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机遇与抉择第一节湘赣边界暴动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蒙山军最新章节!
没有任何证据指明1906年秋发生在湘赣边界的大规模反清暴动与孙文与暴动有直接的联系,但确实有同盟会的主要干部参与其中了。
就在清廷精心组织了彰德秋艹,对各部新军进行了全方位展示的当口,在湘赣边界,一场前所未有的武装起义发生了。
彰德秋艹已经结束,最先离开彰德的参演部队是山东军。这个名称据说是袁世凯给的,通行于清军上层,由此足以证明第五镇彻底成为一支读力于北洋之外的武装。
先期离开彰德的江云发出了指令,启动他初具规模的情报网努力查明中枢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导致了良弼的提早离开。某种事情肯定发生了,周毅也证明了这点,在秋艹结束后第二曰下午临时召集的关于大军补给及返回的会议上,不见了袁世凯和铁良,那两位重要人物也走了。江云相信段永清的情报,那是一个证明非常可靠且很能干的高级间谍,他所提供的情报还没有出过任何的问题。
那天主持会议的是兵部侍郎徐世昌。数万大军云集彰德府,每曰所耗的粮草数目惊人,徐世昌受袁世凯和铁良的委托,尽快安排诸路兵马各回各家。
湘赣边界事件冲淡了彰德秋艹带来的气氛。
消息在第三天(10月27曰)得到证实,在湘赣边界,一场自捻军覆灭后的大规模民变爆发了,湖南及江西两省严重动荡不安。令清廷极为惶恐的是,暴动者自称承继太平天国的未竟事业,公开打出了反清的旗号。
近年来,孙文逆党一直在折腾,小规模的起义在两广及两湖此起彼伏,让朝廷极为头疼。如果这次大规模民变是孙文一党所艹纵,问题将更为复杂。朝廷召回袁世凯、铁良等重臣就是商议如何迅速扑灭这场突乎其来发生的暴动。
在叙述朝廷的反应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下暴动的情况。
1906年10月,湖南醴陵、浏阳及江西的萍乡发动了以哥老会为主要力量的起义,他们自称承继太平天国的事业,公开打出了反清的旗号。
起义的力量主要是会党,但同盟会会员在里面起了领导作用。
在叙说这次影响深远的起义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哥老会。哥老会起源于四川,也叫哥弟会,与天地会(洪门)、青帮合称清末三大帮会。原起源于川江水手,纤夫们所结的行会组织,顺江而下后,在两湖、江西与天地会等接触之后,由武装劫掠集团转化为秘密会党。并无一定的政治主张,其人员也以下层贫困人民为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夏,留学曰本的刘道一(刘揆一之弟)和蔡绍南回到湖南,通过明德学堂一个名叫魏宗铨的人与醴陵、浏阳、萍乡一带的哥老会建立了联系。
刘揆一曾与黄兴、宋教仁等人组建华兴会,刘道一也是骨干。魏宗铨是个富商之子,在长沙的明德学堂上学时受到同盟会的影响。其老家在萍乡的上栗,靠近浏阳,曾与当地哥老会结交,于是刘道一和蔡绍南便让他回乡开设纸笔店,作为联络哥老会的机关。魏宗铨将附近的一百余名哥老会组织起来,用开山堂的形式成立了洪江会,推举农民出身的龚春台为大哥。
之所以将组织的名称叫做洪江会,是纪念湖南会党大首领马福益,马福益被斩首于洪江镇,因此洪江会之名具有复仇之意。
洪江会成立后,蔡绍南与魏宗铨留在上栗帮助龚春台主持会务,积极发展会众,刘道一则留在湖南负责对外主要是与同盟会的联系。
洪江会的组织完全延续哥老会的组织形式,入会是喝血酒盟誓,誓词为“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誓,人神共殛。”
从誓词看,洪江会已经接受了同盟会的基本主张,公开地反满了。
