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火种】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民国之文豪崛起最新章节!
天津码头。
从南方驶来的客轮上,有两个读书人提着皮箱走下舷梯。
年长者大约60岁,名叫钟观光,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在中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研究植物分类。年幼者只有30多岁,名叫谭熙鸿,北大生物系的创始人,中国现代生物学先驱。
两人是从杭州回来的,他们作为北大代表,刚去南方见了蔡元培,希望蔡元培能够回来当校长,可惜被对方婉言拒绝。
北大如今的状况很糟糕,只六月底学期末的时候,就有十多名教授离职。其中包括化学系主任丁燮林、物理系主任颜任光、数学系主任冯祖荀、哲学系教授胡适,以及李四光、林语堂、沈兼士、钱玄同等人,或被其他学校请走,或是自己辞职。
另有顾孟余、李大钊、陈启修、于树德、朱家骅等人,因政治原因未再授课。蒋梦麟、冯叙伦也销声匿迹,藏起来不敢露面。
到了九月份,北大的情况更加严重,几乎同等于倒闭。由于教员奇缺,北大只能宣布继续放假,开学之日遥遥无期。包括鲁迅、陈垣等十多名教员,有的远赴厦门,有的跑去了清华。
剩下还没走的北大教师,都希望能把蔡元培请回来主持大局,否则他们看不到一点复校的希望。
“唉,再这么下去,我也要去南方了。”钟观光叹气道。
谭熙鸿只能无奈苦笑,他们这次南下,不仅是劝说蔡元培回来,还带着邀请学者去北大的任务,用以填补学校教员数量的奇缺。在杭州的时候,谭熙鸿去请一位老同学,结果老同学反而劝他留在浙江任教。
谭熙鸿说:“天津也有不少学者,咱们再去拜访几个吧。”
钟观光摇头道:“北大现在连教员薪水都发不出来,我哪有脸再去请人任教?”
“总得试试,我有个同学叫闫志英,是学物理的,如今正奔丧在家,”谭熙鸿说,“还有那个写《大国崛起》的周赫煊,也可以找他聊聊,请回北大去教世界历史。”
钟观光不抱希望说:“先去投旅店吧。”
两人心情低落地走出码头,突然听报童喊道:“看报看报,国民教育大讨论,杀人犯和娼妓的儿子到底有没有读书的权利!”
“咦,”谭熙鸿突然来了兴趣,招手说,“报纸来一份!”
报童奔过来,摊手道:“《大公报》,三分五厘。”
“不用找零了。”谭熙鸿递过去6枚大铜板。
“谢谢先生。”报童高兴道,这单生意他拿到5厘钱小费。
两人叫了黄包车,谭熙鸿坐在车上读报,很快就看到那篇讨论受教育权利的文章。他把情况复述一遍,对钟观光说:“钟教授,这个周赫煊看来是热心教育事业的,说不定能够请动他。”
钟观光提醒道:“别忘了那个教育基金会,是张学良号召发起的。”
谭熙鸿默然,北大搞成现在这副模样,主要还是拜张作霖所赐。直接派兵包围北大,张大帅可是把学校师生吓得够呛。
两人到旅店放好行李,钟观光年纪大了,舟车劳顿不想再折腾,谭熙鸿却兴冲冲的跑去请周赫煊。
抵达报社,谭熙鸿问一个职员道:“请问周赫煊先生在吗?”
“喏,那就是周先生。”职员指过去。
周赫煊正带着人准备外出,谭熙鸿走过去说:“周先生你好,鄙人谭熙鸿,北大生物系主任。”
“幸会!”周赫煊纳闷的握手,不知道这人找他干嘛。
“周先生是要外出吗?”谭熙鸿问。
“嗯,带人出去做问卷调查。”周赫煊点头道。
问卷调查这玩意儿比较新鲜,谭熙鸿主动要求跟着,与几个报社员工一起出去。
到了街上,周赫煊对手下的人说:“做问卷调查,抽样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小周、老张、郑兄、立民,你们分辨负责天津城的东西南北,我来亲自跑租界这边。调查对象,要涵盖不同年龄层和不同职业者,每调查一个,都要做详细记录。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社长!”众人纷纷应道。
谭熙鸿好奇问:“周先生,你做这个问卷调查,有什么作用吗?”
