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君臣之痛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大宋帝国风云录最新章节!
处理s私文件时出错
皇帝气得火冒三丈。
种师道所说的制夏策略,和过去司马光所议大同小异。司马光是元佑党魁,而种师道也曾名列元佑党藉,如果不是皇帝亲自点名,种师道根本没有出头之日,谁知这个老东西不识抬举,满口狂言,不但非议童贯、刘法等人贪立边功,甚至对朝廷最高决策也持有异议。
皇帝本想晋升他为检校少保,位列三公,现在一气之下,勾掉了,改封为“保静军节度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知渭州”。
这一看就知道是明升暗降,名为“经略安抚使”,但属下精兵却已被童贯全部调走,只剩下老弱之卒,聊以守城。腹地,以期一击致命。
刘法以孤军深入乃兵家大忌为借口,拒绝出击,童贯大怒,以军纪相威胁。刘法无奈出战,结果大败,全军覆没。此仗刘法阵亡,其所率两万精骑都是宋军最精锐的禁军之一,如今片甲无还。后援部队闻风丧胆,不战而溃,民夫多被敌军俘获。宋军损失精兵十余万人,军需物资尽数丢失。
西北战场的败仗给了皇帝以沉重打击,为此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万丈雄心,派人追回了出使金国的使臣,收回了诏书,这让朝廷上下松了一口气。蔡京等人还要劝说,但皇帝一句话堵住了他们的嘴,“北事休作,祖宗盟誓,违之不祥。”
蔡京和一帮主战派大臣无可奈何,与金结盟之事随即搁置了。在西北战场上努力扭转形势。
四月,童贯指挥延、环庆两路大军击败西夏军队,平三城。
五月,西北军再败夏人于震武军。解震武之围。
六月初,西夏大军难以为继,而宋军也已经精疲力竭,无力再战。这种情况下,西夏再一次遣使议和,大宋终于答应了。战,的确削弱了夏军。迫使夏军遣使议和,不过,大宋的实力也被削弱了,当然了,就大宋国力而言,这点消耗还完全可以承受。
但是,西北局面因此出现了危机。零点看书
年初统安一战。西北名将刘法阵亡,西北精锐折损大半,元气大伤。这直接导致西北军军心涣散,军纪松弛,军卒常常临阵脱逃,减员甚至过半。童贯不敢严行军法,允许脱逃不死者仍可归队。以便保持一定兵员。既然允许兵将自由出入军营,那就不像军队了。如今陕西、河东两路官库也是空虚如洗,城乡萧条。夫役屡征而很少生还。农田荒芜。哀鸿遍野。
蔡京和童贯等一帮主战派大臣都觉得,西北战事已经很难继续了,只能以议和作罢,不过,他们认为,削弱西夏军力的目的达到了,此刻大宋已经具备收复燕云的条件,只要宋军不存在两线作战地危险,那么集举国之力攻打燕云。当万无一失。
不过。因为辽金两国随时可能议和,大宋攻打燕云。有可能遭遇辽金两国的联手阻击,平燕之策再遇难题。
皇帝犹豫不决,不敢轻启河北战事,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虎和辽东义军出现了。很大。听听这个地意见,看看那个的奏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多了,看多了,皇帝迷失了,怀疑自己的决策不正确了,可能有损国祚了,于是摇摆彷徨,拿不定主意。
李虎和辽东义军的出现,让皇帝眼前一亮,霍然顿开。
联金攻辽阻力太大,一个是出于现实考虑,一个是出于道义思量,而暗中招纳李虎和辽东义军,利用汉虏的力量进一步推动辽东局势向有利于大宋方向发展,既不用考虑现实,也不用考虑道义,但同样可以达到平燕之目的,这样的好事,到哪找去?
为什么不用考虑现实?
