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汾水(1)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弃宇宙、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盛唐风华、逍遥游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水经注最新章节!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东,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聊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
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迳一城东,凭<土庸>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
川土宽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磴萦委,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欲乘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自都虑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
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即此羊肠仓也。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迳洛阴城北。又西迳盂县故城南。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孟丙为盂大夫。洛阴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
《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
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题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释地》曰:大卤,太原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垆也。《穀梁传》曰: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土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
又南,洞涡水从东来注之。
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
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即洞涡水会者也。
又南过大陵县东。
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一十馀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
《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谓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阳县之西,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会婴侯之水,《山海经》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注于婴侯之水,乱流迳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领,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迳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馀祁矣。贾辛邑也。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双中之,则笑也。
王莽之示县也。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
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足称。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迳中都县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迳邬县故城南,晋大夫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也。俗亦曰虑水,虑、邬声相近,故因变焉。又西北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迳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国志》曰: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雨肙}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玙璠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又西南迳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徵士郭林宗、朱子浚二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徵。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以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逸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路以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建宁四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痛,乃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干、扶风马日<石单>等,远来奔丧,持朋友服。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馀门人,著锡衰者千数。其碑文故蔡伯喈谓卢子干、马日<石单>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惟郭有道元愧于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尉所筑也。
又南过冠爵津。
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崄也。
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
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
历唐城东。
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以多力见知。周王代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於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乌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祀,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迳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也。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迳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也。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又迳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又南过杨县东。
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迳霍山南,又西迳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也。应劭曰:故杨侯国。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迳杨城西,不于东矣。《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过高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迳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北迳浮山东,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迳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又南,迳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又南过平阳县东。
汾水又南,迳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
汾水又南,迳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晁之故邑也。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魏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刘渊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汾水南与平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其水东迳狐谷亭北,春秋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东,迳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汾水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西北有晋襄公陵,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干昌矣。
又南过临汾县东。
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钘隥也,《穆天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钘隥,西南至监,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西迳尧城南,又西流入汾。
又屈从县南西流。
汾水又迳绛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汾水西迳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迳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西迳王泽,浍水入焉。
又西过长修县南。
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
《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迳长修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杜恬也。有修水出县南,而西南流入于汾。汾水又西迳清原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五军处也。汾水又迳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郤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
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榆次,非在此。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蒍,斯其裔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迳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又西过皮氏县南。
汾水西迳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
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葵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馀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
