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 帝国的黎明 > 章3 仙人抚我顶-1

章3 仙人抚我顶-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帝国的黎明最新章节!

    ?网

    章3仙人抚我顶

    次日天明,赵行德在头痛欲裂中醒来,不禁既深感荒唐,又深感庆幸,还有些羡慕陈东,李师师这名传千古的绝色,怎么就从了他了呢?“冤孽啊,冤孽。”

    今天是太学常例的假日,赵行德却匆匆洗漱,外面天色已经发白,顾不得晨练和早饭,便疾步赶往一位父执辈的尊长那里去听课,这个机会,他可是期待很久了。

    听课的地方是太学博士李格非的府邸,而授课人则是名列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翰林院太史局令晁补之。

    这苏门与赵行德前世所知已经完全不同,在百多年前,蜀地举义,将宋军逐出后,举义军民奉蜀王后裔孟舜为王,并完全倒向占据关中的夏朝,但国祚的兴废完全没有掩盖蜀地苏门的文章,反而因为夏朝相对清明的统治传统而更加光芒四射。

    苏洵以儒学为宗,兼容佛道,又吸收诸子百家之论,开创苏学流派。老苏之后,苏轼、苏澈兄弟继续将苏学发扬光大,尤其是苏轼的文辞和学问堪称双绝,他先后担任蜀国丞相,学士府大学士,广为提携后进,桃李遍及蜀地、关中、西域和河中。

    因为在内容上广纳百川,苏学被大宋的新学、朔学、洛学等儒门斥之为杂学。但大宋境内的士子,也颇有仰慕苏学而负笈求学于苏门的,晁补之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晁补之的苏门四学士之称并非溢美,他确确实实是获得了夏国学士府地位尊崇的学士名衔,才返回宋国报效桑梓的。

    在苏门求学期间,晁补之游历了夏国大多数的地方,对夏国的风俗和制度了解极深,只可惜因为所学儒术与当权的新学不符,回宋朝为官之后,一直担任着翰林院的闲职。但赵行德却迫切的想从晁补之那里了解,这世界和他所知的历史最大的变数----夏国,所有的情况。

    李格非的宅邸在汴梁城西太平坊,地方虽然偏僻,但出西水门,金水河对岸绵延百里皆是花圃,一年四季花木皆繁盛可观。宅院本身占地约十亩左右,前后两进四合院落,后面附带着一个大小适中的庭院,虽然没有修筑游廊假山,但整治得颇为雅致。

    园圃中种植的除了姚黄魏紫,朱砂红、玉板白这些名种牡丹之外,还种着韭黄、兰牙、薄荷、紫金瓜之类时鲜的蔬菜。数条曲径蜿蜒于花圃树丛之间,园中有清水一池,池中有鲤鱼,旁植修竹约百竿,银杏、七叶木各数棵,树下是金蛾、玉羞、素馨、茉莉、含笑之类的芳草。竹林西面还筑有鸡舍。

    此时朝廷以诗赋乃是末技,州县官学乃至国子监都禁绝不讲诗赋之学。而士大夫则往往延请名师在家中为子弟授课。李格非、晁补之与赵行德之父赵惕新皆出自故宰相韩琦门下,亦同列为元祐党人。晁补之乃是大词家苏轼的入室弟子,于是李格非请晁补之到家中为自己的子女教授诗赋之学,也叫赵行德一同来听讲。

    授课的地方是在水池旁的一处凉亭中,晁补之高居上座,下面依次坐着赵行德,李格非的次女李若雪与三子李若虚。李家大公子李若冰文才武略皆极出众,以太学上舍生考评第一的身份外放为元城尉,近日又调任平阳府司录,乃是年轻一辈士子中的翘楚人物。

    李若雪频频向晁补之发问请教,显然对词赋独有心得。和她相比,赵行德对诗赋之学的理解只能说是接近于无。他原本就没在诗赋上下多少工夫,昨夜照抄后世名家章句,被邵武贬斥得一文不值,此时听晁补之讲课也就特意打起精神,做孺子可教之状。与赵行德同病相怜的是李格非的三子李若虚,夹在出类拔萃的兄长和词锋锐利的姐姐面前,李若虚多少显得有点拘谨胆怯,反而与赵行德更加亲近。

    晁补之身着一袭圆领大袖的青袍,容颜颇有沧桑之色。因为赵行德和李氏姐弟都是故友的子弟,神情和蔼,语气温和,目光落在李若雪身上,若有憾焉,盖因此女才华高绝,若生为男儿,成就当不在乃兄之下。

    他的眼光落在赵行德的身上,则更多的是赞赏和鼓励之意。他已看出赵行德在诗赋上的底子薄弱,但这也是因为当前科举不取诗赋,士子亦不用心研习的缘故。而且元祐党人的流放,赵惕新的早逝,都让赵行德根本没有学习诗赋的机会。赵行德身上有一种坚韧的求学态度,与晁补之幼年家贫苦读的情形相似,晁补之也就当他是本家的子侄辈一样悉心的教导。

