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去外公家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传奇浪潮1992最新章节!
不到六点,沉寂了一夜的村子,就醒了过来,热闹起来。
鸡笼打开,公鸡母鸡争先恐后的挤出来,母鸡“咯咯”的叫着,公鸡昂着头,扑愣着翅膀。猪也等不及,哼哧着用它的长嘴在拱门。屋后的泡桐树上,小鸟也在叽叽喳喳的叫。屋外小路上,传来“沙沙”的脚步身,间或还有几声咳嗽,那些脚步轻盈的,应该是空手,重而稳的,则肯定是从水井那挑水回来。还能听到稍远点的地方,一个大嗓子的婆娘在叫着,“去帮弟弟把衣服穿好!”
早上也很热,本来还想在床上再赖几分钟的冯一平,麻利的爬起来。其实这些天还是有些不习惯,好些年没有这样早起,而且天天这样早起。
在这里的农村,早饭从来是不凑合的,如锅用稀饭馒头的了事,不行的,那些不顶饿,农村的活大多都是要花力气的。
所以早上都要正经煮饭,当然,菜可能就随便点。
吃完饭,又帮着喂了猪,冯一平把那厚厚的一叠稿纸还是藏在草帽里,把草帽朝中间窝着,捏在手里,免得让父母看到了,又要花费一番口舌。
梅秋萍从坛子里拿出十来个鸡蛋,用网兜装着,春天山上采的,拇指大的竹笋晒的笋干,包了一包,放在鸡蛋上面,再三嘱咐冯一平,路上小心,不要蹦蹦跳跳的。冯一平开玩笑,“妈,你是担心我,还是担心鸡蛋?”
梅秋萍笑骂了几句,追在后面喊,“太阳大,帽子戴起来!”
外公家,小时候,是冯一平很喜欢去的地方。舅舅很多,都带他玩,又不用干活,还总能吃几餐好的,公路上还能看到汽车,感觉外公家比家里舒服,现代。听妈妈说,小时候,曾经有那么几次,呆在外公家不想回的。关于这一点,冯一平是一点印象都没有。
不过,随着他慢慢长大,舅舅们先后成家,老婆孩子的,自己的事也多,没空带他玩。他也慢慢懂事,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要帮着做,也不好天天在亲戚家玩,所以就去的少。
农村的农活就是这样,一个人有的做,两个人还有的做,你再加两个人,还是有事做。小孩子,能找到事给你做,老人家,也能找到事给你做,总之不怕人多,总能找到事情做的。
去外公家,约莫二十来里山路,要翻三座山,经过四个村子,最后才到位于省道旁的梅家塆。
一路上风景其实不错,天很蓝,放眼望去,是满眼的绿,夹杂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山上主要是松树,此时正是绿的最深的时候,苍翠欲滴。
最后的一座山风景最好。山下是一条河,水不大,但很清澈,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在群山间蜿蜒着。山不高,也不太陡峭,但顶上有五棵遒劲的松树,一下就提高了它的层次,有那么一股苍劲、隐逸、高雅的气质。最漂亮,最抓眼的,要数山间灿烂绽放的映山红,那些映山红一簇簇的,有些地方干脆就连成一片,开的十分绚烂,铺在那绿底上,十分漂亮。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台单反,那再好不过。
他一路上走的快,此时时间还早,干脆就提着网兜,朝山顶爬去。越往山顶走,远处公路上,汽车的马达声就越清晰。山顶不大,有一小块平地,他把鸡蛋小心的放在地上,爬上一块大石,方圆几里的情形,尽在眼底。
他朝回看,只看到来时蜿蜒的小路,看不到那一重重山后的冯家冲。往前看,白色的公路就在那边山脚下,另外一条河的旁边,这时间或能看到一辆汽车。这里,也能看到外公家的村子,再朝远处望,公路的尽头,河流拐弯的地方,隐约能看到一些建筑的轮廓,那就是镇上。
山风习习,轻轻的掠过脸庞,冯一平静静的看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色,不时朝前看看,又不时扭头向后望,更多的时候,好像就坐那里发呆。
差不多个把小时,他才站起来,拍拍屁股,跳下石头,拎着网兜朝山下跑,边跑还边唱着《映山红》。
山脚下,一个老爷子牵着牛朝山上走,看他提着一网兜的鸡蛋,像是走亲戚的样子,却又从山上下来,有些不明所以。他当然想不到冯一平是在山上看风景,开玩笑,在这生活了一辈子,有什么好看的?