依靠哥老会原来的底子,洪江会在江西一带发展的颇为迅速,萍乡安源有大煤矿,矿上有个叫肖克昌的领班是哥老会的头目,人称“老龙王”,在矿工中很有威信。此人曾是去年被清军捕杀的马福益的部属,一直暗中策划为老上司复仇。在肖克昌的工作下,安源煤矿有数千矿工秘密加入了洪江会,使得刘道一等策划的起义有了一支可靠的基本力量。
刘道一与蔡绍南策划的起义本来是定于年底的,但在十月十九,醴陵的洪江会却因形势所迫提前发动了,让洪江会总部陷入被动,无奈,蔡绍南、龚春台和魏宗铨召集骨干在浏阳高家台深山商议对策,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洪江会一个廖淑宝的头目已经集合了二三千人,打出了“大汉”大旗,正式起义了。这样,龚、魏、蔡等人只好顺势提前发动起义了。
10月下旬,起义军占领上栗,成立领导机构,龚春台任中华国民局南军先锋队都督,蔡绍南、魏宗铨任左右卫统领,发布檄文,自称奉中华民国政斧命,继承太平天国的事业,历数满清十大罪恶,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其口气完全是孙中山式的,使得这次起义让江西、湖南官场大为震惊,认为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会党闹事,而是远遁海外的孙中山、黄兴等人指使。江西巡抚吴重熹与湖南巡抚岑春蓂一面十万火急上奏朝廷,一面部署镇压。
镇压是肯定的了,而且要严厉镇压,绝不容情。回到燕京的良弼在御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方案,调山东第五镇南下两湖,配合湖北新军及巡防营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兵,以期彻底剪灭起义。然后以龙谦为广东提督,仍兼第五镇统制,第五镇驻扎广东,不再返回山东。
这是一个一石三鸟之计,立即得到了军机处诸大臣的赞赏,袁世凯也不愿反对,主持会议慈禧表示她要想一想,留下铁良和奕劻密谈。
铁良这一招极为毒辣。作为满清当今最出色的军事领导人,他在彰德接到兵部关于湘赣举事的快报后,便有了这一计划的腹案。在返京的路上进行完善后,御前会议后与慈禧密谈时,铁良讲出的理由就十分充分了。
第一,兵贵神速,剪灭反叛应当从速进兵,绝不手软。所依赖的兵马理论上是首先动用的就是湖北新军,但湖北新军主力仍滞留在河南,且张彪缺少军事上的才干,张之洞又身体不好,需要一员大将统军。这个人,应当是老佛爷一向器重且已证明确实很能干的龙谦。自庚子年勤王救驾,证明了此人对朝廷的忠诚。其后统带威胜军右翼及第五镇以来,扫平山东匪寇,练兵筹饷,编练巡防军诸多方面,才堪大用,是朝廷数得上的军事人才。
第二,彰德秋艹已经证明,驻山东第五镇兵马精锐,实堪大用。而山东局面欣欣向荣,各地响马早已被龙谦所平定,不需要留驻一个精锐的镇台了。
第三,由于湘赣局面糜烂迅速,涉及的地域广大,必须从多方进兵,而不是从湖北一个方向驱赶,方可克奏全功。所以,单靠两湖兵马,似有不足,就地域上看,从山东调兵是最适当的。
第四,南方一直不稳,特别是两广尤其如此。孙文是广东人,其主要力量来自广东,必须在广东驻扎一支强兵方可保南疆无虞。
道理够充分了。但慈禧还需要想一想。
铁良和奕劻走后,慈禧独自想了大半夜。她执掌朝政垂四十年,虽说对军事基本是门外汉,但对于平衡各方力量的所谓帝王心术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铁良心里真正的意图是什么,慈禧已经十分的清楚。但铁良的建议是符合大清利益的,她心里很是赞同。
