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历史轮回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风起龙城、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深空彼岸、万相之王、星门、明克街13号、弃宇宙、夜的命名术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重生之熙宁大帝最新章节!
夜色降临了,然而街上的行人却不曾减少。灯火通明,熙熙攘攘,昭示着北宋皇朝经济的繁荣,这座城市就是中世纪夜晚的唯一明灯汴京。而在皇宫大内,崇政殿之上,赵兴君臣四人却在餐桌之上议论着朝代的更迭根源,国家兴衰的根源。
这个话题刘邦与萧何也讨论,得出宽税养民,与民休息;唐太宗与魏征议论过,得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赵兴后世的太祖爷与黄炎培也讨论过,得出的答案是民主。然而,历史的长河淹没了他们,无论哪个政权都难逃周期性的厄运,该来的还是会来。
赵兴后世是个保安,当然不可能和大学者讨论这个话题,而网上尽是一些近乎白痴的呐喊。现在有幸穿越成帝,还是文治昌盛的北宋,大学者遍地牛毛,自然得探讨一番。
“朕把三位卿家召来,不是要谈朝政,也不是要请教如何改变国库透支的办法,更不是要兴兵征讨北辽西夏。富国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虽然功在千秋,但是却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我们去做,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个国家的兴衰,更重要的是华夏的文明传承。三位卿家可知这是什么事情吗?”赵兴边说边与三人举杯同饮。
赵兴最痛恨读理科,全是外国人的东西。历史书上讲,我们什么什么比西方人早一千多年,可是后来失传了。改朝换代,就是一场文化浩劫,每个朝代都是如此,该毁的全毁了。普遍认为华夏文化在日本和韩国以及差一点的台湾,据说《天工开物》是在日本发现的,华夏文明的骄傲都只能在哪厚厚的二十六史里寻找。
这三位本不喝酒,赵兴特意拿出了米酒。赵兴知道此时的白酒度数很低,喝着没感觉。倒是米酒和前世喝过的差不多,感觉不错。
事关华夏文明传承?三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皇帝的开场白让三人陷入沉思,王安石低头吃着菜,身前的那盘菜都快吃得差不多了。文彦博则是一边品尝米酒一边轻捋长须,好像没听见似得。司马光则是直视赵兴,好像在赵兴身上找到了什么。
“陛下所说,是不是与臣现下撰写的《资治通鉴》相关?这历朝兴衰更替旧事,资料众多,臣还需要时间整理。臣必定竭尽全力,早日完成,供陛下御览。”司马光想起了前不久皇帝赐的《资治通鉴序》,快然说道。
司马光以为皇帝急于看书,有意让文彦博、王安石参与进来。
“历朝兴衰更替旧事,事虽多,却逃不过三点,皇朝建立,中兴变法,改朝换代。秦汉隋唐,朝代更迭,何其相似。秦隋皆是短命皇朝,汉唐取而代之。至汉世祖唐玄宗之时,国家中兴,不多时便走向衰败,繁荣昌盛一夜破灭,天下诸侯趁势而起。汉唐之后,华夏不能一统,以致蛮夷侵掠中原,今日你我君臣又走到了这中兴变法的道路上来了,是不是说我大宋朝气数已经过半,以致日后必亡于蛮夷之手?魏晋的历史轮回就要到周宋的身上了,难道我大宋半壁江山沦陷,朕退守南方的日子不远了吗?朕不愿听励精图治、仁政爱民的话,这样的君臣奏对,史书上记载得太多了,然而都改变不了朝代更迭的魔咒。今日,就是要和三位卿家谈一谈这魔咒。就从秦朝说起吧,讲一讲秦国为何能一统天下,又为何短命而亡。”赵兴感慨地说道。
晋朝代曹魏建立,宋朝代北周建立,但最后,东晋、南宋都退守南方,中原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这就像一场命运的诅咒。
赵兴这次设宴谈话,意图就是要君臣四人就变法的目的、方法等达成共识,而不是到了真要变法了,就互相攻击。
而这三位大学者,政治家,都陷入了短暂的沉思。这个话题太沉重了。
