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 中医学 > 第一节 阴阳学说

第一节 阴阳学说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中医学最新章节!

    ■学习目标

    1.掌握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熟悉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应用。

    3.了解事物阴阳、五行属性的划分和归类。

    阴阳五行学说,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的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包含着朴素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由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两部分组成。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阴阳两个方面,物质世界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产物;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五种物质,是不可缺少的元素。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与变化,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和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下生成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成为中医理论的说理工具和理论基础,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病理现象和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影响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用阴阳这个概念代表事物和现象的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用阴阳的相对属性及其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关系,认识和解释自然现象,探求其规律,是分析认识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基本纲领,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两字的古义无任何哲学内涵,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此由中国第一部字书《说文解字》可知:“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且明也”。到周朝时期,阴阳迅速泛化成概念化,人们开始用阴阳概念解释自然现象,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现代阴阳的概念,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相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代表两种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即对立性和统一性。

    对立性是指阴阳代表的双方一定是对立的,具有截然相反的两种属性,比如,天和地就是一对阴阳;统一性是指阴和阳所代表的事物或现象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必须是属于统一体中的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即在相关的基础上,凡属于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都可以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与火、动与静、昼和夜、男和女等。不相关的事物或现象不宜分阴阳。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

    阴阳学说,就是哲学中的“一分为二”,是认识世界的一种二分法。它将物质世界的万事万物根据阴阳的特征划分成阴阳两大类,用阴阳的变化规律解释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关系,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也就是说,阴阳的特征是事物划分阴阳属性的标准。

    一般来说,阳代表的事物具有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特征,故凡是运动、刚强、兴奋、积极、光亮、无形、机能、上升、外在、轻浮、温热等的事物和现象均属于阳的范畴;阴代表的事物具有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物质的特征,故凡是相对静止、柔和、抑制、消极、晦暗、有形、物质、下降、内在、沉重、寒凉等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的范畴。所以天和地的划分,天气轻清在上为阳,地气重浊在下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昼和夜,则白天明亮、温暖属阳,夜间黑暗、寒凉属阴(表1-1)。

    表1-1 事物阴阳属性归属表

    属性|空间|方位|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运动状态

    阳|上外|南|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化气|上升|动|兴奋

    阴|下内|北|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浊|晦暗|成形|下降|静|抑制

    因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事物或现象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所在空间和时间等,通过相互比较而归纳出来的,故有其绝对性和相对性。

    绝对性,是指事物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表现在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和层次未变,则它的阴阳属性就固定不变。如水与火,水属阴,火属阳,其阴阳属性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水不论多热,较火而言,仍属阴;火不论多弱,对水来说,仍属阳。其他如天与地、日与月、上与下、升与降、动与静、寒与热、明与暗、温煦与凉润、兴奋与抑制、推动与宁静、弥散与凝聚等。

    相对性,是指各种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没有绝对的阴,也没有绝对的阳。阴阳的相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之中可再分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不断地一分为二,以至无穷。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并不限定在某一层次上。两种属性相反的事物可以分阴阳,而其中的某一方又可再分为阴阳两个方面。如昼和夜比较,昼为阳,夜为阴。但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正如《素问·阴阳离合论》所云:“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2.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在生命过程中,人体的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二者在生理条件下,物质可以转化为功能,功能也可以转化为物质。如果没有这种物质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转化,生命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再如疾病过程中寒证和热证的转化,病变的寒热性质变了,其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

    知识拓展

    八卦与阴阳

    八卦的每一卦,都由3个符号组成,代表了天、地、人三才;八卦的所有符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中间不断开的,代表阳,称为阳爻,一类是“——”,中间断开的,代表阴,称作阴爻。阴阳学说是八卦产生的基础;八卦是阴阳学说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也是阴阳学说的文字表达形式。八卦的产生,说明了阴阳的无限可分性。先天八卦图是对阴阳的对立、消长、互根、转化关系的最好表达。

    三、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也称为阴阳的相互关系或阴阳的变化规律。包括阴阳互感交合、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阳相互转化几个方面。在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过程中,不断由量变到质变,从而推动事物向前发展,维持着阴阳之间的相对协调平衡。

