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12 将期轩冕荣-2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帝国的黎明最新章节!
?网
辽国之行让赵行德意识到,纸面学问与实际的巨大差距,特别是两军交战更是如此,这时代的文人大都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所著兵书要么袭前人,要么道听途说,要么是想当然耳,特别是枢密院许多阵图都繁复无比,在实战中根本不可能完成。于是在义学授课之余,赵行德时常向军卒们了解作战的实际情形,一来二去,他渐渐放下来读书人的架子,军卒也觉得这个赵先生和蔼可亲。在这些军卒的心目当中,赵行德有学问,是个能说得上话的官儿,另一方面,又平易近人,而且不属于任何军中派系,在和赵行德谈话的时候,普通军卒既抱着某种隐隐约约的盼头,又能够畅所欲言。这样,大宋禁军军卒生活面貌与所思所感,仿佛一座沉重的大门在赵行德面前逐渐打开了。
不同士卒有着相似的经历,有的是孤儿,父亲在出戍时候得病死了。疫病也是和平时期禁军死亡的最大原因,如果疫病流行的厉害,那驻守的整个营盘都要烧了。许多人在军中的寡妇村里长大,现在也记不起父亲的模样,会走路以后便兼职做小贩了,十五岁便虚报了年龄补缺从军。有的自小混迹于市井,为了扬眉吐气从了军,结果脸上刺字以后,更加被看不起。有的拼命斩获了首级,结果争不过功劳,首级被上官记给了别的军卒。有的被老卒欺负的厉害,只好等自己混成老卒以后再欺负别人。京师的女人太贵,许多军卒为了娶老婆,请出戍河北。有的在军饷以外还有挣钱的门道,可以雇人替点卯当值,因为有钱娶妾而受人羡慕。镇北军里很多人把升迁很快的韩世忠视为楷模,听说他故意羞辱将门世家出来的人。大家不怎么在乎军官说话的真假,只要饷钱少克扣一点便成,而韩世忠克扣的军饷是最少的。
随着和军卒们谈话越来越多,赵行德只是想从军卒那里了解真实的战争的最初想法也越来越淡。在过去和现在,他都读过许多书里面记满了王侯将相的神话,普通士卒被简化成枯燥乏味的数字,既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更没有人理会他们的遭遇和感受。赵行德想把这些活生生的士卒记录下来,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每天都填满他的脑子,每次谈话过后,他都迫不及待地做好笔记。
在以孔孟语录为主的识字本付印前夕,赵行德将手稿烧了,他决心以用士卒的语言,写士卒的故事,用这样的字本,来教军卒识字。给理学社陈东等人的信中,赵行德写道:“以前朝白乐天之大才,问诗于老妪,使庶人能知治乱之道。诗史之名,足以彪炳千秋。本朝先贤不取辞藻,文以载道,弟甚慕之。弟正欲效颦于后,编此字本,教行伍军卒,此本以街谈巷议之语,记微小事,述军中疾苦,以开其意,以达其辞,导以大义。期以绵薄之力,广圣人之道。子曰有教无类。与诸君共勉之。”
新字本采取人物列传形式,十篇记述十种军中故事,赵行德每写好一篇,都要念给数十个义学中的军卒听,但有一个人听不懂或者表示理解费力的,赵行德便将文字改得更为浅显明白,直到所有测试者都毫无障碍的理解整个故事为止。因为韩世忠在士卒中间颇有人气,赵行德准备在字本最后安排一篇《韩将军》,可韩世忠却有些迟疑。
“这个东西,真的会印成书么?”韩世忠用他又粗又硬的手掌小心翼翼地捧起已经完成一半的初稿,“就像李药师,杨老令公一样,让后人永远记住,供奉不断?”他目光闪现几分虔诚和羡慕的味道。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现在韩世忠出入有李红玉为他打扮,不像原来那样胡乱穿衣,轻裘缓带的,还真像是个将军样儿。
“就用辽国那一趟的五百贯,足够刊印出来。”赵行德肯定道,“其它的就不好说了。”赵行德想了想,认真地解释道,“要流芳百世,必须要有能够让人记住的东西。”
“是这么回事。”韩世忠轻轻呼了口气,又小心翼翼地把手稿轻轻放回到赵行德的书桌上,他皱着眉头,双手绞着,踌躇了半晌,终于抬起头来对行德道:“董洺是条好汉子,没来得及留个后,这便死了,董家的香火也就断了。你是文章状元,能不能把这一篇让给他,也叫后人记住?”
