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漫谈百家,儒法之怨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楚史乱国志最新章节!
“百家?”
蔡琰秀眉微蹙,低声重复了一遍项明的问题,然后道:
“大汉以儒治国,百家皆经罢黜,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夫君也不是当初那个初入大汉的少年将军,也在朝堂上有过一番经历,此时又何出此言?”
并非蔡琰隐瞒不说,而是百家之事算得上是大汉的一个禁忌话题,无论是何传承,都要先戴上儒家的帽子,否则便是谋反。
但他们从未消失,昔年陈胜吴广起义背后就有着农家的影子,而张角的黄巾之乱,也有一股势力在隐隐支持,推算起来,大概率也是农家残党。
蔡邕整合天下资料编纂史册,从这些资料中,便看到了百家残余的蠢蠢欲动,不过滋事重大,他并没有对任何人提起,只在私下里自言自语。
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蔡琰作为蔡邕独女,也能够在不经意间从蔡邕口中听到一些关于百家的暗潮,这才知晓一二。
她也是担心项明会卷进什么复辟百家之类的滔天事件之中,担心他踏上不归之途,这才隐瞒不说。
见蔡琰认真的表情,项明也不禁嘴角上扬,轻声道:
“昭姬何须隐瞒,算起来,某也是兵家之人,这些年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沙场,某总能看到一些隐藏在儒家之外的势力,因此有所疑问。”
“倘若昭姬担心某与百家扯上关系,倒也不必,某之宏志,必定需要不同的帮手,百家势力也在其中。”
“当然,只是利用,某还不傻,倘若百家未积蓄到一定的力量就一心复辟,那么等待他们的结局只有彻底消除。”
见蔡琰还有顾虑,项明伸出手轻抚她头上青丝,那双手掌似乎带有魔力,渐渐的使蔡琰冷静了下来。
“更不要说,百家潜藏了数百年,倘若还未积蓄力量便匆忙现世,岂不是百年努力付诸东流?他们,可也没有天真到这种程度。”
项明最后补充的话让蔡琰当下了心中的顾虑,沉吟片刻之后,缓缓开口道:
“妾身所知不多,不过,就在数月前,郑公曾于北海召集天下群儒,名义上是探讨孔圣经典,实则是在共商儒家未来的命运。”
“由于家父也派遣了两位师兄参加,才知道其中内情,百家势力在黄巾之后突然起复,迅速发展,虽为星点之火,却已有燎原之势。”
“郑公,莫非是北海郑康成?”
项明抚着下巴上长出的点点胡茬,兴趣盎然道。
“正是康成公,而且,除了康成公之外,听说此次集会还有孔家的支持。”
蔡琰答道。
孔圣为儒家之祖,只要朝堂还坚持一天独尊儒术,便要将孔家摆在一个极高的地位。
虽然孔家人致仕也需要经过举孝廉的途径,但孔家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世代接受天子的封赏,领顶级食邑,即便是韬光养晦,隐居不出,也可以富足一生。
单单郑玄一人,到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若是背后算上孔家,便是学术之争,背后的事件也会随之放大。
“继续说,百家究竟做出了什么举动,使得霸占朝堂三百年的儒家也讳莫如深?”
