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狡猾的安禄山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穿越转世的爱恋最新章节!
张明转世的李隆基对于安禄山这个名字特别熟悉,在审阅堆积如山的奏折时,看到这个名字,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这安禄山竟然就是断送大唐帝国的刽子!
关于安禄山,张明在自己脑海里仔细回想了一番。记得那还是唐天宝元年,有个恶名昭彰之人当上了管理契丹人的长官,而此人正是发动“安史之乱”的杂胡安禄山。
为何要称这安禄山为杂胡呢?原来在唐代时期,人们通常将来自西北塞外且族源各不相同的各色人等统称为“昭武九姓”,也就是所谓的粟特人。这九姓具体包括康、安、曹、石、米、何、火寻以及戊地。而这安禄山据说乃是杂胡康氏的后裔,他的母亲则是突厥人中出了名的巫婆。
这安禄山本是个苦命之人,打小父亲便离他而去,只得由其母阿史德含辛茹苦拉扯长大。后来母亲改嫁,继父乃是突厥军队里的头目安波注之兄安延偃。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已至开元十年左右,安禄山所处的部落遭遇战火洗礼,险些全军覆没。
无奈之下,他只好跟随部落中的一位长他几岁名叫安思顺的兄长和其他几人一同逃离,一路风餐露宿,马不停蹄,终于抵达唐朝边境地区(要知道这安禄山生于柳城,此地便是昔日营州的治所,亦即如今的辽宁省朝阳市,专司管辖契丹族与奚族人事务)。身处乱世,活命要紧,安禄山颇具心机,他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立足,于是便与安思顺结拜为兄弟,并尊称对方一声“大哥”,自此改姓为安。
这安禄山确实有些头脑,机智过人,远超常人。他独具慧眼,将目光投向了边疆地区,并在此处开启了自己的经商之路。他巧妙地选择营州作为根据地,频繁穿梭于幽州、蓟州以及辽西等地之间。
安禄山自幼便与众不同,虽然年少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混混,但他却有着惊人的天赋——精通六种少数民族语言!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他能够轻松自如地与当时周边各个民族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然而,普通本分的商人往往只满足于买进卖出这种传统的商业模式,安禄山却另辟蹊径。他所谓的“买卖”实际上就是当强盗,趁着混乱之机大发横财。他巧妙地以“商人”的身份作掩护,勾结几个同伙一起行动,常常杀人越货,无所顾忌。这种行为几乎无需投入成本,只需具备足够的胆量和狠心,再加上一匹快马和一把锋利的刀子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安禄山从小就在马背上成长,因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实用武艺。他不仅身手矫健,而且为人狡诈阴险,善于察言观色,一旦出手便是狠辣无比。凭借这些特质,他在边境逐渐崭露头角,赢得了一些小小的名气。
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不,有一天,安禄山强取别人家的羊只不说,还伤了人。恰巧,这一幕被时任范阳节度使的张守珪的手下给撞见了,于是他们便要将安禄山捉拿归案。然而,安禄山却在一时冲动之下,和张守珪的手下动起手来。结果可想而知,安禄山最终还是被抓了回去。张守珪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立即下令让手下将这个强盗乱棒打死,以慰民心、除民害。
说来也怪,安禄山的智商极高,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他竟然急中生智,对着张守珪大声喊道:“张大人,您不是想要平定契丹人和奚人之间的战乱吗?那为什么还要杀掉像我这样有能力的人呢?”