    (一)阴阳互感交合

    阴阳互感交合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合的过程。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的本原是一团混沌之气,或者说是元气。这种混沌之气,由于其自身运动而产生了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阳气升腾而为天,阴气凝结而为地。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故阴阳互感交合,是宇宙万物成变化的根本条件。若阴阳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个体就不能产生。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二)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即相反。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相互联系的事物和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即阴**有普遍性。阴阳学说认为,阴阳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如天与地、上与下、内与外、动与静、升与降、出与入、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它们之间因为相反而具有相互斗争、相互抑制与相互排斥的关系,双方斗争制约的结果,是使事物取得动态的协调平衡。只有维持这种关系,事物才能正常发展变化,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状态。否则,事物的发展变化就会遭到破坏,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季所对应的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和更替,就是自然界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斗争的结果。夏季本来是阳热盛,但夏至以后天气慢慢转凉,说明阴气渐生,用以制约火热的阳气;而冬季本来是阴寒盛,冬至以后,则气温逐渐升高,说明阳气随之而复,用以制约严寒的阴气。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

    人体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也是阴阳双方相互制约取得统一平衡的结果。“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是阴阳的统一体。就人体机能的兴奋与抑制来说,兴奋属阳,抑制属阴。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人体白天阳气充盛,兴奋机能制约了抑制机能而占主导地位,因而工作学习精力充沛;入夜则阴气充盛,抑制机能制约了兴奋机能而占主导地位,因而人进入睡眠状态。正是由于一日之内阴阳二气的盛衰更替,相互制约,才使兴奋与抑制取得了协调统一。再如生命物质为阴(精),生命机能为阳(气),阴阳在对立斗争中,取得了统一,维持着动态平衡状态,即所谓“阴平阳秘”,机体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有斗争就要有胜负,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激化,动态平衡被打破,出现阴阳胜负、阴阳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总之,阴阳的对立是用阴阳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阴阳对立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对立、斗争才能维持阴阳的动态平衡,事物才能发展变化,生生不息。如果阴阳的对立斗争、抑制与排斥关系失常,则常导致阴阳失调。

    (三)阴阳互根互用

    1.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总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而单独存在。如上为阳,下为阴,没有上,就无所谓下,没有下,也就无所谓上;左为阳,右为阴,没有左,就无所谓右,没有右,也就无所谓左;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也就无所谓热,等等。所以说,阳依存于阴,阴依存于阳,阴阳任何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故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2.阴阳互用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在人体,阴阳的这种关系,可体现于相对物质之间、相对功能之间、物质与功能之间。

    如在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中的气和血,气属阳,血属阴。气是血液的生成来源和循环的动力,血是气的依附根据和物质基础。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助长。

    人体最本质的生理功能是兴奋和抑制,兴奋属阳,抑制属阴。没有兴奋,也就无所谓抑制,没有抑制,也就无所谓兴奋。

    在物质与功能之间,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功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也就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和没有物质运动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就是从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高度地概括了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阴和阳之间这种互根互用关系遭到了破坏,就会导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就是说,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机体的生生不息之机也就遭到破坏,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四)阴阳消长平衡

    消,即减少、衰弱;长,是增多、盛大。阴阳的消长平衡是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一定的时间、范围、限度内,事物内部的阴阳双方始终存在着一消一长、一盛一衰、一进一退的运动变化之中,并在不断地相互消长运动变化过程中保持着动态的相对平衡。

    阴阳消长与平衡,符合事物运动变化的一般规律,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阴阳在绝对的消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的量变过程,这一消长运动是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内进行。引起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的对立制约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对立制约就是通过消长实现的。在消长过程中维持的相对平衡,称为阴阳平衡,古人谓“阴平阳秘”。处在阴阳平衡的自然界,表现出气候正常平衡,人体则为健康状态。

    例如,一年中四季的气候变化,从冬至到夏至,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到冬至,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替,实际上即是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其中虽有“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的不同,夏热冬冷的差别,只要没超出冷和热的限度,并在所属的季节内,那么从一年的总体范围来说,四季气候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的。此时风调雨顺,万物能正常的生长化收藏。

    又如人体的生理功能,白天阳盛时以兴奋为主;黑夜阴盛时则以抑制为主。从子夜到中午,人体的生理机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中午至黄昏到子夜,阳气渐衰,阴气渐盛,机体的生理功能也从兴奋逐渐转向抑制,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

