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章 ——论点极吻合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梦穿康熙换乾坤最新章节!
戴明说一番关于“见利思义”、“布威四海”、“求利有道”的论断,逐条批驳了胡世安所谓“见利忘义”、“以大欺小”和“与民争利”三个论据,从三个方面肯定了官民出海贸易、广开利益的举措,可谓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最后还要主动“挑衅”一番,十分自信的让胡世安给自己挑错,可谓得理不饶人了。
最讲究“大义”的胡世安无语了。
弘毅清楚,单凭当年福临废后之时胡世安带头上书进谏,就足以说明他是重义之人。重义之人最怕什么?他们最怕的就是高义无存!广开贸易说白了就是要赚钱,如果从“君子不言利”的角度去分析,的确不能占据道德制高点,也就是没有高深大义。
但戴明说的论点,根本不和胡世安这类的高义之士去纠缠什么作为个体的“君子”所秉持的“义利观”,而是将贸易之“利”上升到了后世所谓的“国家利益”的高度,出人意料的指出:无论是大行贸易还是纵横海上,无论是充盈国家府库还是减轻民人负担,无论是逡巡大清领海还是遏制红毛西人,都是占据了最大的义理,而且巧妙地与小皇子玄烨在会议前半场、宵夜之前所论述的“存天理、兴国法、顺民情”完美结合起来,而且结合的天衣无缝——
“见利思义”,对应“存天理”。义理所尊,不外乎“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国家有钱了,西南战事早些结束,也好让百姓休养生息,这岂不是最大的“高义”?
“布威四海”,对应“兴国法”。顺治其时,尚没有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概念与区别,而且贵为中国,国内的王法就是天下的家法,管你是满汉还是蒙藏。不论你是红毛或是黑番,大清的王法就是基本法,是人就得遵守!大清商船在大清领海属海遨游,就是扬我国威、行我国法!
“求利有道”,对应“顺民情”。天子需代天牧民,朝廷是天子的臂膀,故而。任何朝廷都是需要银子来办事情的,不能做无米之炊。也就是说,作为国家无论何时都要求利存义并存,并且以求利为生存基础,否则设立户部又有何用【小x同学友情提示】?但如果从海上就能弄回白花花的银子,岂不是和天上掉馅饼一样?用不着去地里刨食、靠天吃饭。朝廷就可以少从百姓手里拿取一些血汗民脂,何愁民情不顺!
经过如此一分析,弘毅完全明白了戴明说的才情颇高!不仅仅是言之有物,而且能够暗地里和自己的论点巧妙结合,实在是难能可贵。或许刚才宵夜的时候,自己只顾得观察众人吃相了,人家戴尚书却是在绞尽脑汁、组织思路了吧!
此时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暂时从志在必得的戴明说身上转移到了胡世安那里——户部汉尚书叫阵了。看你这位礼部汉尚书如何应对!
“戴大人所言有理,见利思义、求利有道也不失为君子之言,布威四海更是我大清开万世基业的必由之路。不过,皇上乃是一代圣君,这求利之事,还是要慎之又慎呀!皇上,孔圣早已有言:‘君子唯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义利之论’古已有之。无数先贤早已阐释‘义重而利轻’的道理。诚然国家社稷求利之举不可废,但民人士子趋利之心不可起呀!皇上!老臣直言不讳,海上求利之策可暂行于九服之外,而九州之内,还是要教化万民‘重义轻利’的呀!皇——上——!”
沉思良久的胡世安终于慷慨陈词了,而且不失时机躬下身子、颤着胡须,儒生老臣的肺腑之言说得情真意切!
上面的弘毅暗自叫好!老义士胡世安这是要试图退而求其次。避开国家层面的“求利”不谈,而是抓住民人的“义利观”教育问题做文章!看形势现在还不用自己亲自出马,有戴明说前头顶着呢。一旦戴尚书败下阵来,自己再及时出手。毕竟当日在松竹斋,当着众人那一番大谈“义利观”说辞的老底子还在,不怕说服不了你!