冯云飞笑着对他点点头,“放牛啊!”向着外公家一溜小跑。
塆不大,总共也就20来户人家。沿省道往南下15里,就到了镇上,往北上10多里,就是冯一平将要就读的乡中学。
梅家塆同样是以务农为生,只因为早就通了公路,赚钱的门路多一些。更关键的是,因为就在省道旁,虽然和冯一平家就隔二十几里山路,但观念开明多得多。
外婆两年前去世,外公梅建中,今年刚满70。有四个儿子,外加冯一平的妈妈,一共5个孩子,此前一直是大队生产队长,有些见识,也相当开明。
老话说多子多福,这句话放在当下的农村,却完全不适用。
梅秋萍是老大,下面还有兄弟四个,其它三个都结婚成家,早就分家单过,只剩小舅跟着外公成一家。
老大国胜,在家务农。
老二国平,现在过的最好,打小跟石匠学手艺,今年带着老婆孩子在县里租了房子,这两年自建房的多,他倒是一年到头都能找到事做,辛苦是辛苦点,干的也是力气活,但收入不错。
老三国兴,老婆娘家人的厉害那是出了名的,十里八乡的都知道。结婚前这要求那要求的,最后,梅建中帮他买下了村里的油坊,这才帮老三把儿媳妇娶进门来。油坊在村里的另一个塆子,离外公家有约莫七里路,平时也是无事不会过来。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兄弟当中就更患不均!加上老大老二媳妇那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公公婆婆给老三买了油坊,她们当然不干,口口声声的说,只怪自己娘家人老实,当年什么要求也没提就嫁了,当年为这事那是闹了好长时间的。
现在老三孩子都有两个了,她们每次见了老三媳妇不说几句怪话那心里是还不舒服的,所以虽然在一个村,但老三一家和这边的往来着实不多。
当然,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教导我们说,凡事都是有两面的,这件事也一样。原本大舅妈和二舅妈平素也是谢龊不断的,等到三舅妈进门,这两个不约而同的摒弃往日的恩怨纠葛,毫不犹豫的携手,共同对付三舅妈。
所以,谁说男人才是最好斗的呢?
将来,如果小舅把媳妇娶进门,没准大舅妈和二舅妈就又会和三舅妈一笑泯恩仇,三人联手,针对小舅妈——这个可能性挺高的。
小舅还没结婚成家,现在和外公一起住。他是四兄弟里最不安分的一个,期期买《武林》,照着上面练武,有一阵还对气功很狂热。现在呢,在省城闯荡,成年的不着家,所以,七十多岁的外公,其实还是靠自己。
冯云飞到时,隔壁的大舅家没人,估计还在地里忙着。
外公坐在后院樱桃树下,两岁多的小表弟瑞瑞,正跟在条小狗后面追。
“外公!”
梅建中回过头,原来是大外孙来了。
“不是要开学吗?怎么来了?”
边说边进屋准备给他倒水。
冯云飞把手上的东西递给他,梅建中埋怨道,“我又不缺吃的,带这些东西干什么?”
冯云飞就说,“外公,你有归你有,这是爸妈他们作为子女的一点心意,不一样。”
外公有点欣慰,小学刚毕业,这外孙说话就有点模样。
时间还早,不到中饭的时候,冯一平就搬了张板凳,坐在外公旁边闲聊。
外公问了父母的身体,特别是母亲的,冯一平说都挺好的,问起姐姐,冯一平说,在市里被服厂也挺好的,年底能回家过年。
其实同村的女孩子有信回来,说姐姐现在不在市里被服厂打工,和市里一个女孩子拜了干姐妹,然后就辞职不干。
提起姐姐,冯一平还是有些怨言的。小学毕业,刚15岁的冯玉萱无心读书,随村里在纺织厂上班的女孩子一起去了市里,倒是也找到了工作。
但和她同厂的同村女孩们,每月多少都有钱寄回来,月月不断,她从来没有,就信也没有一封。
前年出去的,一直没有回家,记忆中是明年年年底才回家过年,自己打扮的很时髦,可是交给家里还不到一百块钱。想到女儿那么小就出去打工,父母是不忍苛责,即使说什么,她也一句“我愿意,你管得着吗?”给顶回来,还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冯玉萱此后一如既往的靠不住,一直到98年冯一平自己也工作了,她一共补贴了家里不到五百块钱,8年的时间,五百块钱!
