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一不做二不休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称霸五代十国最新章节!
石敬瑭是个聪明人,与其在朝中等死,不如逃出去。便借着契丹南侵的机会,请求李嗣源让他去太原抵御契丹,李嗣源哪知道石敬瑭的心思,就封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河东是五代第一号军事重镇,五代中有三个出自河东,还不算十国中的北汉,所以石敬瑭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李从珂也照葫芦画瓢,谋得了河中节度使的位子,逃了。范延光和赵延寿见二位皇亲得了好差使,羡慕不已,也都外调了出来。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李嗣源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有次咯血昏厥,李从荣入宫探望老父,希望老父能把江山传给他。王德妃轻声告诉李嗣源:“秦王来了。”李嗣源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渐为不满,没出声。
李从荣讨个没趣,只好出来,刚走没多远就听到里面宫人哭号不已。李从荣以为老爹已经做古,心中暗喜:“机会可来了。”,大步趋出,回府准备带兵马进宫强行继位。
可没想到李嗣源昏死半天,又醒了过来。如果李从荣在宫中人缘好的话,肯定会有人迅速报告李从荣,还来得及改变计划。可宫中的那些人都讨厌李从荣,根本没人去找李从荣。
李从荣到底是年轻无知,把这一密谋告诉了宰相朱弘昭和冯,还问他们:“我将带兵入宫照看老爹,你们在哪里比较方便?”二人知道李从荣想干什么,哪敢跟他趟这滩混水?敷衍李从珂:“事关重大,还请殿下自拿主意。”
李从荣非常生气,派人警告二位:“你们是不是活腻歪了?我的话你们也不听?日后我坐天子,后果怎么样,你们难道没想过?”二人大惧,李从荣真当了皇帝,还能跑他们?忙入宫告密。
此时的李从荣已经发兵攻打宫城,宫人大乱,奔走呼号:“秦王造反了!”,李嗣源一听儿子反了,气的浑身发抖,大呼造孽。这时也顾不得父子情谊了,父子再亲,能亲得过权力?要不朱友又何必手刃生父朱温?李嗣源让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率卫士去剿灭李从荣。
李从荣正在做着白日皇帝梦时,突然内廷下诏说皇帝复苏,声讨反贼李从荣,吓的差得从马上掉下来,他身边的那帮狗党一听皇帝没死,谁还敢跟李从荣作乱,一轰而散。李从荣逃回府中,和老婆刘氏藏在床下,被官军揪了出来,乱刀砍死。
李从荣有一个幼子,因李嗣源很喜欢这个孙子,所以养在宫中。众人既然杀了李从荣,就绝不能再留下这个孽子,请李嗣源大义灭亲。李嗣源哪里舍得,哭道:“是儿年幼,有什么罪?”众人一狠心,上前夺得小儿,摔死于地。
李嗣源经过这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精神崩溃,号哭不止。李从荣死后,最年长的儿子要算三子宋王李从厚,李从珂虽然时年五十岁,但毕竟不是亲生的,不算数。李嗣源知道自己不行了,速命人把李从厚从汴州召回继位。李从厚得到诏书连夜赶回洛阳,这时,李嗣源已经死去三天了。李从厚在灵前继位,追谥李嗣源为明宗皇帝。李嗣源死于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享寿六十七岁。
五代五十三年间共走马灯似的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平均在位不足四年,这段并不算著名的乱世留给后人深刻的印象不多。最让人称道的只有两个时期:周世宗柴荣的统一大业和唐明宗李嗣源的守成时期。
五代皇帝多残忍好杀,李嗣源杀人也不算少,动辄毁人家族。但这些多是上层建筑中的权力斗争的结果,对于广大社会底层的百姓来说,李嗣源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在封建社会里,老百姓无权选择最高统治者,所谓明君的标准也不可能脱离阶级性的范畴。
老百姓的要求往往很低,只希望最高统治者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一些,这个要求并不高,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李嗣源做的很出色,虽然他在军事外交上的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做为一个乱世皇帝,他所能够做到的些,已经让老百姓很满意了。
宋王李从厚从来就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能成为九五之尊,君临天下。李从厚是个很老实听话的孩子,和他的哥哥李从荣完全不同。象李从厚以及陈废帝陈伯宗这样的“懦弱无能”的皇帝,如果放在承平时代,大的成绩做不出来,但兢兢业业的守住家业还是可能的,唐高宗李治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当然,李治并非“无能”,只是他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极著名的皇帝: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老婆大周皇帝武则天中间,便显得李治有些“无能”。
在五代这个以军功夺天下的混乱时代,没有军队的支持是根本撑不了几天的,李从厚没有主持过军务,在军队中的威望更是一片空白,许多地方上的实力派都对李从厚颇为不屑。李嗣源活着的时候,这些人还不敢放肆,李嗣源一死,有些人便不安份了,打算跳出来谋番大事做做。
李从珂虽然功勋卓著,但却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对于这一点,李从珂早就对李嗣源深怀怨望,他也许在想:“当我三十多年跟随继父南征北战的时候,还没有你李从厚呢,凭什么我吃苦你享受?”有了这种想法,李从珂哪里还能坐得住?
