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八纲辨证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中医学最新章节!
■学习目标
1.掌握八纲的概念、八纲辨证的证候特征。
2.理解脏腑辨证的证候特征及临床意义。
3.了解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辨证即辨别、分析疾病的证候。辨证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特有方法。辨证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明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正邪盛衰等情况,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的辨证方法很多,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辨证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侧重,在临床实践中又互相联系和相互补充。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是以藏象学说为依据,从脏腑病变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是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指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明病变的类别、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邪正盛衰的状况,并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八类证候。八纲辨证是根据患者的整体证候表现概括出来的规律,虽然临床上疾病的表现极其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如疾病的类别,可用阴证或阳证概括;病位的深浅,有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之分;疾病的性质,有寒证和热证的不同;邪正的盛衰,一般是邪气盛则为实证,正气虚则为虚证。因此,八纲辨证能把复杂多变的病证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纲领性的证候,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规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确立治则提供依据。
八纲辨证虽各有其独特的内容,但临证应用时不能截然分开。因为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经常出现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如表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等,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运用八纲辨证时,即要熟练掌握各自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灵活运用,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病证,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表里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一般而言,病邪侵犯皮毛、肌肤,病情较轻浅,属表证;病邪侵犯脏腑,病情较深重,属里证。外邪犯表,多为疾病初起,病情较轻;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在里,病情较重。表邪入里,病情加重;里邪出表,正气渐复。
(一)表证
【证候特征】以恶寒(恶风),发热,苔薄,脉浮为主症。常伴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咳痰等症状。
【证候分析】表证是指病邪经皮毛、口鼻侵袭机体,正邪相争于肌表所致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外邪侵犯肌表,卫气受遏,肌表失于温煦,故恶寒或恶风;正气与之相争则发热;苔薄,脉浮,为表邪未入里之象;邪气阻滞经脉,故见头身疼痛;外邪袭肺,使肺失宣降,故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
(二)里证
【证候特征】因其病因复杂,病位广泛而证候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证需结合寒热虚实及脏腑辨证。
如失眠健忘,喘息气促,食少纳呆,便秘或腹泻,急躁易怒,小便清长,气短乏力,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舌苔厚,脉沉等。
【证候分析】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病邪侵犯脏腑所致的证候。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由表邪未解,邪陷入里,或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病;2内伤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气血失调,出现各种病证。具有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等特点。具体内容将在脏腑辨证中介绍。
(三)半表半里证
【证候特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
【证候分析】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即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以寒热往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是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故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表证和里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称表里同病。如患者既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又有腹胀、便秘等里证,即为表里同病。一般多见于表证未解,邪已入里;或旧病未愈,复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或病邪同时侵犯表里等。
2.表里转化 表证和里证可以相互转化。表证和里证之间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主要取决于正邪相争的结果。表邪入里,多为正不胜邪,或失治误治等因素所致,如外感表邪不解,出现高热不退,咳吐黄稠痰,提示病邪由表入里,形成痰热壅肺的里热实证;若治疗及时,热势渐退,咳喘渐平,则提示里邪出表,正气驱邪外出。总之,病邪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加重;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因此,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阴盛、阳虚则为寒证;阳盛、阴虚则为热证。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为临证立法用药提供依据。