冯云飞读中专的时候,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每月都在为他百多块的生活费发愁,塆前借到塆后,冯玉萱还是一分钱没有帮忙。到后来,遇到事的时候,大家提也不提她,家里好像都忘了,其实还有一个人本来是可以分担,可以出力的。
不到六点,沉寂了一夜的村子,就醒了过来,热闹起来。
鸡笼打开,公鸡母鸡争先恐后的挤出来,母鸡“咯咯”的叫着,公鸡昂着头,扑愣着翅膀。猪也等不及,哼哧着用它的长嘴在拱门。屋后的泡桐树上,小鸟也在叽叽喳喳的叫。屋外小路上,传来“沙沙”的脚步身,间或还有几声咳嗽,那些脚步轻盈的,应该是空手,重而稳的,则肯定是从水井那挑水回来。还能听到稍远点的地方,一个大嗓子的婆娘在叫着,“去帮弟弟把衣服穿好!”
早上也很热,本来还想在床上再赖几分钟的冯一平,麻利的爬起来。其实这些天还是有些不习惯,好些年没有这样早起,而且天天这样早起。
在这里的农村,早饭从来是不凑合的,如锅用稀饭馒头的了事,不行的,那些不顶饿,农村的活大多都是要花力气的。
所以早上都要正经煮饭,当然,菜可能就随便点。
吃完饭,又帮着喂了猪,冯一平把那厚厚的一叠稿纸还是藏在草帽里,把草帽朝中间窝着,捏在手里,免得让父母看到了,又要花费一番口舌。
梅秋萍从坛子里拿出十来个鸡蛋,用网兜装着,春天山上采的,拇指大的竹笋晒的笋干,包了一包,放在鸡蛋上面,再三嘱咐冯一平,路上小心,不要蹦蹦跳跳的。冯一平开玩笑,“妈,你是担心我,还是担心鸡蛋?”
梅秋萍笑骂了几句,追在后面喊,“太阳大,帽子戴起来!”
外公家,小时候,是冯一平很喜欢去的地方。舅舅很多,都带他玩,又不用干活,还总能吃几餐好的,公路上还能看到汽车,感觉外公家比家里舒服,现代。听妈妈说,小时候,曾经有那么几次,呆在外公家不想回的。关于这一点,冯一平是一点印象都没有。
不过,随着他慢慢长大,舅舅们先后成家,老婆孩子的,自己的事也多,没空带他玩。他也慢慢懂事,家里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都要帮着做,也不好天天在亲戚家玩,所以就去的少。
农村的农活就是这样,一个人有的做,两个人还有的做,你再加两个人,还是有事做。小孩子,能找到事给你做,老人家,也能找到事给你做,总之不怕人多,总能找到事情做的。
去外公家,约莫二十来里山路,要翻三座山,经过四个村子,最后才到位于省道旁的梅家塆。
一路上风景其实不错,天很蓝,放眼望去,是满眼的绿,夹杂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山上主要是松树,此时正是绿的最深的时候,苍翠欲滴。
最后的一座山风景最好。山下是一条河,水不大,但很清澈,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的,在群山间蜿蜒着。山不高,也不太陡峭,但顶上有五棵遒劲的松树,一下就提高了它的层次,有那么一股苍劲、隐逸、高雅的气质。最漂亮,最抓眼的,要数山间灿烂绽放的映山红,那些映山红一簇簇的,有些地方干脆就连成一片,开的十分绚烂,铺在那绿底上,十分漂亮。
这个时候,如果有一台单反,那再好不过。
他一路上走的快,此时时间还早,干脆就提着网兜,朝山顶爬去。越往山顶走,远处公路上,汽车的马达声就越清晰。山顶不大,有一小块平地,他把鸡蛋小心的放在地上,爬上一块大石,方圆几里的情形,尽在眼底。
他朝回看,只看到来时蜿蜒的小路,看不到那一重重山后的冯家冲。往前看,白色的公路就在那边山脚下,另外一条河的旁边,这时间或能看到一辆汽车。这里,也能看到外公家的村子,再朝远处望,公路的尽头,河流拐弯的地方,隐约能看到一些建筑的轮廓,那就是镇上。
山风习习,轻轻的掠过脸庞,冯一平静静的看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景色,不时朝前看看,又不时扭头向后望,更多的时候,好像就坐那里发呆。
差不多个把小时,他才站起来,拍拍屁股,跳下石头,拎着网兜朝山下跑,边跑还边唱着《映山红》。
山脚下,一个老爷子牵着牛朝山上走,看他提着一网兜的鸡蛋,像是走亲戚的样子,却又从山上下来,有些不明所以。他当然想不到冯一平是在山上看风景,开玩笑,在这生活了一辈子,有什么好看的?
