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错中复杂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搅乱三国最新章节!
孙策很讲信用,他来袁术这里主要是为了曹智的巢湖之事。当他把来意向袁术说明后,袁术大吃一惊,陈温等人竟然表了曹操的弟弟曹智为丹阳太守。他很清楚丹阳这个跨长江南北的特殊郡对他将来的重要性,不是最近为了与公孙瓒结盟,拉拢徐州刺史陶谦和幽州刺史刘虞,还有忙于处理荆州、豫州之事,竟未顾及到扬州之事,他早有要动丹阳的之心。
但现在陈温他们要把丹阳给曹智,这件事他要好好思量一番了。曹智他是认识的,说起来还是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认识,只不过曹智比他跟袁绍都年纪小,他们并没有过多的交往。再说他对他大哥袁绍的朋友不热衷,袁绍和曹操私交很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丹阳这块地方不是不可以给曹家老二,但他袁术已经铁定了心要和袁绍对着干,将来有朝一日他和袁绍撕破脸皮时,他曹智会站在那边呢?
答案很明确曹智肯定会跟他大哥,站在袁绍这边。袁术肯定不能为自己在如此重要的地方放置一个可能的敌人,更不要说为曹智争取到巢湖的治理权了。所以当孙策在向他费尽口舌游说帮助曹智的诸多好处时,袁术心底已有定计。他表面上答应了孙策所请,暗地里马上写了份奏章:以后将军的身份上表朝廷,不同意陈温等人的表荐曹智出任丹阳太守,同时,表举孙坚的妻弟吴景出任丹阳太守。
孙策在南阳小住了两三日,就因为豫州治所阳城被周昂围攻而急急的赶回去了,他不知道袁术只是把他当小孩,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
而就在袁术对曹智出任丹阳太守一事有所行动时,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袁绍也知道了这件事。他在这么忙的情况下是怎么知道丹阳这点事的呢?当然是曹操多了一份心思,曹操在出兵濮阳离开皖城之时,就多了一个心眼。他不止一次在教育弟弟曹智和自己的属下,甚至于关东联盟的诸多豪强时,都提到过丹阳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他曹操能看到的东西,别人不一定看不到。
曹智出任丹阳太守虽说由扬州刺史陈温、庐江太守陆康、九江太守乔玄联名保举,应该说是铁板钉钉的事。但曹操总觉得不是很放心,他考虑再三还是给袁绍去了一份信,信中没有很明确的要袁绍支持曹智登上丹阳太守之位,只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并再次重申了丹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袁绍不认为曹智做丹阳太守对自己有什么坏处,曹家兄弟一南一北,都扼制住了两条大河(黄河于长江)上重要的地理位置,将来他要南征北讨时,该有多么的方便。起初也只是认为曹操的来信只是为了把这个喜讯告诉他。但当他得知自己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弟弟袁术要插手扬州事物时,他警觉了。
袁绍也马上上书朝廷,以冀州牧的身份支持曹智出任丹阳太守。
现在这个事情就有点搞笑了,丹阳隶属扬州,这是不争的事实。照道理来说,任命这样一个郡太守,只要是扬州刺史表举上来的人,中央政府(现在的长安政府)一般是不会干预(其实是没能力干预)。但为什么一个丹阳太守的人选,一个前任太尉曹嵩之子——曹智,要出任一个小小丹阳太守的职位,竟会引发多方争执。
更可笑的是,李傕、郭汜目前控制的长安政府尽先后收到三个地方政府奏章,都是为了丹阳太守之事,而且都还关系到一个叫曹智的人。
说实话李傕、郭汜对曹智并不熟。当年在洛阳,他们结交的是比曹智官职大得多的曹操,他们也不太注意这个靠和太后有绯闻,而做上官位的纨绔子弟。后来注意到他也是因为他参与了刺董行动,当然,那件事在他们眼里,曹智也只是配村,主角还是曹操。
但现在这个纨绔子弟在扬州倒是混的水淹升起,尽同时有一个刺史和一个州牧表举他出任一郡太守,还有一个后将军不同意他出任丹阳太守,这件事还涉及到现在已经是“五世三公”的袁家兄弟的纷争。
现在朝廷重要的奏章都先有李傕、郭汜过目,当他们见到先后三封关于丹阳和曹智的奏章时,他们有点头大了。武将出身的人对处理政事自然不在行,他们对搞不清的事或人,向来只有一个主张“杀”。但现在能杀谁去,事情发生在离长安八丈远的扬州。
于是他们唯有把这种令人头疼的事推给贾诩。贾诩可以说在这之前更本不认识曹智这个人,只是听说过他的一点事迹。他认真仔细的阅读了三封奏章,他的政治敏锐度,可不是李傕等人能比的。他认为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丹阳太守的职位之争,在背后涉及到多方势力的角逐。
这已经演变成一场政治较量,而不是简单的官位之争。贾诩是个非常讲求实用的人,他虽然知道李傕、郭汜领导的这一任长安政府,命运不会比董卓好多少,但他在这一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长安政府在这件事上怎样表态或作为最有利。
贾诩的这种性格不是现在才有的,是天生的。贾诩年少时也被推举过孝廉,后到朝廷为郎,后因有病辞官,回家的路上遇见氐人(北方少数名族),与其同行的数十人皆为氐人所抓。贾诩为脱身,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这种做法对一个充满英雄侠义的时代来说,他的行为并不光彩,甚至与有人在他背后称贾诩的行为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也就是说贾诩天生骨子里是个实用主义者,什么事到了他手里,都要为利益服务。
孙策很讲信用,他来袁术这里主要是为了曹智的巢湖之事。当他把来意向袁术说明后,袁术大吃一惊,陈温等人竟然表了曹操的弟弟曹智为丹阳太守。他很清楚丹阳这个跨长江南北的特殊郡对他将来的重要性,不是最近为了与公孙瓒结盟,拉拢徐州刺史陶谦和幽州刺史刘虞,还有忙于处理荆州、豫州之事,竟未顾及到扬州之事,他早有要动丹阳的之心。
但现在陈温他们要把丹阳给曹智,这件事他要好好思量一番了。曹智他是认识的,说起来还是很小的时候他们就认识,只不过曹智比他跟袁绍都年纪小,他们并没有过多的交往。再说他对他大哥袁绍的朋友不热衷,袁绍和曹操私交很好,这是众所周知的。丹阳这块地方不是不可以给曹家老二,但他袁术已经铁定了心要和袁绍对着干,将来有朝一日他和袁绍撕破脸皮时,他曹智会站在那边呢?