寒热辨证,不能以某一症状作为依据,需要对四诊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它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一般来说,热证是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的概括;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的概括。
(一)寒证
【证候特征】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等一派阴盛阳虚之象。
【证候分析】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外感寒邪,阻遏卫阳,故恶寒;阳气虚不能温煦形体,故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阴寒内盛,津液未伤,故口淡不渴;肾阳虚气化失常,则小便清长;脾阳虚失于运化,则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之象。
(二)热证
【证候特征】发热,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一派阳盛阴虚之象。
【证候分析】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外感热邪或表邪入里化热,或五志化火,或阴虚阳亢等,导致阳热充斥,则发热;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火性炎上,故面红目赤;邪热扰心,则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而干,脉数,为邪热亢盛之象。
(三)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是两个不同的证候类型,应对疾病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寒证与热证可以相互转化,表现错综复杂,甚至出现寒热真假难辨的情况。此外,寒证、热证还有表里、虚实之分,临证应仔细辨证(表7-1)。
表7-1 寒证、热证鉴别表
证型|寒热|口渴|面色|四肢|二便|舌象|脉象
寒证|恶寒喜暖|不渴|苍白|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迟
热证|恶热喜冷|渴喜冷饮|红赤|燥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数
1.寒热错杂 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称为寒热错杂。临床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如患者在同一时间内,既有胸闷烦热,呕吐频作的上热证,同时又出现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泻的下寒证,即为上热下寒证。
2.寒热转化 寒证与热证,虽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寒热转化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一般而言,寒证转化为热证,是邪气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盛,能驱邪外出,预后较好;热证转化为寒证,多由失治、误治或汗、吐、下太过,损耗阳气,提示正不能胜邪,病情恶化。
3.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其所反映的现象是一致的,即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在病情危重阶段,有时出现疾病症状与本质不符的现象,称为假象,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证候,即热证见寒象,寒证见热象,临证须仔细辨别。
(1)真热假寒 又称阳盛格阴,为内热亢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格阴于外所致。表现为手足厥冷,面色苍白,脉沉等,似属寒象,但寒而不喜加衣被,胸腹灼热,脉虽沉但数而有力,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甚则神昏谵语等一派热象,此为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
(2)真寒假热 又称阴盛格阳,为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外越所致。表现为面色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热而欲加衣被,颧红如妆,时隐时现,虽口渴但不欲饮或喜热饮,脉大但按之无力,舌淡苔白,甚则二便失禁等一派真寒之象,此为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
三、虚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般来说,实证指邪气盛为主,正气亦不虚;虚证指正气不足为主。辨别疾病的虚实,可以掌握机体邪正盛衰的状况,为临证治疗时确定扶正祛邪提供依据。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人体正气主要包括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基本物质,正气虚弱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衰减和气血阴阳不足。
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耗损三个方面,因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主要概括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关于各脏腑的虚证,将在脏腑辨证中叙述。
1.气虚证
【证候特征】精神不振,面色不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苔白,脉虚。
【证候分析】气虚证是全身或某一脏腑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气虚不能养神荣面,故精神委靡,面色不华;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故常自汗出;劳则耗气,故动则诸症加重;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虚为脏腑机能减退,无力运行气血所致。
2.血虚证
【证候特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失眠健忘,手足麻木,女子月经量少,愆期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血虚证是血液不足,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证候。血脉失充表现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舌色淡;神明失养表现为失眠健忘;血虚不能滋养头目,则头晕眼花;不能濡养筋脉,则爪甲苍白,手足麻木;冲任不足,血海空虚,故月经量少,愆期或闭经;血虚不能充盈脉道,故脉细无力。