李从厚没有从政经验,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更是没什么直观的感觉,虽然当了皇帝,但大权还是掌握在“顾命大臣”朱弘昭和冯手中。这二位爷难得的爬上高位,加上伺候的又是李从厚这号庸主,自然瞧不上李从珂。李从厚年轻不懂事,易于控制,而李从珂时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万一当了皇帝,哪还有他们的位置?朱弘昭和冯经常派人暗中到凤翔去抓李从珂的把柄,寻找下手的机会。
朱弘昭苦思良久,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打着皇帝的旗号发出调令,对地方长官进行易地调动,不能让这些人在一个地方呆的太久,否则就会形成一个军事集团,威胁到中央的安全。朝廷下旨,让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调任为成德节度使,而把李从珂从凤翔调往河东。
李从珂知道这肯定是朱弘昭的鬼主意,他在凤翔积累的人脉和实力眼看就要失去,河东是好地方,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地盘,没三五年的功夫是难以立足的。而且这样调来调去,朝廷的目的就是不想让自己拥有地方实权。没有实权,尤其是没有军权,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人家的砧盘上,生死由人掌握,这谁能答应?一不做二不休,反正继父已经死了,放眼当今,也没有什么人能对他怎么着了。
而且他的手下也希望李从珂能成大事,李从厚当皇帝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李从珂如果能称帝,他们也能跟着鸡犬升天,何乐不为。劝李从珂起兵清君侧,说:“皇帝是个不懂事的小毛孩子,大事都由朱弘昭做主,这厮最不是东西,常想着要害大王。如果大王不早动手,悔之晚矣!”李从珂一狠心,反!
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二月,李从珂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造反。要说李从珂的地盘并不大,只是西部那一小块地皮,和明建文年间起兵“靖难”的永乐皇帝情况差不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久著军功,威望较高,而且面对的是一个书生皇帝,朝廷方面的将才也不多了,打起来并非想象中的那般艰难。
朝廷得知李从珂造反,便派出西京留守王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调动军队前去剿灭李从珂。虽然王思同这个人对李唐政权忠心耿耿,而且也拒绝了李从珂许以事之后予以重谢的诱惑,但他不是一个行军打仗的材料。
王思同率军攻打凤翔,李从珂兵力不多,难以招架,几次被官军险些破城。李从珂情急之下,对部下放了一颗催泪弹:“我跟从先皇帝身经百战,浑身上下没块好肉,为了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皇帝昏庸无道,信用奸贼朱弘昭要加害于我,我有什么过错?!”说罢大哭,部下多是李从珂的死党,都纷纷向李从珂表示了坚定的革命决心,李从珂大喜,指挥军队死守。
官军中有一个草包将军张虔钊立功心切,挥剑逼迫官军拼命攻城,这些军爷一听就来气:“妈的,你在后边躲着,倒要让我们去送死,不干了!”,官军调转枪头,对准张虔钊就刺,张虔钊吓的骑马逃去。羽林军指挥使杨思权见机大呼道:“同志们,想要富贵的跟我投降潞王啊!”杨思权一呼万应,官军转眼之间就成了李从珂的部队。
石敬瑭是个聪明人,与其在朝中等死,不如逃出去。便借着契丹南侵的机会,请求李嗣源让他去太原抵御契丹,李嗣源哪知道石敬瑭的心思,就封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河东是五代第一号军事重镇,五代中有三个出自河东,还不算十国中的北汉,所以石敬瑭是很有战略眼光的。李从珂也照葫芦画瓢,谋得了河中节度使的位子,逃了。范延光和赵延寿见二位皇亲得了好差使,羡慕不已,也都外调了出来。
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李嗣源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有次咯血昏厥,李从荣入宫探望老父,希望老父能把江山传给他。王德妃轻声告诉李嗣源:“秦王来了。”李嗣源对这个不争气的儿子渐为不满,没出声。
