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从神乎其神的没良心炮开始说起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启明1158最新章节!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没良心炮这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于我军之手的土大炮进入了大众视野。
随着诸多自媒体对其添油加醋的描述,大众似乎对此物产生了一种误解——没良心炮是一种超级好用、威力又大、造起来简单还很便宜的平民大炮。
打造一尊没良心炮,只需要铁筒、炸药包和火药就可以了,经济实惠好用,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放火之良品。
无论何时何地,没良心炮都能信手拈来,毫无技术难度,并且只要架起没良心炮,就能把各种敌人炸的粉身碎骨七窍流血,然后奠定胜局,在战场上可攻可守无往而不利。
然而真的如此吗?
如果没良心炮真的那么好用,那么神奇,为何只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昙花一现之后就进入了军事博物馆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没良心炮没那么好用,也并不神奇,说经济实惠肯定比真的大炮经济实惠,但是效用……就不好说了。
没良心炮,正式名称叫飞雷筒,顾名思义,是一种让“雷”飞起来的筒,说白了,就是一大号土制掷弹筒,或者也可以视作土制迫击炮。
它的诞生已经不知何时,但是彻底成熟是在解放战争中。
敌军善用诸多永久或半永久性坚固堡垒扼守战场,而我军缺少火炮坦克等攻坚武器,几乎全靠爆破敢死队的勇敢牺牲来逐次爆破攻坚,人员损失巨大。
为减少人员伤亡,没良心炮应运而生。
它的定位是不用人力来投送炸药包的兵器,出现在战场上就是为了攻坚,炸毁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军事碉堡,减少我军人员伤亡。
最早的没良心炮其实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朝向目标倾斜着的筒状深坑,在坑底放置用于推送炸药包的火药,火药上面安放用于爆破目标的炸药包,利用火药的推力将炸药包抛射到目标点引爆。
全靠土坑作发射筒的方法毕竟太土太土了,临时挖出来的土坑对要求相对严格的坑壁直径、药室容积、倾斜角度等很难把握。
这对计算打击目标的距离、火药用量和炸药包的大小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于是飞雷筒便这样诞生了。
飞雷筒的口径很不一律,从300毫米到500毫米都有,用以发射的炸药包一般十余公斤,大的有二十余公斤的,最大射程达二三百米,但以150米以内杀伤力较理想,主要用于打击敌筑垒、铁丝网、鹿砦等主、副防御设施,对运动中的步兵则基本不能对付。
有些博物馆内有飞雷筒的实物展出,这些供游人参观的飞雷筒呈一定的角度倾斜着摆放,前端用木架支住,那样子就和迫击炮的放列差不多,但必须明了的是,这仅仅是供人参观时的摆设方法,而绝对不可以是作战时的发射状态。
因为后坐力的存在。
火药爆炸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并不是首先对着炸药包使劲儿,而是首先对着发射筒使劲儿,发射筒够硬,火药的劲儿没地儿却又必须要走,只能推着炸药包走,这才是完整的发射。
而类似于电视剧里那种薄薄的汽油桶,后面孤零零薄薄的一层铁皮底,也没有其他东西兜底,然后点燃发射药发射——相信我,这绝对是用来自杀的。
炸膛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为什么会出现炸膛呢?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说白了发射筒的质量不过关,不够硬,锁不住火药爆炸产生的劲儿了,就炸膛了。
所以为什么过去的火炮一般都是厚厚的炮管子,加上小小的出口?就是冶铁工业发展不到位,造不出能制造大口径火炮的铁,为了避免炸膛炸死自己人,只能缩小口径。
没良心炮说白了就是个汽油桶,薄薄的铁皮,凭什么能承受住火药爆炸带来的巨大后坐力?