韩世忠一直充满期待地看着他,赵行德犹豫了片刻,终于道:“好吧,我试试看。”他将初稿收好,摊开一张黄宣纸,磨了点松烟墨,将用于速记的毛笔在端砚里蘸了蘸,对韩世忠道:“你先说说,董都头生平事略。”顿了一顿,又加重语气道,“要有让人记得住的东西。”
“好,好。”韩世忠激动地搓着手,赵行德为董洺立传,比为他自己立传还要高兴,他憋了半天,忽然又问道:“该从什么时候说起?”“将军与董洺如何结识,从头说起。”“那年军粮还没下来,寒冬腊月,又冷得厉害,吾偷了妓院嫖客的钱,花腿子龟公追了追来,我往汴河边的石炭堆里藏,恰好遇到捡石炭的老董,这便算是结识了吧。”
“嗯,英雄起于微末。”赵行德点了点头,却未下笔,问道:“还有呢?”
韩世忠继续道:“我一问老董,大家是一个营里出来的,从那以后,便是生死兄弟了......”“董洺在营里是认字最多的,平常军书我都交给他写,若有进学的机会,他肯定能中进士........”“崇宁三年,随骁武军巡边,董洺一人斩得三颗首级,勇冠全营........”“出戍五年回来,原来的相好,也被狠心的爹娘卖了,老董一直在找这女子........”“政和二年,部属死了母亲,没有钱发丧,老董倾囊相助........”“你办义学的时候,我襄赞的二十贯里面,有他的一半。”
韩世忠略微带着些伤感的追忆,令赵行德颇为动容,笔端底下,慢慢勾勒出一个好人董洺的形象,当韩世忠讲完以后,笔墨已经记了满满三大张纸,只需要略加以删改,便可以作为字本的最末一篇了。思量再三,赵行德在整个故事的前面,还是加上一段:“董洺都头,是韩世忠将军的部属,在和马贼的交战中壮烈战死。当时......”
十篇的初稿完成后,赵行德又再找了多人来看,既有普通军卒,又有市井升斗百姓,他将抄本寄送给陈东等理学社好友,请他们审核文间是否有义理不正之处,又让义学的先生将字本内容试讲了几次,各方的反响都还可以。邓素在回信中提及,行德欲以文字礼义去教化黔首黥卒,广传礼义之道,初衷是好的,只是俚语既不典雅,又不精确,他建议行德至少在文中稍加提炼和修饰,不至于贻笑大方,似社中君子知道前因后果的还没什么,这字本若是落入其他人手中,只怕要以为行德不会写文章了。而何方和朱森的回信在指出行德文中义理可待商榷之处后,说“当此世风日下之时,董军使传略使人知节义犹存,人心为之正。”
除夕这天,大雪遮路,赵行德是和好几个镇北军的军官在韩世忠家里度过的。红泥炉子石炭温酒,辽国酒汗那种独特的烈酒气息让行德几乎忘了汴京的淡酒是什么味道。
外面时而响起几声砰----砰----的鞭炮声,大家一边喝酒,一边等着主人韩世忠回来。大帅跟前的红人也不好当,大过年的,还要在帅府陪着都部署大人过除夕。
李红玉自从嫁了韩世忠之后,原本豪爽的本性倒越发明显,家里的男人不在,她也不管那些忌讳,亲自出来招待世忠的好友,大家伙儿更不拘束,热热闹闹地使酒撒气,和韩世忠在时也没什么两样。
正畅快淋漓之际,一前一后两个军卒提着灯笼,镇北第二军指挥使韩世忠回来了。他的脸色有些阴晴不定,“招安了几千胡人骑兵,童帅要建为镇北第五军。”“什么?”“真是岂有此理!”几个镇北军的军将当时便叫了起来。
前些日子挑选河北行营精锐充实镇北军的时候,可都是打散了编入的,因此镇北军的老人逐级提升的着实不少,什长升都头、副都头,都头升营都指挥使,营都指挥使升军都虞侯,韩世忠更是从营都指挥使一下提升到为军都指挥使,羡煞旁人。眼下镇北各军才仅三千人,离五千人的满额还差的远,大家都指望着继续往上走,谁知这初来乍到的胡人骑兵居然单独成军了!