大宋的现实是什么?大宋国力虽然强盛,但宋辽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两国边境军镇久疏战备,河北屯军名存实亡,为了重整河北军力,发动河北战争需要时间。前年河北爆发了千年一遇地大洪水,黄河因此改道,百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紧接着去年江、淮、荆、浙等路又发生大水灾,受灾人口达千万之众。大宋因此遭遇重创,安抚流民、重建家园、整治河渠,这都需要时间。再次,大宋最精锐的军队是西北军,如果要北伐,势必要调用西北军,但西北战事打了好几年,西北军损失很大,将士疲惫,需要补充兵力,需要休整,这同样需要时间。
这些最现实的问题横亘在大宋君臣面前,告诉他们,发动北伐不合适,即使一定要打,目前时机也非常不合适。
有了李虎和辽东义军就不一样了,大宋可以不用自己动手,只要暗中给予援助,帮助李虎和辽东义军攻打燕云,等到时机合适,当可一蹴而就。对大宋来说,最不缺的就是钱财,如果排除所有的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比如李虎所要求的藩镇问题等等,那么此议肯定能得到外廷地认可。
道义上的问题随即也迎刃而解。
首先大宋没有背盟毁约,和契丹人依旧保持着盟友关系。其次,大宋人虽然不认同辽东汉人,认为他们是蕃化的汉人,称呼他们为汉虏,但有一点他们不得不承认,辽东汉人和大宋的中国人是同根同源,即使不承认也不行。辽东汉虏向往天朝,要归返天朝,愿意为大宋冲锋陷阵,那大宋有什么理由把他们拒之门外?这也是道义上的思量,大家同跟同源,一百多年前大宋把他们丢弃了,如今他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回归,大宋有什么理由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既然没有理由拒绝汉虏的回归,又不好背弃与契丹人地盟约,那就只有暗中支持了,让他们狗咬狗,等到两败俱伤,则故土尽入囊中,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平燕之策。
赵良嗣说完了。
黄涉捻须沉思。
赵良嗣这番话都是围绕着平燕策来说的。平燕策有两个重点,一是联金攻辽,一是平定西夏。现在联金攻辽“搁浅”了,平定西夏也是半途而废,加上现实考虑和道义思量,平燕之策无限期搁置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马扩的辽东之行给大宋皇帝带来了李虎和辽东义军,这再度激起了皇帝收复故土地雄心,只不过需要改变一下平燕策略而已从赵良嗣的述说中,黄涉能深切感受到大宋皇帝和一帮主战派大臣们的心态。他们有收复故土的夙愿,有建功立业的梦想;因为澶渊之盟,他们有强烈的屈辱感,他们无法背负这种耻辱,他们要洗雪耻辱;但是,因为现实考虑和道义思量,他们害怕失败,他们想不劳而获,他们想捡便宜。
这种矛盾而痛苦的心态,日夜折磨着他们,每逢挫折便绝望沮丧,每逢机遇便雄心勃勃。
由此推断,大宋皇帝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肯定没问题,但关键在于,李虎和辽东义军不仅仅希望得到大宋皇帝的接纳,更希望得到大宋皇帝长久而持之以恒的支持,但现在看来,这是不可能地事。
大宋皇帝和他臣子们地心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风格,那就是急功近利。换句话说,我给你援助了,你就要给我战果,否则他们会失望,会绝望,会放弃。
黄涉想了片刻,决定先把眼前地问题解决,义军急需钱财、粮食和武器,这些东西靠海路回易所得有限,靠耕种和自产更是遥遥无期,必须从大宋设法获得。依照李虎的话说,就是空手套白狼。现在义军能给大宋的承诺都是空的,都是张嘴瞎掰。自己汴京之行说白了就是骗,能骗多少算多少,所以要把承诺定得高高的,哄得大宋皇帝开心。就大宋皇帝目前的心态来说,特别好骗,容易上钩。
黄涉心里有了底,随即问道:“如果朝中大臣强烈反对,那此事有多大的把握?”