当然可以,因为它真正发射的时候大半个身子都结结实实埋在地里,并将筒的外侧与坑壁间缝隙用土填实,借助坚实的大地吸收发射药产生的重压与后坐,并提高安全系数。
这就意味着没良心炮的发射不仅需要炮筒、火药和炸药包,还需要专业工兵进行坚实的土工作业,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这个时间在三十到四十分钟之间。
正是因为其耗时太长,且一旦做好发射准备之后几乎不可移动,所以才只能用来攻击,攻击不可移动的重型目标。
且使用时军队整体需要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敌军则处于战略防守态势,如此才能保证没良心炮真正发挥出作用,否则你土坑还没挖好敌人就一波反攻横推……
没良心炮的缺点还不止如此,它自身的性能与操作的失误也会带来惨重的事故。
比如用来引燃发射药的引线和炸药包的导火索问题,没良心炮抛送的炸药包很多还是采用手工点火的方式点燃炸药包的导火索,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点燃炸药包导火索的同时也点燃发射药的引线,可发射药的引线失灵了而炸药包的导火索却没失灵怎么办?
正是因为这种专业工兵都无法解决的安全性问题的存在,没良心炮才在我军缴获更多火炮之后逐渐退出了战场,进入了军事博物馆。
土法的确可以造出很多种现代火器的简易版本,但是这并非没有代价。
想用土法逃避正规化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成本问题,去钻空子,就必然要承受土法不规范操作本身带来的反噬,而这种反噬产生的损失甚至会超过钻空子本身带来的收益。
否则人类为什么要追求标准化大工业生产呢?
大家一起土到底不好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很多历史作者、读者的情节,一是名臣名将美人情节,一是火器情节。
二者都是随着网络小说逐渐兴起而出现的,当然我也有。
觉得名臣名将在手美人在怀,天下就是我的,也觉得穿越回过去只要分分钟就能搞出强悍火器,没有任何技术难度,分分钟吊打土著。
但是写的书越多,查的资料越多,年龄越长,对这种说法就越来越无法接受。
前者就不说了,后者稍微说一下。
或许也是中国近代过于屈辱,每个人心底里都憋着一口要复仇的气,而早些年网络上甚嚣尘上的就是坚船利炮打败了清军的大刀长矛,以至于我们最后走向了败落。
于是人们都认为中国的失败纯粹是因为火器发展不到位,只要火器发展到位,我们可以瞬间翻身,成为列强,扬眉吐气。
读者作者都受此影响,认为历史小说中发展火器是绝对的正确,不发展火器或者没有一穿越回去就立刻发展火器就是绝对的错误。
回到过去不立刻发展火器吊打一切?你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无论面对多强大的敌人,只要发展火器,就立刻可以打赢,如果打不赢——那就发展更高级的火器啊,你是穿越者啊!
其实说真的,正常人几个能手工制造哪怕一支火绳枪或者燧发枪的?
或许有吧,反正我不能,所以我写的主角也不能。
他没有系统没有黄金大脑,有的只是模糊的历史科技走向,知道少数火器知识,能画几张像模像样的图片都算是我给他开的科技挂了。
说起来,正常几个人能知道早期火药甚至不是粉末而是膏状,燃烧起来相当不充分且有大量杂质的?
又有几个人知道怎么让火药颗粒化?
厉害的从来不是天朝穿越者,而是能联网的百度(所以我写第一本贞观攻略的时候给主角带了一个百度)。
火器当然好,我当然知道,但是我把小说当做我的事业,每一本小说都是我的心血,我不想三章搞出火绳枪六张搞出燧发枪,三百章连坦克都出来了。
我也不是什么专业人士,硬往专业上凑肯定闹笑话,而且很多东西真的只能流于表面,一笔带过,讲深了是要出问题的。
只能说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我想尽量追求合理。
当然了,完全合理我也做不到,该开的挂我也是要开的,比如正常哪有三个月就能练成的弓弩手,基本上都是两到三年才能熟练……
所以为啥古代造反成功率那么低呢?
