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中文网 > 中医学 > 第一节 月经病

第一节 月经病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最强战神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妖夏

武林中文网 www.50zw.io,最快更新中医学最新章节!

    ■学习目标

    1.掌握月经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掌握带下病的概念及发病机制,掌握妊娠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掌握产后病的概念及治疗原则。www.Pinwenba.com

    2.熟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的病因病机。

    3.了解月经病、妊娠病的范围。了解带下病的含义。

    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的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为特征的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月经病,有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等。月经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和,导致冲任二脉的损伤。月经病的治疗原则重在治本以调经。月经病的治本大法有补肾、扶脾、疏肝、调理气血等,应根据不同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一、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十余日一行,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行先期”或“经早”。

    月经先期的发生,主要由血热、气虚所致,素体虚弱、饮食失调,或劳倦过度,思虑伤脾,以致脾虚气弱,统摄无权,冲任不固,导致月经先期来潮。血热有实热和虚热之分,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之品,或感受热邪,热扰冲任,迫血妄行,以致月经先期而至;肝郁化火,火热下犹血海,迫血妄行,以致月经提前;素体阴虚,或久病伤阴,或温热病伤津,或失血阴亏,虚热扰乱冲任,血海不宁,经血下行,致使月经先期而至。

    现代医学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黄体不健和盆腔炎症引起的子宫出血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血热

    1.阳盛血热

    临床表现:经期提前,量多,色紫红,质稠,心胸烦闷,渴喜冷饮,大便燥结,小便短赤,面色红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降火,凉血调经。

    方药:清经散(丹皮、地骨皮、白芍、大生地、青蒿、茯苓、黄柏)。

    2.肝郁血热

    临床表现:经期提前,量多或少,经色紫红,质稠有块,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疗原则:清肝解郁,凉血调经。

    方药:丹栀逍遥散(当归、白芍、白术、柴胡、茯苓、甘草、生姜、薄荷、丹皮、山栀)加减。

    3.阴虚血热

    临床表现:经期提前,量少,色红质稠,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清热,凉血调经。

    方药:两地汤(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阿胶、白芍)。

    (二)气虚

    1.脾气虚

    临床表现:经期提前,或兼量多,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弱。

    治疗原则: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补中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

    2.肾气虚

    临床表现:经期提前,量少,色淡黯,质清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面色晦暗或有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方药:固阴煎(人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远志、五味子、菟丝子、甘草)加减。

    二、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甚至3~5个月一行者,称月经后期,亦称“经行后期”。月经后期的病因病机为血寒、血虚、气滞、血寒有实寒和虚寒之分,经期产后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食物,寒邪客于胞宫,血为寒凝,冲任受阻,而致月经后期;素体阳虚,或久病伤阳,阳虚则寒,寒从内生,寒则血凝,故经期错后、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后气虚血少,或产乳过多,耗伤津血,或思虑伤脾,生化不足,冲任亏虚,血海不足,而月经后期,情志不畅,气机郁滞,气滞则血行不畅,冲任受阻,因而经期延后。

    现代医学的月经稀发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血寒

    1.实寒

    临床表现:经期错后,量少,经色紫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温经汤(人参、当归、川芎、桂心、莪术、丹皮、甘草、牛膝、白芍)。

    2.虚寒

    临床表现:经期错后,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腰酸无力,小便清长,面色

    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治疗原则: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方药:艾附暖宫丸(当归、生地、白芍、川芎、黄芪、肉桂、艾叶、吴茱萸、香附、续断)。

    (二)血虚

    临床表现: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稀,无血块,面色苍白、唇色爪甲淡白无华、头晕目眩,脉细无力。

    治疗原则:补血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人参、山药、熟地、杜仲、当归、山茱萸、枸杞子、炙甘草)。

    (三)气滞

    临床表现:经期错后,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质正常,脉弦。

    治疗原则:理气调经。

    方药:乌药汤(乌药、香附、木香、当归、甘草)。

    (四)痰阻

    临床表现:经期错后,量少,色淡,质黏,头晕体胖,心悸气短,脘闷恶心,带下量多,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疗原则: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方药:苍附导痰丸(苍术、香附、陈皮、胆南星、枳壳、茯苓、神曲)。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并连续出现3个月经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亦称“经水先后无定期”、“经乱”。

    月经先后无定期的病因病机包括肝郁、肾虚、脾虚、情志抑郁或怒气伤肝,疏泄失职,冲任失调,气血紊乱,血海不宁,故月经先后无定期。先天不足,或房事不节,肾精亏损,藏泄失职,冲任失养,血海蓄溢失常,而致月经周期紊乱。素体虚弱,饮食不节或思虑过度,脾虚统摄无权及化生不足,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以致经行先后无定期。

