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周家二郎不简单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唐雄最新章节!
正如周承业说的那样,周家如今全力支持和帮助张九龄,其实就是在帮助周家自己。周子谅虽然对周承业提出的政治实用主义无法全部接受,但他却毫不犹豫、毫不掩饰地将小儿子说过的话带给了张九龄。
张九龄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自然要比周子谅高出许多,他在听了周承业的建议之后,面无表情地沉默了许久,才开口说道:“二郎分析的不错,如今的圣上,已经与二十年前那个年轻天子大不相同了。是我习惯了从前的君臣相处之道,却忘记了变通和迂回,搞得如今与圣上渐行渐远。唉……,皇帝只有一位,如果做臣下的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只怕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亡政息,到了最后除了留个好名声,天下百姓又能得到什么实惠呢?”
周子谅听了张九龄的这番感慨,觉得心情有些沉重,他轻声问道:“那么,九龄公会怎样准备千秋节的贺礼?”
张九龄露出了豁达的笑容,斩钉截铁地说道:“呵呵,难得二郎如此为我思虑谋划。就算只为二郎一人,这次我说什么也要把这张老脸丢到一边去,好好地讨一回圣颜大悦!”
周子谅闻听此言之后脸色大变,急忙摆手说道:“我家那个混账小子哪里值得九龄公如此违背本心,还请三思呀!”
张九龄摇摇头,有些郁闷地说道:“你家那个可不是什么混账,而是我此生唯一仅见的妖孽!存诚不妨往后再看,他曰将李林甫玩弄于掌股之间的人,必定是你家的二郎!”
“如果他真成了李林甫那样的权歼,只要到时候我尚有一口气在,第一个便饶不了他!”周子谅狠狠地说道。
“恶人尚需恶人磨,更何况你家二郎可是一个用阎王手段行菩萨之事的大善人,大唐有了他,将来还不一定会有多么的热闹呢!”
“既然九龄公同意如此行事,那么这几曰还请专心书写那本《千秋兴盛语录》,至于准备千秋镜这种小事,便交给我家那个小混账去忙碌!”
“哈哈哈,你家那个小混账,这次说不定就连送给圣上的千秋镜也会令人大吃一惊!”
张九龄这边同意了周承业的建议,从皇家档案库内调来专门记载皇帝起居的文献,将李隆基从登基以来说过的话语和做出的批示统统翻出来,从中找出一些对于治理国家具有指导意义的语句,然后逐一进行润色,认真注明当时皇帝说这些话的背景以及说完这些话之后达到的效果。
张九龄这么用心的整理一遍之后,结果发现李隆基在治理国家方面确实提出了不少好主意,比之太宗的贞观之治来,竟然是毫不逊色。这样一来,他对于李隆基的认识又深入和全面了一些,这对于他今后揣摩皇帝的心思变化,绝对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张九龄在府中闭门谢客专心著书,一心想让张九龄在今年千秋节上大出风头的周承业也没有闲着,他正在进行着一项很危险的实验和发明制作。
唐代的时候,人们用来照面的还是铜镜,这种镜子因为材质的关系,始终无法做到后世玻璃镜那般纤毫毕现、明亮逼真。穿越者周承业曾经在书中看到过后世的威尼斯工匠如何采用水银与锡箔制作玻璃镜的内容,所以他打算亲自动手制作一面早期玻璃镜来。
这个想法很有新意,但真正动起手来,却是十分困难。
首先,周承业花费了一大笔钱,从西市胡商那里购买来了几块透明度和色泽度都比较好的玻璃。可别小看了这时候的玻璃价格,它可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还要值钱,几块玻璃便让周承业花了四百贯钱!