安禄山的这一声呼喊,着实令人惊讶。毕竟,当时的张守珪刚刚上任没多久,他此次前来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契丹人洼可汗屈烈与可突于的叛乱问题。此时此刻,他正急需各种人才来助自己一臂之力。当他看到安禄山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又听到他说出如此不同凡响的话语时,心中不禁一动。
而且,他也听说过这个年轻人在抓捕过程中的英勇表现,如果能将其留在自己麾下,或许真的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想到这里,张守珪决定放安禄山一马,并任命他为捉生将,也就是军队中的小头目,让他管理着几个士兵。
安禄山本是个无业流民,但命运却让他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职业军人。此时的他,犹如鱼入大海一般,开始将他的聪明狡黠发挥到极致。他善于揣情度人,总是能够精准地投其所好,让人不禁为之侧目。
由于安禄山自幼便生活在营州,长期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使得他对周边地形了如指掌,对于契丹人和奚人的情况更是如数家珍。凭借着这些优势,他时常率领手下的士兵偷袭平民、打劫商队,并巧妙地伪装成契丹反叛者,屡次得手且收获颇丰。
张守珪对此欣喜若狂,他意识到眼前这个人简直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于是,他迅速提拔安禄山为副将,并给予他更多的兵力。每次有所斩获,不仅是安禄山个人的功劳,同时也是张守珪自己的一份业绩,可以借此向朝廷邀功请赏。
随着地位的逐步提升,安禄山内心深处充满了干劲与激情。他对待张守珪可谓是百般谄媚、千般孝敬,竭尽所能地去讨好这位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上司。张守珪看在眼里,心中欢喜不已,随即便向朝廷上表奏请,任命安禄山为员外左骑卫将军。自此以后,安禄山干脆直接认张守珪为义父,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亲密无间。而安禄山也凭借着这层关系,得到了更多的赏识与重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此时此刻,契丹人的首领已经换成了阻午可汗俎里,他率领着整个部落依附于后突厥。张守珪深知不能让契丹人借助突厥人的力量发展壮大,于是果断派遣安禄山率领部队直击遥辇氏牧地丰山。然而,正是因为安禄山的轻敌大意,导致他们在半路上遭遇了敌人的埋伏袭击,损失惨重,伤亡无数,最终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狼狈而归。按照军法规定,安禄山理应被处斩。面对这种情况,即使是他的顶头上司张守珪也不敢轻易包庇他,只能如实地向上级禀报。
时任大唐丞相的张九龄,是一个目光如炬、智慧超群之人。有一次,他见到了安禄山这个来自北方草原的杂种胡人,一眼便看穿了此人阴险狡诈,将来必定会成为国家的大祸患。于是,他曾断言:“扰乱幽州一带的人,一定就是这个家伙啊!”
事实证明,张九龄看人的眼光非常精准,他早已洞察到安禄山内心深处的野心和阴谋。如今,安禄山竟然胆敢触犯军法,这无疑给了张九龄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将这个潜在的威胁彻底铲除,以绝后患。
张九龄毫不犹豫地做出批示:“守珪所下的军令应当得到执行,安禄山不应该被赦免死罪。”这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我清楚你们之间的关系,但如果你胆敢徇私枉法,放过安禄山,那么就要小心你自己的地位不保。
张九龄的这番话,不仅表明了他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更展现出他坚定不移的原则和立场。在面对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的隐患时,他绝不手软,坚决主张依法惩处罪犯,哪怕对方背景强大、关系复杂。这种铁面无私的态度,正是一个优秀政治家应有的品质。
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朝廷内部对于安禄山这样的边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警惕和防范意识。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变数,谁也无法预料未来的走向。或许正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安禄山的崛起和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无论如何,张九龄在此事上的果断决策和敏锐判断,都值得我们给予肯定和赞赏。
这下安禄山吃饭的家伙恐怕要不保了啊,别说张守珪只是你义父,就算是亲生父亲也无济于事。毕竟这最后的奏章可是需要呈交给唐玄宗亲自过目的。然而,这位李隆基皇帝却偏偏不信邪。
其实,他早就听闻张九龄曾经一脸严肃认真地说过:“扰乱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人!”不过,李隆基觉得张九龄实在是太高看这个毫无根基的杂种了。要知道,那些比安禄山更强大的契丹人、奚人、突厥人、渤海人以及高丽人都对大唐王朝敬畏有加,尊称自己为“天可汗”。
像安禄山这样一个没有部族背景的下贱之人,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我倒是想看看这小子到底有何能耐。于是,李隆基特意御笔批示道:“你竟然将这小子比作乱晋的石勒?难道朕还镇压不了他吗?”