周赫煊解释道:“《大公报》准备做一个深度系列报道,讨论国民的受教育权。这个问卷调查,就是收集老百姓对此的观点。”
“哦,明白,”谭熙鸿赞道,“这就跟做科学实验一样,需要收集分析数据,想不到办报纸也有如此讲究。”
周赫煊说:“一拍脑袋写出来的新闻,难免脱离实际情况。我们《大公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个不盲既要不盲从流俗,也要不盲目报道。”
谭熙鸿肯定道:“这也是搞科学的态度。”
两人没走几步,周赫煊便找到个小贩说:“你好,我是《大公报》的问卷调查员。”
“嘛呢?”小贩一脸懵逼。
周赫煊详细说:“城北的希望小学里面,有个学生的父亲是杀人犯,母亲是娼妓,其他学生家长反对他读书,要求开除。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小贩说:“当然要开除啊!”
“为什么?”周赫煊一边纪录一边问。
小贩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杀人犯的儿子更不能读书,以后当坏人会害死多少人啊。”
周赫煊又问:“中华民国的宪法规定,所有国民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你认为这个学生有读书的权利吗?”
小贩理所当然道:“还读啥书?老爹是杀人犯,老娘是娼妇,这种人长大也肯定不是好东西,早点死了省事儿。”
“好的,谢谢你的配合,”周赫煊说,“请问你的姓名、年龄、职业,有没有读过书?”
小贩笑道:“我叫李全,32岁,卖糖堆儿的,不识字儿。”
周赫煊又陆陆续续问了七八个人,甚至连印度籍巡捕都调查了,得到的回答惊人一致:杀人犯和娼妓的儿子不该读书!
谭熙鸿目睹了整个经过,不可置信道:“怎么会这样?怎么可以这样?”
“别急,慢慢来。”周赫煊又截住一个戴眼镜的,看样子是个知识分子。
那人说道:“当然有权利读书,现在都民国了,进步的文明社会就要给每个国民以受教育的机会。”
周赫煊问:“如果这人长大学坏呢?有知识的坏人,可比文盲危害更大。”
“那就更应该受教育,学校可以导人向善,纠正他危险的行为观念。”那人道。
周赫煊笑道:“谢谢你的配合,请问你的姓名、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
那人痛快地回答:“我叫鲁杏芳,字润良,29岁,金融硕士,洋行职员。”
这个问完,谭熙鸿才说:“看来还是读书人明事理。”
“那可不一定。”周赫煊说。
很快又问到一个卖菜大妈,她说:“多读书有好处,这杀人犯的儿子,说不定长大也有出息呢。”
整整忙活半天,总共收到五百份调查问卷,最后统计出来:持否定观点的占87.2%,认为杀人犯和娼妓的后代不应该读书;而持肯定观点只有12.8%(其中绝大部分是妇女和知识分子)。
看到这个结果,周赫煊默然无语,他没想到会如此糟糕。
谭熙鸿都把自己此行目的给忘了,叹气说:“国人的观念还需要进步啊。”
第二天,《大公报》把调查结果披露出来,立即在京津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热议,许多学者纷纷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思想。
前一章我们提到,民国初期有三种教育。其中民众教育理论,认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历史上,这种理念正是发源于北伐时期。
周赫煊没想到的是,自己那一篇报道,居然促使“民众教育理念”提前兴起,点燃了全民教育的火种。
做为几十年后的现代人,你很难想象民国初年那种蒙昧,罪犯的儿子不配受教育,居然会是大多数老百姓的共识。
解放思想,真的很重要!