“臣以为,无论是秦国一统天下还是汉武帝归化四夷,纠集根源就在于变法。变法,一为集权,二为理财。秦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贫弱,受制于魏国,秦河西之地被魏国所夺。等到变法之后,秦国实力强横,不仅收复了河西失地,而且反过来威胁东方六国。秦皇巩固商鞅变法的成果,秦国得于以一敌六,最终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汉朝初年,汉高祖、文景二帝都受阻于匈奴,汉朝此时的疆域不过秦朝的一半。北方河套地被匈奴人占据,长江之南被豪族割据。汉武帝用董仲舒改革官职,统一思想,集权中央。用桑弘羊整顿工商,国库由此充盈。汉武帝由此成就了莫大的文治武功,扫灭了匈奴,开拓了西域,平定了南方。
我朝自太祖皇帝以来,已经扫平了割据,集权已经完成。陛下如要变法,首重理财。臣有法,可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自足,得变法之利而除变法之害。”
王安石激动地说道。言语中释放了无比的自信,也表达了勇于理想的热情。不等王安石把这场会宴变成演讲台,司马光打断了王安石的话头。也对王安石急于表达变法意图,扭转圣意表示不满。
皇帝主要问题是朝代更迭,你王安石怎么就谈后一半,完全是避重就轻。然而,王安石怎么能不急,皇帝千里迢迢把他从江宁召来,却有一个多月没有召见,这次召见本以为是单独君前奏对,没想到还有两人,可见皇帝变法的决心还要巩固,不然自己的理想抱负顿然成空。王安石这么多年在地方上做小官,积累声望,为的就是此刻。
王安石不知道的是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原来的赵顼了,而是后来者赵兴。赵兴变法的决心是王安石不知道的,作为一个后来者,赵兴知道历史的脉动,变法必须触及根本,而不只是充盈国库,否则难逃历史魏晋之祸,以致崖山之后无中国。
正是宋朝的灭亡宣告了华夏文明的领先优势终结,外族元朝的统治导致汉民族民气衰竭,保守而胆怯,不再有春秋汉唐之时的铁血丹心了。
崖山之后,华夏精英阶层大都覆灭,民心士气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一些没有脊梁骨的东西。下层民众只知道为家族的小事明争暗斗,上层官员只知道为床上那些事求神问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种对外开拓,对未知领域探寻的雄心没有了。熟知历史的人是知道的,汉民族不只是农耕民族,一支支的探险队从长安出发,从陆上海上全面打通对外商贸之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北宋李常开辟的。一队队的相当于传教士的人们,带着皇帝的天恩出访蛮荒,要那些蛮族臣服并接受华夏文明的洗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大汉之臣妾。”“自古皆贵华而贱夷,朕视之如一。”这些话所述说的世界观是天下而非家国,要的是儒家文明沐浴天下万民。
宋灭之后的中国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只知道窝里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心没有了。轻财重义的人少了,有奶便是娘的人多了,道德的底线被冲破了,昌盛的华夏文明走向了没落。唯一没有被游牧民族所统治的西欧却接过了宋朝的旗帜,借着四大发明继续海上商贸之路的拓展,由此走向了世界,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宋亡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不是一句虚言呀!赵兴在后世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是国家的崛起,不只是工业化城市化,而是文明的复兴,是华夏文明再次开创新的文明高度并走向沐浴天下之路。
“介甫慎言,天下之财有多少便是多少,不在官便在民,理财如何能使国富兵强?商鞅,桑弘羊之辈,一为酷吏一为奸商,投机媚上,盘剥百姓,致使民生凋敝,百业俱废。此类变法,实是误国。
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一架只知道征战的机器,对内压榨百姓,对外侵掠六国。天下尚未一统,此法为权变之宜,还算得过去。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却不能马放南山,仍然苛政待民,天下苦秦久矣。始皇平定天下的百万大军作鸟兽散,陈胜吴广之辈揭竿而起,致使天下元气大伤,匈奴卷土而来。这难道不是变法之害?