当时朝中御史张利贞到访河北,身为地方官的安禄山极尽阿谀奉承,不但,给张利贞送上大礼,就连张利贞的手下都收到不菲的金银。在这番打点下,张利贞与安禄山结成利益联盟,张利贞回到长安后替安禄山说尽了好话,使安禄山平步青云,官升三级。
在张利贞身上尝到甜头后,安禄山对于其他路过河北的官员也开始照葫芦画瓢,只要是到河北办事的中央大员,全都被安禄山安排得面面俱到,临走时还会送上一笔不菲的贿银。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些朝官们在朝堂之上对安禄山更是赞不绝口、极力吹捧,“安禄山”这三个字频繁地出现在李隆基的耳边,李隆基慢慢地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地方官产生了浓厚兴趣和好感。
没过多久,安禄山便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成为名副其实的军政高官。回顾安禄山的晋升历程,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大唐版“厚黑学”。天宝二年之初,安禄山来到长安拜见李隆基。虽然两人从未见过,但安禄山每年孝敬给李隆基的大量贡品已经让他增色不少。李隆基对安禄山极为器重,两人一见如故,李隆基甚至认为自己遇到了难得一遇的人才。
受到皇帝的宠信后,安禄山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说书人”。他深知李隆基喜欢听一些新奇有趣的故事,于是绞尽脑汁编造了一个光怪陆离、引人入胜的故事。
“陛下啊!去年臣治理的营州遭受了一场可怕的蝗灾。那些蝗虫铺天盖地而来,犹如黑云压城一般,片刻之间就将地里的庄稼吞噬殆尽。臣心急如焚,深知百姓们面临着饥饿和困境。作为忠君爱国的臣子,臣决定效仿太宗皇帝的英明之举。臣虔诚地祈祷道:‘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只,愿使虫散。’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上天似乎听到了臣的祷告声,降下了一群神秘而神奇的红脑袋神鸟。它们如同神兵天降,迅速扑向蝗虫,一口一个,转眼间就将这些害虫吃得干干净净。老百姓们的收成终于得到了保全,他们对上苍的恩赐感激涕零。”
安禄山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个故事,语气激动,仿佛亲身经历一般。他巧妙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忠诚、勇敢且有神灵庇佑的形象,旨在赢得李隆基的欢心和赞赏。
这番鬼话纯属扯淡,可是,张明转世的李隆基信了安禄山讲的故事。后面,李隆基立马把安禄山树立成朝官的榜样,推广给各地官员学习。没过几天李隆基便任命安禄山顶替裴宽慰范阳节度使,相传,安禄山赴任时李隆基还安排一众高官替他饯行,这种待遇估计在唐朝除了皇帝外独此一份。对于安禄山来说,认为他成功地忽悠了张明转世的李隆基,对于李隆基从现代转世的人来说,为了不改变历史,不能提前杀了安禄山。
张明转世的李隆基对于安禄山这个名字特别熟悉,在审阅堆积如山的奏折时,看到这个名字,突然间恍然大悟,原来这安禄山竟然就是断送大唐帝国的刽子!
关于安禄山,张明在自己脑海里仔细回想了一番。记得那还是唐天宝元年,有个恶名昭彰之人当上了管理契丹人的长官,而此人正是发动“安史之乱”的杂胡安禄山。
为何要称这安禄山为杂胡呢?原来在唐代时期,人们通常将来自西北塞外且族源各不相同的各色人等统称为“昭武九姓”,也就是所谓的粟特人。这九姓具体包括康、安、曹、石、米、何、火寻以及戊地。而这安禄山据说乃是杂胡康氏的后裔,他的母亲则是突厥人中出了名的巫婆。
这安禄山本是个苦命之人,打小父亲便离他而去,只得由其母阿史德含辛茹苦拉扯长大。后来母亲改嫁,继父乃是突厥军队里的头目安波注之兄安延偃。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已至开元十年左右,安禄山所处的部落遭遇战火洗礼,险些全军覆没。
无奈之下,他只好跟随部落中的一位长他几岁名叫安思顺的兄长和其他几人一同逃离,一路风餐露宿,马不停蹄,终于抵达唐朝边境地区(要知道这安禄山生于柳城,此地便是昔日营州的治所,亦即如今的辽宁省朝阳市,专司管辖契丹族与奚族人事务)。身处乱世,活命要紧,安禄山颇具心机,他深知单凭一己之力难以立足,于是便与安思顺结拜为兄弟,并尊称对方一声“大哥”,自此改姓为安。
这安禄山确实有些头脑,机智过人,远超常人。他独具慧眼,将目光投向了边疆地区,并在此处开启了自己的经商之路。他巧妙地选择营州作为根据地,频繁穿梭于幽州、蓟州以及辽西等地之间。
安禄山自幼便与众不同,虽然年少时只是个不起眼的小混混,但他却有着惊人的天赋——精通六种少数民族语言!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为他能够轻松自如地与当时周边各个民族的人进行交流沟通。
然而,普通本分的商人往往只满足于买进卖出这种传统的商业模式,安禄山却另辟蹊径。他所谓的“买卖”实际上就是当强盗,趁着混乱之机大发横财。他巧妙地以“商人”的身份作掩护,勾结几个同伙一起行动,常常杀人越货,无所顾忌。这种行为几乎无需投入成本,只需具备足够的胆量和狠心,再加上一匹快马和一把锋利的刀子即可。
值得一提的是,安禄山从小就在马背上成长,因此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实用武艺。他不仅身手矫健,而且为人狡诈阴险,善于察言观色,一旦出手便是狠辣无比。凭借这些特质,他在边境逐渐崭露头角,赢得了一些小小的名气。
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不,有一天,安禄山强取别人家的羊只不说,还伤了人。恰巧,这一幕被时任范阳节度使的张守珪的手下给撞见了,于是他们便要将安禄山捉拿归案。然而,安禄山却在一时冲动之下,和张守珪的手下动起手来。结果可想而知,安禄山最终还是被抓了回去。张守珪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立即下令让手下将这个强盗乱棒打死,以慰民心、除民害。
说来也怪,安禄山的智商极高,在如此危急的情况下,他竟然急中生智,对着张守珪大声喊道:“张大人,您不是想要平定契丹人和奚人之间的战乱吗?那为什么还要杀掉像我这样有能力的人呢?”
