是作为最高决策者的康熙却是上了心。因为康熙熟知西方自然科学的过人之处,对于淑云提供给他的水泥、玻璃等物品的制造方法,还有六分仪,新型造船图纸等,从中受益匪浅,而这些自然离不开工匠。
对于一干朝臣的反应与态度,康熙没有说什么,表面上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其实朝臣中,除了几个武将之外,都是读书人,也就是士族阶层,这些人自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圈子需要维护。而其它阶层都是他们管理和打压的对象。以史为鉴,这一点,康熙心里清楚得很,但是毕竟这些人掌握着笔杆子,史书也是由他们书写的。对于极好脸面,把荣誉和名声看得无比重要的康熙来说,这些人当然不好轻易得罪,而且大清的天下也要靠这些人去治理。但是既然知道了工匠的重要性,也不能无所作为,因此康熙回宫之后,又从内务府挑选了一大批能工巧匠,派到香雪海听用。名以上就说是要为修建温泉行宫做准备。康熙这一招暗渡陈仓玩的漂亮。
而且时机选的也好,两年前康熙就说要修建温泉行宫,只是三藩动乱,朝廷财政吃紧,宫内外一直在削减用度,所以这个计划就一直没能成行。现在朝廷节节胜利,大部分地区已经平定,只剩下吴藩一支,而平西王吴三桂去年称帝后不久就病死了,其孙吴世璠即位,但也无力改变叛军的困境,现在偏安西南一隅,被朝廷彻底剿灭是早晚的事。现在朝廷缓过气来,修建行宫自然可以提上日程了。
对于康熙的这一安排,淑云自然举双手双脚欢迎了。这些人的福利待遇当然也是比照他们先前的同僚。他们之中有些人,早就听说过几个同僚在香雪海的滋润生活,心里羡慕的不得了,想着有一天他们要是也能去那里该多好啊。现在机会来了,康熙下旨后,没用上两天,他们一个个就欢天喜地,拖家带口的跑来了。看到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淑云头疼啊,看来那还没有完工的工匠所和住宅区还得再次扩建。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淑云痛并快乐着。
由于现在庄子上土地的面积扩大了很多,需要灌溉的农田自然也就增加了。所以淑云就和陈策,还有庄子上的几个管事商量着搭建几架水车。淑云前世在农业部工作过,虽然那个时候这玩意已经淘汰了,仅有的几架也是作为专门供游人参观的文物,可是通过资料淑云多少还是了解一点的。又征询了工匠们的意见,最终决定在河边修建一大两小,共三架黄河水车,另外池塘那里也要修一架小型的。
感谢书友,白米饭z,雪落无声,书友100411170625073,投了1张粉红票。(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麦收结束后,天气逐渐的炎热了起来。今年麦子的产量,在去年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平均亩产达到了惊人的十石。这个好消息可把康熙高兴坏了,亲自带着大批的朝廷重臣来到香雪海视察。柯友和刑进两人负责对大家介绍和讲解,他们两个现在算是被彻底推到了台前,也彻底功成名就了。不光是即将完成的《康熙字典》的编撰。各种高产作物种子的研究成果也有他们的功劳。因此他们的官职是一升再升,现在已经到了从二品,而且照现在的势头看来,近期内还有再升的可能。对于此种际遇,他们心里最感谢的就是淑云了。
望着大片的金黄色麦田,听着不绝于耳的歌功颂德声,康熙一时间踌躇满志,顿时升起一股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如果这种麦子,能尽快的推广种植,再加上土豆,红薯,玉米三种抗旱高产作物辅助,还有同样高产的水稻。那么朕就再也不用为粮食的问题而烦恼了,我大清的天下即使有再多的百姓也都能填饱肚子,这种功绩历代任何一个帝王也无法和朕相比,到了那时,朕的江山会更加的稳固。我大清也会在朕的治下开创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
随后,朝臣们也纷纷跪地,请求康熙尽快的进行推广。康熙考虑了一下,还是决定先问问淑云的意见,毕竟在这件事上,还是淑云最有发言权。于是只对一众朝臣们说了一句“容后再议”,就转身走开了。
对着一脸渴望的看着自己的康熙,淑云只是笑着安抚道“玄烨,不要着急,再等一年,我保证粮食的产量还能增加,种子的各种优良特性也会变得更加稳定。今年吗,可以在部分皇庄先行种植看看。最好是根据不同的地域,土壤和气候条件来分别种植,再派出一些种田好手和懂行的官吏摸索出经验。还有各种数据,都要详细的记录清楚。这样到了可以在全国大面积推广的时候,也有了经验和依据。”
没有了孝庄这块绊脚石,淑云又有了正式的名分,所以顾忌也就少了一些,不再像从前似的畏首畏尾。在谈到这些政务的时候也会多说一些,内容也会更详细些。该是淑云的功劳,淑云也不会再向外推了,这也是在为孩子们铺路,满人讲究的是子以母贵。一个受世人爱戴和敬仰的母亲对孩子们也更为有利。当然淑云也不会做的太过分。康熙最讨厌的就是后宫干政了。不能让他察觉到淑云的这种改变。一个人的习惯是要慢慢培养的,所以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的向康熙渗透,让他逐渐习惯于这种相处模式。
听完淑云的话,康熙认真的想了一下。虽然有些不甘,可是也知道淑云说的是对的。也不拖泥带水,很快就做出了决定“你这个提议甚好,这件事情绝不容许失败,也不能有一点的闪失。那就按照你说的办吧。”