果然,戴明说胸有成竹的站在一旁,不言不语,就等着被“进谏”的皇帝提问了。说也奇怪,胡世安一说完,戴明月又一次颇有深意得看了小玄烨一眼!
“处静,你的良苦用心,朕记下了。”果然,被寄予厚望的皇帝赶紧豪言安慰老同志,认真表态。
“戴……道默,你对处静的说法可是认同?”福临第一次在主持会议时打了个一绊儿,把“戴明说”称作了“戴道默”。如此一来,从皇帝对汉臣的称呼上分析,对戴明说虽然不比直呼表字的胡世安、李际期亲昵,却比直呼大名的刘昌、卫周祚二人有了一些亲近。看来,刚才的那番言论,福临还是受用的。
“皇上,请恕微臣直言。胡大人所言,臣依然不敢全盘苟同。”戴明说脖子一梗,居然说出了令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弘毅在内都大感意外的言辞!——
“义利之论,古已有之,可千百年来却莫衷一是,实非什么义重而利轻的定论。依臣看来,应为义利并重、和衷共济!”
此时的位育宫,可谓舆论大哗!汉臣自不必说,就连满臣也是瞠目结舌!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一班汉臣君前“道貌岸然、羞于言利”的做作,人后“蝇营狗苟、见钱眼开”的猥琐!
“戴明说,你恬不知耻!连孔圣的话都敢悖逆,枉为孔门弟子!”被讥讽为“秀才”的胡世安急忙挺身而出,誓死要做孔儒道学的坚挺卫道士!
“胡大人勿恼,请容晚生说个究竟出来,然后任凭诸位学究发落可好?”语不惊人死不求的戴明说,十分享受此时的氛围,反而更加器宇轩昂、淡定自若。
“你还要狂悖到何时?难道还要在这殿堂之上玷污圣听不成?皇上……”刘昌也听不下去了,趋前讨要严惩戴明说的圣旨。
“诸位!朕历来不因言获罪,各位稍安勿躁。”福临果断制止了有些混乱的场面。
“但,朕更不是闭目塞聪、香臭不辨的昏君!戴明说,下面你若是巧舌如簧、言之无物,朕可有的是法子拿办与你!”皇帝突然严肃起来。而且将表字改成了姓名。
“臣谨记皇上训诫!”戴明说立即换作惶恐之色,跪地叩拜。再起身之时,却依旧是器宇轩昂的做派!
这老兄意欲何为?不会是脑子短路了吧?!弘毅也是十分疑惑,但还是决定耐心听听戴明说的“高谈阔论”,至少也是个“奇谈怪论”——
“义利之论,其实孔门儒家多有论及,各位达人切不可以偏概全。还要统筹才好!”戴明说又一次看了一眼对面的弘毅,可小爷此时却有些愣神——这句开场白为何如此熟悉?
“儒学乃是入世大学,其中精妙之处数不胜数,义、利之察辩更是其中一个大论。何谓义?何谓利?义者,事之所宜也,关乎伦理、道德。是我等儒生士子心中至高无上之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本指常人所需之物,后随民力之足、民生之优而演化为盈余之‘利’,上古之时诸利皆为公,绝无私利。然礼崩乐坏之后,私利大行其道。逐利之心四起,以至于大道不行、大义不倡,故而孔子才多有论及这义利之事。”——弘毅依然听着耳熟能详的样子!
“故而,臣窃以为,儒家并非不讲利,而是认为利之存在必定合理,这在诸贤论著之中皆有揭示。譬如: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人之本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认为君主在持国之时更要‘因民之利而利之’。子贡问政时,他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孔子看重民人生计。推崇‘民为贵’的孟子,也强调民人之生计利益,其曰:‘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指出君主治国应以民利为重。荀子也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性,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就连适才胡大人提及的西汉大儒董仲舒,也肯定了义与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曰:‘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故而,纵论儒家义利之观,求利与否并不重要,义、利两者孰轻孰重,才是核心所在。”——弘毅听完这熟悉的一段,彻底冒汗了!
