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六腑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中医学最新章节!
一、胆
(一)位置与解剖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既是六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府。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二)生理功能及其表现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囊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将胆汁排入小肠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又称“精汁”,故胆被称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胆汁呈黄绿色,味极苦,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排入肠道后,协助脾胃,维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的排泄才正常,脾胃运化功能亦健旺。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肝气郁结,肝疏泄不及,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则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出现胁腹胀满疼痛、厌食油腻、大便失调等;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瘀积日久可形成砂石。
2.主决断 胆在精神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这一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因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胆气豪壮之人,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影响较小,且恢复也较快;胆气虚弱者,易表现为胆怯、善惊易恐、遇事不决、夜卧易醒等。
二、胃
(一)位置与解剖
位于膈下,上连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脘。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中脘”,即胃体部分。胃的外形为屈曲状,有大弯、小弯。如《灵枢·平人绝谷》所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生理功能及其表现
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具有接受由口摄入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将水谷变成食糜的作用。受纳,指接受和容纳;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主运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是脾主运化的前提条件,脾胃密切合作,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故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正常,饮食正常,气血化源充足,各脏腑功能正常;如果此功能失常,会出现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酸臭或消谷善饥等症。
2.主通降 胃腑的气机具通畅、下降的特性。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需下行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粪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这些皆在胃的通降作用下完成的。故胃以降为和,以下行为顺。胃的通降也包括了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胃主通降是与脾主升清相对而言,故又称降浊。降浊是胃继续受纳的前提。
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若胃失和降,饮食物滞留于胃,出现胃脘胀痛、不思饮食等症;若致胃气上逆,则发生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另外,胃气不降,还会影响脾气的升清作用。
知识拓展……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谓胃气,指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和以通为用的特性,也是对胃与脾的运化功能的综合概括。由于脾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存亡。在生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临床治病时,要时刻注意保护胃气,“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三、小肠
(一)位置与解剖
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通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小肠呈纡曲回环叠积之状。“小肠附后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即大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灵枢·肠胃》)。
(二)生理功能及表现
1.受盛化物 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受盛,即接受、容纳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此谓“受盛”;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从而使水谷化为精微,以营养全身,此即“化物”。如果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可致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便溏等症。
2.分清别浊 小肠对胃所降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的同时,随之将其分类成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的过程。清,指水谷精微;浊,即食物残渣。分清,是小肠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吸收,后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别浊,指小肠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及将吸收的大量水液,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此即“小肠主液”的机制。
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清浊各走其道,精微物质输布全身,糟粕下归大肠,无用水液渗入膀胱。若小肠有病,不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还可导致水走肠道,出现小便短少,水谷混杂,大便溏泄。所以泄泻初期,常采用分利之法,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四、大肠
(一)位置与解剖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其下端与肛门相通。形态上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状。大肠与肺有经脉相连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
(二)生理功能及表现
