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公无渡河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开元天宝最新章节!
浔阳狱中,李白凝望着在囚室窗外浮动的白云,欲悲无泪,欲恸无声,仿佛置身在一场噩梦之中。一心拳拳,牵念夫人宗氏和留在山东的三个子女。此次追随永王犯下了重罪,朝廷对入了永王幕府的人都要予以重惩,自己可能也难以保全一条活命,忧思重重,日夜煎熬,不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须发苍然,形容枯槁,熟人见了,仓促间也不敢相认。
细雨淅沥,打在窗外的芭蕉叶上,飒然有声。傍晚时分,狱卒引来一个人,打开大锁,让他进了牢房。昏暗的光线下,李白一时没有认出来人是谁,直到来人走到牢房中间,喊了一声“姐丈”,他才看清进来的是夫人的弟弟宗嫌,一阵耳热心跳,他迎上去,哽噎着,喊了一声:嫌弟!
宗嫌的眼睛也有些发红,他说:“姐丈,你吃苦了。”
李白叹道:“唉,咎由自取,不说也罢!”他拂了拂板床,请宗嫌坐下:“你姐姐呢,她还好吧?”
“还好,姐丈不用挂念。”
“她如今哪里,还在庐山么?”
“姐丈陷身牢狱,姐姐心急如焚,正到处奔波,求告各处官员,请他们为姐丈说话,求得朝廷赦免。”
李白眼前似乎看到了宗氏行色匆匆,奔走于江淮之间,低眉敛眼,在朝廷要员们面前为自己陈情,他满怀希望,宗氏能为自己求得一纸赦书:“姐丈的朋友许多如今都占据要津,只要他们为姐丈说话,就能免了悖逆死罪。”
“姐姐已经去见了几位大员。”
“见过淮南节度使高适了吗?从前他未发达时,与姐丈无话不说,私交十分笃厚,如今姐丈遭此大劫,他不会坐视不管吧。”
宗嫌低声地说:“去过了,姐姐最先想到的就是他。”
之后宗嫌就缄默不语。看他的样子,李白知道宗氏一定是在高适那里碰了钉子。不禁心中无限悲凉:“他都不肯施以援手,看来姐丈此次是难逃斧钺了!”说罢,黯然垂下泪来。
宗嫌急忙说道:“姐丈不必如此沮丧,事情还没有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姐姐还在寻找门路。”
“叫她不必费心了吧,一个闺阁女子,到处抛头露面,低声下气地求告于人,姐丈也实在于心不忍。”
“姐姐说,只要能救出姐丈,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李白闭上眼睛,一人泪水在脸上纵横滚落:“难为你们姐弟了!姐丈愧对你的姐姐呀,当初她极力劝姐丈不要去到永王军中,是姐丈利令智昏头脑发热,一味地自作主张,没有听她的忠告,才有今日之厄难!”
“过去的事情,说也无益。姐丈,姐姐又打听到了一个消息,因此,才叫小弟来这里见你。”
“什么消息?”李白心头又燃起了一线希望:“可靠么?”
“御史大夫崔涣奉旨宣慰江南,发榜文招募天下贤士。姐姐打算去求他为姐丈出面,向圣上陈情,请求宽宥。小弟临行之时,姐姐再三说,姐丈诗文名冠天下,如果能赋诗一首,表明投靠永王只为报国的心迹,姐姐再面呈到崔大人手中,请崔大人为姐丈向朝廷求得赦免。”
李白一听,心情为之一振:“好,今晚姐丈就动笔!”