3.阴虚证
【证候特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证是机体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阴液不足,形体失养,故形体消瘦;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虚热逼津外泄,则盗汗;津液不足,则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4.阳虚证
【证候特征】精神委靡,形寒肢冷,面色
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泻,尿少、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阳虚证是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阳虚不能温煦肌体,故形寒肢冷;阳气不足,气血无力运行,脏腑组织失于濡养,故精神委靡,面色
白;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泻;阳气亏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湿泛滥,故尿少、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之象。
(二)实证
实证是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多由外邪侵袭机体,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所致。由于病邪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
【证候特征】精神烦躁,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痢,小便不利或淋漓涩痛,舌质苍老,脉实有力等。
【证候分析】实证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脏腑机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邪气亢盛,正气亦不虚,邪正斗争激烈,故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胸胁胀满;邪扰心神,故精神烦躁;邪阻肠胃,腑气不通,故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疼痛拒按;大肠湿热,则下痢;膀胱湿热,则小便淋漓涩痛;正盛邪实,气血壅盛,故脉实有力。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疾病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过程,虚证与实证有正衰与邪盛的区别,临证应仔细辨别(见表7-2)。在疾病的过程中,邪与正又是相互影响的,虚证和实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并见,或发生虚实转化、虚实错杂、虚实真假等证候。另外,辨虚实时,也不能脱离表里寒热。
表7-2 虚证、实证鉴别表
证别|病程|体质|精神|声息|疼痛|二便|舌象|脉象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委靡|声低息微|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嫩舌|细弱无力
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剧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老舌|实而有力
1.虚实错杂 正虚与邪实两方面的病变同时出现,称为虚实错杂。虚实错杂的证候,有以实证为主,兼有虚证,有以虚证为主,兼有实证,亦有虚实并见并重等不同。如脾肾阳虚水肿患者,既有肢体水肿,按之凹陷的标实之象,又有面色
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脉沉弱的本虚之象。
2.虚实转化 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由于邪正相争,虚证和实证可以相互转化。
(1)实证转虚 多由邪气过盛,或失治、误治等,导致正气损伤,实证转为虚证,临床较为多见。如实证因汗、吐、下太过,损伤津气,出现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脉细弱等虚证。
(2)虚证转实 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痰饮、食积、瘀血等凝结,为因虚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
四、阴阳
阴阳是辨别疾病类别的两个纲领,也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可概括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因此,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总结起来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一)阴证
【证候特征】精神委靡,面色晦暗,形寒肢冷,身重踡卧,气短声低,口淡不渴,纳呆食少,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润滑,脉沉迟无力等。
【证候分析】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即为阴证。如里证、虚证、寒证属于阴证范围。多由于年老体衰,或久病内伤,或邪气内传脏腑,导致阳衰阴盛,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则相对阴寒偏盛,不能温煦机体,出现一派虚寒征象。故常以“虚寒证”作为阴证的代表。
(二)阳证
【证候特征】身热面赤,精神烦躁,声高气粗,口渴喜冷饮,喘促痰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证候分析】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即为阳证。如表证、实证、热证属于阳证范围。多由于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相争激烈所致。热邪炽盛,或因脏腑功能活动亢奋,邪正斗争激烈,表现出一派实热征象,故常以“实热证”作为阳证的代表。
(三)阴证与阳证的关系
阴证与阳证的概念极广,临床把复杂多变的证候用阴阳属性概括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阴证表现为阴气盛,阳证表现为阳气盛。阴或阳一方的偏盛,必然导致相对立的另一方的不足。因此,在一定的阶段又会出现阴虚或阳虚的证候,甚至发展为“亡阴”或“亡阳”。
亡阴与亡阳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下出现。
1.亡阴证
【证候特征】汗出而黏、如珠如油,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小便极少,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亡阴证是体液大量耗损,阴液衰竭的危重证候。可因高热大汗、剧烈吐泻、严重烧伤等导致阴液暴失,或久病阴液亏虚进一步发展而成。由于阴液欲绝,不能内守,故见汗出如油,身热烦渴,脉细数无力等一派阴竭而阳热亢盛的证候。
2.亡阳证