你拿不出可靠的弓弩手,朝廷那边动辄就是弓弩大军铺天盖地给你一顿连射,基本上就打出GG了。
真要做到严谨,那需要作者本身的专业性,我记得高中的时候看到过一本书叫做新宋,那是相当的严谨了,至今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大部分时候作者并无法面面俱到的合理严谨,只能在合理和开挂之间做平衡与取舍。
火药改良是需要时间的,火器制造和改良也是需要时间的,火器部队的训练需要时间,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
制造火器需要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需要足够的原材料,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工匠试错,需要经过试产才能走向量产。
什么地方有硝石,什么地方有硫磺,什么地方有铁矿,什么地方有铜矿。
冶铁能力不到位,生产出来的火器总是炸膛怎么办。
工匠手工制造总有个体差异,难以规范化生产怎么办。
看滑膛不爽,想要线膛火器,又该怎么拉膛线呢?
看火绳不爽,想要燧发,又该怎么办呢?
看实心弹不爽,想要开花弹,又该怎么办呢?
这些都是我写书的时候会产生的问题,我没办法说服自己一步跳过就当这些问题完全不存在。
我也没办法说服自己无视主角的生存危机和经济危机,硬是要他一边求生一边砸钱搞科技创新并且瞬间把冷兵器军队变成全员热武器,人手一挺加特林横扫千军。
所以每次看到“穿越多少年了居然不搞火器”“用火器对抗骑兵啊”这样的说法,真是哭笑不得。
每当看到这种说法都让我感觉造火器就跟女娲造人一样甩一团泥土瞬间成型,事前投入事后维修还有一系列技术难题都跟不存在一样。
而且火器本身也成了大力丸一样的存在,只要一颗下去包治百病,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现代火器都能用土法子造出一个简易版本然后大杀四方……
说到这里,我也就大概阐述一下自己的态度,赞同的我热烈欢迎,不赞同的我也没办法,咱们就当认识一下,混个眼熟。
另外说一下,之后火器部队必然上线,战术革新必然出现。
因为就算是古早版本的火门枪也能给金宋时代的重甲造成重击,某种意义上终结了重甲时代。
火药产生的动能和弓弩动能并不在一个层级上,有效射程内,弹丸可以办到弩箭绝对办不到的事情。
但是究竟是多久以后,我就不知道了。
此致,敬礼。
睡觉去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没良心炮这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诞生于我军之手的土大炮进入了大众视野。
随着诸多自媒体对其添油加醋的描述,大众似乎对此物产生了一种误解——没良心炮是一种超级好用、威力又大、造起来简单还很便宜的平民大炮。
打造一尊没良心炮,只需要铁筒、炸药包和火药就可以了,经济实惠好用,实在是居家旅行杀人放火之良品。
无论何时何地,没良心炮都能信手拈来,毫无技术难度,并且只要架起没良心炮,就能把各种敌人炸的粉身碎骨七窍流血,然后奠定胜局,在战场上可攻可守无往而不利。
然而真的如此吗?
如果没良心炮真的那么好用,那么神奇,为何只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昙花一现之后就进入了军事博物馆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没良心炮没那么好用,也并不神奇,说经济实惠肯定比真的大炮经济实惠,但是效用……就不好说了。
没良心炮,正式名称叫飞雷筒,顾名思义,是一种让“雷”飞起来的筒,说白了,就是一大号土制掷弹筒,或者也可以视作土制迫击炮。
它的诞生已经不知何时,但是彻底成熟是在解放战争中。
敌军善用诸多永久或半永久性坚固堡垒扼守战场,而我军缺少火炮坦克等攻坚武器,几乎全靠爆破敢死队的勇敢牺牲来逐次爆破攻坚,人员损失巨大。
为减少人员伤亡,没良心炮应运而生。
它的定位是不用人力来投送炸药包的兵器,出现在战场上就是为了攻坚,炸毁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军事碉堡,减少我军人员伤亡。
最早的没良心炮其实就是在地上挖一个朝向目标倾斜着的筒状深坑,在坑底放置用于推送炸药包的火药,火药上面安放用于爆破目标的炸药包,利用火药的推力将炸药包抛射到目标点引爆。
全靠土坑作发射筒的方法毕竟太土太土了,临时挖出来的土坑对要求相对严格的坑壁直径、药室容积、倾斜角度等很难把握。
这对计算打击目标的距离、火药用量和炸药包的大小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于是飞雷筒便这样诞生了。
飞雷筒的口径很不一律,从300毫米到500毫米都有,用以发射的炸药包一般十余公斤,大的有二十余公斤的,最大射程达二三百米,但以150米以内杀伤力较理想,主要用于打击敌筑垒、铁丝网、鹿砦等主、副防御设施,对运动中的步兵则基本不能对付。
有些博物馆内有飞雷筒的实物展出,这些供游人参观的飞雷筒呈一定的角度倾斜着摆放,前端用木架支住,那样子就和迫击炮的放列差不多,但必须明了的是,这仅仅是供人参观时的摆设方法,而绝对不可以是作战时的发射状态。
因为后坐力的存在。
火药爆炸产生巨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并不是首先对着炸药包使劲儿,而是首先对着发射筒使劲儿,发射筒够硬,火药的劲儿没地儿却又必须要走,只能推着炸药包走,这才是完整的发射。
而类似于电视剧里那种薄薄的汽油桶,后面孤零零薄薄的一层铁皮底,也没有其他东西兜底,然后点燃发射药发射——相信我,这绝对是用来自杀的。
炸膛这个词大家应该不陌生,为什么会出现炸膛呢?