    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消长”超出一定的限度、一定的范围,只有“阴消阳长”而无“阳消阴长”或只有“阳消阴长”而无“阴消阳长”时,达不到阴阳的相对平衡,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称之为阴阳失调。

    (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的相互转化,就是阴阳互变。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可各自向其对立转化。即阴可以转化阳,阳可以转化成阴。阴阳转化所必备的条件,是指事物发展到了极限、顶点,即“物极必反”。因此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和“极”即是阴阳转化的条件。

    如在自然界中,古人观察到,白天为阳,明亮、温热,日中明亮温热最盛,为阳中之阳(重阳),至此开始向黑夜转化,这叫“重阳必阴”;夜晚黑暗寒冷为阴,夜半黑暗寒冷最极,为阴中之阴(重阴),至此开始向白天转化,这叫“重阴必阳”。

    在临床上,风寒感冒初期,可以出现恶寒重发热轻、头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清涕、无汗、咳嗽、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束表之象,属于阴证、寒证。如治疗失误,或因体质等因素,患者出现高热、面红、咳铁锈样痰、汗出、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洪数等阳热亢盛之证,疾病的本质即由阴转化为阳,疾病的性质则由寒转化为热。体温升高也是有限度的,没有无限的持续升高。若病情继续加重,体温升高到极点,由于热毒炽盛,严重损伤机体正气,转化为中毒性休克时,又可见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体温下降,呼吸浅促,脉微欲绝等寒证、阴证的表现,这是由热变寒、由阳转阴的过程。

    综上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主要有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与阴阳转化等几个方面。阴阳的对立与互根,阐明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阴阳的消长与转化,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形式。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在阴阳的不断消长、转化过程中实现的;而阴阳的消长与转化是以阴阳的对立互根为基础的。

    四、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作为说理工具引用到中医学中,构筑了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表现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方面。

    (一)归类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时,认为人体是阴阳的统一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其组织结构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根据阴阳的属性,就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背为阳,胸腹属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肌表在外是阳,筋肉在内是阴;就脏腑来分,五脏在内主藏属阴,六腑在外主传化属阳。作为物质的气和血之间,无形的气属阳,有形的血属阴。经脉亦可分为阳经、阴经,循行于人体四肢外侧及背部者属阳,循行于人体四肢内侧及腹部者则多属阴(表1-2)。

    此外,根据阴**有无限可分性和相对性,五脏若以上下关系来分,则心、肺在膈上属阳,心为阳中之阳脏,肺为阳中之阴脏;肝、脾、肾在膈下属阴,肝为阴中之阳脏,肾为阴中之阴脏,脾亦为阴中之阴脏;每个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胃有胃阴、胃阳等。

    表1-2 人体组织结构的阴阳归属表

    属性|大体部位|四肢|脏腑|五脏|物质|筋骨肌表|经脉

    阴|下体内腹|内侧|五脏|心、肺|气|筋骨|阴经

    阳|上体外背|外侧|六腑|肝、脾、肾|血、津液|肌肉、皮毛|阳经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中医学也是用阴阳学说加以概括。把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阴阳,称之为“阴阳平衡”。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内的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维持阴阳双方相对的协调平衡,从而推动和调控着机体生命活动的有序稳定进行,即《内经》的“阴平阳秘”。

    如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二者互相依存。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就人体机能状态而言,则机能兴奋属阳,机能抑制属阴;功能亢进属阳,功能减退属阴。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兴奋和抑制、亢进和衰退等是互相拮抗的,并保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知识拓展

    “稳态”与“阴平阳秘”

    生理学中的“稳态”指内环境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表现为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发生变动,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境“稳态”失衡可导致疾病。故中医正常生理状态下的阴阳相对平衡,即“阴平阳秘”,与“稳态”相似,可参考理解。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中医病机学把病理状态下的阴阳,称之为“阴阳失调”。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某些因素导致人体的阴阳平衡关系被打破的结果。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病邪有阴邪、阳邪之分,正气也有阴精与阳气两部分。所以,阴阳失调,多表现为体内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可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来概括。

    1.阴阳偏胜 阴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体内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偏亢过盛,并对另一方制约太过所导致的病理变化。因是邪气侵犯,正气不虚,故为实证。其表现特点,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1)阳胜则热 指阳邪侵入人体,使体内的阳高于正常,形成阳偏胜。由于阳是以热、动、燥为其特点,阳偏胜,即出现热象,壮热、面红、目赤、口干、便干等表现。阳盛,制约阴的力量也超出正常水平,必然导致阴液的损伤,使阴不能发挥滋润的作用,故称“阳胜则阴病”。