却说汉武帝变法,有武功却无文治,文景二帝的百年积蓄却被连番的征战耗尽。汉武帝变法之前,府库充盈,民间殷实,百姓安居乐业。变法之后,商贾中产之家纷纷破产,百姓沦为奴隶婢女者数以千万计,以致百姓隐入山林转为盗贼,贫苦之人易子而食。这就是你说的变法?
当下,太祖太宗皇帝已经扫平割据统一天下,虽然有西夏北辽之害,却是肌肤之痛,若是如此变法,定是亡国之祸。变法当内修德政,外止干戈。一为整顿吏治,宽税养民。一为交好外夷,马放南山。如若做到这两点,即能省下六成的养兵养吏之费,而百姓殷实了,税费必然增加,日子久了,国库自然充盈。待国库充盈之时,再修甲兵,未必不能收复故土。
竭泽而渔,穷兵黩武,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良方,若不是面临灭国之战,此法绝对是不能用的。若是使用,一旦对外征战受阻,变成长久的相互攻伐,却不能解决西夏北辽的边患之害,百姓无法修养生息,这就是亡国之道。若是大败,国门大开,百姓困顿,尚不能解决衣食,如何凝聚力量,抵御入侵?昔日,秦朝隋朝短命而亡,无不是穷兵黩武,却未拓疆土分毫,导致国力耗尽,百姓失去了修养生息的土地造成的。”
司马光像是驳斥王安石,更像是教育赵兴。赵兴对于司马光前半段话鼾之以鼻,后面几句话却拨动了赵兴的心弦。赵兴本来是要借这次会宴说服司马光的,不要让他给王安石的变法搅局,现在才发现司马光作为史学大家,他考虑得更加长远。看来是历史的局限使得司马光没有提出更加系统的变法思路,使得后半辈子完全是替王安石擦屁股去了,只是屁股没擦完就挂了,北宋由此失去了重新走向正轨的机会。在蔡京面目全非的新法下,北宋最终被金国所灭,又走向了晋朝退守南方的老路。
而令赵兴震惊的是司马光最后一句话。或许司马光本人都没有彻底的明白自己那一句话的含义,来自后世的赵兴却明白了。因为一切战争都是掠夺,掠夺的正是生存所必须的资源。胜利者借着资源继续发展,失败者却是穷困以致消亡。而农业时代生存所必须的资源就是能种庄稼的富饶土地,宋朝时南方是充满瘴气的蛮荒之地,要开发成本是非常大的,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非常庞大,精耕细作的农业弊端就在这里,红土地上的农业收入甚至有可能不能回报开发的成本。而西夏北辽占据的故土却是已经得到开发的,能够产出大量粮食的土地,这才是战争的导火索。
历史上与汉朝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不也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无法持续地开疆所造成的吗?罗马帝国后期,奴隶输入越来越少,劳动力越来越贵,罗马帝国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造成现在不得不变法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个。太祖太宗皇帝扫平割据后,地方的赋税资源汇聚中央,地方割据政权的储备也被太祖皇帝收到了内库。这两个皇帝甚至有拿钱赎回燕云十六州的打算,可见国库的充盈。然而真宗仁宗两朝的战事没有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岁币加真宗的封禅等奢侈消耗,国库消耗一空,这才有了现在的变法。
中国历史上,王朝建立,然后走向鼎盛,最后极盛而衰,如此循环,这恐怕是根本原因。甚至所有国家的兴衰,都是这个原因,这似乎是一个死结。伴随着战争的胜利,丰富而廉价的生存资源输入,帝国开始走向强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廉价的而丰富的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这一个上层建筑像一座大厦一般快速地矗立起来。