    现代医学中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月经不规?则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肝郁

    临床表现:经来先后无定,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有血块,或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精神郁闷,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舌质正常,苔薄,脉弦。

    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方药:逍遥散(当归、白芍、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生姜、薄荷)。

    (二)肾虚

    临床表现:经来先后无定,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固阴煎(人参、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远志、五味子、菟丝子、甘草)或者归肾丸(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菟丝子、杜仲、当归)。

    (三)脾虚

    临床表现:经来先后无定,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脘腹胀满,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缓。

    治疗原则: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归脾汤(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四、月经过多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超过既往者,称为月经过多,亦称“经水过多”或“月水过多”。月经过多的病因病机包括气虚、血热、血瘀。素体虚弱,或劳倦过度,饮食失调,忧思伤脾,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以致经量过多。素体阳盛,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或肝郁化火,感受热邪,热扰冲任,而经量增多。情志抑郁,气滞而致血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尽,瘀血内停,阻滞冲任,血不归经,致经行量多。

    现代医学中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引起的月经过多,子宫肌瘤、盆腔炎等引起的月经过多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血热

    临床表现:经行量多,色鲜红或深红,质黏稠,口渴饮冷,心烦多梦,尿黄便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固经丸(黄柏、黄芩、椿皮、香附、白芍、龟甲)加减。

    (二)气虚

    临床表现:行经量多,色淡红,质清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小腹空坠,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脉缓弱。

    治疗原则:补气升提,固冲止血。

    方药:安冲汤(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生地、白芍、海螵蛸、茜草、续断)加升麻。

    (三)血瘀

    临床表现:经行量多,色紫黯,质稠有血块,经行腹痛,或平时小腹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有力。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固冲止血。

    方药: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加减。

    五、月经过少

    月经周期正常,经量明显减少,或经期缩短,甚或点滴即净,称为月经过少。亦称“经水涩少”。

    月经过少的病因病机包括血虚、血瘀、肾虚。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后,气虚血少,或饮食劳倦,思虑伤脾,生化不足,血海亏虚而行经量少。感受寒邪,血为寒凝或气滞血瘀,冲任受阻,血行不够,故经量减少。先天不足或房劳多产,肾气损伤,精血不足,血海不盈,而经量过少。

    现代医学中性腺功能低下、子宫内膜结核、炎症等引起的月经过少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一)阴血虚

    临床表现:经行量少,色黯红,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温经汤(人参、当归、川芎、桂心、莪术、丹皮、甘草、牛膝、白芍)。

    (二)肾阴虚

    临床表现:经来量少,不日即净,或点滴即止,血色淡黯,质稀,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肾益精,养血调经。

    方药:当归地黄饮(当归、熟地、山茱萸、杜仲、山药、牛膝、甘草)或者归肾丸(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菟丝子、杜仲、当归)。

    (三)血瘀

    临床表现:经行涩少,色紫黑有块,小腹刺痛拒按,血块下后痛减,或胸胁胀痛。舌紫黯,或有瘀斑紫点,脉涩有力。

    治疗原则:活血化瘀,理气调经。

    方药:通瘀煎(当归尾、山楂、香附、红花、乌药、青皮、木香、泽泻)或者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芍药、熟地黄、川芎)加减。

    六、崩漏

    妇女不在行经期,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一般来势急、出血量多者称“崩”;出血量少或淋漓不尽者为“漏”,两者经常交替出现,概称崩漏。

    崩漏的病因病机包括肾虚、脾虚、血热、血瘀。先天不足,复房劳多产伤肾,肾失封藏,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成为崩漏。饮食劳倦,或思虑伤脾,脾虚气陷,冲任失固,不能制约经血,而经血妄行而成。素体阳盛,或肝郁化火,或外感热邪,或过食辛辣助阳之品,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而成崩漏。情志所伤,气滞血瘀,或经期、产后复感外邪,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成为崩漏。主要病机是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

    现代医学中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塞流即是止血。澄源即是求因治本。复旧即是调理善后。

    (一)血热

    1.实热

    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心烦少寐,渴喜冷饮,头晕面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清热固经汤(地骨皮、生地、炙龟甲、牡蛎粉、棕榈炭、阿胶、焦栀子、地榆、黄芩、藕节、甘草)。