众人七嘴八舌开骂,却惹闹了此间女主人,李红玉横了韩世忠一眼,将酒壶往桌上一顿,嗔道:“除夕之夜,偏偏提这些,若要再说下去,妾身便避入内室了吧。”
----
?网
辽国之行让赵行德意识到,纸面学问与实际的巨大差距,特别是两军交战更是如此,这时代的文人大都没有行军打仗的经验,所著兵书要么袭前人,要么道听途说,要么是想当然耳,特别是枢密院许多阵图都繁复无比,在实战中根本不可能完成。于是在义学授课之余,赵行德时常向军卒们了解作战的实际情形,一来二去,他渐渐放下来读书人的架子,军卒也觉得这个赵先生和蔼可亲。在这些军卒的心目当中,赵行德有学问,是个能说得上话的官儿,另一方面,又平易近人,而且不属于任何军中派系,在和赵行德谈话的时候,普通军卒既抱着某种隐隐约约的盼头,又能够畅所欲言。这样,大宋禁军军卒生活面貌与所思所感,仿佛一座沉重的大门在赵行德面前逐渐打开了。
不同士卒有着相似的经历,有的是孤儿,父亲在出戍时候得病死了。疫病也是和平时期禁军死亡的最大原因,如果疫病流行的厉害,那驻守的整个营盘都要烧了。许多人在军中的寡妇村里长大,现在也记不起父亲的模样,会走路以后便兼职做小贩了,十五岁便虚报了年龄补缺从军。有的自小混迹于市井,为了扬眉吐气从了军,结果脸上刺字以后,更加被看不起。有的拼命斩获了首级,结果争不过功劳,首级被上官记给了别的军卒。有的被老卒欺负的厉害,只好等自己混成老卒以后再欺负别人。京师的女人太贵,许多军卒为了娶老婆,请出戍河北。有的在军饷以外还有挣钱的门道,可以雇人替点卯当值,因为有钱娶妾而受人羡慕。镇北军里很多人把升迁很快的韩世忠视为楷模,听说他故意羞辱将门世家出来的人。大家不怎么在乎军官说话的真假,只要饷钱少克扣一点便成,而韩世忠克扣的军饷是最少的。
随着和军卒们谈话越来越多,赵行德只是想从军卒那里了解真实的战争的最初想法也越来越淡。在过去和现在,他都读过许多书里面记满了王侯将相的神话,普通士卒被简化成枯燥乏味的数字,既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名字,更没有人理会他们的遭遇和感受。赵行德想把这些活生生的士卒记录下来,这种想法越来越强烈,每天都填满他的脑子,每次谈话过后,他都迫不及待地做好笔记。
在以孔孟语录为主的识字本付印前夕,赵行德将手稿烧了,他决心以用士卒的语言,写士卒的故事,用这样的字本,来教军卒识字。给理学社陈东等人的信中,赵行德写道:“以前朝白乐天之大才,问诗于老妪,使庶人能知治乱之道。诗史之名,足以彪炳千秋。本朝先贤不取辞藻,文以载道,弟甚慕之。弟正欲效颦于后,编此字本,教行伍军卒,此本以街谈巷议之语,记微小事,述军中疾苦,以开其意,以达其辞,导以大义。期以绵薄之力,广圣人之道。子曰有教无类。与诸君共勉之。”
新字本采取人物列传形式,十篇记述十种军中故事,赵行德每写好一篇,都要念给数十个义学中的军卒听,但有一个人听不懂或者表示理解费力的,赵行德便将文字改得更为浅显明白,直到所有测试者都毫无障碍的理解整个故事为止。因为韩世忠在士卒中间颇有人气,赵行德准备在字本最后安排一篇《韩将军》,可韩世忠却有些迟疑。
“这个东西,真的会印成书么?”韩世忠用他又粗又硬的手掌小心翼翼地捧起已经完成一半的初稿,“就像李药师,杨老令公一样,让后人永远记住,供奉不断?”他目光闪现几分虔诚和羡慕的味道。所谓人靠衣装马靠鞍,现在韩世忠出入有李红玉为他打扮,不像原来那样胡乱穿衣,轻裘缓带的,还真像是个将军样儿。
“就用辽国那一趟的五百贯,足够刊印出来。”赵行德肯定道,“其它的就不好说了。”赵行德想了想,认真地解释道,“要流芳百世,必须要有能够让人记住的东西。”
“是这么回事。”韩世忠轻轻呼了口气,又小心翼翼地把手稿轻轻放回到赵行德的书桌上,他皱着眉头,双手绞着,踌躇了半晌,终于抬起头来对行德道:“董洺是条好汉子,没来得及留个后,这便死了,董家的香火也就断了。你是文章状元,能不能把这一篇让给他,也叫后人记住?”