【证候特征】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神情淡漠,四肢厥冷,气息微弱,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亡阳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欲脱的危重证候。可因阴寒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亡失而阳随阴脱,或是阳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由于阳气极度虚损而欲脱,失于温煦、固摄、推动之功,故见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神情淡漠,四肢厥冷,息弱,脉微欲绝等一派阳竭而阴寒内盛的证候。
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之后亦可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因此对亡阴、亡阳证要高度重视,一旦发现,应迅速查明原因,及时正确抢救。
■学习目标
1.掌握八纲的概念、八纲辨证的证候特征。
2.理解脏腑辨证的证候特征及临床意义。
3.了解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关系及其重要性。
辨证即辨别、分析疾病的证候。辨证的过程就是诊断的过程,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特有方法。辨证是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明疾病的病因、病位、性质及正邪盛衰等情况,从而作出正确的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中医的辨证方法很多,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这些辨证方法各有其特点和侧重,在临床实践中又互相联系和相互补充。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八纲辨证是从各种辨证方法的个性中概括出来的共性,所以说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是以藏象学说为依据,从脏腑病变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辨证方法,是其他各种辨证的基础,主要适用于内伤杂病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是指将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明病变的类别、病邪的性质、病位的深浅、邪正盛衰的状况,并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八类证候。八纲辨证是根据患者的整体证候表现概括出来的规律,虽然临床上疾病的表现极其复杂,但基本上都可用八纲加以归纳。如疾病的类别,可用阴证或阳证概括;病位的深浅,有表证、里证和半表半里证之分;疾病的性质,有寒证和热证的不同;邪正的盛衰,一般是邪气盛则为实证,正气虚则为虚证。因此,八纲辨证能把复杂多变的病证归纳为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纲领性的证候,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规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为确立治则提供依据。
八纲辨证虽各有其独特的内容,但临证应用时不能截然分开。因为疾病的变化,往往不是单纯的,经常出现表里、寒热、虚实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情况。如表寒证、里实热证、里虚寒证等,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因此,运用八纲辨证时,即要熟练掌握各自特点,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灵活运用,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病证,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一、表里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深浅、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一般而言,病邪侵犯皮毛、肌肤,病情较轻浅,属表证;病邪侵犯脏腑,病情较深重,属里证。外邪犯表,多为疾病初起,病情较轻;脏腑受病,多为病邪在里,病情较重。表邪入里,病情加重;里邪出表,正气渐复。
(一)表证
【证候特征】以恶寒(恶风),发热,苔薄,脉浮为主症。常伴有头身疼痛、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咳痰等症状。
【证候分析】表证是指病邪经皮毛、口鼻侵袭机体,正邪相争于肌表所致的证候。多见于外感疾病的初起阶段,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的特点。外邪侵犯肌表,卫气受遏,肌表失于温煦,故恶寒或恶风;正气与之相争则发热;苔薄,脉浮,为表邪未入里之象;邪气阻滞经脉,故见头身疼痛;外邪袭肺,使肺失宣降,故鼻塞流涕、咳嗽咳痰等。
(二)里证
【证候特征】因其病因复杂,病位广泛而证候范围很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临证需结合寒热虚实及脏腑辨证。
如失眠健忘,喘息气促,食少纳呆,便秘或腹泻,急躁易怒,小便清长,气短乏力,但热不寒或但寒不热,舌苔厚,脉沉等。
【证候分析】里证是泛指病变部位在内,病邪侵犯脏腑所致的证候。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1由表邪未解,邪陷入里,或邪气直接侵入脏腑而发病;2内伤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气血失调,出现各种病证。具有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等特点。具体内容将在脏腑辨证中介绍。
(三)半表半里证
【证候特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
【证候分析】病变既非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病位处于表里进退变化之中,即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以寒热往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称为半表半里证,在六经辨证中称为少阳病证,是外感病邪由表入里的过程中,邪正分争,少阳枢机不利所致,故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四)表证和里证的关系
表证和里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表里同病 表证和里证在一个患者身上同时出现,称表里同病。如患者既有恶寒、发热等表证,又有腹胀、便秘等里证,即为表里同病。一般多见于表证未解,邪已入里;或旧病未愈,复感外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或病邪同时侵犯表里等。
2.表里转化 表证和里证可以相互转化。表证和里证之间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主要取决于正邪相争的结果。表邪入里,多为正不胜邪,或失治误治等因素所致,如外感表邪不解,出现高热不退,咳吐黄稠痰,提示病邪由表入里,形成痰热壅肺的里热实证;若治疗及时,热势渐退,咳喘渐平,则提示里邪出表,正气驱邪外出。总之,病邪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加重;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