天津码头。
从南方驶来的客轮上,有两个读书人提着皮箱走下舷梯。
年长者大约60岁,名叫钟观光,中国近代植物学开拓者,在中国第一个用科学方法研究植物分类。年幼者只有30多岁,名叫谭熙鸿,北大生物系的创始人,中国现代生物学先驱。
两人是从杭州回来的,他们作为北大代表,刚去南方见了蔡元培,希望蔡元培能够回来当校长,可惜被对方婉言拒绝。
北大如今的状况很糟糕,只六月底学期末的时候,就有十多名教授离职。其中包括化学系主任丁燮林、物理系主任颜任光、数学系主任冯祖荀、哲学系教授胡适,以及李四光、林语堂、沈兼士、钱玄同等人,或被其他学校请走,或是自己辞职。
另有顾孟余、李大钊、陈启修、于树德、朱家骅等人,因政治原因未再授课。蒋梦麟、冯叙伦也销声匿迹,藏起来不敢露面。
到了九月份,北大的情况更加严重,几乎同等于倒闭。由于教员奇缺,北大只能宣布继续放假,开学之日遥遥无期。包括鲁迅、陈垣等十多名教员,有的远赴厦门,有的跑去了清华。
剩下还没走的北大教师,都希望能把蔡元培请回来主持大局,否则他们看不到一点复校的希望。
“唉,再这么下去,我也要去南方了。”钟观光叹气道。
谭熙鸿只能无奈苦笑,他们这次南下,不仅是劝说蔡元培回来,还带着邀请学者去北大的任务,用以填补学校教员数量的奇缺。在杭州的时候,谭熙鸿去请一位老同学,结果老同学反而劝他留在浙江任教。
谭熙鸿说:“天津也有不少学者,咱们再去拜访几个吧。”
钟观光摇头道:“北大现在连教员薪水都发不出来,我哪有脸再去请人任教?”
“总得试试,我有个同学叫闫志英,是学物理的,如今正奔丧在家,”谭熙鸿说,“还有那个写《大国崛起》的周赫煊,也可以找他聊聊,请回北大去教世界历史。”
钟观光不抱希望说:“先去投旅店吧。”
两人心情低落地走出码头,突然听报童喊道:“看报看报,国民教育大讨论,杀人犯和娼妓的儿子到底有没有读书的权利!”
“咦,”谭熙鸿突然来了兴趣,招手说,“报纸来一份!”
报童奔过来,摊手道:“《大公报》,三分五厘。”
“不用找零了。”谭熙鸿递过去6枚大铜板。
“谢谢先生。”报童高兴道,这单生意他拿到5厘钱小费。
两人叫了黄包车,谭熙鸿坐在车上读报,很快就看到那篇讨论受教育权利的文章。他把情况复述一遍,对钟观光说:“钟教授,这个周赫煊看来是热心教育事业的,说不定能够请动他。”
钟观光提醒道:“别忘了那个教育基金会,是张学良号召发起的。”
谭熙鸿默然,北大搞成现在这副模样,主要还是拜张作霖所赐。直接派兵包围北大,张大帅可是把学校师生吓得够呛。
两人到旅店放好行李,钟观光年纪大了,舟车劳顿不想再折腾,谭熙鸿却兴冲冲的跑去请周赫煊。
抵达报社,谭熙鸿问一个职员道:“请问周赫煊先生在吗?”
“喏,那就是周先生。”职员指过去。
周赫煊正带着人准备外出,谭熙鸿走过去说:“周先生你好,鄙人谭熙鸿,北大生物系主任。”
“幸会!”周赫煊纳闷的握手,不知道这人找他干嘛。
“周先生是要外出吗?”谭熙鸿问。
“嗯,带人出去做问卷调查。”周赫煊点头道。
问卷调查这玩意儿比较新鲜,谭熙鸿主动要求跟着,与几个报社员工一起出去。
到了街上,周赫煊对手下的人说:“做问卷调查,抽样一定要尽可能全面。小周、老张、郑兄、立民,你们分辨负责天津城的东西南北,我来亲自跑租界这边。调查对象,要涵盖不同年龄层和不同职业者,每调查一个,都要做详细记录。听明白了吗?”