“儒家之义利观,不是不求利,而只是利从于义,义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对利的追求与获取,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弃利,这才是重义轻利之精要——以义求利。在求利的同时,以义为底线与衡量,不可折损他人之利,更不可轻了家国之根本,是为士子、庶民皆应信守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臣以为,义利之辩,应化为两处紧要所在:一者,在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之间,三纲为本,家国大义至高无上,必应限制自我之一己私欲。一者,要做到‘居仁由义’,求利之时,不能背义,要受义的制约,尤其在面对大义与重利之时,何去何从?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正是此意。”
“何为微义轻利?何为大义重利?”戴明说设问之时,弘毅已经彻底明白了……
“臣以为,人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此为微义;士子业精于勤、农人勤奋劳作、工匠精益求精、商贾诚信经营,四民日积月累、蒸蒸日上,此为轻利。”
“忠君爱国、引领天下于大道,是为大义。富国惠民、供养强军定寰宇为重利!微义人人得之,则汇聚为大义,必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轻利人人取之,则渐进为大利,必然富国惠民,天下万民衣食无忧,国中军士利器在手,何愁天下不安、四海不平?当其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之夙愿可成矣!”
说完最后一句,戴明说倒头便拜!
而御阶之上的小贝勒爷,终于明白——自己在松竹斋的大谈义利观之举,被戴明说知道了个一清二楚,引申得不偏不移!怪不得他前面论及之处和自己多有吻合!
九服,愿意为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后泛指全国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可见,九服由里至外、由近及远分别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这种格局是典型的中国人的“天下”观,也就是从中心到边缘文明等级逐渐降低,例如九服中的“蛮”、“夷”、“镇”、“藩”,就有越来越瞧不起的意思了。蛮夷就不必说了,后面的“镇”是“压服”、“威服”的意思,“藩”就是扎的藩篱,引申为“屏障”,意思就是边界要扎篱笆,因为外面的就不是人住的世界了。(未完待续。。。)
戴明说一番关于“见利思义”、“布威四海”、“求利有道”的论断,逐条批驳了胡世安所谓“见利忘义”、“以大欺小”和“与民争利”三个论据,从三个方面肯定了官民出海贸易、广开利益的举措,可谓针锋相对、寸步不让。最后还要主动“挑衅”一番,十分自信的让胡世安给自己挑错,可谓得理不饶人了。
最讲究“大义”的胡世安无语了。
弘毅清楚,单凭当年福临废后之时胡世安带头上书进谏,就足以说明他是重义之人。重义之人最怕什么?他们最怕的就是高义无存!广开贸易说白了就是要赚钱,如果从“君子不言利”的角度去分析,的确不能占据道德制高点,也就是没有高深大义。
但戴明说的论点,根本不和胡世安这类的高义之士去纠缠什么作为个体的“君子”所秉持的“义利观”,而是将贸易之“利”上升到了后世所谓的“国家利益”的高度,出人意料的指出:无论是大行贸易还是纵横海上,无论是充盈国家府库还是减轻民人负担,无论是逡巡大清领海还是遏制红毛西人,都是占据了最大的义理,而且巧妙地与小皇子玄烨在会议前半场、宵夜之前所论述的“存天理、兴国法、顺民情”完美结合起来,而且结合的天衣无缝——
“见利思义”,对应“存天理”。义理所尊,不外乎“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国家有钱了,西南战事早些结束,也好让百姓休养生息,这岂不是最大的“高义”?
“布威四海”,对应“兴国法”。顺治其时,尚没有国内法与国际法的概念与区别,而且贵为中国,国内的王法就是天下的家法,管你是满汉还是蒙藏。不论你是红毛或是黑番,大清的王法就是基本法,是人就得遵守!大清商船在大清领海属海遨游,就是扬我国威、行我国法!
“求利有道”,对应“顺民情”。天子需代天牧民,朝廷是天子的臂膀,故而。任何朝廷都是需要银子来办事情的,不能做无米之炊。也就是说,作为国家无论何时都要求利存义并存,并且以求利为生存基础,否则设立户部又有何用【小x同学友情提示】?但如果从海上就能弄回白花花的银子,岂不是和天上掉馅饼一样?用不着去地里刨食、靠天吃饭。朝廷就可以少从百姓手里拿取一些血汗民脂,何愁民情不顺!