李从荣讨个没趣,只好出来,刚走没多远就听到里面宫人哭号不已。李从荣以为老爹已经做古,心中暗喜:“机会可来了。”,大步趋出,回府准备带兵马进宫强行继位。
可没想到李嗣源昏死半天,又醒了过来。如果李从荣在宫中人缘好的话,肯定会有人迅速报告李从荣,还来得及改变计划。可宫中的那些人都讨厌李从荣,根本没人去找李从荣。
李从荣到底是年轻无知,把这一密谋告诉了宰相朱弘昭和冯,还问他们:“我将带兵入宫照看老爹,你们在哪里比较方便?”二人知道李从荣想干什么,哪敢跟他趟这滩混水?敷衍李从珂:“事关重大,还请殿下自拿主意。”
李从荣非常生气,派人警告二位:“你们是不是活腻歪了?我的话你们也不听?日后我坐天子,后果怎么样,你们难道没想过?”二人大惧,李从荣真当了皇帝,还能跑他们?忙入宫告密。
此时的李从荣已经发兵攻打宫城,宫人大乱,奔走呼号:“秦王造反了!”,李嗣源一听儿子反了,气的浑身发抖,大呼造孽。这时也顾不得父子情谊了,父子再亲,能亲得过权力?要不朱友又何必手刃生父朱温?李嗣源让李从珂的儿子李重吉率卫士去剿灭李从荣。
李从荣正在做着白日皇帝梦时,突然内廷下诏说皇帝复苏,声讨反贼李从荣,吓的差得从马上掉下来,他身边的那帮狗党一听皇帝没死,谁还敢跟李从荣作乱,一轰而散。李从荣逃回府中,和老婆刘氏藏在床下,被官军揪了出来,乱刀砍死。
李从荣有一个幼子,因李嗣源很喜欢这个孙子,所以养在宫中。众人既然杀了李从荣,就绝不能再留下这个孽子,请李嗣源大义灭亲。李嗣源哪里舍得,哭道:“是儿年幼,有什么罪?”众人一狠心,上前夺得小儿,摔死于地。
李嗣源经过这一场骨肉相残的悲剧,精神崩溃,号哭不止。李从荣死后,最年长的儿子要算三子宋王李从厚,李从珂虽然时年五十岁,但毕竟不是亲生的,不算数。李嗣源知道自己不行了,速命人把李从厚从汴州召回继位。李从厚得到诏书连夜赶回洛阳,这时,李嗣源已经死去三天了。李从厚在灵前继位,追谥李嗣源为明宗皇帝。李嗣源死于长兴四年(公元933年)十一月二十六日,享寿六十七岁。
五代五十三年间共走马灯似的换了八姓十三个皇帝,平均在位不足四年,这段并不算著名的乱世留给后人深刻的印象不多。最让人称道的只有两个时期:周世宗柴荣的统一大业和唐明宗李嗣源的守成时期。
五代皇帝多残忍好杀,李嗣源杀人也不算少,动辄毁人家族。但这些多是上层建筑中的权力斗争的结果,对于广大社会底层的百姓来说,李嗣源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在封建社会里,老百姓无权选择最高统治者,所谓明君的标准也不可能脱离阶级性的范畴。
老百姓的要求往往很低,只希望最高统治者能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的好一些,这个要求并不高,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李嗣源做的很出色,虽然他在军事外交上的成绩不是很突出,但做为一个乱世皇帝,他所能够做到的些,已经让老百姓很满意了。
宋王李从厚从来就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能成为九五之尊,君临天下。李从厚是个很老实听话的孩子,和他的哥哥李从荣完全不同。象李从厚以及陈废帝陈伯宗这样的“懦弱无能”的皇帝,如果放在承平时代,大的成绩做不出来,但兢兢业业的守住家业还是可能的,唐高宗李治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当然,李治并非“无能”,只是他夹在中国历史上两个极著名的皇帝:他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老婆大周皇帝武则天中间,便显得李治有些“无能”。
在五代这个以军功夺天下的混乱时代,没有军队的支持是根本撑不了几天的,李从厚没有主持过军务,在军队中的威望更是一片空白,许多地方上的实力派都对李从厚颇为不屑。李嗣源活着的时候,这些人还不敢放肆,李嗣源一死,有些人便不安份了,打算跳出来谋番大事做做。
李从珂虽然功勋卓著,但却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对于这一点,李从珂早就对李嗣源深怀怨望,他也许在想:“当我三十多年跟随继父南征北战的时候,还没有你李从厚呢,凭什么我吃苦你享受?”有了这种想法,李从珂哪里还能坐得住?