1.传导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故有“传导之官”之称。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主降功能的延续,且与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气化、封藏密切相关。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
大肠传导失常,可致排便异常,主要表现为便秘和泄泻。如大肠实热,肠液干枯而见便秘;若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2.吸收津液 大肠将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使之形成成形的粪便排出体外的同时,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参与了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故又称为“大肠主津”。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如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五、膀胱
(一)位置与解剖
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脏相通,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被称为溺窍、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形态为中空囊状器官。
(二)生理功能及表现
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将津液布散全身,发挥其濡润机体的作用,利用后之“津液之余”者,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贮存尿液达到一定容量后,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启,则尿液可自主地排出体外。
膀胱功能的发挥,全赖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属于肾的蒸腾气化的具体表现。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阖失司,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以及尿痛、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所以,膀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临床治疗小便异常,常从肾治之。
六、三焦
(一)位置与解剖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包括了整个的胸腹腔及其在内的所有脏腑。如张景岳说的“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为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孤脏。横膈以上的胸腔为上焦,包括心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以下的腹部为下焦,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三焦与心包相表里。
(二)生理功能及表现
1.三焦各自的功能
(1)上焦如雾 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像雾露之灌滋润万物。
(2)中焦如沤 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沤”,是浸泡、发酵之意。
(3)下焦如渎 指肾、膀胱、大肠、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渎,指水沟。下焦如渎就是形容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变化成粪便、尿液,从肛门、膀胱排到体外,犹如小水沟之排泄。
2.三焦总的功能
(1)通行元气 指三焦是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又名原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故三焦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因此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
(2)运行水液 指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人体水液代谢虽然有赖各脏腑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才能正常进行,若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三脏的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难以发挥。故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因此三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调畅气机 指三焦是气升降出入的主要场所,有调畅气机的作用。气机调畅,各脏腑功能才能正常的发挥。
知识拓展
历代对三焦实质的认识
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倡“有名无形”者认为,三焦只有这个名,而在人体不存在。即使是倡“有名有形”者,对三焦实质认识也不统一。史上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不同说法。近代则有三焦是淋巴系统、网油、胰腺、神经系统的不同观点。
一、胆
(一)位置与解剖
胆附于肝之短叶,与肝相连,呈中空的囊状器官。既是六腑之一,又属于奇恒之府。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排泄胆汁和主决断。
(二)生理功能及其表现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囊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将胆汁排入小肠的作用。胆汁由肝之精气所化,贮存于胆,又称“精汁”,故胆被称为“中精之府”、“清净之府”。胆汁呈黄绿色,味极苦,具有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的作用。排入肠道后,协助脾胃,维持饮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
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于肝疏泄功能的调节和控制。肝的疏泄功能正常,胆汁的排泄才正常,脾胃运化功能亦健旺。若肝的疏泄太过,胆气上逆,则见口苦、呕吐黄绿苦水;若肝气郁结,肝疏泄不及,导致胆汁排泄不畅,则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出现胁腹胀满疼痛、厌食油腻、大便失调等;若湿热蕴结肝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见黄疸;胆汁排泄不畅,瘀积日久可形成砂石。
2.主决断 胆在精神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这一功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以维持和控制气血的正常运行,确保脏器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因肝胆相互依附,互为表里,肝主谋虑,胆主决断,所以肝胆的相互协调,共同调节着精神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临床上,胆气豪壮之人,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影响较小,且恢复也较快;胆气虚弱者,易表现为胆怯、善惊易恐、遇事不决、夜卧易醒等。
二、胃
(一)位置与解剖
位于膈下,上连食管,下通小肠。胃的上口为贲门,下口为幽门。胃又称胃脘,分为上、中、下三脘。上部为“上脘”,包括贲门;下部为“下脘”,包括幽门;上、下脘之间名“中脘”,即胃体部分。胃的外形为屈曲状,有大弯、小弯。如《灵枢·平人绝谷》所说:“屈,受水谷,其胃形有大弯小弯。”《灵枢·肠胃》又说:“胃纤曲屈”。
(二)生理功能及其表现