经过如此一分析,弘毅完全明白了戴明说的才情颇高!不仅仅是言之有物,而且能够暗地里和自己的论点巧妙结合,实在是难能可贵。或许刚才宵夜的时候,自己只顾得观察众人吃相了,人家戴尚书却是在绞尽脑汁、组织思路了吧!
此时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暂时从志在必得的戴明说身上转移到了胡世安那里——户部汉尚书叫阵了。看你这位礼部汉尚书如何应对!
“戴大人所言有理,见利思义、求利有道也不失为君子之言,布威四海更是我大清开万世基业的必由之路。不过,皇上乃是一代圣君,这求利之事,还是要慎之又慎呀!皇上,孔圣早已有言:‘君子唯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义利之论’古已有之。无数先贤早已阐释‘义重而利轻’的道理。诚然国家社稷求利之举不可废,但民人士子趋利之心不可起呀!皇上!老臣直言不讳,海上求利之策可暂行于九服之外,而九州之内,还是要教化万民‘重义轻利’的呀!皇——上——!”
沉思良久的胡世安终于慷慨陈词了,而且不失时机躬下身子、颤着胡须,儒生老臣的肺腑之言说得情真意切!
上面的弘毅暗自叫好!老义士胡世安这是要试图退而求其次。避开国家层面的“求利”不谈,而是抓住民人的“义利观”教育问题做文章!看形势现在还不用自己亲自出马,有戴明说前头顶着呢。一旦戴尚书败下阵来,自己再及时出手。毕竟当日在松竹斋,当着众人那一番大谈“义利观”说辞的老底子还在,不怕说服不了你!
果然,戴明说胸有成竹的站在一旁,不言不语,就等着被“进谏”的皇帝提问了。说也奇怪,胡世安一说完,戴明月又一次颇有深意得看了小玄烨一眼!
“处静,你的良苦用心,朕记下了。”果然,被寄予厚望的皇帝赶紧豪言安慰老同志,认真表态。
“戴……道默,你对处静的说法可是认同?”福临第一次在主持会议时打了个一绊儿,把“戴明说”称作了“戴道默”。如此一来,从皇帝对汉臣的称呼上分析,对戴明说虽然不比直呼表字的胡世安、李际期亲昵,却比直呼大名的刘昌、卫周祚二人有了一些亲近。看来,刚才的那番言论,福临还是受用的。
“皇上,请恕微臣直言。胡大人所言,臣依然不敢全盘苟同。”戴明说脖子一梗,居然说出了令在场的所有人、包括弘毅在内都大感意外的言辞!——
“义利之论,古已有之,可千百年来却莫衷一是,实非什么义重而利轻的定论。依臣看来,应为义利并重、和衷共济!”
此时的位育宫,可谓舆论大哗!汉臣自不必说,就连满臣也是瞠目结舌!因为他们早就习惯了一班汉臣君前“道貌岸然、羞于言利”的做作,人后“蝇营狗苟、见钱眼开”的猥琐!
“戴明说,你恬不知耻!连孔圣的话都敢悖逆,枉为孔门弟子!”被讥讽为“秀才”的胡世安急忙挺身而出,誓死要做孔儒道学的坚挺卫道士!
“胡大人勿恼,请容晚生说个究竟出来,然后任凭诸位学究发落可好?”语不惊人死不求的戴明说,十分享受此时的氛围,反而更加器宇轩昂、淡定自若。
“你还要狂悖到何时?难道还要在这殿堂之上玷污圣听不成?皇上……”刘昌也听不下去了,趋前讨要严惩戴明说的圣旨。
“诸位!朕历来不因言获罪,各位稍安勿躁。”福临果断制止了有些混乱的场面。
“但,朕更不是闭目塞聪、香臭不辨的昏君!戴明说,下面你若是巧舌如簧、言之无物,朕可有的是法子拿办与你!”皇帝突然严肃起来。而且将表字改成了姓名。
“臣谨记皇上训诫!”戴明说立即换作惶恐之色,跪地叩拜。再起身之时,却依旧是器宇轩昂的做派!