蔡琰白了项明一眼,他可以算是兵家出身,来历远至数万里外的不周之下,自然可以说出这话。
但包括她与蔡邕在内,几乎所有大汉文士都有着儒家的身份,此刻,听到项明如此不客气的言论,也不禁有些不快。
不过,她知道项明是故意取乐,也没有计较,想了想,这才道:
“妾身听闻,现如今墨家虽无钜子,却出现了一名可以服众的游侠,他整合墨家残余,在徐州已有近千人的势力,虽引起朝堂关注,但最后不知为何不了了之。”
“而传言益州牧麾下,聚集了一批法徒,肆意修订律法,令人生厌。”
蔡琰语气之中也夹杂着一丝厌恶,在以仁义为准则的儒家观念之中,法家的刻板无情是极为不合儒礼的,同时,这两家的观念也是最擅长执政的,因此,在秦及先秦之时,两家斗争尤为激烈。
其中最为著名的事件,便是焚书坑儒。
世人皆知此事是始皇帝嬴政毕生最大的污点,但能够做出如此极具争议的决定,至少不会全部都是嬴政的过错。
任何决策者的错误,抛开主观因素之外,也离不开客观因素的推动,其中除了儒家本身存在问题以外,法家的怂恿也是这场事件爆发的重要原因。
直到现在,虽法家名义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提及酷吏,儒生还是冠以法徒的称呼,借此暗指对方儒皮法骨,这种称谓也就变成了一种稍文雅的辱骂方式。
蔡琰接受的教育之中,自然也带有这种怨愤,于是,提及法家之人,明显没有好脸色。
项明则无奈摇头,说起来,他也是经历过那个时代,自然对儒法之争颇为了解,但他没想到的是,即便过去这么多年,儒者对法家的怨念依旧没有消散。
但项明此刻又没有化解两家矛盾的资格,因此只得暂时搁置,等待时机成熟再去解决此类问题。
现在,他只能等待蔡琰怒火稍息,继续讲述:
“农家倒是没什么动静,但当初张角能聚集千万信徒,虽无证据,但康成公还是怀疑其中有农家的推波助澜。”
“至于兵家,自然不用多提,不禁夫君入世,伴随而来的还有淮阴侯后人,秦时的武成侯后人和武文侯后人。另外,虽大汉众将军不称兵家之名,实际上也有兵家之实。”
“这些便是妾身所知晓的百家事宜,至于更为详细的情况,夫君还是去问家父更为合适。”
蔡琰说罢,轻轻挣脱项明的怀抱,站起身来,望着楼外飞雨。
项明应了一声,他现在只是稍作了解即可,至于详细情况,完全可以等到上任扬州再行打听,眼下还身处雒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想到这里,他也随即站起身来,揽蔡琰入怀的同时,淡笑道:
“雨过雒阳,此情此景,何如你我赋诗一曲,看看是谁所作更好?”
“百家?”
蔡琰秀眉微蹙,低声重复了一遍项明的问题,然后道:
“大汉以儒治国,百家皆经罢黜,现在已经不复存在,夫君也不是当初那个初入大汉的少年将军,也在朝堂上有过一番经历,此时又何出此言?”
并非蔡琰隐瞒不说,而是百家之事算得上是大汉的一个禁忌话题,无论是何传承,都要先戴上儒家的帽子,否则便是谋反。
但他们从未消失,昔年陈胜吴广起义背后就有着农家的影子,而张角的黄巾之乱,也有一股势力在隐隐支持,推算起来,大概率也是农家残党。
蔡邕整合天下资料编纂史册,从这些资料中,便看到了百家残余的蠢蠢欲动,不过滋事重大,他并没有对任何人提起,只在私下里自言自语。
而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蔡琰作为蔡邕独女,也能够在不经意间从蔡邕口中听到一些关于百家的暗潮,这才知晓一二。
她也是担心项明会卷进什么复辟百家之类的滔天事件之中,担心他踏上不归之途,这才隐瞒不说。
见蔡琰认真的表情,项明也不禁嘴角上扬,轻声道:
“昭姬何须隐瞒,算起来,某也是兵家之人,这些年无论是在朝堂还是在沙场,某总能看到一些隐藏在儒家之外的势力,因此有所疑问。”
“倘若昭姬担心某与百家扯上关系,倒也不必,某之宏志,必定需要不同的帮手,百家势力也在其中。”
“当然,只是利用,某还不傻,倘若百家未积蓄到一定的力量就一心复辟,那么等待他们的结局只有彻底消除。”
见蔡琰还有顾虑,项明伸出手轻抚她头上青丝,那双手掌似乎带有魔力,渐渐的使蔡琰冷静了下来。
“更不要说,百家潜藏了数百年,倘若还未积蓄力量便匆忙现世,岂不是百年努力付诸东流?他们,可也没有天真到这种程度。”
项明最后补充的话让蔡琰当下了心中的顾虑,沉吟片刻之后,缓缓开口道:
“妾身所知不多,不过,就在数月前,郑公曾于北海召集天下群儒,名义上是探讨孔圣经典,实则是在共商儒家未来的命运。”
“由于家父也派遣了两位师兄参加,才知道其中内情,百家势力在黄巾之后突然起复,迅速发展,虽为星点之火,却已有燎原之势。”
“郑公,莫非是北海郑康成?”