接着,周承业四处找人帮忙,终于找来了一批密封存放的水银和一些锡箔。水银这玩意在秦始皇为自己造陵墓时便被大量使用,所以在唐代想要寻找到并非难事。锡也属于常见的金属,早在青铜时代人们就学会了开采和使用这种物质,周朝的时候,锡制的容器便已司空见惯。
准备好了所需的材料之后,周承业又废了一番力气,给自己制作了几个外观酷似猪鼻一般的面罩,然后专门在西市的宅院之中开辟出一间房屋作为实验室。
到了实际制作的阶段,周承业早早地便将杨玉瑶打发到了杨玄珪家中去,就连成义和念奴也跟着杨玉瑶一起走,整个院落就剩下四名昆仑奴守卫。
水银这玩意可不是好玩的,一旦形成水银蒸汽,那可是剧毒无比的重金属!
也算是天佑周承业,又或者因为是他前期的准备工作实在做到了位,总之用水银和锡箔制作玻璃镜的过程十分顺利,周承业在使用第一块玻璃时,便制作出了一面比起铜镜来强了许多的镜子。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手法的熟练,到了最后一块玻璃,也就是第四块玻璃时,周承业终于制作出了一块看上去没有任何瑕疵的完美镜面。
周承业强忍着心中的激动,转身退出“实验室”,然后跑到院中一处通风的地方,将脸上的猪鼻子狠狠地一把扯了下来,然后仰头放声大笑!
“哈哈哈,老子终于造出了玻璃镜子!嘿嘿嘿,金山银山要来啦!欧也欧也,老子就是天下无敌!”
激动够了之后,周承业立即给四块镜子上沾有反光层的那一面均匀地涂抹上一层红底漆,确保已经镀上去的金属反光层不会脱落。随后周承业用尺子量出这几块玻璃的长宽,然后去了一趟铜器店和银器店,让店中的工匠按照他画出来的图形制作了四件形态各异的以铜打底,外框包银的镜架。
周承业带着这四具镜架返回住处,然后将已经晾干的玻璃镜子轻手轻脚地镶嵌上去,于是四架明光照人的镜子便最终成型了!
按照周承业的行事风格,除了其中最好的那架镜子送给张九龄,让张九龄在千秋节上敬献给皇帝之外,其余的三架残次品,不卖出个两千贯的天价来,他就不叫周承业。
正如周承业说的那样,周家如今全力支持和帮助张九龄,其实就是在帮助周家自己。周子谅虽然对周承业提出的政治实用主义无法全部接受,但他却毫不犹豫、毫不掩饰地将小儿子说过的话带给了张九龄。
张九龄的政治智慧和政治经验自然要比周子谅高出许多,他在听了周承业的建议之后,面无表情地沉默了许久,才开口说道:“二郎分析的不错,如今的圣上,已经与二十年前那个年轻天子大不相同了。是我习惯了从前的君臣相处之道,却忘记了变通和迂回,搞得如今与圣上渐行渐远。唉……,皇帝只有一位,如果做臣下的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和支持,只怕最终的结果就是人亡政息,到了最后除了留个好名声,天下百姓又能得到什么实惠呢?”
周子谅听了张九龄的这番感慨,觉得心情有些沉重,他轻声问道:“那么,九龄公会怎样准备千秋节的贺礼?”
张九龄露出了豁达的笑容,斩钉截铁地说道:“呵呵,难得二郎如此为我思虑谋划。就算只为二郎一人,这次我说什么也要把这张老脸丢到一边去,好好地讨一回圣颜大悦!”
周子谅闻听此言之后脸色大变,急忙摆手说道:“我家那个混账小子哪里值得九龄公如此违背本心,还请三思呀!”
张九龄摇摇头,有些郁闷地说道:“你家那个可不是什么混账,而是我此生唯一仅见的妖孽!存诚不妨往后再看,他曰将李林甫玩弄于掌股之间的人,必定是你家的二郎!”
“如果他真成了李林甫那样的权歼,只要到时候我尚有一口气在,第一个便饶不了他!”周子谅狠狠地说道。
“恶人尚需恶人磨,更何况你家二郎可是一个用阎王手段行菩萨之事的大善人,大唐有了他,将来还不一定会有多么的热闹呢!”
“既然九龄公同意如此行事,那么这几曰还请专心书写那本《千秋兴盛语录》,至于准备千秋镜这种小事,便交给我家那个小混账去忙碌!”