而帝国大厦建立起来的同时,管理和维修帝国大厦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因为历史的局限性,疆土不可能无限制的拓展,对敌对势力的战争不可能永远地轻易获胜。一旦战争受阻或消耗过大,那么战争就不是输入资源而是消耗资源了。伴随着资源输入的减少,经济发展的速度无法跟进帝国大厦建设的速度,或者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帝国大厦维护的费用,那么帝国大厦的建设和维护就要用到百姓们的储蓄,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长年失修的帝国大厦就会滋生蛀虫。如此,在帝国达到极盛之时,那么也就是帝国走向衰弱的开始,最后帝国大厦轰然倒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在现有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之上,帝国大厦再度重建,历史再度重演。
那么就走西欧人曾经走过的路,打那些弱小的国家,用不断的征战胜利来推动帝国的崛起,赵兴的关于变法的思路仿佛已经打开了。
王安石没有反驳,这些道理,他也是知道的。因为对西夏北辽长期的军事失败,让他无法自信变法之后就一定能在短期之内灭亡西夏北辽。一时间,都忙着喝米酒吃菜,连同赵兴也陷入了沉思之中。王安石身前的那盘菜已经是全部吃光,赵兴连忙不经意地给他换了一盘,算是安慰他,也表明了赵兴一定会支持他的变法。赵兴明白,如今的困局,不变法是不行的,关键是怎么变,这个问题最是头疼,若是盲目地支持王安石,怕是要重蹈历史失败的覆辙。
最后是文彦博打破了这种平静。文彦博是一个寿星,在宋朝能活到近百的年纪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样一个人是持重而明智的,可为不可为都看得很透彻,这是赵兴选择让他当内阁首辅的原因。加上王安石、司马光两人为次辅,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攻击,那么变法便成功了一半。关键这三位都是有自己的变法思路的,都是要求有所作为的士大夫。后来王安石得势了,其它两位就成了保守派,这王安石原本还是司马光推荐的。
夜色降临了,然而街上的行人却不曾减少。灯火通明,熙熙攘攘,昭示着北宋皇朝经济的繁荣,这座城市就是中世纪夜晚的唯一明灯汴京。而在皇宫大内,崇政殿之上,赵兴君臣四人却在餐桌之上议论着朝代的更迭根源,国家兴衰的根源。
这个话题刘邦与萧何也讨论,得出宽税养民,与民休息;唐太宗与魏征议论过,得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赵兴后世的太祖爷与黄炎培也讨论过,得出的答案是民主。然而,历史的长河淹没了他们,无论哪个政权都难逃周期性的厄运,该来的还是会来。
赵兴后世是个保安,当然不可能和大学者讨论这个话题,而网上尽是一些近乎白痴的呐喊。现在有幸穿越成帝,还是文治昌盛的北宋,大学者遍地牛毛,自然得探讨一番。
“朕把三位卿家召来,不是要谈朝政,也不是要请教如何改变国库透支的办法,更不是要兴兵征讨北辽西夏。富国强兵,收复燕云十六州,虽然功在千秋,但是却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要我们去做,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个国家的兴衰,更重要的是华夏的文明传承。三位卿家可知这是什么事情吗?”赵兴边说边与三人举杯同饮。
赵兴最痛恨读理科,全是外国人的东西。历史书上讲,我们什么什么比西方人早一千多年,可是后来失传了。改朝换代,就是一场文化浩劫,每个朝代都是如此,该毁的全毁了。普遍认为华夏文化在日本和韩国以及差一点的台湾,据说《天工开物》是在日本发现的,华夏文明的骄傲都只能在哪厚厚的二十六史里寻找。