“小弟今日就留宿在浔阳,明早来取姐丈诗文。”
“有劳嫌弟了。”
是夜,李白在幽幽的灯光下,铺开了一页纸,沉吟许久,却不知如何落笔,眼前只看见宗氏那双幽怨的眼睛,含悲忍泪,一眨一瞬间,俱是浓浓的关爱之情,想起临别时她曾苦苦相劝,自己却置若罔闻,悔恨如同一条虫子,一下一下咬噬着他的心头。他饱蘸笔墨,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淹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挥就了《公无渡河》,李白又再三斟酌,为自己写了一首陈情诗。落稿后,只觉得未能尽诉胸臆,搜尽枯肠,加以改动,却依然有词不达意之感,耳听鼓楼上敲了三更,脑袋里云山雾罩,一遍朦胧,眼见得一字也写不下去了,只好辍笔,衣裳也不脱,滚在榻上,合衣睡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宗嫌果然如约而至。李白把写好的两篇诗文都交付给他,请他务必要把《公无渡河》送到宗氏手上。
宗氏拿到《公无渡河》,垂泪读了,知道李白此刻肝肠寸断悔不当初,救他的心情也更加急迫。拖着病体,打叠起精神,到了江陵崔涣住地,呈上了李白的诗文。崔涣看后,连声称赞。宗氏哀哀拭泪道:“蒙大夫盛赞,狱中的太白若是知晓,定然万分欣慰。”
崔涣把李白的诗看了好几遍,由衷地赞许道:“太白的诗文,下官从前屡屡拜读,每每感到大惑不解:他胸中究竟藏了多少锦绣文句,看似信手拈来,却足以令人有齿颊生香振聋发聩之感。咏山水使人身临其境,叹流年使人长长太息,杜少陵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下官还要为他添上两行续貂之两:锦心藏绣文,大唐第一人。”
“妾身代太白谢过崔大人。”
“听说他此时在浔阳狱中,还好吧?”
宗氏起身施礼,一面啜泣不已:“太白早年就立志要以身许国,为了实现夙愿,为了报效国家,才误入了永王幕府。妾身闻听,涉及永王一案之人,朝廷要治以重罪,只恐他此番性命难保,因此,妾身才赧颜来求告于大人,求崔大人千万垂怜,救太白活命,妾身先代丈夫致谢了。”
崔涣也站起身来,慨然地说:“太白一去,锦绣文章也必将随之而去,这岂不是我大唐一大憾事,就为了日后能长久拜读他的诗文,下官也不能坐视。”他说:“夫人请勿啼哭,宋若思现领三千吴地兵马,驻防于浔阳一带,下官这就修书一封,请宋若思即刻救太白脱身樊笼。”
宗氏千恩万谢,看着崔涣写了书信,并派人立即送去了浔阳。宗氏本想去浔阳迎候李白,可是,连日奔波,疲累不堪,突发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崔涣差人把她送回了庐山居所。
李白在浔阳狱中翘首盼望。那天,狱卒来打开了牢门,一名器宇轩昂的将军立在庭院之中,见到李白,拱手道:“下官宋若思,久慕太白先生大名,今受崔涣大人之托,特来迎太白先生出狱。”
恍惚之中,李白又如同身在梦境之中,定了定心神,他才知道自家不是在做梦,举步出了牢门,对宋若思恭行大礼:“李白谢过崔大人和宋大人再造之恩,深恩大德,李白永世不忘。”
“太白先生天下奇才,宋某仰慕已久,今后,就请太白先生屈尊在宋某幕府,宋某也好随时请教。”
自此,李白就留在了宋若思左右。宋若思对他十分敬重,出则同行,入则同座,饮则同席,敬如上宾。遇到重大军务政务,必定请李白一同商榷。蹉跎半生,李白得遇知音,也竭尽全力,为宋若思出谋划策。交往之间,宋若思感觉李白饱读诗书,广有阅历,的确胸藏远见卓识,对他越发钦敬。
一日,宋若思邀李白一同宴饮。席间,宋若思说起:“相交数月,下官方知太白先生身怀雄才大略,是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人物,在下官这里低就,真正是屈才了。下官都深为太白先生抱不平。”
李白苦笑道:“少年气盛时,在下确有经天纬地的抱负,可惜屡屡碰壁,早就打消了那些念头。”
“下官知道,太白先生在天宝年间曾入朝为官,因狂放不羁,得罪了权贵。于今,时过境迁,新皇在位,又逢天下大乱,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也是先生施展抱负才干的大好时机。下官愿向朝廷举荐先生。”
“戴罪之身,不好作非分之想。”
“不知者,不为罪!先生入永王幕府,并不知他怀有反心,因此才上了他的贼船。今上大量大度,求贤若渴,想必他不会计较这些的。”
一番话说得李白心动,沉吟一阵,他说:“中丞既然如此说,李白倒是愿意试上一试。”
“好,下官文墨不好,还烦请先生以下官名义写一篇荐表,下官替你呈报朝廷。”
“那就先谢过中丞大人了。”