“此次马扩辽东之行,是官家私自安排的,如果李虎和辽东义军的事突然出现在朝堂上,争论之大可想而知,官家也会遭到大臣们的指责,尤其藩镇的事直接触及到大宋国祚安危,违背了祖制,反对之声肯定非常强烈,所以官家一如既往,打算绕开外廷,直接和你们建立联系。”赵良嗣缓缓说道,眉宇间露出一丝忧色。
处理s私文件时出错
皇帝气得火冒三丈。
种师道所说的制夏策略,和过去司马光所议大同小异。司马光是元佑党魁,而种师道也曾名列元佑党藉,如果不是皇帝亲自点名,种师道根本没有出头之日,谁知这个老东西不识抬举,满口狂言,不但非议童贯、刘法等人贪立边功,甚至对朝廷最高决策也持有异议。
皇帝本想晋升他为检校少保,位列三公,现在一气之下,勾掉了,改封为“保静军节度使,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知渭州”。
这一看就知道是明升暗降,名为“经略安抚使”,但属下精兵却已被童贯全部调走,只剩下老弱之卒,聊以守城。腹地,以期一击致命。
刘法以孤军深入乃兵家大忌为借口,拒绝出击,童贯大怒,以军纪相威胁。刘法无奈出战,结果大败,全军覆没。此仗刘法阵亡,其所率两万精骑都是宋军最精锐的禁军之一,如今片甲无还。后援部队闻风丧胆,不战而溃,民夫多被敌军俘获。宋军损失精兵十余万人,军需物资尽数丢失。
西北战场的败仗给了皇帝以沉重打击,为此他不得不暂时放弃万丈雄心,派人追回了出使金国的使臣,收回了诏书,这让朝廷上下松了一口气。蔡京等人还要劝说,但皇帝一句话堵住了他们的嘴,“北事休作,祖宗盟誓,违之不祥。”
蔡京和一帮主战派大臣无可奈何,与金结盟之事随即搁置了。在西北战场上努力扭转形势。
四月,童贯指挥延、环庆两路大军击败西夏军队,平三城。
五月,西北军再败夏人于震武军。解震武之围。
六月初,西夏大军难以为继,而宋军也已经精疲力竭,无力再战。这种情况下,西夏再一次遣使议和,大宋终于答应了。战,的确削弱了夏军。迫使夏军遣使议和,不过,大宋的实力也被削弱了,当然了,就大宋国力而言,这点消耗还完全可以承受。
但是,西北局面因此出现了危机。零点看书
年初统安一战。西北名将刘法阵亡,西北精锐折损大半,元气大伤。这直接导致西北军军心涣散,军纪松弛,军卒常常临阵脱逃,减员甚至过半。童贯不敢严行军法,允许脱逃不死者仍可归队。以便保持一定兵员。既然允许兵将自由出入军营,那就不像军队了。如今陕西、河东两路官库也是空虚如洗,城乡萧条。夫役屡征而很少生还。农田荒芜。哀鸿遍野。
蔡京和童贯等一帮主战派大臣都觉得,西北战事已经很难继续了,只能以议和作罢,不过,他们认为,削弱西夏军力的目的达到了,此刻大宋已经具备收复燕云的条件,只要宋军不存在两线作战地危险,那么集举国之力攻打燕云。当万无一失。
不过。因为辽金两国随时可能议和,大宋攻打燕云。有可能遭遇辽金两国的联手阻击,平燕之策再遇难题。
皇帝犹豫不决,不敢轻启河北战事,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李虎和辽东义军出现了。很大。听听这个地意见,看看那个的奏章,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听多了,看多了,皇帝迷失了,怀疑自己的决策不正确了,可能有损国祚了,于是摇摆彷徨,拿不定主意。
李虎和辽东义军的出现,让皇帝眼前一亮,霍然顿开。
联金攻辽阻力太大,一个是出于现实考虑,一个是出于道义思量,而暗中招纳李虎和辽东义军,利用汉虏的力量进一步推动辽东局势向有利于大宋方向发展,既不用考虑现实,也不用考虑道义,但同样可以达到平燕之目的,这样的好事,到哪找去?
为什么不用考虑现实?