    授课完毕之后,晁补之便让赵行德与李若雪、李若虚随意发问。赵行德正在盘算着如何将话题导入到夏国的情势上去的时候,李若雪倒先问出了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

    “元符三年夏人入寇洛阳,白牡丹果真是被柳将军去的么?”李若雪的眼睛很大,透出好奇的光芒。元符三年,宋朝有伐夏之议,却被夏国先发制人,夏军出函谷关,围困西京洛阳达两月之久。新崛起的夏国将军柳毅率军驻扎于汴梁和洛阳两京之间,连败西援的大宋禁军,迫使宋朝续订和约之后,夏军方才还军关中。洛阳与汴梁相隔不远,这两个月间汴梁一夕数惊,此后宋国再无伐夏之举。

    民间相传,夏军临退去时,柳毅将洛阳名妓白牡丹回了关中,再后来结成了夫妇。也有人说当时夏军攻城不下,正欲抄掠乡野,白牡丹舍身赴义,面见柳毅陈说厉害,才免去了洛阳左近的一场兵灾。

    这段故事在民间传说得活灵活现,就连赵行德这十年寒窗之人也有所耳闻。洛阳围城期间,晁补之、李格非均在城中,又是官员,对事情当然了解的最为清楚。

    晁补之脸现难色,这柳毅去白牡丹,起因还在二十年的一桩公案,涉及恩相韩琦的清名。他迟疑道:“此事的来龙去脉,文叔兄也是清楚的,侄女何不去问乃父?”

    李若雪怏怏不乐道:“我问过好几次,可父亲就是不许我再问而已。”她原本容色清丽,气质娇柔,此时幽幽地叹了一口气,到似有多哀怨一般。赵行德在旁边也替她难过起来,颇为怜悯地看了她一眼。

    晁补之对李若雪这个女弟子极为看重,甚至常常在人前嘉许。此刻不禁暗叹她一身如斯才华,最终也只有相夫教子,妯娌姐妹之间,可不只能闲聊这些么?

    他沉吟片刻,见赵行德也在望着自己,叹道:“也罢,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顿了一顿,道:“本朝秉承以文御武,守内虚外之策,当年韩忠献公尚且是枢密副使兼西京留守,狄青为河洛驻泊行营都部属,将相二人原本和睦,并力整军经武,伺机经略关中。狄青天下名将,众人咸称其贤,军卒多愿为其效死。韩忠献公顾虑,如此下去又成前朝藩镇跋扈之状,于是有意折辱狄青。”

    晁补之见赵行德、李若雪都凝神在听,叹了口气,接道:“一日,韩忠献公宴客,叫来洛阳名妓白牡丹,竟向狄青劝酒说:‘劝斑儿一盏’,意在讥笑他脸上的黥文。又有一次,狄青宴请韩忠献公,布衣刘易作陪。席间有‘优人以儒为戏’,刘易大怒曰:‘黥卒敢尔’”骂个不歇,狄青唯恂恂谢罪而已。还有一次,韩忠献公要杀狄青的旧部焦用,狄青立在阶下为焦用求情道:‘焦用有军功,乃是好汉。’韩忠献公答曰说:‘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汉,此岂得为好汉耶!’就在他面前把焦用杀了。狄青为人谦逊,气度宽宏,但韩忠献公如此待他,不免心怀怨恨,每对人言说:‘韩枢密功业官职与我一般,我少一进士及第耳。’”

    “狄青攻夏被俘,柳毅得了他的兵法传授,二十年后,夏军攻洛阳之时,韩忠献公,当初羞辱狄青的白牡丹均已逝去,去的那个只是又一代的洛阳花魁而已,这柳毅亦知道的,他此举不过是借此为狄青鸣冤,使韩忠献公之过昭彰于天下罢了。”

    赵行德听到此处,不免暗道柳毅工于心计,韩琦在大宋素有贤相之名,柳毅若是一味指责韩琦,谁人听他分说,他干脆以为狄青不平为名去了白牡丹,世人出于好奇之心,难免会寻根问底,韩忠献公的君子之过,不免昭彰于天下。

    李若雪想不到此事居然涉及贤相韩琦之过,沉默不语,年纪尚幼的李若虚却道:“狄青出战不胜,苟且偷生,还有何面目鸣不平?”

    晁补之看了李若虚一眼,缓缓道:“关中兵败,狄青被俘,在夏国学士府幽囚了三四十年,并未有叛国降敌之事,我朝使臣入夏,夏国皇帝亦让使臣与其相见,每次两国会盟换约,我朝提出让狄青归国之议,都被夏国一口回绝。如此而已。”

    李若雪叹息了一声,却娇声道:“可是街坊传说,柳毅与白牡丹却成了一段佳话呢。”

    晁补之点了点头,道:“正是。当年柳毅将白牡丹回关中后,当即将她释放,只不准她返回洛阳,白牡丹无处可去,亦不愿再回洛阳的勾栏,索性居住在柳毅的府上,久而久之,便成了一段姻缘。”柳毅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之才,与白牡丹结为眷属后,再未另娶。