这老兄意欲何为?不会是脑子短路了吧?!弘毅也是十分疑惑,但还是决定耐心听听戴明说的“高谈阔论”,至少也是个“奇谈怪论”——
“义利之论,其实孔门儒家多有论及,各位达人切不可以偏概全。还要统筹才好!”戴明说又一次看了一眼对面的弘毅,可小爷此时却有些愣神——这句开场白为何如此熟悉?
“儒学乃是入世大学,其中精妙之处数不胜数,义、利之察辩更是其中一个大论。何谓义?何谓利?义者,事之所宜也,关乎伦理、道德。是我等儒生士子心中至高无上之道义。利者,人之用曰利,本指常人所需之物,后随民力之足、民生之优而演化为盈余之‘利’,上古之时诸利皆为公,绝无私利。然礼崩乐坏之后,私利大行其道。逐利之心四起,以至于大道不行、大义不倡,故而孔子才多有论及这义利之事。”——弘毅依然听着耳熟能详的样子!
“故而,臣窃以为,儒家并非不讲利,而是认为利之存在必定合理,这在诸贤论著之中皆有揭示。譬如:孔子认为追求富贵是人之本性,‘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认为君主在持国之时更要‘因民之利而利之’。子贡问政时,他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见孔子看重民人生计。推崇‘民为贵’的孟子,也强调民人之生计利益,其曰:‘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岁免于死亡’。指出君主治国应以民利为重。荀子也肯定了利的客观存在性,指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就连适才胡大人提及的西汉大儒董仲舒,也肯定了义与利相互依存的关系。其曰:‘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也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故而,纵论儒家义利之观,求利与否并不重要,义、利两者孰轻孰重,才是核心所在。”——弘毅听完这熟悉的一段,彻底冒汗了!
“儒家之义利观,不是不求利,而只是利从于义,义占据着举重若轻的地位,对利的追求与获取,不仅要受义的制约,必要的时候,因义而弃利,这才是重义轻利之精要——以义求利。在求利的同时,以义为底线与衡量,不可折损他人之利,更不可轻了家国之根本,是为士子、庶民皆应信守之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臣以为,义利之辩,应化为两处紧要所在:一者,在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之间,三纲为本,家国大义至高无上,必应限制自我之一己私欲。一者,要做到‘居仁由义’,求利之时,不能背义,要受义的制约,尤其在面对大义与重利之时,何去何从?孟子所说‘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正是此意。”
“何为微义轻利?何为大义重利?”戴明说设问之时,弘毅已经彻底明白了……
“臣以为,人人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此为微义;士子业精于勤、农人勤奋劳作、工匠精益求精、商贾诚信经营,四民日积月累、蒸蒸日上,此为轻利。”
“忠君爱国、引领天下于大道,是为大义。富国惠民、供养强军定寰宇为重利!微义人人得之,则汇聚为大义,必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轻利人人取之,则渐进为大利,必然富国惠民,天下万民衣食无忧,国中军士利器在手,何愁天下不安、四海不平?当其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之夙愿可成矣!”
说完最后一句,戴明说倒头便拜!
而御阶之上的小贝勒爷,终于明白——自己在松竹斋的大谈义利观之举,被戴明说知道了个一清二楚,引申得不偏不移!怪不得他前面论及之处和自己多有吻合!
九服,愿意为王畿以外的九等地区,后泛指全国各地区。.《周礼.夏官.职方氏》:“乃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可见,九服由里至外、由近及远分别是:侯服、甸服、男服、采服、卫服、蛮服、夷服、镇服、藩服。这种格局是典型的中国人的“天下”观,也就是从中心到边缘文明等级逐渐降低,例如九服中的“蛮”、“夷”、“镇”、“藩”,就有越来越瞧不起的意思了。蛮夷就不必说了,后面的“镇”是“压服”、“威服”的意思,“藩”就是扎的藩篱,引申为“屏障”,意思就是边界要扎篱笆,因为外面的就不是人住的世界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