杨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
汾水出太原汾阳县北管涔山。
《山海经》曰:《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东,首枕汾,其名曰管涔之山,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十三州志》曰:出武州之燕京山,亦管涔之异名也。其山重阜修岩有草无木,泉源导于南麓之下,盖稚水濛流耳。又西南夹岸连山,聊峰接势,刘渊族子曜,尝隐避于管涔之山。
夜中,忽有二童子入,跪曰:管涔王使小臣奉谒赵皇帝,献剑一口。置前,再拜而去。以烛视之,剑长二尺,光泽非常,背有铭曰:神剑服御除众毒。曜遂服之,剑随时变为五色也。后曜遂为胡王矣。汾水又南,与东、西温溪合,水出左右近溪,声流翼注。水上杂树交阴,云垂烟接。自是水流潭涨,波襄转泛。又南迳一城东,凭<土庸>积石,侧枕汾水,俗谓之伏戎城。又南出二城间,其城角倚,翼枕汾流,世谓之侯莫干城,盖语出戎方,传呼失实也。汾水又南,迳汾阳县故城东。
川土宽平,峘山夷水。《地理志》曰:汾水出汾阳县北山,西南流者也。汉高帝十一年,封靳强为侯国,后立屯农,积粟所在,谓之羊肠仓。山有羊肠坂,在晋阳西北,石磴萦委,若羊肠焉,故仓坂取名矣。汉永平中治呼沱石臼河。按司马彪《后汉郡国志》:常山南行唐县有石臼谷。盖欲乘呼沱之水,转山东之漕,自都虑至羊肠仓,将凭汾水以漕太原,用实秦晋。苦役连年,转运所经,凡三百八十九隘,死者无算。拜邓训为谒者,监护水功。训隐括知其难立,具言肃宗。
肃宗从之,全活数千人。和熹邓后之立,叔父陔以为训积善所致也。即此羊肠仓也。又南迳秀容城东。《魏土地记》曰:秀容胡人徙居之,立秀容护军治,东去汾水六十里,南与酸水合,水源西出少阳之山,东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出山,东南流,洛阴水注之,水出新兴郡,西流,迳洛阴城北。又西迳盂县故城南。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分祁氏七县为大夫之邑,以孟丙为盂大夫。洛阴水又西,迳狼孟县故城南,王莽之狼调也。左右夹涧幽深,南面大壑,俗谓之狼马涧。旧断涧为城,有南北门,门闉故壁尚在。洛阴水又西南,迳阳曲城北。
《魏土地记》曰:阳曲胡寄居太原界,置阳曲护军治。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水。
汾水又南,迳阳曲城西南注也。
东南过晋阳县东,晋水从县南,东流注之。
太原郡治晋阳城,秦庄襄王三年立,《尚书》所谓既修太原者也。《春秋说题辞》曰:高平曰太原。原,端也,平而有度。《广雅·释地》曰:大卤,太原也。《释名》曰:地不生物曰卤。卤,垆也。《穀梁传》曰:中国曰太原,夷狄曰大卤。《尚书大传》曰:东原底平,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郡取称焉。《魏土地记》曰:城东有汾水南流。水东有晋使持节、都督并州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成王之碑。水上旧有梁,青荓殒于梁下,豫让死于津侧,亦襄子解衣之所在也。汾水西迳晋阳城南,旧有介子推祠。祠前有碑,庙宇倾颓,惟单碑独存矣,今文字剥落,无可寻也。
又南,洞涡水从东来注之。
汾水又南,迳梗阳县故城东,故榆次之梗阳乡也,魏献子以邑大夫魏戊也。
京相璠曰:梗阳,晋邑也。今太原晋阳县南六十里榆次界,有梗阳城。汾水又南,即洞涡水会者也。
又南过大陵县东。
昔赵武灵王游大陵,梦处女鼓琴而歌,想见其人,吴广进孟姚焉,即于此县也。王莽改曰大宁矣,汾水于县左迤为邬泽。《广雅》曰:水自汾出为汾陂,其陂东西四里,南北一十馀里,陂南接邬。《地理志》曰:九泽在北,并州薮也。
《吕氏春秋》谓之大陆。又名之曰沤洟之泽,俗谓之邬城泊。许慎《说文》曰:漹水出西河中阳县之西,南入河,即此水也。漹水又会婴侯之水,《山海经》称,谒戾之山,婴侯之水,出于其阴。北流注于祀水。水出祀山,其水殊源共舍,注于婴侯之水,乱流迳中都县南,俗又谓之中都水。侯甲水注之,水发源祁县胡甲山,有长坂,谓之胡甲领,即刘歆《遂初赋》所谓越侯甲而长驱者也。蔡邕曰:侯甲,亦邑名也,在祁县。侯甲水又西北,历宜岁郊,迳太谷,谓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迳祁县故城南。自县连延,西接邬泽,是为祁薮也。即《尔雅》所谓昭馀祁矣。贾辛邑也。辛貌丑,妻不为言,与之如皋,射雉,双中之,则笑也。
王莽之示县也。又西迳京陵县故城北,王莽更名曰致城矣。于春秋为九原之地也。
故《国语》曰: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向曰:其阳子乎?文子曰:夫阳子行廉直于晋国,不免其身,智不足称。叔向曰,其舅犯乎?文子曰:夫舅犯见利不顾其君,仁不足称。吾其随会乎?纳谏不忘其师,言身不失其友,事君不援而进,不阿而退。其故京尚存。汉兴,增陵于其下,故曰京陵焉。侯甲水又西北,迳中都县故城南,城临际水湄,《春秋·昭公二年》,晋侯执陈无宇于中都者也,汉文帝为代王,都此。武帝元封四年,上幸中都宫,殿上见光,赦中都死罪以下。侯甲水又西合于婴侯之水。迳邬县故城南,晋大夫司马弥牟之邑也。谓之邬水也。俗亦曰虑水,虑、邬声相近,故因变焉。又西北入邬陂,而归于汾流矣。
又南,过平陶县东,文水从西来流注之。
汾水又南,与石桐水合,即绵水也。水出界休县之绵山,北流迳石桐寺西,即介子推之祠也。昔子推逃晋文公之赏,而隐于绵上之山也。晋文公求之不得,乃封绵为介子推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因名斯山为介山。故袁山松《郡国志》曰:介休县有介山,有绵上聚、子推庙。王肃《丧服要记》曰:昔鲁哀公祖载其父。孔子问曰:宁设桂树乎?哀公曰:不也。桂树者,起于介子推。子推,晋之人也。文公有内难,出国之狄,子推随其行,割肉以续军粮。后文公复国,忽忘子推。子推奉唱而歌,文公始悟,当受爵禄。子推奔介山,抱木而烧死。国人葬之,恐其神魂{雨肙}于地,故作桂树焉。吾父生于宫殿,死于枕席,何用桂树为?余按夫子尚非玙璠送葬,安能问桂树为礼乎?王肃此证,近于诬矣。石桐水又西流,注于汾水。又西南迳界休县故城西,王莽更名之曰界美矣。城东有徵士郭林宗、朱子浚二碑。宋冲以有道司徒徵。林宗,县人也。辟司徒举太尉,以疾辞。其碑文云:将蹈洪崖之遐迹,绍巢、由之逸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路以高峙。禀命不融,享年四十有三,建宁四年正月丁亥卒。凡我四方同好之人,永怀哀痛,乃树碑表墓,昭铭景行云。陈留蔡伯喈、范阳卢子干、扶风马日<石单>等,远来奔丧,持朋友服。心丧期年者,如韩子助、宋子浚等二十四人。其馀门人,著锡衰者千数。其碑文故蔡伯喈谓卢子干、马日<石单>曰:吾为天下碑文多矣,皆有惭容,惟郭有道元愧于色矣。汾水之右,有左部城,侧临汾水,盖刘渊为晋都尉所筑也。
又南过冠爵津。
汾津名也,在界休县之西南,俗谓之雀鼠谷。数十里间,道险隘,水左右悉结偏梁阁道,累石就路,萦带岩侧,或去水一丈,或高五六尺,上戴山阜,下临绝涧,俗谓之为鲁般桥,盖通古之津隘矣,亦在今之地崄也。
又南入河东界,又南过永安县西。