这三位本不喝酒,赵兴特意拿出了米酒。赵兴知道此时的白酒度数很低,喝着没感觉。倒是米酒和前世喝过的差不多,感觉不错。
事关华夏文明传承?三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皇帝的开场白让三人陷入沉思,王安石低头吃着菜,身前的那盘菜都快吃得差不多了。文彦博则是一边品尝米酒一边轻捋长须,好像没听见似得。司马光则是直视赵兴,好像在赵兴身上找到了什么。
“陛下所说,是不是与臣现下撰写的《资治通鉴》相关?这历朝兴衰更替旧事,资料众多,臣还需要时间整理。臣必定竭尽全力,早日完成,供陛下御览。”司马光想起了前不久皇帝赐的《资治通鉴序》,快然说道。
司马光以为皇帝急于看书,有意让文彦博、王安石参与进来。
“历朝兴衰更替旧事,事虽多,却逃不过三点,皇朝建立,中兴变法,改朝换代。秦汉隋唐,朝代更迭,何其相似。秦隋皆是短命皇朝,汉唐取而代之。至汉世祖唐玄宗之时,国家中兴,不多时便走向衰败,繁荣昌盛一夜破灭,天下诸侯趁势而起。汉唐之后,华夏不能一统,以致蛮夷侵掠中原,今日你我君臣又走到了这中兴变法的道路上来了,是不是说我大宋朝气数已经过半,以致日后必亡于蛮夷之手?魏晋的历史轮回就要到周宋的身上了,难道我大宋半壁江山沦陷,朕退守南方的日子不远了吗?朕不愿听励精图治、仁政爱民的话,这样的君臣奏对,史书上记载得太多了,然而都改变不了朝代更迭的魔咒。今日,就是要和三位卿家谈一谈这魔咒。就从秦朝说起吧,讲一讲秦国为何能一统天下,又为何短命而亡。”赵兴感慨地说道。
晋朝代曹魏建立,宋朝代北周建立,但最后,东晋、南宋都退守南方,中原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这就像一场命运的诅咒。
赵兴这次设宴谈话,意图就是要君臣四人就变法的目的、方法等达成共识,而不是到了真要变法了,就互相攻击。
而这三位大学者,政治家,都陷入了短暂的沉思。这个话题太沉重了。
“臣以为,无论是秦国一统天下还是汉武帝归化四夷,纠集根源就在于变法。变法,一为集权,二为理财。秦商鞅变法之前,秦国贫弱,受制于魏国,秦河西之地被魏国所夺。等到变法之后,秦国实力强横,不仅收复了河西失地,而且反过来威胁东方六国。秦皇巩固商鞅变法的成果,秦国得于以一敌六,最终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汉朝初年,汉高祖、文景二帝都受阻于匈奴,汉朝此时的疆域不过秦朝的一半。北方河套地被匈奴人占据,长江之南被豪族割据。汉武帝用董仲舒改革官职,统一思想,集权中央。用桑弘羊整顿工商,国库由此充盈。汉武帝由此成就了莫大的文治武功,扫灭了匈奴,开拓了西域,平定了南方。
我朝自太祖皇帝以来,已经扫平了割据,集权已经完成。陛下如要变法,首重理财。臣有法,可使民不加赋而国用自足,得变法之利而除变法之害。”
王安石激动地说道。言语中释放了无比的自信,也表达了勇于理想的热情。不等王安石把这场会宴变成演讲台,司马光打断了王安石的话头。也对王安石急于表达变法意图,扭转圣意表示不满。
皇帝主要问题是朝代更迭,你王安石怎么就谈后一半,完全是避重就轻。然而,王安石怎么能不急,皇帝千里迢迢把他从江宁召来,却有一个多月没有召见,这次召见本以为是单独君前奏对,没想到还有两人,可见皇帝变法的决心还要巩固,不然自己的理想抱负顿然成空。王安石这么多年在地方上做小官,积累声望,为的就是此刻。
王安石不知道的是现在的皇帝已经不是原来的赵顼了,而是后来者赵兴。赵兴变法的决心是王安石不知道的,作为一个后来者,赵兴知道历史的脉动,变法必须触及根本,而不只是充盈国库,否则难逃历史魏晋之祸,以致崖山之后无中国。
正是宋朝的灭亡宣告了华夏文明的领先优势终结,外族元朝的统治导致汉民族民气衰竭,保守而胆怯,不再有春秋汉唐之时的铁血丹心了。