    李若雪若有所思,颇有憧憬之色,俏脸生晕,鼓足勇气低声问道:“老师,听说夏国男子都专宠妻室,不纳姬妾,可是真的?”问完之后她的脸颊更红了,仿佛熟透了的苹果一样,却不肯放过这个寻根究底的机会,睁大眼睛看着晁补之。

    晁补之不禁哑然,轻轻端起茶杯啜饮一口,笑道:“夏国有个叫做宗教裁判所的机构,专事裁决教门之间的冲突,缉拿邪教妖人。近几十年来,受了河中祆教等几种教门的影响,宗教裁判所有长老提出既然男女婴儿按照大致相同的数量降生,那么一夫一妻的制度才是神圣的,因此许多长老一直在抨击纳妾制度。宗教裁判所对夏国风俗的影响非小,虽然学士府不少学士以为男子为了广子嗣应该纳妾。但这些年来,军士和百姓推举校尉和柱国,倒是有越来越多都赞同废除纳妾制的,就连如今夏国皇帝也是只册封一名皇后,别无妃嫔。”晁补之如今也只有一个老妻,并未再纳妾室,也是受了一些夏国风俗的影响。

    “啊?”赵行德的表情落在旁人的眼中,李若雪白了他一眼,自觉脸颊微微发烫,低头不再说话。

    赵行德见李若雪不再提问,便问道:“听闻夏朝兵力雄强,近百年来战事不断,北威大漠,西略河中,连吐蕃故地也被其收拾的差不多了。元符年间,夏国军队一战攻破函谷新关,兵围洛阳而汴梁不能救,为何没有乘势东进,席卷天下呢?”

    晁补之对赵行德点了点头以示嘉许,他乃是朝中难得对夏国情势了若指掌之人,于是缓缓道:“夏国之制,上承战国秦汉遗意,颇有尚武之风。关中之地,户皆有马,童子骑羊,人习战斗。若无其他特殊的本事,夏国人只有投军之后,才算成为士人,否则只能成为荫户,每年要将岁入的三成交给庇护自己的士人,还要接受士人的诸多管辖。夏人举国尚武,便如我大宋举国崇文一般。垂髫童子可堪造就者,父母就将其送入可以教习武艺的私学,及至长成,投军的竞争也极其激烈,亦如我大宋乡试、省试一般。夏国军中的十夫长完全以勇力决出,其它军官则在十夫长之上推举。因此夏国军中尽是悍勇之卒,又极重军法,方能西拒突厥,东威契丹,北收小海,南并吐蕃。我大宋禁军虽精,却始终无法与之匹敌。”晁补之的声音虽然不大,但语气间流露出的感觉,显见在夏国的军士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喝了一口清茶,接道:“当年洛阳之围能解,一是因为元符年间,我朝国力强盛,摈弃新旧党争之见的话,司马光、文彦博、范纯仁、苏颂、章惇皆是名相能臣,又得熙宁变法之力,朝廷国库充盈,禁军整训精强。是以夏军围洛阳两个月而不能拔之,而我朝聚集于汴梁的四方勤王之军过三十万众。夏国若不愿以倾国之军与我朝相战的话,是占不到什么便宜的。二是因为自从夏朝开国皇帝陈德以来,便不断用兵于西方。河中乃四战之地,夏国与突厥人、大食人、罗斯人之间战事不断。就在洛阳之围解去后半年,夏国便和罗斯又打了一场仗。当时,朝中对洛阳之围心有余悸,连趁虚袭取关中的想法都没有了,还严令河洛驻泊诸军不得擅开边衅。”说到这里,晁补之嘿然一笑,哂道:““当初主张攻夏最为激烈的朝臣,后来便越是主和畏战。”

    李若虚对史书上常见的突厥和大食大都知道,唯有一点不解,便问道:“先生,罗斯人是什么狄夷?”

    晁补之想了想,解释道:“罗斯乃是居于石山以西的一个种族,高鼻深目,碧眼黄发,每战则四处抢掠屠戮,模样和行事大约于五胡乱华时候的羯人相似,只是人口更为繁盛,估计有五百万之数。”

    “羯人?”李若雪和李若虚都惊呼了一声,史书上关于羯人残暴的记述真是罄竹难书,若不是冉魏王将他们大部分都驱逐出中原,当时的北中国只怕要成为鬼蜮了。五胡乱华时候的北中国胡人总数亦不过数百万而已,而与夏国相互攻战的胡人国度,仅罗斯就超过五百万人口。

    “嗯,”晁补之点了点头,回想起那些曾经被罗斯人屠戮过的部落惨景,脸色颇为郑重,沉声道:“不但有羯人的样貌,而且兵甲犀利,好利薄德、狡诈善变,行事残忍,如出一辙。”

本站推荐:天唐锦绣福晋有喜:爷,求不约与校花同居:高手风流那些年,我爱过的女人逍遥小书生穿越七十年代之军嫂成长记武神至尊九星霸体诀锦桐我的1979

帝国的黎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武林中文网只为原作者鼓元吉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鼓元吉并收藏帝国的黎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