二、寒热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的盛衰,因此,辨寒热就是辨阴阳之盛衰。“阴盛则寒”,“阳盛则热”,“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阴盛、阳虚则为寒证;阳盛、阴虚则为热证。辨别疾病的寒热性质,为临证立法用药提供依据。
寒热辨证,不能以某一症状作为依据,需要对四诊所提供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它是对疾病本质的判断。一般来说,热证是指一组有热象的症状和体征的概括;寒证是指一组有寒象的症状和体征的概括。
(一)寒证
【证候特征】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形寒肢冷,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等一派阴盛阳虚之象。
【证候分析】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机能活动抑制或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外感寒邪,阻遏卫阳,故恶寒;阳气虚不能温煦形体,故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苍白;阴寒内盛,津液未伤,故口淡不渴;肾阳虚气化失常,则小便清长;脾阳虚失于运化,则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为阳气不足,阴寒内盛之象。
(二)热证
【证候特征】发热,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脉数等一派阳盛阴虚之象。
【证候分析】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外感热邪或表邪入里化热,或五志化火,或阴虚阳亢等,导致阳热充斥,则发热;火热伤阴,津液被耗,故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火性炎上,故面红目赤;邪热扰心,则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而干,脉数,为邪热亢盛之象。
(三)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寒证与热证是两个不同的证候类型,应对疾病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一定的条件下,寒证与热证可以相互转化,表现错综复杂,甚至出现寒热真假难辨的情况。此外,寒证、热证还有表里、虚实之分,临证应仔细辨证(表7-1)。
表7-1 寒证、热证鉴别表
证型|寒热|口渴|面色|四肢|二便|舌象|脉象
寒证|恶寒喜暖|不渴|苍白|不温|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而润|迟
热证|恶热喜冷|渴喜冷饮|红赤|燥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而干|数
1.寒热错杂 寒证与热证交错在一起同时出现,称为寒热错杂。临床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上热下寒、上寒下热等。如患者在同一时间内,既有胸闷烦热,呕吐频作的上热证,同时又出现腹痛喜暖喜按,大便溏泻的下寒证,即为上热下寒证。
2.寒热转化 寒证与热证,虽有本质的区别,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寒热转化是病情进一步发展的表现。一般而言,寒证转化为热证,是邪气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盛,能驱邪外出,预后较好;热证转化为寒证,多由失治、误治或汗、吐、下太过,损耗阳气,提示正不能胜邪,病情恶化。
3.寒热真假 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疾病的本质与其所反映的现象是一致的,即热证见热象,寒证见寒象。在病情危重阶段,有时出现疾病症状与本质不符的现象,称为假象,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的证候,即热证见寒象,寒证见热象,临证须仔细辨别。
(1)真热假寒 又称阳盛格阴,为内热亢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格阴于外所致。表现为手足厥冷,面色苍白,脉沉等,似属寒象,但寒而不喜加衣被,胸腹灼热,脉虽沉但数而有力,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而干,甚则神昏谵语等一派热象,此为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
(2)真寒假热 又称阴盛格阳,为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外越所致。表现为面色潮红,口渴,脉大等,似属热证,但热而欲加衣被,颧红如妆,时隐时现,虽口渴但不欲饮或喜热饮,脉大但按之无力,舌淡苔白,甚则二便失禁等一派真寒之象,此为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
三、虚实
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一般来说,实证指邪气盛为主,正气亦不虚;虚证指正气不足为主。辨别疾病的虚实,可以掌握机体邪正盛衰的状况,为临证治疗时确定扶正祛邪提供依据。
(一)虚证
虚证是对人体正气虚弱所致的各种临床表现的病理概括。人体正气主要包括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基本物质,正气虚弱主要表现为脏腑功能衰减和气血阴阳不足。
虚证的形成,有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久病耗损三个方面,因气血阴阳虚损的不同,主要概括为气虚证、血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关于各脏腑的虚证,将在脏腑辨证中叙述。
1.气虚证
【证候特征】精神不振,面色不华,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苔白,脉虚。
【证候分析】气虚证是全身或某一脏腑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证候。气虚不能养神荣面,故精神委靡,面色不华;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故常自汗出;劳则耗气,故动则诸症加重;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虚为脏腑机能减退,无力运行气血所致。
2.血虚证
【证候特征】面色苍白或萎黄,唇甲色淡,头晕眼花,失眠健忘,手足麻木,女子月经量少,愆期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证候分析】血虚证是血液不足,脏腑组织器官失于濡养所表现的证候。血脉失充表现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唇舌色淡;神明失养表现为失眠健忘;血虚不能滋养头目,则头晕眼花;不能濡养筋脉,则爪甲苍白,手足麻木;冲任不足,血海空虚,故月经量少,愆期或闭经;血虚不能充盈脉道,故脉细无力。
3.阴虚证