大宋的现实是什么?大宋国力虽然强盛,但宋辽维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两国边境军镇久疏战备,河北屯军名存实亡,为了重整河北军力,发动河北战争需要时间。前年河北爆发了千年一遇地大洪水,黄河因此改道,百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紧接着去年江、淮、荆、浙等路又发生大水灾,受灾人口达千万之众。大宋因此遭遇重创,安抚流民、重建家园、整治河渠,这都需要时间。再次,大宋最精锐的军队是西北军,如果要北伐,势必要调用西北军,但西北战事打了好几年,西北军损失很大,将士疲惫,需要补充兵力,需要休整,这同样需要时间。
这些最现实的问题横亘在大宋君臣面前,告诉他们,发动北伐不合适,即使一定要打,目前时机也非常不合适。
有了李虎和辽东义军就不一样了,大宋可以不用自己动手,只要暗中给予援助,帮助李虎和辽东义军攻打燕云,等到时机合适,当可一蹴而就。对大宋来说,最不缺的就是钱财,如果排除所有的现在和将来可能产生的各种问题,比如李虎所要求的藩镇问题等等,那么此议肯定能得到外廷地认可。
道义上的问题随即也迎刃而解。
首先大宋没有背盟毁约,和契丹人依旧保持着盟友关系。其次,大宋人虽然不认同辽东汉人,认为他们是蕃化的汉人,称呼他们为汉虏,但有一点他们不得不承认,辽东汉人和大宋的中国人是同根同源,即使不承认也不行。辽东汉虏向往天朝,要归返天朝,愿意为大宋冲锋陷阵,那大宋有什么理由把他们拒之门外?这也是道义上的思量,大家同跟同源,一百多年前大宋把他们丢弃了,如今他们要靠自己的力量回归,大宋有什么理由视而不见,置若罔闻?
既然没有理由拒绝汉虏的回归,又不好背弃与契丹人地盟约,那就只有暗中支持了,让他们狗咬狗,等到两败俱伤,则故土尽入囊中,如此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实现平燕之策。
赵良嗣说完了。
黄涉捻须沉思。
赵良嗣这番话都是围绕着平燕策来说的。平燕策有两个重点,一是联金攻辽,一是平定西夏。现在联金攻辽“搁浅”了,平定西夏也是半途而废,加上现实考虑和道义思量,平燕之策无限期搁置也在情理之中。
但是,马扩的辽东之行给大宋皇帝带来了李虎和辽东义军,这再度激起了皇帝收复故土地雄心,只不过需要改变一下平燕策略而已从赵良嗣的述说中,黄涉能深切感受到大宋皇帝和一帮主战派大臣们的心态。他们有收复故土的夙愿,有建功立业的梦想;因为澶渊之盟,他们有强烈的屈辱感,他们无法背负这种耻辱,他们要洗雪耻辱;但是,因为现实考虑和道义思量,他们害怕失败,他们想不劳而获,他们想捡便宜。
这种矛盾而痛苦的心态,日夜折磨着他们,每逢挫折便绝望沮丧,每逢机遇便雄心勃勃。
由此推断,大宋皇帝接纳李虎和辽东义军肯定没问题,但关键在于,李虎和辽东义军不仅仅希望得到大宋皇帝的接纳,更希望得到大宋皇帝长久而持之以恒的支持,但现在看来,这是不可能地事。
大宋皇帝和他臣子们地心态决定了他们做事的风格,那就是急功近利。换句话说,我给你援助了,你就要给我战果,否则他们会失望,会绝望,会放弃。
黄涉想了片刻,决定先把眼前地问题解决,义军急需钱财、粮食和武器,这些东西靠海路回易所得有限,靠耕种和自产更是遥遥无期,必须从大宋设法获得。依照李虎的话说,就是空手套白狼。现在义军能给大宋的承诺都是空的,都是张嘴瞎掰。自己汴京之行说白了就是骗,能骗多少算多少,所以要把承诺定得高高的,哄得大宋皇帝开心。就大宋皇帝目前的心态来说,特别好骗,容易上钩。
黄涉心里有了底,随即问道:“如果朝中大臣强烈反对,那此事有多大的把握?”
“此次马扩辽东之行,是官家私自安排的,如果李虎和辽东义军的事突然出现在朝堂上,争论之大可想而知,官家也会遭到大臣们的指责,尤其藩镇的事直接触及到大宋国祚安危,违背了祖制,反对之声肯定非常强烈,所以官家一如既往,打算绕开外廷,直接和你们建立联系。”赵良嗣缓缓说道,眉宇间露出一丝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