【收集免费好书】关注v.x【书友大本营】推荐你喜欢的小说,领现金红包!
说白了发射筒的质量不过关,不够硬,锁不住火药爆炸产生的劲儿了,就炸膛了。
所以为什么过去的火炮一般都是厚厚的炮管子,加上小小的出口?就是冶铁工业发展不到位,造不出能制造大口径火炮的铁,为了避免炸膛炸死自己人,只能缩小口径。
没良心炮说白了就是个汽油桶,薄薄的铁皮,凭什么能承受住火药爆炸带来的巨大后坐力?
当然可以,因为它真正发射的时候大半个身子都结结实实埋在地里,并将筒的外侧与坑壁间缝隙用土填实,借助坚实的大地吸收发射药产生的重压与后坐,并提高安全系数。
这就意味着没良心炮的发射不仅需要炮筒、火药和炸药包,还需要专业工兵进行坚实的土工作业,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这个时间在三十到四十分钟之间。
正是因为其耗时太长,且一旦做好发射准备之后几乎不可移动,所以才只能用来攻击,攻击不可移动的重型目标。
且使用时军队整体需要处于战略进攻的态势,敌军则处于战略防守态势,如此才能保证没良心炮真正发挥出作用,否则你土坑还没挖好敌人就一波反攻横推……
没良心炮的缺点还不止如此,它自身的性能与操作的失误也会带来惨重的事故。
比如用来引燃发射药的引线和炸药包的导火索问题,没良心炮抛送的炸药包很多还是采用手工点火的方式点燃炸药包的导火索,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点燃炸药包导火索的同时也点燃发射药的引线,可发射药的引线失灵了而炸药包的导火索却没失灵怎么办?
正是因为这种专业工兵都无法解决的安全性问题的存在,没良心炮才在我军缴获更多火炮之后逐渐退出了战场,进入了军事博物馆。
土法的确可以造出很多种现代火器的简易版本,但是这并非没有代价。
想用土法逃避正规化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成本问题,去钻空子,就必然要承受土法不规范操作本身带来的反噬,而这种反噬产生的损失甚至会超过钻空子本身带来的收益。
否则人类为什么要追求标准化大工业生产呢?
大家一起土到底不好吗?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下很多历史作者、读者的情节,一是名臣名将美人情节,一是火器情节。
二者都是随着网络小说逐渐兴起而出现的,当然我也有。
觉得名臣名将在手美人在怀,天下就是我的,也觉得穿越回过去只要分分钟就能搞出强悍火器,没有任何技术难度,分分钟吊打土著。
但是写的书越多,查的资料越多,年龄越长,对这种说法就越来越无法接受。
前者就不说了,后者稍微说一下。
或许也是中国近代过于屈辱,每个人心底里都憋着一口要复仇的气,而早些年网络上甚嚣尘上的就是坚船利炮打败了清军的大刀长矛,以至于我们最后走向了败落。
于是人们都认为中国的失败纯粹是因为火器发展不到位,只要火器发展到位,我们可以瞬间翻身,成为列强,扬眉吐气。
读者作者都受此影响,认为历史小说中发展火器是绝对的正确,不发展火器或者没有一穿越回去就立刻发展火器就是绝对的错误。
回到过去不立刻发展火器吊打一切?你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无论面对多强大的敌人,只要发展火器,就立刻可以打赢,如果打不赢——那就发展更高级的火器啊,你是穿越者啊!