李从厚没有从政经验,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更是没什么直观的感觉,虽然当了皇帝,但大权还是掌握在“顾命大臣”朱弘昭和冯手中。这二位爷难得的爬上高位,加上伺候的又是李从厚这号庸主,自然瞧不上李从珂。李从厚年轻不懂事,易于控制,而李从珂时年已经五十多岁了,万一当了皇帝,哪还有他们的位置?朱弘昭和冯经常派人暗中到凤翔去抓李从珂的把柄,寻找下手的机会。
朱弘昭苦思良久,想出一个好办法,他打着皇帝的旗号发出调令,对地方长官进行易地调动,不能让这些人在一个地方呆的太久,否则就会形成一个军事集团,威胁到中央的安全。朝廷下旨,让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调任为成德节度使,而把李从珂从凤翔调往河东。
李从珂知道这肯定是朱弘昭的鬼主意,他在凤翔积累的人脉和实力眼看就要失去,河东是好地方,但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地盘,没三五年的功夫是难以立足的。而且这样调来调去,朝廷的目的就是不想让自己拥有地方实权。没有实权,尤其是没有军权,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人家的砧盘上,生死由人掌握,这谁能答应?一不做二不休,反正继父已经死了,放眼当今,也没有什么人能对他怎么着了。
而且他的手下也希望李从珂能成大事,李从厚当皇帝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李从珂如果能称帝,他们也能跟着鸡犬升天,何乐不为。劝李从珂起兵清君侧,说:“皇帝是个不懂事的小毛孩子,大事都由朱弘昭做主,这厮最不是东西,常想着要害大王。如果大王不早动手,悔之晚矣!”李从珂一狠心,反!
唐应顺元年(公元934年)二月,李从珂打着“靖难”的旗号,起兵造反。要说李从珂的地盘并不大,只是西部那一小块地皮,和明建文年间起兵“靖难”的永乐皇帝情况差不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久著军功,威望较高,而且面对的是一个书生皇帝,朝廷方面的将才也不多了,打起来并非想象中的那般艰难。
朝廷得知李从珂造反,便派出西京留守王思同为西面行营马步军都部署,调动军队前去剿灭李从珂。虽然王思同这个人对李唐政权忠心耿耿,而且也拒绝了李从珂许以事之后予以重谢的诱惑,但他不是一个行军打仗的材料。
王思同率军攻打凤翔,李从珂兵力不多,难以招架,几次被官军险些破城。李从珂情急之下,对部下放了一颗催泪弹:“我跟从先皇帝身经百战,浑身上下没块好肉,为了大唐江山立下汗马功劳,这些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皇帝昏庸无道,信用奸贼朱弘昭要加害于我,我有什么过错?!”说罢大哭,部下多是李从珂的死党,都纷纷向李从珂表示了坚定的革命决心,李从珂大喜,指挥军队死守。
官军中有一个草包将军张虔钊立功心切,挥剑逼迫官军拼命攻城,这些军爷一听就来气:“妈的,你在后边躲着,倒要让我们去送死,不干了!”,官军调转枪头,对准张虔钊就刺,张虔钊吓的骑马逃去。羽林军指挥使杨思权见机大呼道:“同志们,想要富贵的跟我投降潞王啊!”杨思权一呼万应,官军转眼之间就成了李从珂的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