安禄山的这一声呼喊,着实令人惊讶。毕竟,当时的张守珪刚刚上任没多久,他此次前来的目的正是为了解决契丹人洼可汗屈烈与可突于的叛乱问题。此时此刻,他正急需各种人才来助自己一臂之力。当他看到安禄山身材魁梧、体格健壮,又听到他说出如此不同凡响的话语时,心中不禁一动。
而且,他也听说过这个年轻人在抓捕过程中的英勇表现,如果能将其留在自己麾下,或许真的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人。想到这里,张守珪决定放安禄山一马,并任命他为捉生将,也就是军队中的小头目,让他管理着几个士兵。
安禄山本是个无业流民,但命运却让他摇身一变成为一名职业军人。此时的他,犹如鱼入大海一般,开始将他的聪明狡黠发挥到极致。他善于揣情度人,总是能够精准地投其所好,让人不禁为之侧目。
由于安禄山自幼便生活在营州,长期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使得他对周边地形了如指掌,对于契丹人和奚人的情况更是如数家珍。凭借着这些优势,他时常率领手下的士兵偷袭平民、打劫商队,并巧妙地伪装成契丹反叛者,屡次得手且收获颇丰。
张守珪对此欣喜若狂,他意识到眼前这个人简直就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于是,他迅速提拔安禄山为副将,并给予他更多的兵力。每次有所斩获,不仅是安禄山个人的功劳,同时也是张守珪自己的一份业绩,可以借此向朝廷邀功请赏。
随着地位的逐步提升,安禄山内心深处充满了干劲与激情。他对待张守珪可谓是百般谄媚、千般孝敬,竭尽所能地去讨好这位对自己有着知遇之恩的上司。张守珪看在眼里,心中欢喜不已,随即便向朝廷上表奏请,任命安禄山为员外左骑卫将军。自此以后,安禄山干脆直接认张守珪为义父,二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亲密无间。而安禄山也凭借着这层关系,得到了更多的赏识与重用。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此时此刻,契丹人的首领已经换成了阻午可汗俎里,他率领着整个部落依附于后突厥。张守珪深知不能让契丹人借助突厥人的力量发展壮大,于是果断派遣安禄山率领部队直击遥辇氏牧地丰山。然而,正是因为安禄山的轻敌大意,导致他们在半路上遭遇了敌人的埋伏袭击,损失惨重,伤亡无数,最终只能带着残兵败将狼狈而归。按照军法规定,安禄山理应被处斩。面对这种情况,即使是他的顶头上司张守珪也不敢轻易包庇他,只能如实地向上级禀报。
时任大唐丞相的张九龄,是一个目光如炬、智慧超群之人。有一次,他见到了安禄山这个来自北方草原的杂种胡人,一眼便看穿了此人阴险狡诈,将来必定会成为国家的大祸患。于是,他曾断言:“扰乱幽州一带的人,一定就是这个家伙啊!”