“明白了,社长!”众人纷纷应道。
谭熙鸿好奇问:“周先生,你做这个问卷调查,有什么作用吗?”
周赫煊解释道:“《大公报》准备做一个深度系列报道,讨论国民的受教育权。这个问卷调查,就是收集老百姓对此的观点。”
“哦,明白,”谭熙鸿赞道,“这就跟做科学实验一样,需要收集分析数据,想不到办报纸也有如此讲究。”
周赫煊说:“一拍脑袋写出来的新闻,难免脱离实际情况。我们《大公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党、不私、不卖、不盲,这个不盲既要不盲从流俗,也要不盲目报道。”
谭熙鸿肯定道:“这也是搞科学的态度。”
两人没走几步,周赫煊便找到个小贩说:“你好,我是《大公报》的问卷调查员。”
“嘛呢?”小贩一脸懵逼。
周赫煊详细说:“城北的希望小学里面,有个学生的父亲是杀人犯,母亲是娼妓,其他学生家长反对他读书,要求开除。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小贩说:“当然要开除啊!”
“为什么?”周赫煊一边纪录一边问。
小贩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杀人犯的儿子更不能读书,以后当坏人会害死多少人啊。”
周赫煊又问:“中华民国的宪法规定,所有国民都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你认为这个学生有读书的权利吗?”
小贩理所当然道:“还读啥书?老爹是杀人犯,老娘是娼妇,这种人长大也肯定不是好东西,早点死了省事儿。”
“好的,谢谢你的配合,”周赫煊说,“请问你的姓名、年龄、职业,有没有读过书?”
小贩笑道:“我叫李全,32岁,卖糖堆儿的,不识字儿。”
周赫煊又陆陆续续问了七八个人,甚至连印度籍巡捕都调查了,得到的回答惊人一致:杀人犯和娼妓的儿子不该读书!
谭熙鸿目睹了整个经过,不可置信道:“怎么会这样?怎么可以这样?”
“别急,慢慢来。”周赫煊又截住一个戴眼镜的,看样子是个知识分子。
那人说道:“当然有权利读书,现在都民国了,进步的文明社会就要给每个国民以受教育的机会。”
周赫煊问:“如果这人长大学坏呢?有知识的坏人,可比文盲危害更大。”
“那就更应该受教育,学校可以导人向善,纠正他危险的行为观念。”那人道。
周赫煊笑道:“谢谢你的配合,请问你的姓名、年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
那人痛快地回答:“我叫鲁杏芳,字润良,29岁,金融硕士,洋行职员。”
这个问完,谭熙鸿才说:“看来还是读书人明事理。”
“那可不一定。”周赫煊说。
很快又问到一个卖菜大妈,她说:“多读书有好处,这杀人犯的儿子,说不定长大也有出息呢。”
整整忙活半天,总共收到五百份调查问卷,最后统计出来:持否定观点的占87.2%,认为杀人犯和娼妓的后代不应该读书;而持肯定观点只有12.8%(其中绝大部分是妇女和知识分子)。
看到这个结果,周赫煊默然无语,他没想到会如此糟糕。
谭熙鸿都把自己此行目的给忘了,叹气说:“国人的观念还需要进步啊。”
第二天,《大公报》把调查结果披露出来,立即在京津知识分子群体中引发热议,许多学者纷纷发表文章阐述自己的思想。
前一章我们提到,民国初期有三种教育。其中民众教育理论,认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历史上,这种理念正是发源于北伐时期。
周赫煊没想到的是,自己那一篇报道,居然促使“民众教育理念”提前兴起,点燃了全民教育的火种。
做为几十年后的现代人,你很难想象民国初年那种蒙昧,罪犯的儿子不配受教育,居然会是大多数老百姓的共识。
解放思想,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