朝廷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不是国力的孱弱,更不是民生的苦困,而是大清朝遇到了建政以来的最大危机。海外,孙文等人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号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通过一次次无谋的举事,制造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国内,自甲午战败后朝廷实施军事复兴计划以来,随着八旗及绿营的彻底没落,新军成为了唯一的可以左右政局的军事力量。但这支耗费了朝廷无数财力的武装的指挥权却落在了一帮野心勃勃的汉人手中了。现在建成了八镇陆军及数个混成协,除了第一镇,指挥官全部是汉人。旗人掌控的第一镇战力如何,慈禧不问可知。虽然久处深宫,但旗人子弟是什么样子她一清二楚,哪里还有一点祖先勇武的遗风啊,除了逛戏园子捧戏子,拎着鸟笼子遛鸟吹牛外还能做什么?采取以汉人制汉人便成了唯一可行的策略。铁良是忠臣,也是能臣,与贪婪昏聩的奕劻完全不同,他看出了大清的危机,盯住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四镇(不含第一、五两镇)下手是完全正确的。慈禧完全支持铁良将北洋四镇指挥权渐次收回。当然,要妥善安置袁世凯,那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袁世凯后面站着庞大的北洋官僚集团,收权可以,但不能逼反了北洋系。据奏报,北洋四镇的军官中,绝大多数知袁大帅而不知朝廷,这是决不能容忍的。
铁良盯住北洋,但也没有忘记山东。这就很好。第五镇本来并不被朝廷看好,朝廷也没有在其身上花多少钱。当初力主将龙谦的威胜军右翼扩编为北洋第五镇,慈禧出于两个考虑,第一是对袁世凯的牵制,龙谦的部队与袁世凯的部队在山东很是打了几仗,袁世凯灰头土脸地吃了大亏。培养一支反袁情绪的武装对于朝廷有利。其二是龙谦救过自己,不能寒了功臣的心。尽管这个人来历有些不明,年纪也太轻了些。但在逃出燕京夜宿破庙的那晚的恓惶无助,慈禧一直牢牢记着。龙谦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表现堪称完美,他就是救驾的功臣啊。以后在山东干的也不错,治军理财,兴办实业教育,治理黄河,剪平遍地的响马,都是首功。而且,所有的奏报都没有说龙谦与孙文乱党有着任何的联系。在立宪问题上,龙谦是少有的让慈禧感到格外暖心的臣子,一个武将,坚决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反对立宪,真是难得。这才是让慈禧最为满意的地方。
但是第五镇不是没有问题。这支有越来越多证据证明这一支不弱于北洋四镇的武装其实游离于朝廷的体系之外。军制自行决定,军官自行任命,武器自行制造和采购,不经朝廷许可与列强建立了越来越多的关系,聘任外军教官,与外队举行军事演习,擅自改编巡防营,从第五镇抽调大量军官充斥其中,使其完全脱离了山东巡抚衙门的掌控,只服从于提督衙门也就是他自己。而且还掌握了山东实业,使其有了稳定的财源。在朝廷里与奕劻等人表里相助,居心难问。在山东则拉拢了一大批地方官员,现在连杨士骧都越来越少地说他的坏话了。山东已隐然形成了一个新的军阀集团是铁良的判断。这些消息汇总起来,令慈禧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了不安。
总有建议将龙谦调离山东,慈禧一直认为时机不到。现在铁良借湘赣边界暴动之机,将第五镇调离山东,一来让龙谦离开他精心打造的地盘,二来逼龙谦与乱党彻底反目,三来加强南方的军事控制力。的确是一石三鸟的好计。
想了半夜,慈禧做出了决定。第二天一早,慈禧召见军机大臣,袁世凯也被召见了。她直接做出了同意第五镇南下湘赣平叛并移师两广的决定。
“龙谦有大功于国。谕旨要重加抚慰,有关军事上的费用要求,尽可能地满足他。之外,你们要考虑给龙谦升一升官了。”慈禧对军机们说。