此事非同小可,必须郑重其事。先开始构思,打了腹稿数日,李白才动笔成文。洋洋数百言,急切之心跃然纸上,用的自然是宋若思的语气:臣某闻,天地闭而贤人隐,云雷屯而君子用。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天宝初......,名动京师。上皇闻而悦之,招入禁掖,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为贱臣诈诡,遂放归山。......属逆胡暴乱,避地庐山,遇永王东巡协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具已陈首。前后经宣慰大使崔涣及臣推覆清雪,寻经奏闻。.......臣闻古之诸侯,进贤守上赏,蔽贤受明戮。......臣所管李白,实审无辜,怀经济之才,执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霑,四海称屈。伏惟陛下大明广运,至道无偏,收其稀世之英,以为清明之宝.......。
荐表送出,李白翘首以盼。既然已是五十有七,李白深知自己已是时日无多。能否将平生襟怀付诸于实现,可能就只有这一次机会了。静夜时分,他半醒半睡,依稀觉得自己正置身在兴庆宫中的沉香亭畔,明皇拥着杨贵妃坐在亭上,二人的目光,还有在场所有的人,有重臣、有皇亲,有宦官、有宫女,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投射在他的身上,他已然是醺醺大醉,却挡不住文思泉涌,美人、鲜花,两相欢悦,他以鲜花喻美人,又以美人媲鲜花,春风拂槛,春阳娇媚,一支笔,写尽了春光无限,写尽了美人如花。可是,所有的人也许都不知道,他不愿写这些风花雪月,他不愿写这些儿女风情,他惟愿笔下流出的是征讨蛮夷的檄文,是治国安民的一个个宏论。是辅佐明君的一道道策文。天宇之高,大地之阔,却没有一个燕王能为他筑起一座黄金台,让他匡世济民,一展身手。
等来等去,一直没有等到进京觐见的旨意。宋若思太过于乐观,他哪里知道,宣帝深恨永王在他背后狠狠地插了一刀,伤透了他的心。另外,宣帝还抱有一个念头:永王自幼就与他情同父子,不至于反叛于他,擅自东巡,一定是因为永王身边的谋士挑唆而为。宣帝睚眦必报,不肯饶过永王幕府的任何人。留了李白一条性命,已经是网开一面法外开恩了。
浔阳狱中,李白凝望着在囚室窗外浮动的白云,欲悲无泪,欲恸无声,仿佛置身在一场噩梦之中。一心拳拳,牵念夫人宗氏和留在山东的三个子女。此次追随永王犯下了重罪,朝廷对入了永王幕府的人都要予以重惩,自己可能也难以保全一条活命,忧思重重,日夜煎熬,不过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须发苍然,形容枯槁,熟人见了,仓促间也不敢相认。
细雨淅沥,打在窗外的芭蕉叶上,飒然有声。傍晚时分,狱卒引来一个人,打开大锁,让他进了牢房。昏暗的光线下,李白一时没有认出来人是谁,直到来人走到牢房中间,喊了一声“姐丈”,他才看清进来的是夫人的弟弟宗嫌,一阵耳热心跳,他迎上去,哽噎着,喊了一声:嫌弟!
宗嫌的眼睛也有些发红,他说:“姐丈,你吃苦了。”
李白叹道:“唉,咎由自取,不说也罢!”他拂了拂板床,请宗嫌坐下:“你姐姐呢,她还好吧?”
“还好,姐丈不用挂念。”
“她如今哪里,还在庐山么?”
“姐丈陷身牢狱,姐姐心急如焚,正到处奔波,求告各处官员,请他们为姐丈说话,求得朝廷赦免。”
李白眼前似乎看到了宗氏行色匆匆,奔走于江淮之间,低眉敛眼,在朝廷要员们面前为自己陈情,他满怀希望,宗氏能为自己求得一纸赦书:“姐丈的朋友许多如今都占据要津,只要他们为姐丈说话,就能免了悖逆死罪。”
“姐姐已经去见了几位大员。”
“见过淮南节度使高适了吗?从前他未发达时,与姐丈无话不说,私交十分笃厚,如今姐丈遭此大劫,他不会坐视不管吧。”
宗嫌低声地说:“去过了,姐姐最先想到的就是他。”
之后宗嫌就缄默不语。看他的样子,李白知道宗氏一定是在高适那里碰了钉子。不禁心中无限悲凉:“他都不肯施以援手,看来姐丈此次是难逃斧钺了!”说罢,黯然垂下泪来。
宗嫌急忙说道:“姐丈不必如此沮丧,事情还没有到无可挽回的地步。姐姐还在寻找门路。”
“叫她不必费心了吧,一个闺阁女子,到处抛头露面,低声下气地求告于人,姐丈也实在于心不忍。”
“姐姐说,只要能救出姐丈,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李白闭上眼睛,一人泪水在脸上纵横滚落:“难为你们姐弟了!姐丈愧对你的姐姐呀,当初她极力劝姐丈不要去到永王军中,是姐丈利令智昏头脑发热,一味地自作主张,没有听她的忠告,才有今日之厄难!”