1.主受纳、腐熟水谷 胃具有接受由口摄入的饮食物并使其在胃中短暂停留,进行初步消化,将水谷变成食糜的作用。受纳,指接受和容纳;腐熟是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的过程。故胃有“太仓”、“水谷之海”之称。胃的受纳、腐熟作用为脾主运化提供了物质基础,是脾主运化的前提条件,脾胃密切合作,才能使水谷化为精微,以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故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胃的受纳、腐熟功能正常,饮食正常,气血化源充足,各脏腑功能正常;如果此功能失常,会出现胃脘胀痛、纳呆厌食、嗳腐酸臭或消谷善饥等症。
2.主通降 胃腑的气机具通畅、下降的特性。饮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初步进行消化之后,需下行小肠,再经过小肠的分清泌浊,其浊者下传大肠,化为粪便排出体外,从而保证了胃肠虚实更替的状态。这些皆在胃的通降作用下完成的。故胃以降为和,以下行为顺。胃的通降也包括了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胃主通降是与脾主升清相对而言,故又称降浊。降浊是胃继续受纳的前提。
中医的脏象学说以脾胃升降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功能。若胃失和降,饮食物滞留于胃,出现胃脘胀痛、不思饮食等症;若致胃气上逆,则发生嗳气、呃逆、恶心、呕吐。另外,胃气不降,还会影响脾气的升清作用。
知识拓展……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所谓胃气,指胃的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和以通为用的特性,也是对胃与脾的运化功能的综合概括。由于脾胃同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胃气的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和存亡。在生命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临床治病时,要时刻注意保护胃气,“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
三、小肠
(一)位置与解剖
小肠居腹中,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通阑门与大肠相连,为中空的管状器官,小肠呈纡曲回环叠积之状。“小肠附后脊,左环回周叠积,其注于回肠(即大肠)者,外附于脐上,回运环十六曲”(《灵枢·肠胃》)。
(二)生理功能及表现
1.受盛化物 小肠主受盛和主化物的合称。受盛,即接受、容纳之意。化物,变化、消化、化生之谓。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故小肠是接受胃内容物的盛器,此谓“受盛”;食糜在小肠内必须停留一定的时间,对其进一步消化和吸收,从而使水谷化为精微,以营养全身,此即“化物”。如果小肠受盛化物功能失常,可致消化、吸收障碍,出现腹胀、腹痛、腹泻、便溏等症。
2.分清别浊 小肠对胃所降的食糜进一步消化吸收的同时,随之将其分类成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的过程。清,指水谷精微;浊,即食物残渣。分清,是小肠将饮食物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吸收,后通过脾之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心肺,输布全身,供给营养;别浊,指小肠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及将吸收的大量水液,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排出体外。此即“小肠主液”的机制。
小肠分清别浊的功能正常,清浊各走其道,精微物质输布全身,糟粕下归大肠,无用水液渗入膀胱。若小肠有病,不仅引起消化功能失常,还可导致水走肠道,出现小便短少,水谷混杂,大便溏泄。所以泄泻初期,常采用分利之法,即所谓“利小便以实大便”。
四、大肠
(一)位置与解剖
大肠居腹中,其上口通过阑门与小肠相连,其下端与肛门相通。形态上是一个管道器官,呈回环叠积状。大肠与肺有经脉相连相互络属,故互为表里。
(二)生理功能及表现
1.传导糟粕 大肠接受小肠下移的饮食残渣,使之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的作用。故有“传导之官”之称。大肠的传导功能,是胃主降功能的延续,且与脾之运化、肺之肃降以及肾之气化、封藏密切相关。所以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排泄大便。
大肠传导失常,可致排便异常,主要表现为便秘和泄泻。如大肠实热,肠液干枯而见便秘;若大肠湿热,气机阻滞,则见腹痛腹泻、里急后重、下痢脓血等。
2.吸收津液 大肠将小肠下注的饮食物残渣,使之形成成形的粪便排出体外的同时,将其中的部分水液重新再吸收,参与了调节体内水液代谢,故又称为“大肠主津”。所以大肠的病变多与津液有关。如大肠虚寒,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道失润,又会出现大便秘结不通之症。
五、膀胱
(一)位置与解剖
位于下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其上有输尿管,与肾脏相通,下有尿道,开口于前阴,被称为溺窍、净腑、水府、玉海、脬、尿胞等。形态为中空囊状器官。
(二)生理功能及表现
在人体津液代谢过程中,通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将津液布散全身,发挥其濡润机体的作用,利用后之“津液之余”者,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贮存尿液达到一定容量后,通过肾的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启,则尿液可自主地排出体外。
膀胱功能的发挥,全赖肾的固摄和气化功能。所谓膀胱气化,实际上属于肾的蒸腾气化的具体表现。肾气的固摄和气化功能失常,膀胱开阖失司,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以及尿痛、尿频、尿急、遗尿、小便不禁等。所以,膀胱的病变多与肾有关,临床治疗小便异常,常从肾治之。
六、三焦
(一)位置与解剖
三焦是上焦、中焦、下焦的合称。一般认为,它是分布于胸腹腔的一个大腑,包括了整个的胸腹腔及其在内的所有脏腑。如张景岳说的“三焦者,确有一腑,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脏象类》)。为脏腑中最大的腑,又称孤脏。横膈以上的胸腔为上焦,包括心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为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以下的腹部为下焦,包括肾、膀胱、大肠、小肠、女子胞等。三焦与心包相表里。
(二)生理功能及表现
1.三焦各自的功能
(1)上焦如雾 指上焦主宣发卫气,敷布精微的作用。上焦接受来自中焦脾胃的水谷精微,通过心肺的宣发敷布,布散于全身,发挥其营养滋润作用,像雾露之灌滋润万物。
(2)中焦如沤 形容中焦脾胃腐熟、运化水谷,进而化生气血的作用。“沤”,是浸泡、发酵之意。
(3)下焦如渎 指肾、膀胱、大肠、小肠等脏腑主分别清浊,排泄废物的作用。渎,指水沟。下焦如渎就是形容下焦将饮食物的残渣糟粕变化成粪便、尿液,从肛门、膀胱排到体外,犹如小水沟之排泄。
2.三焦总的功能
(1)通行元气 指三焦是元气通行的道路。元气(又名原气)发源于肾,必须通过三焦输布全身,以激发、推动各个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元气为脏腑气化活动的动力。故三焦关系到整个人体的气化作用。因此说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
(2)运行水液 指三焦为水液的生成敷布、升降出入的道路,具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人体水液代谢虽然有赖各脏腑共同作用来完成,但又必须以三焦水道的通畅为条件才能正常进行,若三焦水道不利,则肺、脾、肾三脏的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难以发挥。故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因此三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调畅气机 指三焦是气升降出入的主要场所,有调畅气机的作用。气机调畅,各脏腑功能才能正常的发挥。
知识拓展
历代对三焦实质的认识
历史上有“有名无形”和“有名有形”之争。倡“有名无形”者认为,三焦只有这个名,而在人体不存在。即使是倡“有名有形”者,对三焦实质认识也不统一。史上有腔子、脂膜、油膜、网油等不同说法。近代则有三焦是淋巴系统、网油、胰腺、神经系统的不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