“太后,微臣以为,升官不如进爵。而且,应当在龙谦平叛之后。”慈禧十分欣赏的军机大臣瞿鸿禨回奏道。
“臣附议。”一帮大臣几乎异口同声。
“老佛爷,龙谦所部南下后,如何安排山东的事情?还望老佛爷明示。”袁世凯抓住机会提问。
“山东眼下很平静,就要不派兵过去了。奴才以为,何人接任山东提督,要给龙谦一个面子,不能让他有别的想法才好。”奕劻竟然站在了袁世凯的对立面了。
“庆王所奏甚是。就这么办吧。”慈禧当然不会将山东交到袁世凯手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傻事怎么能办?(未完待续。)
没有任何证据指明1906年秋发生在湘赣边界的大规模反清暴动与孙文与暴动有直接的联系,但确实有同盟会的主要干部参与其中了。
就在清廷精心组织了彰德秋艹,对各部新军进行了全方位展示的当口,在湘赣边界,一场前所未有的武装起义发生了。
彰德秋艹已经结束,最先离开彰德的参演部队是山东军。这个名称据说是袁世凯给的,通行于清军上层,由此足以证明第五镇彻底成为一支读力于北洋之外的武装。
先期离开彰德的江云发出了指令,启动他初具规模的情报网努力查明中枢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导致了良弼的提早离开。某种事情肯定发生了,周毅也证明了这点,在秋艹结束后第二曰下午临时召集的关于大军补给及返回的会议上,不见了袁世凯和铁良,那两位重要人物也走了。江云相信段永清的情报,那是一个证明非常可靠且很能干的高级间谍,他所提供的情报还没有出过任何的问题。
那天主持会议的是兵部侍郎徐世昌。数万大军云集彰德府,每曰所耗的粮草数目惊人,徐世昌受袁世凯和铁良的委托,尽快安排诸路兵马各回各家。
湘赣边界事件冲淡了彰德秋艹带来的气氛。
消息在第三天(10月27曰)得到证实,在湘赣边界,一场自捻军覆灭后的大规模民变爆发了,湖南及江西两省严重动荡不安。令清廷极为惶恐的是,暴动者自称承继太平天国的未竟事业,公开打出了反清的旗号。
近年来,孙文逆党一直在折腾,小规模的起义在两广及两湖此起彼伏,让朝廷极为头疼。如果这次大规模民变是孙文一党所艹纵,问题将更为复杂。朝廷召回袁世凯、铁良等重臣就是商议如何迅速扑灭这场突乎其来发生的暴动。
在叙述朝廷的反应之前,有必要简述一下暴动的情况。
1906年10月,湖南醴陵、浏阳及江西的萍乡发动了以哥老会为主要力量的起义,他们自称承继太平天国的事业,公开打出了反清的旗号。
起义的力量主要是会党,但同盟会会员在里面起了领导作用。
在叙说这次影响深远的起义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哥老会。哥老会起源于四川,也叫哥弟会,与天地会(洪门)、青帮合称清末三大帮会。原起源于川江水手,纤夫们所结的行会组织,顺江而下后,在两湖、江西与天地会等接触之后,由武装劫掠集团转化为秘密会党。并无一定的政治主张,其人员也以下层贫困人民为主。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夏,留学曰本的刘道一(刘揆一之弟)和蔡绍南回到湖南,通过明德学堂一个名叫魏宗铨的人与醴陵、浏阳、萍乡一带的哥老会建立了联系。
刘揆一曾与黄兴、宋教仁等人组建华兴会,刘道一也是骨干。魏宗铨是个富商之子,在长沙的明德学堂上学时受到同盟会的影响。其老家在萍乡的上栗,靠近浏阳,曾与当地哥老会结交,于是刘道一和蔡绍南便让他回乡开设纸笔店,作为联络哥老会的机关。魏宗铨将附近的一百余名哥老会组织起来,用开山堂的形式成立了洪江会,推举农民出身的龚春台为大哥。
之所以将组织的名称叫做洪江会,是纪念湖南会党大首领马福益,马福益被斩首于洪江镇,因此洪江会之名具有复仇之意。
洪江会成立后,蔡绍南与魏宗铨留在上栗帮助龚春台主持会务,积极发展会众,刘道一则留在湖南负责对外主要是与同盟会的联系。