    (2)阴胜则寒 阴邪侵入人体,则体内的阴高于正常,形成阴偏胜。阴是以寒、静、湿为其特点,阴偏盛,易出现寒象,如恶寒、肢冷、大便泄泻、小便清长、舌淡等症。阴盛,制约阳的力量超出正常水平,使阳不能发挥正常的温煦作用,故称“阴胜则阳病”。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指体内正气不足,阴或阳一方低于正常水平所致的阴阳失调。阳气虚损不能制阴,则阴显得相对偏盛,阴胜则寒,故阳虚出现畏寒肢冷、面色


    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等寒证的表现;阴液亏耗不能制阳,则阳相对偏盛,阳胜则热,所以临床多出现潮热、低热、五心烦热,颧红、口渴、舌嫩红、少苔等热证的表现。由于阴阳偏衰属于正气不足,故所表现的热和寒都是虚证,被称为虚寒证、虚热证。如《素问·调经论》所云:“阴虚生内热,阳虚生外寒”。因此,尽管疾病的变化复杂,但就其阴阳属性来说,不外阳盛、阴盛、阳虚、阴虚等四大类病变而已。“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为病机的总纲。

    3.阴阳互损 根据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机体阴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亦常导致对方之不足,即所谓“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最后则可导致阴阳俱损的阴阳两虚证,此即慢性病常见的病理发展过程。

    4.阴阳转化 指阴或阳的一方偏盛至极而出现的病理变化,阳证转化为阴证,或阴证转化为阳证。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出现疾病的转化,一般是病情加重的表现,故临床上要及时治疗,不让其产生转化的条件。

    (四)用于辨证论治

    从四诊收集症状和体征,到辨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最后到选方用药,都可用阴阳概括和指导。

    1.四诊 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的症状、体征,皆可用阴阳来分析。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多言者属阳,语声低微、寡言者属阴;问诊心烦喜冷饮、便干溲赤者属阳,不烦喜静、口不渴、便溏溲清者属阴;手足热,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手足凉,脉沉迟细小者属阴等。

    2.辨证 辨证,就是诊断。八纲辨证是一切辨证的总纲,而阴阳辨证又是八纲的总纲。表证、热证、实证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属阴。临床上,病情虽然复杂,但其病变部位、性质及证候的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如从疾病发展部位来看,不在表(阳),就在里(阴);从疾病性质来看,不是热证(阳),就是寒证(阴)。从疾病发展趋势来看,不是实证(阳),就是虚证(阴)。故在临床辨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

    3.归纳药物性能 对于药物的性能,主要是从药性、味和升降沉浮等方面用阴阳加以概括。一般而言,药性寒、凉者属阴,温、热者属阳;药味酸、苦、咸者属阴,辛、甘、淡者属阳;其作用趋向,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表1-3)。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表1-3 药物阴阳性能归纳表

    项目|药性|药味|作用趋向

    阴|寒、凉|酸、苦、咸|沉、降

    阳|温、热|辛、甘、淡|升、浮

    4.确立治则治法 由于偏胜偏衰的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补其不足,损其有余,调整阴阳使其重新恢复相对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称之为调整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临床上借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阴阳之偏,以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根据阴阳盛和衰的不同表现,常用“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治疗方法。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属“实者泻之”的内容,用于阴阳偏胜的实证。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用寒凉药物以清热,谓之“热者寒之”;对于阴盛所致的实寒证,则应用温热药来祛寒,谓之“寒者热之”。

    “虚者补之”是治疗阴阳偏衰的虚证原则。阴虚不能制阳所致的虚热证,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而要以滋阴药以补阴,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虚不能制约阴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双补。

    所以,诊治疾病,主要是根据病证的阴阳盛衰情况确立治疗原则,再结合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和具体功效选择适当药物,使疾病过程中失调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帝少心头宠:国民校草是女生少帅你老婆又跑了天才高手总裁爹地宠上天总裁爹地超给力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我的冰山美女老婆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

中医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武林中文网只为原作者周争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争道并收藏中医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