“过去的事情,说也无益。姐丈,姐姐又打听到了一个消息,因此,才叫小弟来这里见你。”
“什么消息?”李白心头又燃起了一线希望:“可靠么?”
“御史大夫崔涣奉旨宣慰江南,发榜文招募天下贤士。姐姐打算去求他为姐丈出面,向圣上陈情,请求宽宥。小弟临行之时,姐姐再三说,姐丈诗文名冠天下,如果能赋诗一首,表明投靠永王只为报国的心迹,姐姐再面呈到崔大人手中,请崔大人为姐丈向朝廷求得赦免。”
李白一听,心情为之一振:“好,今晚姐丈就动笔!”
“小弟今日就留宿在浔阳,明早来取姐丈诗文。”
“有劳嫌弟了。”
是夜,李白在幽幽的灯光下,铺开了一页纸,沉吟许久,却不知如何落笔,眼前只看见宗氏那双幽怨的眼睛,含悲忍泪,一眨一瞬间,俱是浓浓的关爱之情,想起临别时她曾苦苦相劝,自己却置若罔闻,悔恨如同一条虫子,一下一下咬噬着他的心头。他饱蘸笔墨,在纸上写下了四个字:《公无渡河》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淹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挥就了《公无渡河》,李白又再三斟酌,为自己写了一首陈情诗。落稿后,只觉得未能尽诉胸臆,搜尽枯肠,加以改动,却依然有词不达意之感,耳听鼓楼上敲了三更,脑袋里云山雾罩,一遍朦胧,眼见得一字也写不下去了,只好辍笔,衣裳也不脱,滚在榻上,合衣睡了一夜。
第二天一大早,宗嫌果然如约而至。李白把写好的两篇诗文都交付给他,请他务必要把《公无渡河》送到宗氏手上。
宗氏拿到《公无渡河》,垂泪读了,知道李白此刻肝肠寸断悔不当初,救他的心情也更加急迫。拖着病体,打叠起精神,到了江陵崔涣住地,呈上了李白的诗文。崔涣看后,连声称赞。宗氏哀哀拭泪道:“蒙大夫盛赞,狱中的太白若是知晓,定然万分欣慰。”
崔涣把李白的诗看了好几遍,由衷地赞许道:“太白的诗文,下官从前屡屡拜读,每每感到大惑不解:他胸中究竟藏了多少锦绣文句,看似信手拈来,却足以令人有齿颊生香振聋发聩之感。咏山水使人身临其境,叹流年使人长长太息,杜少陵曾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下官还要为他添上两行续貂之两:锦心藏绣文,大唐第一人。”
“妾身代太白谢过崔大人。”
“听说他此时在浔阳狱中,还好吧?”