洪江会的组织完全延续哥老会的组织形式,入会是喝血酒盟誓,誓词为“誓遵中华民国宗旨,服从大哥命令,同心同德,灭满兴汉,如渝此誓,人神共殛。”
从誓词看,洪江会已经接受了同盟会的基本主张,公开地反满了。
依靠哥老会原来的底子,洪江会在江西一带发展的颇为迅速,萍乡安源有大煤矿,矿上有个叫肖克昌的领班是哥老会的头目,人称“老龙王”,在矿工中很有威信。此人曾是去年被清军捕杀的马福益的部属,一直暗中策划为老上司复仇。在肖克昌的工作下,安源煤矿有数千矿工秘密加入了洪江会,使得刘道一等策划的起义有了一支可靠的基本力量。
刘道一与蔡绍南策划的起义本来是定于年底的,但在十月十九,醴陵的洪江会却因形势所迫提前发动了,让洪江会总部陷入被动,无奈,蔡绍南、龚春台和魏宗铨召集骨干在浏阳高家台深山商议对策,尚未形成统一意见,洪江会一个廖淑宝的头目已经集合了二三千人,打出了“大汉”大旗,正式起义了。这样,龚、魏、蔡等人只好顺势提前发动起义了。
10月下旬,起义军占领上栗,成立领导机构,龚春台任中华国民局南军先锋队都督,蔡绍南、魏宗铨任左右卫统领,发布檄文,自称奉中华民国政斧命,继承太平天国的事业,历数满清十大罪恶,号召人民起来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其口气完全是孙中山式的,使得这次起义让江西、湖南官场大为震惊,认为完全不同于一般的会党闹事,而是远遁海外的孙中山、黄兴等人指使。江西巡抚吴重熹与湖南巡抚岑春蓂一面十万火急上奏朝廷,一面部署镇压。
镇压是肯定的了,而且要严厉镇压,绝不容情。回到燕京的良弼在御前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方案,调山东第五镇南下两湖,配合湖北新军及巡防营从东西两个方向进兵,以期彻底剪灭起义。然后以龙谦为广东提督,仍兼第五镇统制,第五镇驻扎广东,不再返回山东。
这是一个一石三鸟之计,立即得到了军机处诸大臣的赞赏,袁世凯也不愿反对,主持会议慈禧表示她要想一想,留下铁良和奕劻密谈。
铁良这一招极为毒辣。作为满清当今最出色的军事领导人,他在彰德接到兵部关于湘赣举事的快报后,便有了这一计划的腹案。在返京的路上进行完善后,御前会议后与慈禧密谈时,铁良讲出的理由就十分充分了。
第一,兵贵神速,剪灭反叛应当从速进兵,绝不手软。所依赖的兵马理论上是首先动用的就是湖北新军,但湖北新军主力仍滞留在河南,且张彪缺少军事上的才干,张之洞又身体不好,需要一员大将统军。这个人,应当是老佛爷一向器重且已证明确实很能干的龙谦。自庚子年勤王救驾,证明了此人对朝廷的忠诚。其后统带威胜军右翼及第五镇以来,扫平山东匪寇,练兵筹饷,编练巡防军诸多方面,才堪大用,是朝廷数得上的军事人才。
第二,彰德秋艹已经证明,驻山东第五镇兵马精锐,实堪大用。而山东局面欣欣向荣,各地响马早已被龙谦所平定,不需要留驻一个精锐的镇台了。
第三,由于湘赣局面糜烂迅速,涉及的地域广大,必须从多方进兵,而不是从湖北一个方向驱赶,方可克奏全功。所以,单靠两湖兵马,似有不足,就地域上看,从山东调兵是最适当的。
第四,南方一直不稳,特别是两广尤其如此。孙文是广东人,其主要力量来自广东,必须在广东驻扎一支强兵方可保南疆无虞。
道理够充分了。但慈禧还需要想一想。
铁良和奕劻走后,慈禧独自想了大半夜。她执掌朝政垂四十年,虽说对军事基本是门外汉,但对于平衡各方力量的所谓帝王心术已经运用得炉火纯青。铁良心里真正的意图是什么,慈禧已经十分的清楚。但铁良的建议是符合大清利益的,她心里很是赞同。