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好,唯一让淑云感到郁闷的是,这帮朝廷的大臣们真的是太无耻了,春天的时候,淑云已经把大樱桃树的种苗分给他们了。但是想要结果毕竟还得再等两年,而淑云庄子上的大樱桃一律不对外出售,现在可算是让他们逮着机会了,看着香雪海漫山遍野那红宝石一样的果实,这些人的馋虫哪还止得住啊。
也不知道是哪个缺德带冒烟的家伙提了一句。这个大樱桃好啊,至于怎么好,洋洋洒洒,引进据点的说了一大篇,反正叫个学问差点的都听不懂。大家纷纷附和。最后经过大家一致商量决定,作诗,赞美一下。作为香雪海名义上的主人,又是这帮人的最高领导,哪好意思让大伙就这么干巴巴的光赞美啊。开吃吧!康熙这个口子一开,立刻就看出不妙来了。一个个甩开了腮帮子,狠造。哪有客气人啊,人家还有话说呢,既然皇上都开了金口了,咱们再客气,不是对皇上不敬吗?都上升到这一高度了,老康还能说啥,哑巴吃黄连呗。
最可气的是这帮人不但一个个吃得小肚滚圆,他们还要求外带。理由也是千奇百怪,一个怎么看都有七十多的大学士,非得眼泪巴喳的说自己怎么怎么不孝啊,光想着自己吃了,家中八十岁的老母还饿着呢,她老人也好这一口,只是可望而不可即,苦也,悲也。老康这个气啊,还八十岁的老母?你也不看看你自己多大岁数了,你有那么年轻的老母吗?但是康熙向来提倡以孝治国,不但不能打击这个无耻的老家伙,还要咬着牙表扬抚慰一番。当然也得把大樱桃赏赐给那位传说中的八十岁老母一些。
其他人一看这个老家伙成功了,一个个的都纷纷转动着小眼睛,心理的小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各种借口也纷纷出炉,最后自然都是如愿以偿,满载而归。一看这种情况,康熙索性就大方些,太白杏,李子等各式水果也都赏赐了一些给大家伙。
对于康熙康淑云之凯的这种做法,淑云是强烈的鄙视之。
现在,两座荷兰式带有高大风车的磨坊也修建完毕。它们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研磨面粉,谷物以外,还能用来粗盐、榨油,压滚毛呢、毛毡、造纸,灌溉农田以及排除积水。而且它们还十分的美观,白墙蓝顶,风车的叶面也被漆成了蓝色,形成了香雪海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然,康熙和几个有见识的朝臣对风车也很感兴趣,淑云就安排了汤姆和纳兰性德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汤姆对此是驾轻就熟,这两座磨坊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造的,纳兰性德也帮了一点忙。汤姆自不用说。至于淑云为什么如此抬举纳兰性德,一是他真的是个极有才华的人,康熙和淑云对他都很是欣赏。二来淑云也是给他老子纳兰明珠面子。
另外,在淑云的刻意安排下,汤姆当着康熙和众多朝臣的面,对庄子上的一干工匠们进行了高度的赞扬。虽然很多朝臣们不以为然,有些对此甚至嗤之以鼻,可是作为最高决策者的康熙却是上了心。因为康熙熟知西方自然科学的过人之处,对于淑云提供给他的水泥、玻璃等物品的制造方法,还有六分仪,新型造船图纸等,从中受益匪浅,而这些自然离不开工匠。
对于一干朝臣的反应与态度,康熙没有说什么,表面上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其实朝臣中,除了几个武将之外,都是读书人,也就是士族阶层,这些人自有他们自己的利益圈子需要维护。而其它阶层都是他们管理和打压的对象。以史为鉴,这一点,康熙心里清楚得很,但是毕竟这些人掌握着笔杆子,史书也是由他们书写的。对于极好脸面,把荣誉和名声看得无比重要的康熙来说,这些人当然不好轻易得罪,而且大清的天下也要靠这些人去治理。但是既然知道了工匠的重要性,也不能无所作为,因此康熙回宫之后,又从内务府挑选了一大批能工巧匠,派到香雪海听用。名以上就说是要为修建温泉行宫做准备。康熙这一招暗渡陈仓玩的漂亮。
而且时机选的也好,两年前康熙就说要修建温泉行宫,只是三藩动乱,朝廷财政吃紧,宫内外一直在削减用度,所以这个计划就一直没能成行。现在朝廷节节胜利,大部分地区已经平定,只剩下吴藩一支,而平西王吴三桂去年称帝后不久就病死了,其孙吴世璠即位,但也无力改变叛军的困境,现在偏安西南一隅,被朝廷彻底剿灭是早晚的事。现在朝廷缓过气来,修建行宫自然可以提上日程了。
对于康熙的这一安排,淑云自然举双手双脚欢迎了。这些人的福利待遇当然也是比照他们先前的同僚。他们之中有些人,早就听说过几个同僚在香雪海的滋润生活,心里羡慕的不得了,想着有一天他们要是也能去那里该多好啊。现在机会来了,康熙下旨后,没用上两天,他们一个个就欢天喜地,拖家带口的跑来了。看到这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淑云头疼啊,看来那还没有完工的工匠所和住宅区还得再次扩建。真是计划没有变化快,淑云痛并快乐着。
由于现在庄子上土地的面积扩大了很多,需要灌溉的农田自然也就增加了。所以淑云就和陈策,还有庄子上的几个管事商量着搭建几架水车。淑云前世在农业部工作过,虽然那个时候这玩意已经淘汰了,仅有的几架也是作为专门供游人参观的文物,可是通过资料淑云多少还是了解一点的。又征询了工匠们的意见,最终决定在河边修建一大两小,共三架黄河水车,另外池塘那里也要修一架小型的。
感谢书友,白米饭z,雪落无声,书友100411170625073,投了1张粉红票。(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