“哈哈哈,你家那个小混账,这次说不定就连送给圣上的千秋镜也会令人大吃一惊!”
张九龄这边同意了周承业的建议,从皇家档案库内调来专门记载皇帝起居的文献,将李隆基从登基以来说过的话语和做出的批示统统翻出来,从中找出一些对于治理国家具有指导意义的语句,然后逐一进行润色,认真注明当时皇帝说这些话的背景以及说完这些话之后达到的效果。
张九龄这么用心的整理一遍之后,结果发现李隆基在治理国家方面确实提出了不少好主意,比之太宗的贞观之治来,竟然是毫不逊色。这样一来,他对于李隆基的认识又深入和全面了一些,这对于他今后揣摩皇帝的心思变化,绝对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张九龄在府中闭门谢客专心著书,一心想让张九龄在今年千秋节上大出风头的周承业也没有闲着,他正在进行着一项很危险的实验和发明制作。
唐代的时候,人们用来照面的还是铜镜,这种镜子因为材质的关系,始终无法做到后世玻璃镜那般纤毫毕现、明亮逼真。穿越者周承业曾经在书中看到过后世的威尼斯工匠如何采用水银与锡箔制作玻璃镜的内容,所以他打算亲自动手制作一面早期玻璃镜来。
这个想法很有新意,但真正动起手来,却是十分困难。
首先,周承业花费了一大笔钱,从西市胡商那里购买来了几块透明度和色泽度都比较好的玻璃。可别小看了这时候的玻璃价格,它可比同等重量的黄金还要值钱,几块玻璃便让周承业花了四百贯钱!
接着,周承业四处找人帮忙,终于找来了一批密封存放的水银和一些锡箔。水银这玩意在秦始皇为自己造陵墓时便被大量使用,所以在唐代想要寻找到并非难事。锡也属于常见的金属,早在青铜时代人们就学会了开采和使用这种物质,周朝的时候,锡制的容器便已司空见惯。
准备好了所需的材料之后,周承业又废了一番力气,给自己制作了几个外观酷似猪鼻一般的面罩,然后专门在西市的宅院之中开辟出一间房屋作为实验室。
到了实际制作的阶段,周承业早早地便将杨玉瑶打发到了杨玄珪家中去,就连成义和念奴也跟着杨玉瑶一起走,整个院落就剩下四名昆仑奴守卫。
水银这玩意可不是好玩的,一旦形成水银蒸汽,那可是剧毒无比的重金属!
也算是天佑周承业,又或者因为是他前期的准备工作实在做到了位,总之用水银和锡箔制作玻璃镜的过程十分顺利,周承业在使用第一块玻璃时,便制作出了一面比起铜镜来强了许多的镜子。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手法的熟练,到了最后一块玻璃,也就是第四块玻璃时,周承业终于制作出了一块看上去没有任何瑕疵的完美镜面。
周承业强忍着心中的激动,转身退出“实验室”,然后跑到院中一处通风的地方,将脸上的猪鼻子狠狠地一把扯了下来,然后仰头放声大笑!
“哈哈哈,老子终于造出了玻璃镜子!嘿嘿嘿,金山银山要来啦!欧也欧也,老子就是天下无敌!”
激动够了之后,周承业立即给四块镜子上沾有反光层的那一面均匀地涂抹上一层红底漆,确保已经镀上去的金属反光层不会脱落。随后周承业用尺子量出这几块玻璃的长宽,然后去了一趟铜器店和银器店,让店中的工匠按照他画出来的图形制作了四件形态各异的以铜打底,外框包银的镜架。
周承业带着这四具镜架返回住处,然后将已经晾干的玻璃镜子轻手轻脚地镶嵌上去,于是四架明光照人的镜子便最终成型了!
按照周承业的行事风格,除了其中最好的那架镜子送给张九龄,让张九龄在千秋节上敬献给皇帝之外,其余的三架残次品,不卖出个两千贯的天价来,他就不叫周承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