    2.虚热

    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血色深红,质稠,两颧红赤,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口燥。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阴清热,止血调经。

    方药:保阴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药、续断、黄芩、黄柏、甘草)。

    (二)肾虚

    1.肾阴虚

    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方药:左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川牛膝、鹿角胶、龟甲胶)合二至丸(旱莲子、女贞子)。

    2.肾阳虚

    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暗,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治疗原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方药:右归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菟丝子、枸杞子、杜仲、附子、肉桂、当归、鹿角胶)。

    (三)脾虚

    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固冲止血。

    方药:固冲汤(白术、黄芪、煅龙骨、煅牡蛎、山茱萸、白芍、海螵蛸、茜草、棕榈炭、五味子)。

    (四)血瘀

    临床表现: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血色紫黯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

    治疗原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方药:逐瘀止崩汤(当归、川芎、三七、没药、五灵脂、丹皮炭、炒丹参、炒艾叶、阿胶、龙骨、牡蛎、海螵蛸)。

    七、闭经

    闭经可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是指年龄超过18岁尚未来经者;继发性是指月经初潮以后至绝经之前这一段时间内(除妊娠、哺乳外),超过6个月不来经者为继发性闭经。要经过妇科作全面系统检查,尽量找出原因,作出明确诊断。中医也称“闭经”,有虚实之分。虚者由于冲任亏败,源断其流;实者因邪气阻隔冲任,经血不通。

    (一)肝肾亏损

    临床表现:月经后期量少,逐渐闭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或足跟痛,阴部干涩,心烦少寐,颧红唇赤。舌质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滋肾益阴,养血调经。

    方药:归肾丸(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菟丝子、杜仲、当归)。

    (二)气血虚弱

    临床表现:月经周期延迟、量少、色淡红、质薄,渐至经闭不行;神疲肢倦,头晕眼花,心悸气短,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脉沉缓或细弱。

    治疗原则: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人参养荣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白芍、熟地黄、肉桂、黄芪、五味子、远志、陈皮、生姜、大枣)。

    (三)肾气不足

    临床表现:月经初潮来迟,或月经后期量少,渐至闭经,头晕耳鸣,腰酸腿软,小便频数,性欲淡漠。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大补元煎(山药、人参、熟地、杜仲、枸杞子、当归、山茱萸、炙甘草)。

    (四)阴虚血燥

    临床表现:月经由少而逐渐闭经,五心烦热,烘热汗出,心烦少寐,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疗原则:养阴清热调经。

    方药:加减一阴煎(生地、熟地、白芍、知母、麦冬、地骨皮、甘草)。

    (五)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月经停闭数月,小腹胀痛拒按;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嗳气叹息,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而有力。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祛瘀通络。

    方药: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甘草、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

    (六)寒凝血瘀

    临床表现:月经停闭数月,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缓,形寒肢冷,面色青白。舌紫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方药:温经汤(人参、当归、川芎、桂心、莪术、丹皮、甘草、牛膝、白芍)。

    (七)痰湿阻滞

    临床表现:月经停闭数月,带下量多,色白质稠,形体肥胖,或面浮肢肿,神疲肢倦,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胸脘满闷。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治疗原则:豁痰除湿,活血通经。

    方药:丹溪治湿痰方(苍术、白术、半夏、茯苓、滑石、香附、川芎、当归)。

    八、痛经

    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亦称“经行腹痛”。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痛经发作。包括西医学的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

    (一)气滞血瘀

    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行量少淋漓不畅,色紫黯有血块,块下痛减,或伴胸胁乳房胀痛。舌质紫黯,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治疗原则:理气活血,祛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甘草、延胡索、五灵脂、丹皮、乌药、香附)。

    (二)寒凝血瘀

    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疗原则: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肉桂、赤芍、蒲黄、五灵脂)。

    (三)气虚血弱

    临床表现: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多梦,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黄芪、白芍、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饴糖)或者圣愈汤(人参、黄芪、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

    (四)湿热蕴结

    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小腹灼痛拒按,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至经前疼痛加剧,经量多或经期长,经色紫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疗原则: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当归、川芎、白芍、生地、黄连、香附、延胡索、桃仁、红花、莪术、丹皮)。

本站推荐: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帝少心头宠:国民校草是女生少帅你老婆又跑了天才高手总裁爹地宠上天总裁爹地超给力邪王追妻:废材逆天小姐我的冰山美女老婆总裁大人,要够了没!霸情恶少:调教小逃妻

中医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武林中文网只为原作者周争道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周争道并收藏中医学最新章节