崖山之后,华夏精英阶层大都覆灭,民心士气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一些没有脊梁骨的东西。下层民众只知道为家族的小事明争暗斗,上层官员只知道为床上那些事求神问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那种对外开拓,对未知领域探寻的雄心没有了。熟知历史的人是知道的,汉民族不只是农耕民族,一支支的探险队从长安出发,从陆上海上全面打通对外商贸之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就是北宋李常开辟的。一队队的相当于传教士的人们,带着皇帝的天恩出访蛮荒,要那些蛮族臣服并接受华夏文明的洗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大汉之臣妾。”“自古皆贵华而贱夷,朕视之如一。”这些话所述说的世界观是天下而非家国,要的是儒家文明沐浴天下万民。
宋灭之后的中国人,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只知道窝里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心没有了。轻财重义的人少了,有奶便是娘的人多了,道德的底线被冲破了,昌盛的华夏文明走向了没落。唯一没有被游牧民族所统治的西欧却接过了宋朝的旗帜,借着四大发明继续海上商贸之路的拓展,由此走向了世界,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宋亡之后无华夏,明亡之后无中国,不是一句虚言呀!赵兴在后世常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只是国家的崛起,不只是工业化城市化,而是文明的复兴,是华夏文明再次开创新的文明高度并走向沐浴天下之路。
“介甫慎言,天下之财有多少便是多少,不在官便在民,理财如何能使国富兵强?商鞅,桑弘羊之辈,一为酷吏一为奸商,投机媚上,盘剥百姓,致使民生凋敝,百业俱废。此类变法,实是误国。
商鞅变法,秦国成为了一架只知道征战的机器,对内压榨百姓,对外侵掠六国。天下尚未一统,此法为权变之宜,还算得过去。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却不能马放南山,仍然苛政待民,天下苦秦久矣。始皇平定天下的百万大军作鸟兽散,陈胜吴广之辈揭竿而起,致使天下元气大伤,匈奴卷土而来。这难道不是变法之害?
却说汉武帝变法,有武功却无文治,文景二帝的百年积蓄却被连番的征战耗尽。汉武帝变法之前,府库充盈,民间殷实,百姓安居乐业。变法之后,商贾中产之家纷纷破产,百姓沦为奴隶婢女者数以千万计,以致百姓隐入山林转为盗贼,贫苦之人易子而食。这就是你说的变法?
当下,太祖太宗皇帝已经扫平割据统一天下,虽然有西夏北辽之害,却是肌肤之痛,若是如此变法,定是亡国之祸。变法当内修德政,外止干戈。一为整顿吏治,宽税养民。一为交好外夷,马放南山。如若做到这两点,即能省下六成的养兵养吏之费,而百姓殷实了,税费必然增加,日子久了,国库自然充盈。待国库充盈之时,再修甲兵,未必不能收复故土。
竭泽而渔,穷兵黩武,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良方,若不是面临灭国之战,此法绝对是不能用的。若是使用,一旦对外征战受阻,变成长久的相互攻伐,却不能解决西夏北辽的边患之害,百姓无法修养生息,这就是亡国之道。若是大败,国门大开,百姓困顿,尚不能解决衣食,如何凝聚力量,抵御入侵?昔日,秦朝隋朝短命而亡,无不是穷兵黩武,却未拓疆土分毫,导致国力耗尽,百姓失去了修养生息的土地造成的。”
司马光像是驳斥王安石,更像是教育赵兴。赵兴对于司马光前半段话鼾之以鼻,后面几句话却拨动了赵兴的心弦。赵兴本来是要借这次会宴说服司马光的,不要让他给王安石的变法搅局,现在才发现司马光作为史学大家,他考虑得更加长远。看来是历史的局限使得司马光没有提出更加系统的变法思路,使得后半辈子完全是替王安石擦屁股去了,只是屁股没擦完就挂了,北宋由此失去了重新走向正轨的机会。在蔡京面目全非的新法下,北宋最终被金国所灭,又走向了晋朝退守南方的老路。
