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藩镇割据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称霸五代十国最新章节!
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之祸愈演愈烈,局势动荡不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藩镇之祸和五代十国比起来还是尚逊一筹,毕竟五代十国是藩镇之祸的“升级换代版”,面对这样的一个灾难式的时代,历代史家多对五代十国持否定意见。欧阳修在著《新五代史》时不住的呜呼:“五代不仁之极矣”。
?
虽然五代是著名的乱世,但并非是一无可取,在五代前期就曾经出现过一个短期“盛世”,就是唐明宗李嗣源“长达”(相对于五代的那帮短命皇帝)八年的小康时代。
虽然这个“盛世”在“量”和“质”上都无法和昭著青史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提并论,但相对混乱至极的五代历史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喘息时机,让在战乱中饱受苦难的老百姓们多了一丝对生活的企盼。
唐明宗李嗣源和唐庄宗李存勖一样,都是沙陀人。但和李存勖不同的是,李存勖本姓朱邪,而李嗣源生下来却连姓什么都与史无考,只知道名字叫邈佶烈,李嗣源这个名字李克用收其为义子时给起的。
在乱世时代,象李煜这样的书呆子是吃不开的,想不被别人吃掉,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学会吃人。李嗣源就是这样,他十三岁时便能骑马射箭,而且射雁的技术尤为一绝,每发必中)。
义父李克用很喜欢他,而且李嗣源曾经救过他一次命。不过李嗣源真正轰动江湖的是在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李嗣源奉命去郓州救援被朱温围困的朱,只带了三百人便杀败当时强悍的汴州军,把朱从虎口中夺了回来。之次河东军被魏博军节度使罗宏信偷袭,李嗣源断后让前军撤退,李克用给他的部队命名为“横冲都”,一时间,李横冲的大名响彻河朔诸镇。
在晋梁争霸中原的这十年中,虽然李存勖的军事天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功劳不可能只归于他的账上(虽然李存勖坚持这样认为),周德威、李嗣昭、郭崇韬这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功劳最大的,无疑是李嗣源。
当初李存勖在郓州全歼王彦章的时候,李嗣源就劝他偷袭汴梁,擒贼擒王。李存勖让李嗣源率兵直扑汴梁城,朱友贞畏俘自杀。李存勖曾经动情的牵着李嗣源的手说:“我的天下可以说是大兄你打下来的,以后我们一起共享富贵。”虽然没多久李存勖就把这个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
李嗣源从戎三十多年,大战小战数百起,在军中的威望甚高,人称李令公,这也是李存勖渐渐对李嗣源疏远的主要原因。在乱世中,失去民心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失去军心,其实在“盛世”中何尝不是如此。
由于李存勖的昏愦糊涂,酿出魏博兵变,导致李存勖兵败身死。不能说李嗣源对此一点责任没有。事实上,李嗣源的“无责任过错”和赵匡胤的“无责任过错”都不过掩人耳目的政治表演罢了。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指责李嗣源(赵匡胤)不忠于李存勖(柴宗训),一个人的忠与不忠不在于“小我”的表现,而在于“大我”,即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李存勖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远不成李嗣源成熟,所以李存勖灭梁仅仅三年便迅速腐化坠落。后唐局势岌岌可危,再次爆发大动乱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这时李嗣源站了出来,并迅速稳定住了局势。
后唐横跨中原,兼有巴蜀,是当之无愧的天朝大国,南方一些小国根本无法和后唐国力相并比,只有北方强大的契丹屡屡挑衅,是李嗣源的心头大患。李嗣源也不想和契丹刀兵相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七月,也就是李嗣源继位两个月后,李嗣源派供奉官姚坤去契丹告哀,并希望得到耶律阿保机的承认。没想到可爱的耶律阿保机居然和姚坤上演了一场难得的舌战,其精彩程度,绝不逊于诸葛亮舌战群儒。