答案很明确曹智肯定会跟他大哥,站在袁绍这边。袁术肯定不能为自己在如此重要的地方放置一个可能的敌人,更不要说为曹智争取到巢湖的治理权了。所以当孙策在向他费尽口舌游说帮助曹智的诸多好处时,袁术心底已有定计。他表面上答应了孙策所请,暗地里马上写了份奏章:以后将军的身份上表朝廷,不同意陈温等人的表荐曹智出任丹阳太守,同时,表举孙坚的妻弟吴景出任丹阳太守。
孙策在南阳小住了两三日,就因为豫州治所阳城被周昂围攻而急急的赶回去了,他不知道袁术只是把他当小孩,根本不把他的话当回事。
而就在袁术对曹智出任丹阳太守一事有所行动时,他同父异母的哥哥袁绍也知道了这件事。他在这么忙的情况下是怎么知道丹阳这点事的呢?当然是曹操多了一份心思,曹操在出兵濮阳离开皖城之时,就多了一个心眼。他不止一次在教育弟弟曹智和自己的属下,甚至于关东联盟的诸多豪强时,都提到过丹阳这个地方的重要性。他曹操能看到的东西,别人不一定看不到。
曹智出任丹阳太守虽说由扬州刺史陈温、庐江太守陆康、九江太守乔玄联名保举,应该说是铁板钉钉的事。但曹操总觉得不是很放心,他考虑再三还是给袁绍去了一份信,信中没有很明确的要袁绍支持曹智登上丹阳太守之位,只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并再次重申了丹阳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袁绍不认为曹智做丹阳太守对自己有什么坏处,曹家兄弟一南一北,都扼制住了两条大河(黄河于长江)上重要的地理位置,将来他要南征北讨时,该有多么的方便。起初也只是认为曹操的来信只是为了把这个喜讯告诉他。但当他得知自己那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弟弟袁术要插手扬州事物时,他警觉了。
袁绍也马上上书朝廷,以冀州牧的身份支持曹智出任丹阳太守。
现在这个事情就有点搞笑了,丹阳隶属扬州,这是不争的事实。照道理来说,任命这样一个郡太守,只要是扬州刺史表举上来的人,中央政府(现在的长安政府)一般是不会干预(其实是没能力干预)。但为什么一个丹阳太守的人选,一个前任太尉曹嵩之子——曹智,要出任一个小小丹阳太守的职位,竟会引发多方争执。
更可笑的是,李傕、郭汜目前控制的长安政府尽先后收到三个地方政府奏章,都是为了丹阳太守之事,而且都还关系到一个叫曹智的人。
说实话李傕、郭汜对曹智并不熟。当年在洛阳,他们结交的是比曹智官职大得多的曹操,他们也不太注意这个靠和太后有绯闻,而做上官位的纨绔子弟。后来注意到他也是因为他参与了刺董行动,当然,那件事在他们眼里,曹智也只是配村,主角还是曹操。
但现在这个纨绔子弟在扬州倒是混的水淹升起,尽同时有一个刺史和一个州牧表举他出任一郡太守,还有一个后将军不同意他出任丹阳太守,这件事还涉及到现在已经是“五世三公”的袁家兄弟的纷争。
现在朝廷重要的奏章都先有李傕、郭汜过目,当他们见到先后三封关于丹阳和曹智的奏章时,他们有点头大了。武将出身的人对处理政事自然不在行,他们对搞不清的事或人,向来只有一个主张“杀”。但现在能杀谁去,事情发生在离长安八丈远的扬州。
于是他们唯有把这种令人头疼的事推给贾诩。贾诩可以说在这之前更本不认识曹智这个人,只是听说过他的一点事迹。他认真仔细的阅读了三封奏章,他的政治敏锐度,可不是李傕等人能比的。他认为这件事不是那么简单的一个丹阳太守的职位之争,在背后涉及到多方势力的角逐。
这已经演变成一场政治较量,而不是简单的官位之争。贾诩是个非常讲求实用的人,他虽然知道李傕、郭汜领导的这一任长安政府,命运不会比董卓好多少,但他在这一问题上首先考虑的是,长安政府在这件事上怎样表态或作为最有利。
贾诩的这种性格不是现在才有的,是天生的。贾诩年少时也被推举过孝廉,后到朝廷为郎,后因有病辞官,回家的路上遇见氐人(北方少数名族),与其同行的数十人皆为氐人所抓。贾诩为脱身,便骗他们说:“我段公外孙也,汝别埋我,我家必厚赎之”。当时太尉段颎,因为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所以贾诩便假称是段颎外甥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盟誓后送他回去,而其余的人却都遇害了。贾诩这种做法对一个充满英雄侠义的时代来说,他的行为并不光彩,甚至与有人在他背后称贾诩的行为是:“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也就是说贾诩天生骨子里是个实用主义者,什么事到了他手里,都要为利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