冯云飞笑着对他点点头,“放牛啊!”向着外公家一溜小跑。
塆不大,总共也就20来户人家。沿省道往南下15里,就到了镇上,往北上10多里,就是冯一平将要就读的乡中学。
梅家塆同样是以务农为生,只因为早就通了公路,赚钱的门路多一些。更关键的是,因为就在省道旁,虽然和冯一平家就隔二十几里山路,但观念开明多得多。
外婆两年前去世,外公梅建中,今年刚满70。有四个儿子,外加冯一平的妈妈,一共5个孩子,此前一直是大队生产队长,有些见识,也相当开明。
老话说多子多福,这句话放在当下的农村,却完全不适用。
梅秋萍是老大,下面还有兄弟四个,其它三个都结婚成家,早就分家单过,只剩小舅跟着外公成一家。
老大国胜,在家务农。
老二国平,现在过的最好,打小跟石匠学手艺,今年带着老婆孩子在县里租了房子,这两年自建房的多,他倒是一年到头都能找到事做,辛苦是辛苦点,干的也是力气活,但收入不错。
老三国兴,老婆娘家人的厉害那是出了名的,十里八乡的都知道。结婚前这要求那要求的,最后,梅建中帮他买下了村里的油坊,这才帮老三把儿媳妇娶进门来。油坊在村里的另一个塆子,离外公家有约莫七里路,平时也是无事不会过来。
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兄弟当中就更患不均!加上老大老二媳妇那也都不是省油的灯。公公婆婆给老三买了油坊,她们当然不干,口口声声的说,只怪自己娘家人老实,当年什么要求也没提就嫁了,当年为这事那是闹了好长时间的。
现在老三孩子都有两个了,她们每次见了老三媳妇不说几句怪话那心里是还不舒服的,所以虽然在一个村,但老三一家和这边的往来着实不多。
当然,两千多年前,老子就教导我们说,凡事都是有两面的,这件事也一样。原本大舅妈和二舅妈平素也是谢龊不断的,等到三舅妈进门,这两个不约而同的摒弃往日的恩怨纠葛,毫不犹豫的携手,共同对付三舅妈。
所以,谁说男人才是最好斗的呢?
将来,如果小舅把媳妇娶进门,没准大舅妈和二舅妈就又会和三舅妈一笑泯恩仇,三人联手,针对小舅妈——这个可能性挺高的。
小舅还没结婚成家,现在和外公一起住。他是四兄弟里最不安分的一个,期期买《武林》,照着上面练武,有一阵还对气功很狂热。现在呢,在省城闯荡,成年的不着家,所以,七十多岁的外公,其实还是靠自己。
冯云飞到时,隔壁的大舅家没人,估计还在地里忙着。
外公坐在后院樱桃树下,两岁多的小表弟瑞瑞,正跟在条小狗后面追。
“外公!”
梅建中回过头,原来是大外孙来了。
“不是要开学吗?怎么来了?”
边说边进屋准备给他倒水。
冯云飞把手上的东西递给他,梅建中埋怨道,“我又不缺吃的,带这些东西干什么?”
冯云飞就说,“外公,你有归你有,这是爸妈他们作为子女的一点心意,不一样。”
外公有点欣慰,小学刚毕业,这外孙说话就有点模样。
时间还早,不到中饭的时候,冯一平就搬了张板凳,坐在外公旁边闲聊。
外公问了父母的身体,特别是母亲的,冯一平说都挺好的,问起姐姐,冯一平说,在市里被服厂也挺好的,年底能回家过年。
其实同村的女孩子有信回来,说姐姐现在不在市里被服厂打工,和市里一个女孩子拜了干姐妹,然后就辞职不干。
提起姐姐,冯一平还是有些怨言的。小学毕业,刚15岁的冯玉萱无心读书,随村里在纺织厂上班的女孩子一起去了市里,倒是也找到了工作。
但和她同厂的同村女孩们,每月多少都有钱寄回来,月月不断,她从来没有,就信也没有一封。
前年出去的,一直没有回家,记忆中是明年年年底才回家过年,自己打扮的很时髦,可是交给家里还不到一百块钱。想到女儿那么小就出去打工,父母是不忍苛责,即使说什么,她也一句“我愿意,你管得着吗?”给顶回来,还有一句话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冯玉萱此后一如既往的靠不住,一直到98年冯一平自己也工作了,她一共补贴了家里不到五百块钱,8年的时间,五百块钱!
冯云飞读中专的时候,是家里最困难的时候,每月都在为他百多块的生活费发愁,塆前借到塆后,冯玉萱还是一分钱没有帮忙。到后来,遇到事的时候,大家提也不提她,家里好像都忘了,其实还有一个人本来是可以分担,可以出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