阿保机听说李存勖死了,放声大哭:“我的朝定儿(汉语即朋友之意)!闻你有难,我方欲救之,因渤海国未息,不便前去救你,不意出此变故。”哭了一会,阿保机责问姚坤:“新天子明明知道庄宗有难,为何不相救?!”姚坤狡辩:“魏州离洛阳太远,够不着。”
阿保机不饶他:“新天子为什么要自立为帝?”姚坤有些招架不住,勉强答道:“新天子浴血三十年,领兵三十万,天意如此,岂可违?”阿保机知道就算说死姚坤,李存勖也活不过来,只好叹道:“我儿喜酒及色,不恤军民,所以亡身。我现在不敢牛饮,不敢玩乐,就怕象我儿那样亡国。”
然后又冷不防的射了姚坤一箭:“我与新天子无仇,愿意和贵朝和好,只要你们答应割让河北地,我有生之年绝不南下。”姚坤气的直摇头:“这事陛下和我说没用,得问我朝天子答应不答应。”
阿保机大怒,把姚坤投进了大牢。过几天又把姚抻拎了出来,和言悦色的说道:“我知道你家皇帝舍不得河北,那就把镇、定、幽州给我吧,我不嫌地盘小。”并拿出纸笔让姚坤画押,姚坤哪肯干这卖国的勾当,根本不理他。阿保机气的直咬牙,要举剑要杀姚坤,幸亏韩延徽苦劝,这才作罢。
李嗣源知道阿保机这个人向来就这副德性,也没跟他多做计较,凭他的实力,守住河北是没什么问题的,契丹再强,也奈何不了他李嗣源。李嗣源开始整顿内政,首选杀掉在李存勖时代因“刻敛天下之财”而惹众怒的租庸使孔谦,改由任圜以宰相兼判三司。三司是指度支、户部、盐铁转运三个国家财政要害部门的总称,三司使是实际上的国家财政大总管,权力极大,当然也是个肥差使。并废止专职的盐运使、租庸官职务,而由节度使或刺史兼管。
李存勖当政时期,政治**、贪污盛行。李嗣源为了清除积弊,杜绝后患,不惜痛下狠手。先是把同光朝祸害天下的宦官集团进行剿杀,除了留下一些做为宫中杂役外,把那些因避李嗣源起兵而躲到庙里当和尚的太监,也都给揪出来砍头。而李嗣源对那些“闲坐说玄宗”的“白发宫女”们也大发善心,多数遣归家乡,择婿而嫁(真是善举!)。
虽然李嗣源此时已经富贵至极,但因为他出身民间,所以对民间的疾苦非常关心。李嗣源知道老百姓沉重的负担其实多是由于地方官借着官府的名义横征暴敛引起的,所以李嗣源下诏,让地方的封疆大吏们除了春节等重大节日可以向内廷进奉钱物外,这也只能“千里送鹅毛”,略表孝心,其他时间不允许打着皇帝的旗号搜刮老百姓的财物。
李嗣源不仅对“立国之本”的农业进行恢复性改革,还对“四民之末”的商人专下一道诏令,规定一些必要的税收,不允许地方官滥设杂税,以此保证商业的正常运转。这些诏令传到民间,老百姓和商人们欢跃异常,无不齐称万岁。
李存勖夺取中原,不仅没让“四民”从朱梁的“暴政”下解脱出来,反而更加痛苦。这次李嗣源的几大举措,深得民心,而且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薛居正评价李嗣源“比岁丰登,中原无事,言于五代,粗为小康。”。
如果五代时有居民户口本的话,那么李嗣源的户口本上文化一栏上填写的将是“文盲或半文盲”,李嗣源不认识字。当然,这并不能妨碍李嗣源“好好学习、茁壮成长”的决心,他经常让枢密使安重诲读书给他听。哪知安重诲也是个半瓶醋,识字不多,安重诲说的不知所云,李嗣源听的云山雾罩,两人大眼瞪小眼,很有意思。
不过安重诲还算是个诚实人,知道自己的那点斤两,便对李嗣源说:“陛下,臣虽然受陛下恩宠,入掌军机,大小事体能勉强处理。但臣确实没读过多少书,不能解陛下之惑。还请陛下简选几个大文豪,给陛下讲讲历史课程。”李嗣源觉得这个办法好,便让翰林学士冯道和赵凤入端明殿,时常伴从讲课。
李嗣源尝到了启用新人的甜头,便考虑黜退那些不思进取、满脑子教条的老家伙们,尤其是豆卢革这个老东西,当然不能排除李嗣源想抹去李存勖时代印迹的可能。也该豆卢革倒霉,在李嗣源厉行改革的当口,豆卢革却在皇帝面前耍起了大牌。
在朝见李嗣源时,豆卢革不能严格遵守君臣礼仪,有时对李嗣源说些不恭敬的话,让李嗣源很生气。便借着豆卢革多领公务员薪水的问题发挥,把豆卢革和他的好朋友韦说贬到了荒郊野岭,不久将豆卢革赐死。
自从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藩镇之祸愈演愈烈,局势动荡不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但藩镇之祸和五代十国比起来还是尚逊一筹,毕竟五代十国是藩镇之祸的“升级换代版”,面对这样的一个灾难式的时代,历代史家多对五代十国持否定意见。欧阳修在著《新五代史》时不住的呜呼:“五代不仁之极矣”。
?