而令赵兴震惊的是司马光最后一句话。或许司马光本人都没有彻底的明白自己那一句话的含义,来自后世的赵兴却明白了。因为一切战争都是掠夺,掠夺的正是生存所必须的资源。胜利者借着资源继续发展,失败者却是穷困以致消亡。而农业时代生存所必须的资源就是能种庄稼的富饶土地,宋朝时南方是充满瘴气的蛮荒之地,要开发成本是非常大的,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非常庞大,精耕细作的农业弊端就在这里,红土地上的农业收入甚至有可能不能回报开发的成本。而西夏北辽占据的故土却是已经得到开发的,能够产出大量粮食的土地,这才是战争的导火索。
历史上与汉朝同时期的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不也是因为历史的局限无法持续地开疆所造成的吗?罗马帝国后期,奴隶输入越来越少,劳动力越来越贵,罗马帝国的发展开始走下坡路。造成现在不得不变法的根本原因也是这个。太祖太宗皇帝扫平割据后,地方的赋税资源汇聚中央,地方割据政权的储备也被太祖皇帝收到了内库。这两个皇帝甚至有拿钱赎回燕云十六州的打算,可见国库的充盈。然而真宗仁宗两朝的战事没有取得过决定性的胜利,岁币加真宗的封禅等奢侈消耗,国库消耗一空,这才有了现在的变法。
中国历史上,王朝建立,然后走向鼎盛,最后极盛而衰,如此循环,这恐怕是根本原因。甚至所有国家的兴衰,都是这个原因,这似乎是一个死结。伴随着战争的胜利,丰富而廉价的生存资源输入,帝国开始走向强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廉价的而丰富的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推动国家这一个上层建筑像一座大厦一般快速地矗立起来。而帝国大厦建立起来的同时,管理和维修帝国大厦的人也就越来越多。因为历史的局限性,疆土不可能无限制的拓展,对敌对势力的战争不可能永远地轻易获胜。一旦战争受阻或消耗过大,那么战争就不是输入资源而是消耗资源了。伴随着资源输入的减少,经济发展的速度无法跟进帝国大厦建设的速度,或者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帝国大厦维护的费用,那么帝国大厦的建设和维护就要用到百姓们的储蓄,待储蓄不足的情况下,长年失修的帝国大厦就会滋生蛀虫。如此,在帝国达到极盛之时,那么也就是帝国走向衰弱的开始,最后帝国大厦轰然倒塌。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生产经验的积累,技术的进步,在现有的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之上,帝国大厦再度重建,历史再度重演。
那么就走西欧人曾经走过的路,打那些弱小的国家,用不断的征战胜利来推动帝国的崛起,赵兴的关于变法的思路仿佛已经打开了。
王安石没有反驳,这些道理,他也是知道的。因为对西夏北辽长期的军事失败,让他无法自信变法之后就一定能在短期之内灭亡西夏北辽。一时间,都忙着喝米酒吃菜,连同赵兴也陷入了沉思之中。王安石身前的那盘菜已经是全部吃光,赵兴连忙不经意地给他换了一盘,算是安慰他,也表明了赵兴一定会支持他的变法。赵兴明白,如今的困局,不变法是不行的,关键是怎么变,这个问题最是头疼,若是盲目地支持王安石,怕是要重蹈历史失败的覆辙。
最后是文彦博打破了这种平静。文彦博是一个寿星,在宋朝能活到近百的年纪是非常了不起的。这样一个人是持重而明智的,可为不可为都看得很透彻,这是赵兴选择让他当内阁首辅的原因。加上王安石、司马光两人为次辅,相互补充而不是相互攻击,那么变法便成功了一半。关键这三位都是有自己的变法思路的,都是要求有所作为的士大夫。后来王安石得势了,其它两位就成了保守派,这王安石原本还是司马光推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