宗氏起身施礼,一面啜泣不已:“太白早年就立志要以身许国,为了实现夙愿,为了报效国家,才误入了永王幕府。妾身闻听,涉及永王一案之人,朝廷要治以重罪,只恐他此番性命难保,因此,妾身才赧颜来求告于大人,求崔大人千万垂怜,救太白活命,妾身先代丈夫致谢了。”
崔涣也站起身来,慨然地说:“太白一去,锦绣文章也必将随之而去,这岂不是我大唐一大憾事,就为了日后能长久拜读他的诗文,下官也不能坐视。”他说:“夫人请勿啼哭,宋若思现领三千吴地兵马,驻防于浔阳一带,下官这就修书一封,请宋若思即刻救太白脱身樊笼。”
宗氏千恩万谢,看着崔涣写了书信,并派人立即送去了浔阳。宗氏本想去浔阳迎候李白,可是,连日奔波,疲累不堪,突发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崔涣差人把她送回了庐山居所。
李白在浔阳狱中翘首盼望。那天,狱卒来打开了牢门,一名器宇轩昂的将军立在庭院之中,见到李白,拱手道:“下官宋若思,久慕太白先生大名,今受崔涣大人之托,特来迎太白先生出狱。”
恍惚之中,李白又如同身在梦境之中,定了定心神,他才知道自家不是在做梦,举步出了牢门,对宋若思恭行大礼:“李白谢过崔大人和宋大人再造之恩,深恩大德,李白永世不忘。”
“太白先生天下奇才,宋某仰慕已久,今后,就请太白先生屈尊在宋某幕府,宋某也好随时请教。”
自此,李白就留在了宋若思左右。宋若思对他十分敬重,出则同行,入则同座,饮则同席,敬如上宾。遇到重大军务政务,必定请李白一同商榷。蹉跎半生,李白得遇知音,也竭尽全力,为宋若思出谋划策。交往之间,宋若思感觉李白饱读诗书,广有阅历,的确胸藏远见卓识,对他越发钦敬。
一日,宋若思邀李白一同宴饮。席间,宋若思说起:“相交数月,下官方知太白先生身怀雄才大略,是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人物,在下官这里低就,真正是屈才了。下官都深为太白先生抱不平。”
李白苦笑道:“少年气盛时,在下确有经天纬地的抱负,可惜屡屡碰壁,早就打消了那些念头。”
“下官知道,太白先生在天宝年间曾入朝为官,因狂放不羁,得罪了权贵。于今,时过境迁,新皇在位,又逢天下大乱,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也是先生施展抱负才干的大好时机。下官愿向朝廷举荐先生。”
“戴罪之身,不好作非分之想。”
“不知者,不为罪!先生入永王幕府,并不知他怀有反心,因此才上了他的贼船。今上大量大度,求贤若渴,想必他不会计较这些的。”
一番话说得李白心动,沉吟一阵,他说:“中丞既然如此说,李白倒是愿意试上一试。”
“好,下官文墨不好,还烦请先生以下官名义写一篇荐表,下官替你呈报朝廷。”
“那就先谢过中丞大人了。”
此事非同小可,必须郑重其事。先开始构思,打了腹稿数日,李白才动笔成文。洋洋数百言,急切之心跃然纸上,用的自然是宋若思的语气:臣某闻,天地闭而贤人隐,云雷屯而君子用。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天宝初......,名动京师。上皇闻而悦之,招入禁掖,既润色于鸿业,或间草于王言,......为贱臣诈诡,遂放归山。......属逆胡暴乱,避地庐山,遇永王东巡协行,中道奔走,却至彭泽,具已陈首。前后经宣慰大使崔涣及臣推覆清雪,寻经奏闻。.......臣闻古之诸侯,进贤守上赏,蔽贤受明戮。......臣所管李白,实审无辜,怀经济之才,执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霑,四海称屈。伏惟陛下大明广运,至道无偏,收其稀世之英,以为清明之宝.......。
荐表送出,李白翘首以盼。既然已是五十有七,李白深知自己已是时日无多。能否将平生襟怀付诸于实现,可能就只有这一次机会了。静夜时分,他半醒半睡,依稀觉得自己正置身在兴庆宫中的沉香亭畔,明皇拥着杨贵妃坐在亭上,二人的目光,还有在场所有的人,有重臣、有皇亲,有宦官、有宫女,所有人的目光,都齐刷刷投射在他的身上,他已然是醺醺大醉,却挡不住文思泉涌,美人、鲜花,两相欢悦,他以鲜花喻美人,又以美人媲鲜花,春风拂槛,春阳娇媚,一支笔,写尽了春光无限,写尽了美人如花。可是,所有的人也许都不知道,他不愿写这些风花雪月,他不愿写这些儿女风情,他惟愿笔下流出的是征讨蛮夷的檄文,是治国安民的一个个宏论。是辅佐明君的一道道策文。天宇之高,大地之阔,却没有一个燕王能为他筑起一座黄金台,让他匡世济民,一展身手。
等来等去,一直没有等到进京觐见的旨意。宋若思太过于乐观,他哪里知道,宣帝深恨永王在他背后狠狠地插了一刀,伤透了他的心。另外,宣帝还抱有一个念头:永王自幼就与他情同父子,不至于反叛于他,擅自东巡,一定是因为永王身边的谋士挑唆而为。宣帝睚眦必报,不肯饶过永王幕府的任何人。留了李白一条性命,已经是网开一面法外开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