虽然五代是著名的乱世,但并非是一无可取,在五代前期就曾经出现过一个短期“盛世”,就是唐明宗李嗣源“长达”(相对于五代的那帮短命皇帝)八年的小康时代。
虽然这个“盛世”在“量”和“质”上都无法和昭著青史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提并论,但相对混乱至极的五代历史来说,却是一个难得的喘息时机,让在战乱中饱受苦难的老百姓们多了一丝对生活的企盼。
唐明宗李嗣源和唐庄宗李存勖一样,都是沙陀人。但和李存勖不同的是,李存勖本姓朱邪,而李嗣源生下来却连姓什么都与史无考,只知道名字叫邈佶烈,李嗣源这个名字李克用收其为义子时给起的。
在乱世时代,象李煜这样的书呆子是吃不开的,想不被别人吃掉,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学会吃人。李嗣源就是这样,他十三岁时便能骑马射箭,而且射雁的技术尤为一绝,每发必中)。
义父李克用很喜欢他,而且李嗣源曾经救过他一次命。不过李嗣源真正轰动江湖的是在乾宁三年(公元896年),李嗣源奉命去郓州救援被朱温围困的朱,只带了三百人便杀败当时强悍的汴州军,把朱从虎口中夺了回来。之次河东军被魏博军节度使罗宏信偷袭,李嗣源断后让前军撤退,李克用给他的部队命名为“横冲都”,一时间,李横冲的大名响彻河朔诸镇。
在晋梁争霸中原的这十年中,虽然李存勖的军事天才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功劳不可能只归于他的账上(虽然李存勖坚持这样认为),周德威、李嗣昭、郭崇韬这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功劳最大的,无疑是李嗣源。
当初李存勖在郓州全歼王彦章的时候,李嗣源就劝他偷袭汴梁,擒贼擒王。李存勖让李嗣源率兵直扑汴梁城,朱友贞畏俘自杀。李存勖曾经动情的牵着李嗣源的手说:“我的天下可以说是大兄你打下来的,以后我们一起共享富贵。”虽然没多久李存勖就把这个承诺抛到了九霄云外。
李嗣源从戎三十多年,大战小战数百起,在军中的威望甚高,人称李令公,这也是李存勖渐渐对李嗣源疏远的主要原因。在乱世中,失去民心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失去军心,其实在“盛世”中何尝不是如此。
由于李存勖的昏愦糊涂,酿出魏博兵变,导致李存勖兵败身死。不能说李嗣源对此一点责任没有。事实上,李嗣源的“无责任过错”和赵匡胤的“无责任过错”都不过掩人耳目的政治表演罢了。
当然,我们不能因此指责李嗣源(赵匡胤)不忠于李存勖(柴宗训),一个人的忠与不忠不在于“小我”的表现,而在于“大我”,即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李存勖虽然是军事天才,但在政治上远不成李嗣源成熟,所以李存勖灭梁仅仅三年便迅速腐化坠落。后唐局势岌岌可危,再次爆发大动乱的可能性非常大,而这时李嗣源站了出来,并迅速稳定住了局势。
后唐横跨中原,兼有巴蜀,是当之无愧的天朝大国,南方一些小国根本无法和后唐国力相并比,只有北方强大的契丹屡屡挑衅,是李嗣源的心头大患。李嗣源也不想和契丹刀兵相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后唐天成元年(公元926年)七月,也就是李嗣源继位两个月后,李嗣源派供奉官姚坤去契丹告哀,并希望得到耶律阿保机的承认。没想到可爱的耶律阿保机居然和姚坤上演了一场难得的舌战,其精彩程度,绝不逊于诸葛亮舌战群儒。
阿保机听说李存勖死了,放声大哭:“我的朝定儿(汉语即朋友之意)!闻你有难,我方欲救之,因渤海国未息,不便前去救你,不意出此变故。”哭了一会,阿保机责问姚坤:“新天子明明知道庄宗有难,为何不相救?!”姚坤狡辩:“魏州离洛阳太远,够不着。”