【证候特征】形体消瘦,潮热盗汗,颧红咽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证是机体阴液亏损,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所表现的证候。阴液不足,形体失养,故形体消瘦;阴虚生内热,则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虚热逼津外泄,则盗汗;津液不足,则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
4.阳虚证
【证候特征】精神委靡,形寒肢冷,面色
白,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泻,尿少、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阳虚证是机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阳虚不能温煦肌体,故形寒肢冷;阳气不足,气血无力运行,脏腑组织失于濡养,故精神委靡,面色
白;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故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溏泻;阳气亏虚,不能蒸化水液,水湿泛滥,故尿少、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皆为阳虚之象。
(二)实证
实证是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多由外邪侵袭机体,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停留所致。由于病邪的性质及所在部位的不同,临床表现亦不一样。
【证候特征】精神烦躁,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痢,小便不利或淋漓涩痛,舌质苍老,脉实有力等。
【证候分析】实证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脏腑机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邪气亢盛,正气亦不虚,邪正斗争激烈,故呼吸气粗,痰涎壅盛,胸胁胀满;邪扰心神,故精神烦躁;邪阻肠胃,腑气不通,故脘腹胀满,大便秘结,疼痛拒按;大肠湿热,则下痢;膀胱湿热,则小便淋漓涩痛;正盛邪实,气血壅盛,故脉实有力。
(三)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疾病的变化是一个复杂过程,虚证与实证有正衰与邪盛的区别,临证应仔细辨别(见表7-2)。在疾病的过程中,邪与正又是相互影响的,虚证和实证既可单独出现,也可以并见,或发生虚实转化、虚实错杂、虚实真假等证候。另外,辨虚实时,也不能脱离表里寒热。
表7-2 虚证、实证鉴别表
证别|病程|体质|精神|声息|疼痛|二便|舌象|脉象
虚证|久病|虚弱|精神委靡|声低息微|隐痛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嫩舌|细弱无力
实证|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剧痛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老舌|实而有力
1.虚实错杂 正虚与邪实两方面的病变同时出现,称为虚实错杂。虚实错杂的证候,有以实证为主,兼有虚证,有以虚证为主,兼有实证,亦有虚实并见并重等不同。如脾肾阳虚水肿患者,既有肢体水肿,按之凹陷的标实之象,又有面色
白,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脉沉弱的本虚之象。
2.虚实转化 疾病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由于邪正相争,虚证和实证可以相互转化。
(1)实证转虚 多由邪气过盛,或失治、误治等,导致正气损伤,实证转为虚证,临床较为多见。如实证因汗、吐、下太过,损伤津气,出现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脉细弱等虚证。
(2)虚证转实 由于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痰饮、食积、瘀血等凝结,为因虚致实。形成虚实夹杂证。
四、阴阳
阴阳是辨别疾病类别的两个纲领,也是八纲辨证的总纲。它可概括表里、寒热、虚实三对纲领,即表、热、实证属阳;里、寒、虚证属阴。因此,尽管病证千变万化,但总结起来不外乎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一)阴证
【证候特征】精神委靡,面色晦暗,形寒肢冷,身重踡卧,气短声低,口淡不渴,纳呆食少,大便溏泻,小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润滑,脉沉迟无力等。
【证候分析】凡符合“阴”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即为阴证。如里证、虚证、寒证属于阴证范围。多由于年老体衰,或久病内伤,或邪气内传脏腑,导致阳衰阴盛,机能减退。阳气虚衰,则相对阴寒偏盛,不能温煦机体,出现一派虚寒征象。故常以“虚寒证”作为阴证的代表。
(二)阳证
【证候特征】身热面赤,精神烦躁,声高气粗,口渴喜冷饮,喘促痰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
【证候分析】凡符合“阳”的一般属性的证候,即为阳证。如表证、实证、热证属于阳证范围。多由于邪气盛而正气未衰,正邪相争激烈所致。热邪炽盛,或因脏腑功能活动亢奋,邪正斗争激烈,表现出一派实热征象,故常以“实热证”作为阳证的代表。
(三)阴证与阳证的关系
阴证与阳证的概念极广,临床把复杂多变的证候用阴阳属性概括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阴证表现为阴气盛,阳证表现为阳气盛。阴或阳一方的偏盛,必然导致相对立的另一方的不足。因此,在一定的阶段又会出现阴虚或阳虚的证候,甚至发展为“亡阴”或“亡阳”。
亡阴与亡阳是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危重证候。一般在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下出现。
1.亡阴证
【证候特征】汗出而黏、如珠如油,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躁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小便极少,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证候分析】亡阴证是体液大量耗损,阴液衰竭的危重证候。可因高热大汗、剧烈吐泻、严重烧伤等导致阴液暴失,或久病阴液亏虚进一步发展而成。由于阴液欲绝,不能内守,故见汗出如油,身热烦渴,脉细数无力等一派阴竭而阳热亢盛的证候。
2.亡阳证
【证候特征】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神情淡漠,四肢厥冷,气息微弱,舌淡而润,脉微欲绝。
【证候分析】亡阳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欲脱的危重证候。可因阴寒极盛而致阳气暴伤,或因大汗、失精、大失血等阴血亡失而阳随阴脱,或是阳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由于阳气极度虚损而欲脱,失于温煦、固摄、推动之功,故见冷汗淋漓、面色苍白,神情淡漠,四肢厥冷,息弱,脉微欲绝等一派阳竭而阴寒内盛的证候。
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亡阳之后亦可出现亡阴,最终导致阴阳离决。因此对亡阴、亡阳证要高度重视,一旦发现,应迅速查明原因,及时正确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