项明抚着下巴上长出的点点胡茬,兴趣盎然道。
“正是康成公,而且,除了康成公之外,听说此次集会还有孔家的支持。”
蔡琰答道。
孔圣为儒家之祖,只要朝堂还坚持一天独尊儒术,便要将孔家摆在一个极高的地位。
虽然孔家人致仕也需要经过举孝廉的途径,但孔家在天下人心中的地位可以说是首屈一指,世代接受天子的封赏,领顶级食邑,即便是韬光养晦,隐居不出,也可以富足一生。
单单郑玄一人,到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但若是背后算上孔家,便是学术之争,背后的事件也会随之放大。
“继续说,百家究竟做出了什么举动,使得霸占朝堂三百年的儒家也讳莫如深?”
蔡琰白了项明一眼,他可以算是兵家出身,来历远至数万里外的不周之下,自然可以说出这话。
但包括她与蔡邕在内,几乎所有大汉文士都有着儒家的身份,此刻,听到项明如此不客气的言论,也不禁有些不快。
不过,她知道项明是故意取乐,也没有计较,想了想,这才道:
“妾身听闻,现如今墨家虽无钜子,却出现了一名可以服众的游侠,他整合墨家残余,在徐州已有近千人的势力,虽引起朝堂关注,但最后不知为何不了了之。”
“而传言益州牧麾下,聚集了一批法徒,肆意修订律法,令人生厌。”
蔡琰语气之中也夹杂着一丝厌恶,在以仁义为准则的儒家观念之中,法家的刻板无情是极为不合儒礼的,同时,这两家的观念也是最擅长执政的,因此,在秦及先秦之时,两家斗争尤为激烈。
其中最为著名的事件,便是焚书坑儒。
世人皆知此事是始皇帝嬴政毕生最大的污点,但能够做出如此极具争议的决定,至少不会全部都是嬴政的过错。
任何决策者的错误,抛开主观因素之外,也离不开客观因素的推动,其中除了儒家本身存在问题以外,法家的怂恿也是这场事件爆发的重要原因。
直到现在,虽法家名义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提及酷吏,儒生还是冠以法徒的称呼,借此暗指对方儒皮法骨,这种称谓也就变成了一种稍文雅的辱骂方式。
蔡琰接受的教育之中,自然也带有这种怨愤,于是,提及法家之人,明显没有好脸色。
项明则无奈摇头,说起来,他也是经历过那个时代,自然对儒法之争颇为了解,但他没想到的是,即便过去这么多年,儒者对法家的怨念依旧没有消散。
但项明此刻又没有化解两家矛盾的资格,因此只得暂时搁置,等待时机成熟再去解决此类问题。
现在,他只能等待蔡琰怒火稍息,继续讲述:
“农家倒是没什么动静,但当初张角能聚集千万信徒,虽无证据,但康成公还是怀疑其中有农家的推波助澜。”
“至于兵家,自然不用多提,不禁夫君入世,伴随而来的还有淮阴侯后人,秦时的武成侯后人和武文侯后人。另外,虽大汉众将军不称兵家之名,实际上也有兵家之实。”
“这些便是妾身所知晓的百家事宜,至于更为详细的情况,夫君还是去问家父更为合适。”
蔡琰说罢,轻轻挣脱项明的怀抱,站起身来,望着楼外飞雨。
项明应了一声,他现在只是稍作了解即可,至于详细情况,完全可以等到上任扬州再行打听,眼下还身处雒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想到这里,他也随即站起身来,揽蔡琰入怀的同时,淡笑道:
“雨过雒阳,此情此景,何如你我赋诗一曲,看看是谁所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