阿保机不饶他:“新天子为什么要自立为帝?”姚坤有些招架不住,勉强答道:“新天子浴血三十年,领兵三十万,天意如此,岂可违?”阿保机知道就算说死姚坤,李存勖也活不过来,只好叹道:“我儿喜酒及色,不恤军民,所以亡身。我现在不敢牛饮,不敢玩乐,就怕象我儿那样亡国。”
然后又冷不防的射了姚坤一箭:“我与新天子无仇,愿意和贵朝和好,只要你们答应割让河北地,我有生之年绝不南下。”姚坤气的直摇头:“这事陛下和我说没用,得问我朝天子答应不答应。”
阿保机大怒,把姚坤投进了大牢。过几天又把姚抻拎了出来,和言悦色的说道:“我知道你家皇帝舍不得河北,那就把镇、定、幽州给我吧,我不嫌地盘小。”并拿出纸笔让姚坤画押,姚坤哪肯干这卖国的勾当,根本不理他。阿保机气的直咬牙,要举剑要杀姚坤,幸亏韩延徽苦劝,这才作罢。
李嗣源知道阿保机这个人向来就这副德性,也没跟他多做计较,凭他的实力,守住河北是没什么问题的,契丹再强,也奈何不了他李嗣源。李嗣源开始整顿内政,首选杀掉在李存勖时代因“刻敛天下之财”而惹众怒的租庸使孔谦,改由任圜以宰相兼判三司。三司是指度支、户部、盐铁转运三个国家财政要害部门的总称,三司使是实际上的国家财政大总管,权力极大,当然也是个肥差使。并废止专职的盐运使、租庸官职务,而由节度使或刺史兼管。
李存勖当政时期,政治**、贪污盛行。李嗣源为了清除积弊,杜绝后患,不惜痛下狠手。先是把同光朝祸害天下的宦官集团进行剿杀,除了留下一些做为宫中杂役外,把那些因避李嗣源起兵而躲到庙里当和尚的太监,也都给揪出来砍头。而李嗣源对那些“闲坐说玄宗”的“白发宫女”们也大发善心,多数遣归家乡,择婿而嫁(真是善举!)。
虽然李嗣源此时已经富贵至极,但因为他出身民间,所以对民间的疾苦非常关心。李嗣源知道老百姓沉重的负担其实多是由于地方官借着官府的名义横征暴敛引起的,所以李嗣源下诏,让地方的封疆大吏们除了春节等重大节日可以向内廷进奉钱物外,这也只能“千里送鹅毛”,略表孝心,其他时间不允许打着皇帝的旗号搜刮老百姓的财物。
李嗣源不仅对“立国之本”的农业进行恢复性改革,还对“四民之末”的商人专下一道诏令,规定一些必要的税收,不允许地方官滥设杂税,以此保证商业的正常运转。这些诏令传到民间,老百姓和商人们欢跃异常,无不齐称万岁。
李存勖夺取中原,不仅没让“四民”从朱梁的“暴政”下解脱出来,反而更加痛苦。这次李嗣源的几大举措,深得民心,而且大大的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薛居正评价李嗣源“比岁丰登,中原无事,言于五代,粗为小康。”。
如果五代时有居民户口本的话,那么李嗣源的户口本上文化一栏上填写的将是“文盲或半文盲”,李嗣源不认识字。当然,这并不能妨碍李嗣源“好好学习、茁壮成长”的决心,他经常让枢密使安重诲读书给他听。哪知安重诲也是个半瓶醋,识字不多,安重诲说的不知所云,李嗣源听的云山雾罩,两人大眼瞪小眼,很有意思。
不过安重诲还算是个诚实人,知道自己的那点斤两,便对李嗣源说:“陛下,臣虽然受陛下恩宠,入掌军机,大小事体能勉强处理。但臣确实没读过多少书,不能解陛下之惑。还请陛下简选几个大文豪,给陛下讲讲历史课程。”李嗣源觉得这个办法好,便让翰林学士冯道和赵凤入端明殿,时常伴从讲课。
李嗣源尝到了启用新人的甜头,便考虑黜退那些不思进取、满脑子教条的老家伙们,尤其是豆卢革这个老东西,当然不能排除李嗣源想抹去李存勖时代印迹的可能。也该豆卢革倒霉,在李嗣源厉行改革的当口,豆卢革却在皇帝面前耍起了大牌。
在朝见李嗣源时,豆卢革不能严格遵守君臣礼仪,有时对李嗣源说些不恭敬的话,让李嗣源很生气。便借着豆卢革多领公务员薪水的问题发挥,把豆卢革和他的好朋友韦说贬到了荒郊野岭,不久将豆卢革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