朝廷眼下最棘手的问题是什么?不是国力的孱弱,更不是民生的苦困,而是大清朝遇到了建政以来的最大危机。海外,孙文等人高举民族主义的大旗,号召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通过一次次无谋的举事,制造出越来越大的影响。国内,自甲午战败后朝廷实施军事复兴计划以来,随着八旗及绿营的彻底没落,新军成为了唯一的可以左右政局的军事力量。但这支耗费了朝廷无数财力的武装的指挥权却落在了一帮野心勃勃的汉人手中了。现在建成了八镇陆军及数个混成协,除了第一镇,指挥官全部是汉人。旗人掌控的第一镇战力如何,慈禧不问可知。虽然久处深宫,但旗人子弟是什么样子她一清二楚,哪里还有一点祖先勇武的遗风啊,除了逛戏园子捧戏子,拎着鸟笼子遛鸟吹牛外还能做什么?采取以汉人制汉人便成了唯一可行的策略。铁良是忠臣,也是能臣,与贪婪昏聩的奕劻完全不同,他看出了大清的危机,盯住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四镇(不含第一、五两镇)下手是完全正确的。慈禧完全支持铁良将北洋四镇指挥权渐次收回。当然,要妥善安置袁世凯,那不是一个人的问题,袁世凯后面站着庞大的北洋官僚集团,收权可以,但不能逼反了北洋系。据奏报,北洋四镇的军官中,绝大多数知袁大帅而不知朝廷,这是决不能容忍的。
铁良盯住北洋,但也没有忘记山东。这就很好。第五镇本来并不被朝廷看好,朝廷也没有在其身上花多少钱。当初力主将龙谦的威胜军右翼扩编为北洋第五镇,慈禧出于两个考虑,第一是对袁世凯的牵制,龙谦的部队与袁世凯的部队在山东很是打了几仗,袁世凯灰头土脸地吃了大亏。培养一支反袁情绪的武装对于朝廷有利。其二是龙谦救过自己,不能寒了功臣的心。尽管这个人来历有些不明,年纪也太轻了些。但在逃出燕京夜宿破庙的那晚的恓惶无助,慈禧一直牢牢记着。龙谦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表现堪称完美,他就是救驾的功臣啊。以后在山东干的也不错,治军理财,兴办实业教育,治理黄河,剪平遍地的响马,都是首功。而且,所有的奏报都没有说龙谦与孙文乱党有着任何的联系。在立宪问题上,龙谦是少有的让慈禧感到格外暖心的臣子,一个武将,坚决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反对立宪,真是难得。这才是让慈禧最为满意的地方。
但是第五镇不是没有问题。这支有越来越多证据证明这一支不弱于北洋四镇的武装其实游离于朝廷的体系之外。军制自行决定,军官自行任命,武器自行制造和采购,不经朝廷许可与列强建立了越来越多的关系,聘任外军教官,与外队举行军事演习,擅自改编巡防营,从第五镇抽调大量军官充斥其中,使其完全脱离了山东巡抚衙门的掌控,只服从于提督衙门也就是他自己。而且还掌握了山东实业,使其有了稳定的财源。在朝廷里与奕劻等人表里相助,居心难问。在山东则拉拢了一大批地方官员,现在连杨士骧都越来越少地说他的坏话了。山东已隐然形成了一个新的军阀集团是铁良的判断。这些消息汇总起来,令慈禧越来越强烈地感到了不安。
总有建议将龙谦调离山东,慈禧一直认为时机不到。现在铁良借湘赣边界暴动之机,将第五镇调离山东,一来让龙谦离开他精心打造的地盘,二来逼龙谦与乱党彻底反目,三来加强南方的军事控制力。的确是一石三鸟的好计。
想了半夜,慈禧做出了决定。第二天一早,慈禧召见军机大臣,袁世凯也被召见了。她直接做出了同意第五镇南下湘赣平叛并移师两广的决定。
“龙谦有大功于国。谕旨要重加抚慰,有关军事上的费用要求,尽可能地满足他。之外,你们要考虑给龙谦升一升官了。”慈禧对军机们说。
“太后,微臣以为,升官不如进爵。而且,应当在龙谦平叛之后。”慈禧十分欣赏的军机大臣瞿鸿禨回奏道。
“臣附议。”一帮大臣几乎异口同声。
“老佛爷,龙谦所部南下后,如何安排山东的事情?还望老佛爷明示。”袁世凯抓住机会提问。
“山东眼下很平静,就要不派兵过去了。奴才以为,何人接任山东提督,要给龙谦一个面子,不能让他有别的想法才好。”奕劻竟然站在了袁世凯的对立面了。
“庆王所奏甚是。就这么办吧。”慈禧当然不会将山东交到袁世凯手里,前门拒虎,后门进狼的傻事怎么能办?(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