故彘县也。周厉王流于彘,即此城也。王莽更名黄城。汉顺帝阳嘉三年,改曰永安县。霍伯之都也。
历唐城东。
瓒注《汉书》云,尧所都也。东去彘十里。汾水又南,与彘水合,水出东北太岳山,《禹贡》所谓岳阳也,即霍太山矣。上有飞廉墓。飞廉以善走事纣,恶来以多力见知。周王代纣兼杀恶来。飞廉先为纣使北方,还无所报,乃坛于霍太山,而致命焉。得石棺,铭曰:帝令处父,不与殷乱,赐汝石棺以葬。死遂以葬於霍太山。有岳庙,庙甚灵,乌雀不栖其林,猛虎常守其庭。又有灵泉,以供祭祀,鼓动则泉流,声绝则水竭。湘东阴山县有侯昙山,上有灵坛。坛前有石井,深数尺,居常无水,及临祈祷,则甘泉涌出,周用则已,亦其比也。彘水又西流,迳观阜北,故百邑也。原过之从襄子也,受竹书于王泽,以告襄子。襄子斋三日,亲自剖竹,有朱书曰,余霍太山山阳侯,天使也。三月丙戌,余将使汝反灭智氏,汝亦立我于百邑也。襄子拜受三神之命,遂灭智氏,祠三神于百邑,使原过主之,世谓其处为观阜也。彘水又西流,迳永安县故城南,西南流,注于汾水。汾水又南,迳霍城东,故霍国也。昔晋献公灭霍,赵夙为御,霍公求奔齐,晋国大旱,卜之曰,霍太山为祟,使赵夙召霍君奉祀,晋复穰也。盖霍公求之故居也。汾水又迳赵城西南,穆王以封造父,赵氏自此始也。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发源成潭,阔七十步,而不测其深。西南迳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
又南过杨县东。
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西南迳霍山南,又西迳杨县故城北,晋大夫僚安之邑也。应劭曰:故杨侯国。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迳杨城西,不于东矣。《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过高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西迳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疑是水也。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北迳浮山东,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迳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又南,迳高梁故城西,故高梁之墟也。《春秋·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智伯瑶城高梁。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
又南过平阳县东。
汾水又南,迳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今平阳郡治。
汾水又南,迳平阳县故城东,晋大夫赵晁之故邑也。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韩武子都平阳。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水侧有尧庙,庙前有碑。《魏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永嘉三年,刘渊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宝之印,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汾水南与平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尚书》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其水东迳狐谷亭北,春秋时,狄侵晋取狐厨者也。又东,迳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汾水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晋大夫郤犨之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西北有晋襄公陵,县盖即陵以命氏也,王莽更名曰干昌矣。
又南过临汾县东。
天井水出东陉山西南,北有长岭,岭上东西有通道,即钘隥也,《穆天子传》曰:乙酉,天子西绝钘隥,西南至监,是也。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西迳尧城南,又西流入汾。
又屈从县南西流。
汾水又迳绛县故城北。《竹书纪年》:梁惠成王二十五年,绛中地坼,西绝于汾。汾水西迳虒祁宫北,横水有故梁,截汾水中,凡有三十柱,柱径五尺,裁与水平,盖晋平公之故梁也。物在水,故能持久而不败也,又西迳魏正平郡南,故东雍州治,太和中,皇都徙洛,罢州立郡矣。又西迳王泽,浍水入焉。
又西过长修县南。
汾水又西与古水合,水出临汾县故城西,黄阜下,其大若轮,西南流故沟横出焉,东注于汾,今无水。又西南迳魏正平郡北,又西迳荀城东,古荀国也。
《汲郡古文》,晋武公灭荀,以赐大夫原氏也。古水又西南入于汾。汾水又西南,迳长修县故城南,汉高帝十一年,以为侯国,封杜恬也。有修水出县南,而西南流入于汾。汾水又西迳清原城北,故清阳亭也。城北有清原,晋侯蒐清原作五军处也。汾水又迳冀亭南。昔臼季使,过冀野,见郤缺耨,其妻馌之,相敬如宾。
言之文公,文公命之为卿,复与之冀,京相璠曰:今河东皮氏县有冀亭,古之冀国所都也。杜预《释地》曰:平阳皮氏县东北,有冀亭。即此亭也。汾水又西,与华水合,水出北山华谷,西南流,迳一故城西,俗谓之梗阳城,非也。梗阳在榆次,非在此。按故汉上谷长史侯相碑云:侯氏出自仓颉之后,逾殷历周,各以氏分,或著楚、魏,或显齐、秦,晋卿士蒍,斯其裔也。食采华阳,今蒲坂北亭,即是城也。其水西南流,注于汾。汾水又迳稷山北,在水南四十许里,山东西二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十三里,西去介山一十五里。山上有稷祠,山下稷亭,《春秋·宣公十五年》,秦桓公伐晋,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是也。
又西过皮氏县南。
汾水西迳鄈丘北,故汉氏之方泽也。贾逵云:汉法,三年祭地汾阴方泽。
泽中有方丘,故谓之方泽,丘即葵丘也。许慎《说文》称,从邑,癸声。河东临汾地名矣,在介山北,山即汾山也。文颖曰:介山在河东皮氏县东南。其山特立,周七十里,高三十里。颖言在皮氏县东南则可,高三十里,乃非也。今准此山,可高十馀里。山上有神庙,庙侧有灵泉,祈祭之日,周而不耗。世亦谓之子推祠。
杨雄《河东赋》曰:灵舆安步,周流容与,以览於介山。嗟文公而愍推兮,勤大禹于龙门。《晋太康记》及《地道记》与《永初记》,并言子推所逃,隐于是山,即实非也。余按介推所隐者,绵山也。文公环而封之,为介推田,号其山为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