其实说真的,正常人几个能手工制造哪怕一支火绳枪或者燧发枪的?
或许有吧,反正我不能,所以我写的主角也不能。
他没有系统没有黄金大脑,有的只是模糊的历史科技走向,知道少数火器知识,能画几张像模像样的图片都算是我给他开的科技挂了。
说起来,正常几个人能知道早期火药甚至不是粉末而是膏状,燃烧起来相当不充分且有大量杂质的?
又有几个人知道怎么让火药颗粒化?
厉害的从来不是天朝穿越者,而是能联网的百度(所以我写第一本贞观攻略的时候给主角带了一个百度)。
火器当然好,我当然知道,但是我把小说当做我的事业,每一本小说都是我的心血,我不想三章搞出火绳枪六张搞出燧发枪,三百章连坦克都出来了。
我也不是什么专业人士,硬往专业上凑肯定闹笑话,而且很多东西真的只能流于表面,一笔带过,讲深了是要出问题的。
只能说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我想尽量追求合理。
当然了,完全合理我也做不到,该开的挂我也是要开的,比如正常哪有三个月就能练成的弓弩手,基本上都是两到三年才能熟练……
所以为啥古代造反成功率那么低呢?
你拿不出可靠的弓弩手,朝廷那边动辄就是弓弩大军铺天盖地给你一顿连射,基本上就打出GG了。
真要做到严谨,那需要作者本身的专业性,我记得高中的时候看到过一本书叫做新宋,那是相当的严谨了,至今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大部分时候作者并无法面面俱到的合理严谨,只能在合理和开挂之间做平衡与取舍。
火药改良是需要时间的,火器制造和改良也是需要时间的,火器部队的训练需要时间,形成战斗力需要时间。
制造火器需要钱,需要大量人力物力,需要足够的原材料,需要足够的时间让工匠试错,需要经过试产才能走向量产。
什么地方有硝石,什么地方有硫磺,什么地方有铁矿,什么地方有铜矿。
冶铁能力不到位,生产出来的火器总是炸膛怎么办。
工匠手工制造总有个体差异,难以规范化生产怎么办。
看滑膛不爽,想要线膛火器,又该怎么拉膛线呢?
看火绳不爽,想要燧发,又该怎么办呢?
看实心弹不爽,想要开花弹,又该怎么办呢?
这些都是我写书的时候会产生的问题,我没办法说服自己一步跳过就当这些问题完全不存在。
我也没办法说服自己无视主角的生存危机和经济危机,硬是要他一边求生一边砸钱搞科技创新并且瞬间把冷兵器军队变成全员热武器,人手一挺加特林横扫千军。
所以每次看到“穿越多少年了居然不搞火器”“用火器对抗骑兵啊”这样的说法,真是哭笑不得。
每当看到这种说法都让我感觉造火器就跟女娲造人一样甩一团泥土瞬间成型,事前投入事后维修还有一系列技术难题都跟不存在一样。
而且火器本身也成了大力丸一样的存在,只要一颗下去包治百病,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现代火器都能用土法子造出一个简易版本然后大杀四方……
说到这里,我也就大概阐述一下自己的态度,赞同的我热烈欢迎,不赞同的我也没办法,咱们就当认识一下,混个眼熟。
另外说一下,之后火器部队必然上线,战术革新必然出现。
因为就算是古早版本的火门枪也能给金宋时代的重甲造成重击,某种意义上终结了重甲时代。
火药产生的动能和弓弩动能并不在一个层级上,有效射程内,弹丸可以办到弩箭绝对办不到的事情。
但是究竟是多久以后,我就不知道了。
此致,敬礼。
睡觉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