韩世忠一直充满期待地看着他,赵行德犹豫了片刻,终于道:“好吧,我试试看。”他将初稿收好,摊开一张黄宣纸,磨了点松烟墨,将用于速记的毛笔在端砚里蘸了蘸,对韩世忠道:“你先说说,董都头生平事略。”顿了一顿,又加重语气道,“要有让人记得住的东西。”
“好,好。”韩世忠激动地搓着手,赵行德为董洺立传,比为他自己立传还要高兴,他憋了半天,忽然又问道:“该从什么时候说起?”“将军与董洺如何结识,从头说起。”“那年军粮还没下来,寒冬腊月,又冷得厉害,吾偷了妓院嫖客的钱,花腿子龟公追了追来,我往汴河边的石炭堆里藏,恰好遇到捡石炭的老董,这便算是结识了吧。”
“嗯,英雄起于微末。”赵行德点了点头,却未下笔,问道:“还有呢?”
韩世忠继续道:“我一问老董,大家是一个营里出来的,从那以后,便是生死兄弟了......”“董洺在营里是认字最多的,平常军书我都交给他写,若有进学的机会,他肯定能中进士........”“崇宁三年,随骁武军巡边,董洺一人斩得三颗首级,勇冠全营........”“出戍五年回来,原来的相好,也被狠心的爹娘卖了,老董一直在找这女子........”“政和二年,部属死了母亲,没有钱发丧,老董倾囊相助........”“你办义学的时候,我襄赞的二十贯里面,有他的一半。”
韩世忠略微带着些伤感的追忆,令赵行德颇为动容,笔端底下,慢慢勾勒出一个好人董洺的形象,当韩世忠讲完以后,笔墨已经记了满满三大张纸,只需要略加以删改,便可以作为字本的最末一篇了。思量再三,赵行德在整个故事的前面,还是加上一段:“董洺都头,是韩世忠将军的部属,在和马贼的交战中壮烈战死。当时......”
十篇的初稿完成后,赵行德又再找了多人来看,既有普通军卒,又有市井升斗百姓,他将抄本寄送给陈东等理学社好友,请他们审核文间是否有义理不正之处,又让义学的先生将字本内容试讲了几次,各方的反响都还可以。邓素在回信中提及,行德欲以文字礼义去教化黔首黥卒,广传礼义之道,初衷是好的,只是俚语既不典雅,又不精确,他建议行德至少在文中稍加提炼和修饰,不至于贻笑大方,似社中君子知道前因后果的还没什么,这字本若是落入其他人手中,只怕要以为行德不会写文章了。而何方和朱森的回信在指出行德文中义理可待商榷之处后,说“当此世风日下之时,董军使传略使人知节义犹存,人心为之正。”
除夕这天,大雪遮路,赵行德是和好几个镇北军的军官在韩世忠家里度过的。红泥炉子石炭温酒,辽国酒汗那种独特的烈酒气息让行德几乎忘了汴京的淡酒是什么味道。
外面时而响起几声砰----砰----的鞭炮声,大家一边喝酒,一边等着主人韩世忠回来。大帅跟前的红人也不好当,大过年的,还要在帅府陪着都部署大人过除夕。
李红玉自从嫁了韩世忠之后,原本豪爽的本性倒越发明显,家里的男人不在,她也不管那些忌讳,亲自出来招待世忠的好友,大家伙儿更不拘束,热热闹闹地使酒撒气,和韩世忠在时也没什么两样。
正畅快淋漓之际,一前一后两个军卒提着灯笼,镇北第二军指挥使韩世忠回来了。他的脸色有些阴晴不定,“招安了几千胡人骑兵,童帅要建为镇北第五军。”“什么?”“真是岂有此理!”几个镇北军的军将当时便叫了起来。
前些日子挑选河北行营精锐充实镇北军的时候,可都是打散了编入的,因此镇北军的老人逐级提升的着实不少,什长升都头、副都头,都头升营都指挥使,营都指挥使升军都虞侯,韩世忠更是从营都指挥使一下提升到为军都指挥使,羡煞旁人。眼下镇北各军才仅三千人,离五千人的满额还差的远,大家都指望着继续往上走,谁知这初来乍到的胡人骑兵居然单独成军了!
众人七嘴八舌开骂,却惹闹了此间女主人,李红玉横了韩世忠一眼,将酒壶往桌上一顿,嗔道:“除夕之夜,偏偏提这些,若要再说下去,妾身便避入内室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