事实证明,张九龄看人的眼光非常精准,他早已洞察到安禄山内心深处的野心和阴谋。如今,安禄山竟然胆敢触犯军法,这无疑给了张九龄一个绝佳的机会,可以将这个潜在的威胁彻底铲除,以绝后患。
张九龄毫不犹豫地做出批示:“守珪所下的军令应当得到执行,安禄山不应该被赦免死罪。”这句话的意思再明显不过:我清楚你们之间的关系,但如果你胆敢徇私枉法,放过安禄山,那么就要小心你自己的地位不保。
张九龄的这番话,不仅表明了他对国家安危的高度责任感,更展现出他坚定不移的原则和立场。在面对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的隐患时,他绝不手软,坚决主张依法惩处罪犯,哪怕对方背景强大、关系复杂。这种铁面无私的态度,正是一个优秀政治家应有的品质。
同时,这也反映出当时朝廷内部对于安禄山这样的边将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警惕和防范意识。然而,历史的发展往往充满变数,谁也无法预料未来的走向。或许正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导致了安禄山的崛起和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但无论如何,张九龄在此事上的果断决策和敏锐判断,都值得我们给予肯定和赞赏。
这下安禄山吃饭的家伙恐怕要不保了啊,别说张守珪只是你义父,就算是亲生父亲也无济于事。毕竟这最后的奏章可是需要呈交给唐玄宗亲自过目的。然而,这位李隆基皇帝却偏偏不信邪。
其实,他早就听闻张九龄曾经一脸严肃认真地说过:“扰乱幽州的,必定是这个胡人!”不过,李隆基觉得张九龄实在是太高看这个毫无根基的杂种了。要知道,那些比安禄山更强大的契丹人、奚人、突厥人、渤海人以及高丽人都对大唐王朝敬畏有加,尊称自己为“天可汗”。
像安禄山这样一个没有部族背景的下贱之人,又能掀起多大的风浪呢?我倒是想看看这小子到底有何能耐。于是,李隆基特意御笔批示道:“你竟然将这小子比作乱晋的石勒?难道朕还镇压不了他吗?”
当时朝中御史张利贞到访河北,身为地方官的安禄山极尽阿谀奉承,不但,给张利贞送上大礼,就连张利贞的手下都收到不菲的金银。在这番打点下,张利贞与安禄山结成利益联盟,张利贞回到长安后替安禄山说尽了好话,使安禄山平步青云,官升三级。
在张利贞身上尝到甜头后,安禄山对于其他路过河北的官员也开始照葫芦画瓢,只要是到河北办事的中央大员,全都被安禄山安排得面面俱到,临走时还会送上一笔不菲的贿银。俗话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这些朝官们在朝堂之上对安禄山更是赞不绝口、极力吹捧,“安禄山”这三个字频繁地出现在李隆基的耳边,李隆基慢慢地对这位未曾谋面的地方官产生了浓厚兴趣和好感。
没过多久,安禄山便被任命为平卢节度使,成为名副其实的军政高官。回顾安禄山的晋升历程,可以说是一部活生生的大唐版“厚黑学”。天宝二年之初,安禄山来到长安拜见李隆基。虽然两人从未见过,但安禄山每年孝敬给李隆基的大量贡品已经让他增色不少。李隆基对安禄山极为器重,两人一见如故,李隆基甚至认为自己遇到了难得一遇的人才。
受到皇帝的宠信后,安禄山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名“说书人”。他深知李隆基喜欢听一些新奇有趣的故事,于是绞尽脑汁编造了一个光怪陆离、引人入胜的故事。
“陛下啊!去年臣治理的营州遭受了一场可怕的蝗灾。那些蝗虫铺天盖地而来,犹如黑云压城一般,片刻之间就将地里的庄稼吞噬殆尽。臣心急如焚,深知百姓们面临着饥饿和困境。作为忠君爱国的臣子,臣决定效仿太宗皇帝的英明之举。臣虔诚地祈祷道:‘臣若操心不正,事君不忠,愿使虫食臣心;若不负神只,愿使虫散。’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上天似乎听到了臣的祷告声,降下了一群神秘而神奇的红脑袋神鸟。它们如同神兵天降,迅速扑向蝗虫,一口一个,转眼间就将这些害虫吃得干干净净。老百姓们的收成终于得到了保全,他们对上苍的恩赐感激涕零。”
安禄山绘声绘色地讲述着这个故事,语气激动,仿佛亲身经历一般。他巧妙地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忠诚、勇敢且有神灵庇佑的形象,旨在赢得李隆基的欢心和赞赏。
这番鬼话纯属扯淡,可是,张明转世的李隆基信了安禄山讲的故事。后面,李隆基立马把安禄山树立成朝官的榜样,推广给各地官员学习。没过几天李隆基便任命安禄山顶替裴宽慰范阳节度使,相传,安禄山赴任时李隆基还安排一众高官替他饯行,这种待遇估计在唐朝除了皇帝外独此一份。对于安禄山来说,认为他成功地忽悠了张明转世的李隆基,对于李隆基从现代转世的人来说,为了不改变历史,不能提前杀了安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